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
2019-03-02 | 阅:  转:  |  分享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



伤寒论药方目录



1.桂枝汤类

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

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

22.麻黄汤23.大青龙汤24.小青龙汤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麻黄附子细辛汤28.麻黄附子甘草汤

29.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30.葛根汤31.葛根加半夏汤32.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33.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34.抵当汤35.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

36.栀子豉汤37.栀子甘草豉汤38.栀子干姜汤39.枳实栀子豉汤

40.栀子干姜汤41栀子生姜豉汤42.栀子厚朴汤43.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

44.大陷胸丸45.大陷胸汤46.十枣汤47.小陷胸汤48.三物小白散49.瓜蒂散



7.泻心汤类

50.半夏泻心汤51.大黄黄连泻心汤52.附子泻心汤63.生姜泻心汤

54.甘草泻心汤55.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56.甘草汤57.炙甘草汤58.甘草干姜汤59.甘草附子汤



9.苓桂术甘汤类

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6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2.猪苓汤

63.茯苓甘草汤64.五苓散65.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66.黄芩汤6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68.黄连阿胶汤

69.黄连汤



11.白虎汤类70.白虎汤71.白虎加人参汤72.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

73.调胃承气汤74.小承气汤75.大承气汤76.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77.蜜煎导方78.猪胆汁方



13.柴胡汤类

79.小柴胡汤80.大柴胡汤81.柴胡加芒硝汤82.柴胡桂枝汤

83.柴胡桂枝干姜汤8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5.四逆散



13.芍药当归汤类86芍药甘草汤87.芍药甘草附子汤88.当归四逆汤8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4.干姜汤类90.干姜附子汤91.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

9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5.赤石脂汤类93.赤石脂禹余粮汤94.桃花汤



16.四逆汤类

95.四逆汤96.四逆加人参汤97.茯苓四逆汤98.通脉四逆汤

9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100.真武汤101.附子汤102.白通加猪胆汁汤103.白通汤



17.杂方类

10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05.茵陈蒿汤106.猪肤汤107桔梗汤108.苦酒汤109.半夏散及汤110.乌梅丸111白头翁汤112吴茱萸汤113烧裈散114.牡蛎泽泻散



桂枝汤类



1.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

姜9g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去滓,适

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ml。

1.煎法:“哎”,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哎咀”,将

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已沸后用微火。

2.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一服200ml良久,啜热粥工碗,

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发汗之资助。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

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

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留邪。

3。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絷浆微似有汗者益佳。所谓

“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

邪自解。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汗出如水淋

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一服药(全量谓之一剂,1/3谓之一服)而汗出病

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如服第一

服药不汗,继进第二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

将3服药服完。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至病愈为止。服

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

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迭微汗为度,但不宜

过汗不止。一般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4.用量:本方由上述5味药组成,桂枝与芍药应等量,若

桂枝量大于芍药,则名桂枝加桂汤;若芍药量大于桂枝量,则名

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药剂量当审慎,不可违

其用药之宗旨。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

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临证加减]

1.邪客于太阳经之身痒:本方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苦

参,以祛风止痒。

2.气血亏损,营卫失调之半身麻木:本方加黄芪、鸡血藤、

当归,以补气活血。

3.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受阻之痹证:本方加羌活、秦

艽、姜黄、威灵仙、薏苡仁,以祛风利湿。

4.中阳虚寒,肝脾失调之胃痛:本方加黄芪、怀山药、炒

薏苡仁,炮姜易生姜,以补气温中。



5。外邪袭太阳经,经气不舒所致之项强、颈麻、头昏:本

方加葛根、当归,以疏经通络。

6.落枕:本方加葛根、麻黄、防风、荆芥,以疏经活络。

7.坐骨神经痛: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己、伸筋草;

