配色: 字号:
解密户部山
2019-01-26 | 阅:  转:  |  分享 
  
解密户部山“三大谜团”javascript:void(0);云龙之声?1周前一座户部山,半部徐州史。户部山一直被认为是徐州的人文家园和精神高
地。对于户部山的古民居,你可曾仔细研究过它们的建筑特点?可曾听说过它们背后的故事?11月17日,文博副研究员、徐州民俗博物馆馆长李
春雷来到云龙书院。主讲了《户部山古民居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解开户部山古民居的“三大谜团”。为什么费时费力地在山上建房?相信大部分徐
州人都曾经漫步过户部山的青石板路,留连过余家、翟家、郑家等几个大院。李春雷介绍说,户部山古民居现有10个大院,占地面积2万4千余平
方米,是国内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是徐州作为区域中心的重要文化载体。户部山古民居的形成,与徐州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不可
分。户部山在徐州古代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云龙山,本应是文人墨客休闲游览的地方,人们为什么会费时费力地在山上建房居住呢?这与明代天启四
年(1624年)徐州所受的黄河火灾有关。黄河由奎山堤决口,将徐州城淹没,历时整整三年。当时徐州政府在户部山建起了临时衙门(即后来的
积善堂),向老百姓发放救灾物资。洪水退去后,徐州城整整被抬高了三米,政府组织人们在原址修建新城。为了安全起见,有钱人自然选择在高处
建房,距离南城门只有200米的户部山自然成了“高档住宅区”。户部山高档住宅区的兴起也与漕运有关。当时徐州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是上街
(如今的彭城路宽段),一条是下街(如今的解放路),户部山刚好位于两条街道之间。外运物资经奎河进城,徐州没有水门,就从奎河修了一条水
道到户部山,将所有物资都运到户部山,然后再发放到城内各处。总而言之,人们争相到户部山建房居住,是趋利避害的一种选择,就像鸟儿在树上
筑巢、兔子在地下打洞一样自然。兵家必争之地,为何保存完好?提到徐州,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从古到今之所以一
直受到“兵家”的青睐,主要由于它独特的战略位置,它是我国纵文化带(大运河)和横文化带(黄河)的唯一交叉点。然而因为黄河屡次泛滥,这
片土地上明代以前的古建筑和战争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徐州城位置特殊,但城市很小。站在户部山上,城区内的布署一目了然。所以,她只能作为战
略要地,而不是战术要地。身处一座经常被战火洗礼的城市,户部山上这么大规模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是如何能够保存下来的呢?李春雷说,户部山可
以说是一片“千年福地”,交战双方从来不打这里。这里位于徐州的政治中心之外,老百姓为了保命,也愿意舍财,没有必要破坏它。户部山古建筑
从明清时期屹立至今,也与它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有关。这些建筑都有2-4米高的石头垒就的地基、基础框架结构、里生外熟的砖头,十分稳固。
主梁都是精挑细选的木材,不生虫、不变形、不开裂。特别是余家大院内明代兴建的集善堂,墙壁上每隔一段都会夹进一块石头,能够分解地震力,
康熙七年8.5级的郯城大地震对徐州影响也非常大,集善堂却基本完好无损。户部山上住的究竟是什么人家?“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
山。”老徐州人都知道这句民谣。其实在明清时期,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也不一定都能住进户部山,还要看威望,排资格。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能住
在户部山呢?参观余家大院或翟家大院时,你一定也曾经好奇过,这里面究竟居住过什么样的人家。李春雷对户部山古民居的建筑风格进行过研究,
他认为这些建筑在反映徐州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兼徽派、苏南园林、晋西北建筑特点,是开放包容的徐州城市精神的诠释。户部山古民居外表内敛,
内部张扬,是温、良、恭、俭、让君子五德的体现。几处大院都是“大院小门”,你在漫步的时候,可能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余家大院比如面积40
00多平米的余家大院,院内有9道门,还有东花园、西花园、后花园还有戏园,大门只有两米多宽,看来主人是在刻意“藏富”。这些古民居依山
而建,随着山势自然营造出“步步登高”的寓意,主房的位置一定在最高处。明代中叶,户部山上的房子大部分都落在了一个名叫徐半城的人手中。
余家原来是卖茶叶的徽商,明代前半叶来到徐州,经营七代以后成为富裕人家,且为人厚道,口碑甚佳,也想进入户部山。恰巧余家公子与徐半城的
小女儿联姻,徐半城一直视小女儿为掌上明珠,遂将积善堂作为嫁妆半卖半送给了余家。余家就此在户部山上落户,慢慢扩张成了4000多平米的
余家大院。传说余家向来行善积德,一边卖茶叶一边行医,穷人都可以免费看病。古时代大户人家坐轿子出门,轿子落到谁家,谁家都要给轿夫几个
赏钱。余家人怕人破费,出门访客时都是没到客人家就开始下轿步行。余家有个姑娘与张家少爷指腹为婚,两孩子都长大后,张家衰落了,有人就劝
余家悔婚。余家人征求姑娘的意见,姑娘说:“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我撕悔婚约重选夫婿,不就相当于嫁了两次吗?”他们婚后成了余家最
为恩爱的一对夫妻。余家的“积善堂”位于户部山东南方位,是山上最好的地块,从早到晚都能见到太阳。李春雷据此分析说,“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副对联很可能就出自徐州余家。户部山上的古民居一家挨一家,别说“六尺巷”,就连“三尺巷”也很难形成。联姻成为很多人
家解决邻里矛盾的方式之一。翟家大院的先人和余家也有联姻。晋商翟家在徐州经商十几代后,清朝中期才得以进入户部山,那时候一户姓高的人家
出了事,房子充公,翟家又与余家联了姻,因此得到购房的机会。翟家大院如果说余家讲的是“善”,翟家讲的则是“义”。清朝末年,翟家与清政
府签订协议,出资修徐州至蚌埠间的铁路。铁路修好后清政府便被推翻,要账无门,翟家因此背上了巨额债务。在这种情况下,翟家仍然变卖了所有
的资产,结清了民工的工钱,从此家道中落。但他们的义举和诚信在民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郑家大院郑家大院里的郑家是苏商,原籍是苏州人,到
徐州卖碧螺春茶叶。他们非常重视教育,每一代都会挑出一两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去读书、做官,其他人以卖酱菜为生。郑家几代人留下了300多首
诗词,民国时期出过大律师,建国后还出过不少人才。刘家大院刘家大院是徐州原住民,和郑家一样诗书传家。他们家有一套完整的家谱,可以追溯
到始祖刘向,刘向是西汉的著名学者,也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五刘交的玄孙,他的儿子是经学家刘歆。刘家早在明朝初就来到户部山,规模不比余
家大院小,但后来破败。权谨牌坊经常逛户部山的人,应该都知道状元街上的“权谨牌坊”。权谨在徐州历史上,是一位以孝道著称的名人。权谨于
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亲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后来不负母望做了官。在任期间听说母亲生病,立即辞官回家悉心照顾
。母亲死后,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被载入《明史》。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一座户部山,不仅记载了半部徐州史;也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了解并传承。
献花(0)
+1
(本文系德昭古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