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8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在哪里
2019-02-28 | 阅:  转:  |  分享 
  
2018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在哪2018年,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改革效果进一步显现: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步入正
轨,优质产能得到有效释放;“僵尸企业”处置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加快出清添新招;进口煤政策屡次收紧,已成为调控国内煤炭供需的重要补充;
煤炭运输“公转铁”加速推进,重塑煤炭行业格局……这一年,随着频频落地的政策护航,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更加清晰。产能指标?置换
机制日臻成熟经过近两年的培育与发展,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机制已日臻成熟,步入正轨。今年以来,河北、湖南、福建、黑龙江、江西等多地开
展煤炭产能置换交易,煤炭优质产能得以有序释放。其中,河北、安徽、甘肃在同一平台交易,成交总额达20亿元。起初,部分煤企担心竞价方式
会推高指标价格,从而加大购买指标煤企的成本压力,但现在看来,这一担心毫无必要。无论是省内还是跨区域的产能指标置换都很顺利。同时,今
年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置换难度下降。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落后产能置换安置员工、转产转型等所需资金后,可以
尽快退出;新建产能,特别是未批先建产能基本属于优质产能,可获得生产指标,向市场供应煤炭,从总体上优化煤炭供应结构。但同时也应保证指
标成交价格处于合理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去产能的稳步推进。进口煤政策收紧随着超8亿吨落后产能退出,我国煤炭供需在维持总体平衡的同时,
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也出现了供应紧张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进口煤成为调控国内煤炭供需的重要补充。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
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为1915.3万吨,环比下降17%。这是自7月份创下2901万吨高位后连续第四个月煤炭进口量环比下降。1月至
11月,我国煤炭进口量达27118.7万吨,超去年全年总量的27090万吨。2018年上半年刚过,部分港口进口煤通关时间延长或暂时
取消、进口煤政策收紧的消息就不断出现。而严控进口煤,“明牌”只有一张,即《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但是,进口煤数量的大幅增加,必
然会挤压国内煤炭市场需求空间,一定程度上削弱去产能、减量化生产改善煤炭供应关系的政策效应,加剧国内煤炭市场的供需矛盾,所以,适时收
紧进口煤政策、限制劣质进口煤又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进口煤政策收紧是否会导致煤价上涨的担忧则是多余的。收紧进口煤政策的消息必然会对煤
价形成支撑,但影响煤价上涨的因素除进口煤外,还有下游整体需求、国内产能变化情况以及运输能力等。煤炭运输“公转铁”成效明显中国铁路总
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全年铁路煤炭运量将达16.6亿吨,同比增长10.5%。煤炭铁路运量增加,一方面,与煤炭消费的
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保原因禁止汽运,汽运煤部分转至铁路;此外,煤炭生产、消费格局越来越集中,煤炭产能持续向晋陕蒙主产
地集中,使得长距离、跨区域的铁路运输需求大幅增加。事实上,政策也给予了煤炭运输“公转铁”极大支持。2018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
求“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量”。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也强调,推动大宗物流由公路转向铁路。10月,国办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
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在港口方
面,到2018年底,环渤海、山东、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港口,以及唐山港、黄骅港等均不再接收柴油货车运煤。适应“公转铁”新形势,中国铁路
总公司也研究制定了2018-2020年货运增量行动方案。据悉,到2020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将达28.1亿吨,较2017年增运6.
5亿吨,届时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5%。“僵尸企业”处置?有了“硬杠杠”?处置“僵尸企业”是去产能、调结构的“牛鼻子”。尤其是在今年
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已成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所在。201
8年初,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要坚定不移处置“僵尸企业”。要求各
地列出名单、拿出计划,全面稽查、上报结果。尽快修订有关资产处置、债务清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僵尸企业”破产重整机制。为更好推进
这一工作的开展,12月4日,11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将与“僵尸
企业”相关的债务细分为直接债务、统借债务和担保债务,并设置了处置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工作有效落实,通知要求三个月内确定首批名
单,原则上应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处置工作。文件虽然发布了,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效果究竟如何尚待观察。“僵尸企业”的处置不是简单
做“减法”,更是牵涉到债务、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影响部分地方的政绩考核,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便是“人往哪里
去”“钱从哪里来”。这就意味着,“僵尸企业”处置将面临各种复杂的困难,政府和企业必须真正拿出“断舍离”的勇气断腕重生。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继续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在今年仍有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部署的“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
中的“重点地区”范围发生变化,除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外,汾渭平原也加入其中,而珠三角地区则被移出。但是,新划入的汾渭平原要想有效实
现对煤炭消费的减量替代并非易事。囊括晋、陕、豫三省的11个地市,“一煤独大”的格局下,汾渭平原地区的煤炭消费占比近90%。与能源结
构过度依赖煤炭紧密相连的则是产业结构偏重,这就意味着,要想在汾渭平原减煤,涉及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能源结构转型,更牵涉到产业结构转型。
要真正顺利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现重点地区将煤炭消费总量的有效减量替代,最主要的是要助推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在减量化发展过程
中提升效益和竞争力。同时,煤控的措施路径要突出经济性,统筹考虑节能、替代、减量的成本效益,降低煤控措施的交易成本和行政成本,考虑到
能源替代面临着巨大的成本约束,应把节能作为煤控的重要手段。民用散煤??替代经济性难题待解?在减少煤炭消费量、助力蓝天保卫战、改善居
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民用散煤替代和清洁取暖的经济成本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8年取暖季,太原市迎泽区禁煤“一刀切”被中央环保督
察组点名批评、河北省曲阳县环境保护局发布《我县拘留2名燃烧散煤用户》随后删除并引发争论等典型案例的背后,无不涉及着散煤替代经济性问
题。经济性是居民取暖意愿的关键性因素。在很多地区,居民、政府、企业均面临压力。散煤替代用户中90%为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支付能力有限
,由于大部分地方采取“先用后补”的补贴方式,用户不敢敞开用;“煤改电”“煤改气”意味着大量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一次性补贴和运维补贴使
政府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目前民用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垫资,资金回收期较长。同时,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
响大,而经历了“双替代”的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企业运营压力陡增。经济是基础。如何打消各方的后顾之忧,更好地推进劣质散煤替代、清洁取
暖?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要拔苗助长式地强推清洁能源替代。其次,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清洁取暖技术路线、不搞盲目的“一刀切”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再次,将散煤治理、清洁取暖系统考虑,尤其是对于作为重点和难点的农村地区,将其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规划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献花(0)
+1
(本文系下一个明天a...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