威灵仙等;日久病已入经,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等虫类

搜剔之药;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

拘挛不舒,本方加鸡血藤、海枫藤、黄芪、当归、川芎等补气养

血之品。

8。过敏性皮炎:本方加苦参、荆芥、防风、蝉衣,以祛风

通经脱敏。

9。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如夹湿者,酌加苍术、羌

活、黄柏、独活、防风、赤小豆、茯苓皮、生薏苡仁、车前子

等,以祛风化湿;如营血不足,加当归、太子参、鸡血藤、赤

芍,以滋阴养血。

lO。神经性呕吐及妊娠呕吐:本方酌加姜半夏、紫石英、瓦

楞子、川连、吴茱萸等,以降逆镇静止呕。

11.营卫失调,气血周流不畅之关节痛:加鸡血藤、当归、

川断等,以祛风活血。

12.营卫不和之自汗:本方加黄芪、防风、白术或单加黄

芪,调和营卫而固表。

l3。膝部及膝以下多汗症:本方加当归、黄芪、牛膝,以敛

汗通经。

14。加减玉屏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基本方为黄芪15—

25g,白术lO~20g,防风、僵蚕、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各5

-10g,紫浮萍20~25g,白芍、丹参各20~30g,赤芍9~18g。

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酌减。[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6,(5):13]

15。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寒湿夹瘀营卫不和,药用桂

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当归尾、苍术、川牛膝各lOg,大枣

20枚,细辛6g,土茯苓、生薏苡仁、鸡血藤各30g;痰凝夹瘀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苍术,加橘叶、贝母各lOg;湿热并重

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加黄柏、木通、萆藓各lOg.均随症加

减。创面局部常规处理。

16.加味桂枝汤治疗阑尾炎:本方由川桂枝、广木香各

0.9g,生白芍1.8g,广陈皮、大枣肉各1.2g,生甘草、生姜各

0.6g组成。上药加水lOOml,煎沸5分钟后温服。每日1一2剂.

;小儿剂量同此。本方剂量及药味不得随意加减,否则效果不佳。

机制何在,有待探讨。本方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收效快,多服未见

不良反应。

17。本方加味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白芍、

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



3g。水浸工日后,第一遍煎取250ml,早晚2次分服;第二遍煎

取250ml,于晚上服药后,趁热擦洗患处15—25分钟,每日l

剂。

18.本方治虚秘:古人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

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临证用桂枝汤加味治虚秘,只要具备

食少乏力,腹痛不严重,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涩或沉细无力等

症,即可用之。老年气血虚弱津枯肠燥之便秘,本方加党参、火

麻仁、肉苁蓉、熟地黄;妇女产后血虚肠燥之便秘,本方加首

乌、熟地黄、当归、阿胶;肺气不肃降,津液不下达之便秘,本

方加桔梗、杏仁、瓜蒌仁、枳壳。

19.本方加减治疗空调综合征:主症见头痛,头晕,呼吸窘

迫,血压下降等。基本方药用香薷、厚朴、白芍、藿香各10g,

扁豆20g,苍术15g,桂枝9g,炙甘草6g。寒湿化热加川连;两

腿转筋加木瓜;咳喘加杏仁、葶苈子;中气虚弱加黄芪、党参。

每日l剂,水煎服。

20.桂枝汤加维生素E治疗多发性动脉炎:中医辨证属脉

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用桂枝汤(桂枝12g,白芍10g,

甘草6g,大枣9g,生姜10g,随症加减),水煎服;并加用维生

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3个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4):248]

21.本方加味治疗冻疮: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黄酒

50ml(后人)。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

乏力者,加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

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每剂药煮3次,前2次的药液内服,

第3次药液洗患处。

22.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

咳者,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

气管炎。[伤寒论]

23。本方再加重桂枝用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

冲心之奔豚证,名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24。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g,人参15g,以增强敛阳止汗,

解表,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

者,名挂技新加汤.[伤寒论]

25.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

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

证,名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26.本方再加芍药9g,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

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

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妪呕吐者,名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27.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

见项背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

痛,运动不利等,名桂枝加葛根汤。L信寒论]



28.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

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名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29.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

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

热者,名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30。本方去芍药,加重桂枝量,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

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

转侧,脉虚而涩者,名桂枝附子汤。险匮要略]

31.本方加瓜蒌根,以增强解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

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名瓜蒌桂枝汤。[金匮

要略]

32.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

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名柴胡

桂枝汤。[伤寒论]

33。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名厚朴

七物汤.[金匮要略]。

34.本方倍用芍药,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5.本方加当归、细辛、木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

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名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6。本方加乌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

肢体冰冷之痹证、寒疝等,名乌头桂枝汤。险匮要略]

37。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黄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

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名阳旦汤。[类证活人书]

38.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

咯出者,或有化脓症者,名桂枝加桔梗汤。[皇汉医学]

39.本方加朴楸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名桂

枝加朴樕汤。[腹证奇览翼]



2.桂枝加葛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桂枝6g芍药6g炙

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

上6味,以水2000ml,先煮葛根,减400ml,纳诸药,煮

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200ml。

注:本方原书中有麻黄,宋代林亿校正时认为,加麻黄为

误,当去之。其由谓张仲景论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

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又据《玉函经》记载,本方无

麻黄。方后“不须啜粥”,亦以啜粥为佳。应从之。故本书之组

方及临证参考用量中,将麻黄删去。

(功效)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

(主治)

主证:汗出恶风,项背拘急.

