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解暑除蒸药
2019-02-06 | 阅:  转:  |  分享 
  



【荷叶】





1.来源别称: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片。


2.分布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夏季茎叶茂盛时,选取嫩绿肥厚者采收。
3.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平。归心、肝、脾、胃经。


4.功能主治:a.疏风散热。b.凉血止血。c.升阳化浊,消胀除闷。


5.成分药理:内含生物碱,具有解痉、降压、兴奋呼吸等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干品每剂3--10克,鲜品每剂10--30克。止血内服,烧炭或焙干研末,每次3--6克;外敷适量。开水泡服或煎水外洗,适量。


7.临床禁忌:无。


另:荷叶梗、荷叶蒂均可入药,性味功效与荷叶同,“梗”兼通气宽中,“蒂”兼凉血安胎,止痢止带。夏季采收时,叶、梗、蒂三者最好分开备用。





【绿豆】





1.来源别称:豆科植物绿豆的成熟种子。


2.分布采收: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北、西南地区。全国各大超市均有销售。秋季采收,去杂晒干,鲜品为佳,陈年次之。


3.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胃经。


4.功能主治:a.疏风散热。b.消暑养阴,生津止渴。c.解毒。d.利水。


5.成分药理:略。


6.用量用法:a.清暑水煮:煲汤或熬粥,加适量冰糖、莲子、大枣、苡米之类,效果更佳。b.解毒生用:单味研细末,温水浸泡后,过滤取浓汁,频服,可缓解百毒。
7.临床禁忌:无。


另:绿豆衣(长豆芽时采收)亦可入药,功效:清暑、解毒、利水、明目退障。





【青蒿】



1.来源别称: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又称“黄蒿”。


2.分布采收:生长区域广泛,尤以重庆市“酉阳青蒿”为最好。夏季花开前茎叶茂盛时采割,切成小段,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4.功能主治:a.解暑清热。b.除蒸凉血。c.专治疟疾。d.抗菌消炎,疏风止痒。


5.成分药理:内含青蒿素、青蒿酸、青蒿油等有效成分,具有杀虐(素)、抑菌(酸)、镇咳、祛痰、平喘(油)之作用。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一般每剂10--12克,治疟每剂20--40克,鲜品加倍。熬膏、绞汁、丸散、或煎水熏洗外用(湿疹瘙痒、皮肤癣疥等症),均适量。清热生用,脾胃虚寒泻利患者炒用,除劳热骨蒸鳖血炒用,煎水外洗生用。


7.临床禁忌:不宜久煎和高温蒸煮。鲜品绞汁,温水兑用,清暑抗菌效果最好。





【白薇】





1.来源别称:萝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部茎。俗称“老鸹瓢根”。
2.分布采收: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省区均有零星分布。秋冬季采挖,细根切成小段,根部茎切成饮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


4.功能主治:a.清热凉血。b.利尿通淋。c.解毒疗疮。d.滋阴血,清虚热。


5.成分药理:内含白薇素、挥发油、强心甙等有效成分。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6--12克;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外敷,适量。清热(凉血、解毒、利尿)生用,滋阴蜜炙用。


7.临床禁忌:脾虚便溏患者,慎服。





【地骨皮】



1.来源别称: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根皮。


2.分布采收:主产于西北、华北地区。晚秋、早春时节采挖其根,剥取根皮,切成薄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


4.功能主治:a.滋阴清热。b.清肺化痰。c.凉血止血。


5.成分药理:内含生物碱、桂皮酸、亚麻酸、亚油酸、甾醇、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降压、退热、降糖、抑菌等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10--15克。入丸散,或蒸馏制露,适量。


7.临床禁忌:本品性寒滑,易走泄,故脾虚便溏患者,慎服。





【银柴胡】





1.来源别称: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又叫“银胡”,俗称“牛肚根”。

2.分布采收:性喜干爽,主要生长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草原及山坡石缝中。秋冬季采挖,切成饮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


4.功能主治:a.退虚热。b.清疳热。c.凉血止血。


5.成分药理:内含酸、素、甾醇等有效成分。


6.用量用法:煎汤内服,每剂3--10克;入丸散,适量。清热生用;止血炒焦(外焦黑,里焦黄)用;清阴虚劳热骨蒸,用鳖血拌炒,至焦黄色用。


7.临床禁忌:外感风寒患者,血虚无热患者,慎服或禁服。





【胡黄连】





1.来源别称: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又称“胡连”。


2.分布采收: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茎叶枯萎时采挖,切成饮片,晒干备用。


3.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4.功能主治:a.清虚火。b.清疳热。c.燥湿。d.凉血。e.解毒。


5.成分药理:内含甙、素、醇、酸、甾醇等有效成分,具有利胆、抑菌之作用。


6.用量用法:生用。煎汤内服,每剂6--9克。入丸散,或煎水外洗,或研末外敷,均适量。


7.临床禁忌:脾胃虚寒患者,慎服。

献花(0)
+1
(本文系伏牛山人X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