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东连平县民间艺术“香火龙”
2019-02-11 | 阅:  转:  |  分享 
  
广东连平县民间艺术“香火龙”龙,在中国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舞动浑身插满香火的龙,更表现出人们期盼兴盛的美好愿望。广东河源市连平县的“香火龙”是
源自民间的一种龙舞,俗称“舞香火龙”,是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据《连平县志》记载,明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连平建州以来,
连平县就已经有舞香火龙的传统艺术,龙意味着吉祥,火昭示着兴旺,舞动浑身插满香火的龙,更表现出人们期盼兴盛的美好愿望,300多年来,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连平县元善镇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民间娱乐活动。香火龙由木架做成龙形,然后在木架上缠绕上稻草,再将香火插
在稻草上,顾名思义叫做“香火龙”。其龙头、龙身、龙尾均由稻草扎成,长6米多,最长可达20米。每条龙身上要插1600-1800支香,
多的插满几千甚至上万根点着的香火,有些地方根据龙身长短和结构,可能插的香会少一些,这个工作,必须要众人齐心共同完成。同时,香火点燃
之后,需要大家合力将其插在草龙之上,给香火龙“摆造型”。香火龙有分节或者分筒的,也有连续不断的长龙,后来有了改良,现代工艺添加了不
少现代元素,有时还配以各种各样的彩灯。舞龙队伍一般在15个人以内,表演者舞动火龙,在夜幕中随着喜庆的鼓点腾挪跳跃,此起彼伏,蜿蜒而
动,炫丽夺目.香火龙的龙头龙尾要做的生动、活灵活现;龙身不能扭曲,要保证香火位置和方向的一致性。草龙扎的很紧,需要用力才能将香插入
。数十个人配合,又要保证香火数量、同时确保其安全性,确实不是件易事。插龙香这看似简单,实际是个很费力的工作“成品”做好了,众人将香
火龙抬起,开始展演,当龙舞动的时候,气势恢宏、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香火龙只宜在夜间演出。在夜间,表演香火龙的情景实在令人
叹为观止,全身上下都是星星点点的豆大火光的香火龙舞动起来,火龙腾跃,火光闪烁,姿态变化多端,真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在腾云驾雾,气势
磅礴,景象壮观。村民们舞起了香火龙。一条全身插满香火、星光闪闪的“火龙”在夜幕下翩翩起舞,姿态万千,所到之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
声响成一片。龙意味着吉祥,火昭示着兴旺,舞动浑身插满香火的龙,表现出人们期盼兴盛的美好愿望。舞香火龙一般需要十多个人,表演时,通常
配以锣鼓、号角和鞭炮声,有的还配以各种各样的彩灯。舞香火龙可分为“拜四门”、“游龙”、“翻架”、“抢球”、“团龙”等5个情节,表演
技艺难度较大。舞香火龙除伴以锣鼓外,还有人(一般为女子)领唱“龙歌”,“龙歌”是一些新年的祝福语。“龙歌”从以每月一首,正月到十
二月,有固定音调,唱“龙歌”时不响锣鼓不放鞭炮。舞香火龙时,群众会往舞动的香火龙里扔鞭炮,“龙”低下头,用香火去点燃鞭炮,气氛十分
热烈。舞香火龙的艺术特色是其舞蹈动作逼真,边走边舞,期间还掺入技艺表演。香火龙表演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在“火”中始终包含着精致和细腻
,贯穿着灵动与轻捷,活动灵巧,变化有致。香火龙为一种把优美舞姿与技艺融为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表演者舞动火龙,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腾
挪跳跃,在夜幕中看去好像一条火龙蜿蜒腾飞,栩栩如生。只见星星点点的火光舞动,火龙腾跃,姿态万千,就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长龙在腾云驾雾,
一条全身插满香火、金光闪闪的“金龙”在夜幕下翩翩起舞,飞舞翻滚,一会穿过小巷,一会进入祠堂,一会出现在屋前的空坪,形态逼真,迅捷异
常。“金龙”所到之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许多人争先恐后一睹“金龙”风采,场面热烈。游经每家每户时,户主就出门放烟花鞭
炮喜迎之。相传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舞香火龙活动多在春节至元宵期间,在村寨及广场进行表演活动。最热闹要数元宵节那天,
舞龙以后要把龙烧了,谓之“放龙升天”。在烧龙之前,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拔龙身上的香火,然后再插到自家的猪圈和鸡圈里,期盼“六畜兴旺”
。其中,龙头的香火是最受欢迎的,因为,龙头香火最吉祥。香火龙是一种造型独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香火龙是特定在节日期间
表演,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香火龙分布于连平县全境,特别在元善镇盛行。这种民俗活动蕴意着风调雨
顺,吉祥如意。中国民间有着龙凤呈祥之说,龙意味着吉祥,火昭示着兴旺,舞动浑身是香火的龙,更表现出人们祈盼兴盛的美好愿望。因此,香火
龙成为连平县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民间娱乐活动。连平县素有舞香火龙这一民间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编写的《
连平州志》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由此可见,连平民间舞香火龙活动由来已久,在200多年前连平县就已经有
舞香火龙这一民间传统习俗。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外出人员增多,同时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观念也有所转变,参加香火龙活动的人员有所
减少。据了解,在春节期间,连平元善镇新龙、南湖傅氏、警雄;大湖镇五禾村、忠信镇司前多个村都有舞香火龙的习俗。香火龙成为连平县元善镇
长盛不衰的民间娱乐活动。2007年5月,香火龙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具1、龙头,先用竹篾片竹杆(长约1.6米
)扎成龙头骨架,再以当地长年生长的植物老虎芋的叶柄捆扎在各个竹圈上,然后点燃香火,三支一组按品字形插在老虎芋的叶柄上。在表示龙眼、
龙嘴的竹棍顶端各插一撮香。把手用彩色纸条缠绕装饰。2、龙身。共九至11节。用竹篾片扎一半月形架,捆上把手,再以老虎檬沿半月形弧圈扎
上,再插满点燃的香火。3、龙尾。先找一似鹿角形的树枝桠,扎上老虎檬的叶柄,然后插满香火。4、龙珠。将竹杆的一端插进一只柚子或椰菜包
,在柚子或椰菜包上插满点燃的香火。5、龙灯。一盏大排灯,四盏小排灯,共五盏。音乐香火龙舞的音乐是用打击乐伴奏,乐器有大鼓、高边锣、苏锣、大钹、小锣等。锣鼓点分为“摆龙鼓点”及“滚龙鼓点”两种。滚龙鼓点以碎鼓构成“密锣紧鼓”,之势,以增加气氛。曲谱香火龙舞的曲谱有:1、滚龙鼓点;2、摆龙鼓点。
献花(0)
+1
(本文系富一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