副证:发热,舌苔白薄,脉浮缓。

(临证加减}

1。里有热者,以防风、炒栀子易桂枝,以防温燥而助热。

2.口渴甚者,加石膏、石斛、知母,以清热泻火。

3.积热重者,加山栀、黄连、黄芩,清热解毒,以祛积热。

4。高血压病,重用芍药、葛根,加代赭石、龙骨、青葙子、

夏枯草、牡蛎,以柔肝解痉,平肝熄风。

5.半身不遂阳虚者,加附子、当归,以扶正祛邪。

6.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蜈蚣、全蝎,以镇痉熄风。

7.本方加味治疗高血压病:以本方重用芍药、葛根,并酌

加代赭石、龙牡,治疗高血压伴头痛项强者疗效满意,认为与芍

药葛根之扩血管、解痉、镇静,降压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医方

新解.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263

8.本方或葛根汤加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根据多年临床经

验,将肩周炎初期分为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慢性期分为风

寒兼血虚证、风寒兼气虚证及风寒兼气血两虚证等5型分别治

疗,效如桴鼓。

(1)风寒表实证:症见肩臂疼痛、无汗恶寒、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治宜发表散寒,活络止痛。方用葛根汤加川芎、白芷、

羌活、桃仁、红花、蔓荆子、香附。

(2)风寒表虚证:症见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肩臂疼痛,

脉浮缓。治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川芎、

白芷、羌活、桃仁、红花、白术、防风。.

(3)风寒兼血虚证:症见手臂发麻,肩臂疼痛,项强,心

悸,失眠,头晕眼花,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养血驱风,散寒

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当归、黄芪、桃仁、红花、川芎、

白芷。

(4)风寒兼气虚证:症见肩臂疼痛,头晕少气,懒言倦怠乏



力。治宜祛风散寒,益气活血。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黄芪、党

参、白术、防风、川芎、白芷、桃仁、红花。

(5)风寒兼气血两虚证:症见肩臂疼痛,项强,疼痛以夜间

尤甚,神疲乏力,头晕,手臂发麻,肌肉萎缩,舌质淡,脉细无

力。治宜补气养血,散寒活血止痛。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党参、

黄芪、当归、川芎、白芷、乳香、没药、白术、防风、乌梢蛇。

[四川中医,1996,(12):34]

9。本方加防风、杏仁、川芎、人参、黄芩、附子、防己。

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者,名葛根续命汤。



3.桂枝加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

姜9g大枣7枚制附子9g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注:本方证仅是阳虚而未至亡阳,伤津而未亡血阶段,故方

申之附子宜炮用、轻用,不宜生用、重用。

(功效)扶阳固本,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恶风,汗出不止,四肢微急,屈伸不利,小溲难。

副证:发热,脉浮或浮大而虚。

(临证加减)

1。心腹疼痛:手足逆冷,身体拘急者,本方加当归、通草、

细辛效佳。

2.风寒痹痛:用方中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祛

寒止痛.并可加麻黄以散寒通阳,黄精益气升阳,当归补血活

血,并防桂附之燥。若寒甚痛剧者,可加制川乌、草乌;下肢痛

者加鸡血藤、千年健、怀牛膝;腰背痛重者加川断、狗脊、桑

枝、桑寄生;夹湿者加苍术、薏苡仁.

