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清热凉血药
2019-02-06 | 阅:  转:  |  分享 
  



【生地】





1.来源别称: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刚挖出的称“鲜地黄”;未经炮制的称“生地黄”或“干地黄”,简称“生地”,其性为“寒”,具有“凉血生津”之功效;经过炮制的称“熟地黄”,简称“熟地”,其性为“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之功效。


2.分布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秋末至次年春初采挖,先晾至半干,待其变软收缩时,再切成厚片,晒至全干。


3.性味归经: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肝、肾经。


4.功能主治:a.清热凉血。b.养阴生津。


5.成分药理:内含醇、甙、维生素、氨基酸、糖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消肿、降糖、强心等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干品每剂15--30克,鲜品每剂20--60克。对于高热烦渴、血热炽盛患者,每剂可用至80--120克,具体用量,临床随症灵活加减。榨汁调服或熬膏涂搽,适量。

7.临床禁忌:此药为甘寒滑腻之品,故脾虚便溏患者,慎用;痰湿中阻、咳喘不止、胸闷讷呆患者,禁服。





【丹皮】





1.来源别称:毛莨科植物白牡丹的根皮。(红、黄牡丹一般用于观赏,不入药。)
2.分布采收:华中、华东、华北、西南一带均有种植栽培(一般生长期为5年左右)。秋冬季采挖其根,刮去外层栓皮,抽去木心,切成薄皮,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凉。归心、肝、肾经。


4.功能主治:a.清热凉血。b.活血散瘀。c.清肝泻火。


5.成分药理:内含甙、酚、甾醇、生物碱、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对多种球杆菌、流感病毒、皮肤真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镇静、镇痛、催眠、抗惊厥、抗过敏、抗炎、降压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5--10克;入丸散,适量。凉血泻火,生用;活血散瘀,黄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7.临床禁忌:脾胃虚寒泻利患者,禁服。


另:丹皮、赤芍均有凉血活血之功效,然丹皮以凉血之功为胜,赤芍以活血之能见长。





【赤芍】





1.来源别称:毛莨科植物芍药(野生)或川芍药(培植)的干燥根。


2.分布采收:分布区域与牡丹大致相当,略偏南方,尤以西南华东为最。秋冬季采挖其根,不用刮皮抽筋,直接切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

4.功能主治:a.清热凉血。b.活血祛瘀。


5.成分药理:内含甙、酚、酸、鞣质、树脂、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对多种球杆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解热、镇静、止痛、解痉、抗血栓等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9--15克;入丸散,适量。清热凉血多生用,活血祛瘀多炒用或黄酒炙用。


7.临床禁忌:反藜芦。





【地榆】





1.来源别称: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俗称“西瓜草”。


2.分布采收:中国中东部地区及东北、华南一带均有分布。秋末至次年春初采挖其根,切成薄皮,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4.功能主治:a.凉血解毒(生用)。b.健脾止泻(炒焦黄用)。c.凉血止血(炒焦黑用)。d.敛疮收湿(炒焦黄研末外用,多用于水火烧烫伤)。


5.成分药理:内含甙、酸、皂甙、鞣质及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止血、消肿、降逆止呕等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9--15克;入丸散或研末外敷,适量。


7.临床禁忌:无。





【槐花】





1.来源别称:豆科植物苦槐(不是“洋槐”)的花蕾或初开花朵。


2.分布采收: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均有零星分布。每年春季花开时节采收,并及时晾晒至全干,谨防霉变。


3.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4.功能主治:a.凉血解毒(生用)。凉血止血(炒炭用)。


5.成分药理:内含芸香甙、白桦脂醇、槐花二醇、素类、糖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解痉、抗溃疡、止血、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轻度兴奋等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6--12克。为治疗肠痈、血痢、痔疮等消化道血热出血症之常用要药。


7.临床禁忌:脾胃虚寒及虚火内盛患者,慎用。


另:(1).槐角为苦槐之成熟果实,夏秋季采摘,其功效与槐花同,凉血解毒之力优于槐花,而止血之力不及槐花。槐角烧存性,研末外敷,或麻油调敷,可治水火烧烫伤。(2).苦槐的叶子、干皮、根皮均有抗菌消炎之功效,煎水外洗,可预防和治疗多种因湿热所致的感染性传染性皮肤病。





【玄参】





1.来源别称:玄参科植物玄参或北玄参的根。


2.分布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多为人工种植。秋冬季采挖,先将整根晾晒至半干,再切成饮片,晒至全干。


3.性味归经:味苦、咸。性寒。归肺、胃、肾经。


4.功能主治:a.清热凉血。b.清热解毒。c.养阴生津。


5.成分药理:内含甙、甾醇、天冬素、脂肪酸、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降压、利尿、强心、降糖、解热等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10--15克。


7.临床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患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紫草】





1.来源别称:紫草科植物紫草(紫花)、新疆紫草(白花)、或黄花紫草的干燥根。
2.分布采收:长江流域(紫花紫草)、西北(白花紫草)、华北(黄花紫草)一带均有分布。秋末至次年春初采挖,去杂切片后,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包、肝经。


4.功能主治:a.凉血活血。b.清热解毒。


5.成分药理:内含多种紫草素,具有抑菌、收缩血管、避孕等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3--9克。多用于治疗斑疹、麻疹、紫癜。麻油浸泡或熬膏涂搽外用,适量。


7.临床禁忌:本品苦寒滑肠,故脾虚便溏患者,禁服。





【犀角】





1.来源别称:犀科动物大独角犀牛、小独角犀牛、或双角犀牛的角。


2.分布采收:犀牛为世界濒危物种,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陆。犀角在世界多地黑市上均可高价买到。犀角工艺品作坊的边角下水料(包括犀角工艺品本身)均可入药。


3.性味归经:味苦、咸、微酸。性寒。归心、肝、胃经。


4.功能主治:a.凉血止血。b.泻火镇心,安神定惊。c.凉肝熄风。


5.成分药理:内含二十多种氨基酸及蛋白质、钙质、胆甾醇、肽类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解热、降低白细胞等作用,对血压影响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又持续上升。


6.用量用法:生用。挫粉或研末冲服,每次0.5--1.5克。入丸散,适量。


7.临床禁忌:a.孕妇慎用。b.畏乌头、附子。


另:非骨化柴化的嫩水牛角,其药用功效近似犀角而力弱,因犀角资源缺乏且价格昂贵,临床常作为犀角之替代品。镑片生用,先煎久煎,每剂30--120克,具体用量,临症增减。挫粉或研末冲服,每次3--9克。内服剂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带来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伏牛山人X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