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祖国,为你骄傲!(史地人文资源经济科技外交概览)---科技科考篇中国南极科考站南极洲,地球七大洲之一,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无常住 居民,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目前南极洲已有一百多个科考站,其中中国有五个。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 南极开展了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常年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常年站)、中国南极昆仑站 (夏季站)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夏季站)。以及在难言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常年站)。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 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站长城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 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占地面 积约2.5平方公里。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 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年降水 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米/秒 。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 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位于在南极大陆的 拉斯曼谷陵上。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 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 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 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 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 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 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 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 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昆仑站 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 ,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由于选址在冰 天雪地中,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 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 ,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使用寿命15 年,泰山站配有冰雪跑道。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国的一个灯笼的造型。泰山站还拥有一 个很给力的厨房。它是具备开火条件的,有专门的厨房,但不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是对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加热 的功能。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 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新、意、俄等6个国家在此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国际上在罗斯海区域选划设立了南 极最大的海洋保护区。罗斯海新站前期准备工程是本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2017年12月初“雪龙”船首次抵达恩克斯堡岛,用直升机将34 0吨物资部署上岛;2018年1月中旬“雪龙”船从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岛后,将建站工程机械和重型物资运输上岛,随即开始了新站临时建筑的 建设。北极科学考察站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201 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2018年由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10月18日正式运行。该考察站是由中冰联合极光 观测台升级而成,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除黄河站之外的又一个北极综合研究基地。考察站位于冰岛北部凯尔赫,地理坐标为北纬65.71o、西经 17.36o,距阿克雷里市约66公里。根据中冰两国2012年4月20日签订的《中冰政府间北极合作框架协议》,该站是落实两国政府及部 门间海洋与极地合作框架的重要举措。2013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冰岛研究中心决定共同筹建中冰极光观测台。2017年9月,极地中心提 出了将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升级为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在已有的极光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开展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遥感和生物等 学科的观(监)测任务的设想,冰方表示全力支持。据悉,科考站站区占地面积158公顷(约2370亩),现有建筑包括一座159平方米住宅 、一座约500平方米仓库、一栋753平方米观测栋。根据考察站的业务需求,站区分为生活区、实验区、空间与大气观测区、卫星接收区、无线 电主动探测区等功能区。考察站能够提供15人住宿、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种后勤保障条件,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 、冰川、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经改造后还可扩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成极大拓展了我国极地考察的范围和能力。在地球的两极和大洋上,科考队员脚踩冰山,头顶蓝天,乘风破浪,询天问地,寻觅着人类的终极梦想:人类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