3.妇人阳虚崩漏带下:本方加阿胶、车前子、怀山药、艾

叶,或合四物汤。

4。阳虚泄泻:本方加健脾之味,如白扁豆、党参、焦白术、

陈皮、怀山药等。

5.痈疽:痈疽虚冷,瘀逐难尽,新肉不长,酌加忍冬藤、

皂角刺、当归、川芎、桔梗、没药、乳香、黄芪等。

6.疮疡:寒化内陷,心痞便溏,呕呃昏愦者,酌加丁香、

川连、白术、枳壳、柿蒂等。

7.本方治疗鼻衄症:凡遇鼻衄服寒凉止血药不效者,多以

本方收效。其应用标准是:脉微细软芤迟,苔白,溲清为主,若

已投寒凉止血剂未效,或反而出血更多者,更为对证;若初起脉

数身热,口燥唇焦,并非所宜。

8.治疗表虚出汗症:其中阳虚者重用附子,津伤甚者重用

芍药,兼发热则减附子用量。

9。本方加白术。治发汗恶风,小便不利或尿意频,四肢关

节肿痛,运动不灵活者,名桂枝加术附汤。[经验方]



4.桂枝加芍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芍药18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7枚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200ral,El

3次。‘

;[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临证]加减

1。本方加附子或白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

脚气等病。[麻疹一得]

2.本方合人参汤加罂粟壳治肠炎腹泻日久,致体虚贫血者。

3。本方加黄连、马齿苋、黄芩治热痢。

4.本方加人参、怀山药、白术治虚痢。

5。本方加肉苁蓉、当归、生首乌治疗病后阴亏便结。

6.本方加元胡、枳壳治胃脘痛。

7。本方加海浮石、硝石、大黄、赤石脂治疗发热出疹。

8。本方合大建中汤(去饴糖)加生首乌治疗脾胃虚寒之习

惯性便秘.

9.张仲景用芍药止痛的配伍规律探讨:温经止痛常配附子、

桂枝、吴茱萸、细辛等,用于各种寒性痛症。清热止痢、清热利

湿,常配黄芩、知母等,用于热痢腹痛、热性痹痛。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常配饴糖、桂枝、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及胃脘痛等

症。调肝养血配当归、川芎、阿胶等,用于妇人下血、妊娠腹中

痛.行气通便、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常配大黄或柴胡、枳实等,

用于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里实证或肝气郁滞之胁肋痛.芍药止

痛剂量均重用至六两,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江西中医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大

枣l2g制附子3g(先煎)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

(主治)

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苔薄白。

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全瓜蒌、薤白治胸阳不振之胸痹。

2.本方重用附子(15-30g),治胸阳不振而有寒者。

3.桂枝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综观《伤寒论》诸方,运

用桂枝的方剂甚多,占总方的40%左右,为了进一步掌握和理

解桂枝在方论中的实际意义,现将桂枝的配伍和作用整理归纳

如下。

(1)调和营卫:桂枝用于调和营卫,须与等量的芍药相配使

用,代表方是桂枝汤。方中以桂枝为君,性温而味甘辛,温能扶

阳欢寒,甘能补益营卫,辛能发散风邪.开发腠理而解肌表之

邪;芍药之微寒酸苦,益阴和营,除烦敛汗。二药配合,于和营

中有调卫之功,解表中寓敛汗之意,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2)温中补虚:桂枝与大剂量芍药、饴糖相配,则具有温中

补虚之功,代表方为小建中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

成,是以解表之方易为补虚建中之方。方中用饴糖为君,补虚养

血,缓急止痛,桂枝配饴糖,辛甘养阳,温中健脾,芍药配饴

糖,甘酸化阴,补虚养阳。诸药相配,有温中补虚之功。

(3)辛温发汗;桂枝与麻黄配伍,辛温发汗,代表方是麻黄

汤。方中以麻黄为君,辛温微苦,能发在表寒邪及卫中的风热;

臣桂枝之辛温,宜心阳,通营血,助麻黄使病邪从汗而解。二者

合用,方可奏解表发汗之功。

(4)缓急止痛;桂枝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代表方是桂枝加

芍药汤。方中倍用芍药为君,变桂枝之解表而为和里之剂;桂枝

配芍药,有通阳益阴,缓急止痛的作用。

(5)温经通络:桂枝与附子同用是《伤寒论》中治风湿、祛

寒镇痛的首选药,代表方是桂枝附子汤。方中用桂枝祛在表之风

邪,配附子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为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剂。

其机制正如尤在泾所说;“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痛不除,至

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

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搏,风湿外搏而卫阳不振也。故桂枝汤

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散阴邪。”

