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志强学习《论语》第1章学而
2019-02-14 | 阅:  转:  |  分享 
  


张志强学习《论语》







鹿泉一中张志强

2015年11月





























第一篇学而篇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解读

天、地、人号为"三才",上有天覆,下有地载,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学做事之术,从初学的幼童,到至学的圣人,都离不开学。“习”包含练习、复习、实习实践的含义。“时”包含经常、不间断的含义。学而时习之,方能有成,学有所成,故喜悦。

志同道合者谓之“朋”。学道必须寻师访友,相互切磋交流,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前来切磋交流,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假若时机不合,不逢知音,空怀大才,无处去用;知命之人,不可牢骚不平,损伤中和之气,应该不怨不尤。



第二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解读

孝:孝敬、孝养;养,养身养心二义。悌:兄友弟躬或兄弟和顺之义。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悌)。人身来自父母(人是父母的心肝),兄弟情同手足,故首要须孝弟。孝,普通人尽孝,其起始阶段为赡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都是孝子的行为。孝弟之人处于社会,很少有好犯上的,社会由此安宁。

天下大乱之原,自不孝不弟始。孝弟则仁慈兴而乱机息矣。然则兴孝弟之道奈何。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不孝不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乱所由生也。孝弟之人而居上位。天下大治所由生也。

君子修道一定要先求其根本,这个根本是什么,就是孝弟。

本则语录的核心是“孝悌”二字,也可以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则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解读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者,难与之共事。巧言令色——朱熹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美饰他的言辞,美饰他的脸色,致力于在外表上美化自己,追求的是取悦于他人,这样的人表里不一,就是伪君子和伪善人,自然就缺少仁德之心了。

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练习、复习了呢?”

解读

此章记述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忠者尽其全力也。信者不欺朋友。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三”是“多次”的意思,并非实指。

第五则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子,役使百姓要根据季节,不要耽误农时”。

解读

此则文字讲述国君的治民之道。

治大国有五种要道。

一曰敬事。二曰信,取信于民。三曰“节用”,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四曰爱人,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五曰使民以时,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也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说的“不违农时”。

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具此五者,方能治国安民。

第六则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几条能够做好之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读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出则弟,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这就是出则弟。入、出——《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人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行此五事以外,如有余力,则学习文化知识。

《弟子规》以此则做为全书的纲要。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都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第七则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尊重贤人,轻视美色。侍奉父母能够做到尽力竭心,侍奉事帝王及一切尊长者,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虽然他常常说自己未学过什么圣贤人之德行,我敢肯定地说,他已经把圣贤人的德怀情操、心性品格学得相当圆满了。”

解读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公元前507—?)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尊重"讲,第二个"贤"字作"有贤德的君子"讲。易色,"易"作"轻视"讲,"色"是"美色"。人要敬重贤人,远离美色。南怀瑾先生认为易是改变,色是神色态度。遇到贤人,能够显露出尊重、敬重的神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私之最大者莫过于身,故曰能致其身。交友必须诚信,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

凡人之情,莫不好色;今若有人,能以好色之心来好贤,则此人便是比贤者更贤的人。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过诗书礼乐,我说他是等于已经学过了。

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学问,而是做人做事。高铁上的霸座男,虽是博士学历,也不能成为君子。事父母重在竭,重在于心。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第八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亲近忠信之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解读

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牢固解,所学东西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君子不重则不威。”重者,庄重。威,威仪。君子不庄重,整天嬉皮笑脸的,则无威仪。君子的庄重体现在神态上、言行上、衣着上。学生学习也是一样,要严肃认真,要专心。

遭受性骚挠或性侵袭的很多是举止浮荡,行为不自重的女孩。这些女孩经常和男的在一起打闹,就会被人认为好接近。有些人做为家长,做为领导,过于庄重,整天绷着脸,也不可取。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以忠信之人为友。无友不如己者,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则勿惮改。惮,害怕。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说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也就是说每个朋友都有其优点。无友是没有朋友,如果是“不要”的意思,孔子会用另外一个词语“毋”。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第九则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解读

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而认真地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

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节依时节追念祭祀,祭则必诚必敬。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的解释是终就是结果,远是很远的远因。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志强认为传统的解释更合理。

第十则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解读

子禽问,夫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必参与其国之政,这是夫子主动求得的呢?还是其国君自愿给他的呢?子贡不答是求之还是与之,乃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如果一定说是求之,那也跟别人求得方式不同。

《论语注疏》邢昺曰: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认为孔子光明磊落,无有私心,不会疑忌他干预别国内政,故愿推心置腹咨询他政事,实在是人君主动邀请参与。

第十一则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安国注:"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也。"

解读:

一个人如果父亲刚一去世,自己刚一当家,就立马改变的父亲的做法,只能表明父亲在世时他就想改变,只不过碍于父亲的势力和权威不能实现罢了。也就是貌顺而心违之。因此对这点要客观地评价。

第十二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解读

礼是《论语》中重要的概念,《礼记。哀公》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献花(0)
+1
(本文系日修堂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