(6)温阳利水:桂枝与茯苓相配有温阳利水之效,代表方是



苓桂术甘汤。方中用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

臣,化气利水。二药相配,一温一利,对停留于体内的寒饮,确

有温阳利水之效。

(7)补益心阳。代表方为桂枝甘草汤。方中桂枝之辛温,人

心补阳;甘草甘温,补中焦而健脾益气。二药配伍,辛甘合化,

扶阳补中,益气生血,温补心阳,阳气得复,则心悸可止。本方

之妙又能防其肾水之上逆,变为水气凌心之患,有防患于未然的

作用。

(8)活血化瘀。桂枝与桃仁配伍,代表方剂为桃核承气汤。

本方虽治热结下焦的蓄血证,主药是桃仁、大黄,但桂枝辛温,

辛能行气,气行则血行,仍不失活血祛瘀的功效。正如吴昆所

云;“血寒则止,血热则行,桂枝之辛热君以桃仁硝黄,则人血

而助下行之性矣。”

(9)平冲降逆:代表方为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佐以

甘草、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肾之阳,化气行水,降逆平冲

而散外寒,用芍药之酸甘化阴,共为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方.

其作用机制正如徐大椿所说:“重用桂枝、不但御寒且利肾水,

又味重而能达下。凡奔豚之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10)交通上下:桂枝与黄连、干姜相配有交通上下阴阳之

气的作用,代表方为黄连汤。方中用黄连之苦寒,清在上之热;

干姜之辛热,温在下之寒;桂枝之辛温,既可助干姜散寒,又能

交通上下阴阳之气,从而使分踞于上下的寒热之邪各得其所,则

病可愈。

(11)和解表里:桂枝与柴胡相配有和解表里之功,代表方

为柴胡桂枝汤。其机制如何韵伯所说:“柴桂二汤,皆调和表里

之征。桂枝汤重解表面微兼清里,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

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

结..外证虽在,而病机见于里,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

两阳之轻剂。”桂枝在此处除能解在表之邪,亦能与柴胡共以和

解半表半里之邪。



6.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生姜3g炙甘

草3g麻黄3g杏仁3g大枣4g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

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

薄白。

(临证加减}

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

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

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

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

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

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

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

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

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麻黄2g生姜

2g杏仁3g炙甘草3g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

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

3。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

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

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



合,均可通用。

(1)痹厥:本方易白芍为赤芍,伍用活血和血,温经散寒,

补肾固本药而取效.

(2)水肿:对于水肿因于外邪与内湿互结,三焦气化失常,

水邪泛溢于肌肤者,运用本方适当加入利水药,其效可相得

益彰。

(3)哮喘:因于寒证者,本方宣肺利气,化饮平喘。伍用暖

脾蠲饮之品,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尤效。

(4)风寒湿痹:本方具疏风散寒,宣痹通络作用。如适当伍

用活血、利湿之品,则疏风胜湿之效更宏,俾风寒湿三气尽泄无

遗,使气血流畅,筋骨舒利而痹证自解。



7.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芍药3g麻黄2g生姜

2g杏仁3g炙甘草3g大枣5枚

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

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

3。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

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

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

合,均可通用。

(1)痹厥:本方易白芍为赤芍,伍用活血和血,温经散寒,

补肾固本药而取效.

(2)水肿:对于水肿因于外邪与内湿互结,三焦气化失常,

水邪泛溢于肌肤者,运用本方适当加入利水药,其效可相得

益彰。

(3)哮喘:因于寒证者,本方宣肺利气,化饮平喘。伍用暖

脾蠲饮之品,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尤效。

(4)风寒湿痹:本方具疏风散寒,宣痹通络作用。如适当伍

用活血、利湿之品,则疏风胜湿之效更宏,俾风寒湿三气尽泄无

遗,使气血流畅,筋骨舒利而痹证自解。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3g芍药3g麻黄3g炙甘

草3g大枣4枚生姜3g石膏12g

上7味,以水1000ml,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药,

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1.

(功效)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太阳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微烦渴者,脉由紧

变弱,寒郁化热。

(临证加减)

1.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酌加黄芩、双花、锦灯笼、

桔梗、杏仁之味,以清肺止咳化痰。

2。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酌加桔梗、牛蒡子、北豆根、射

干,以宣肺利咽。

3.本方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治疗基本方力石膏工5—

45g,炙麻黄、桂枝、白芍各3-6g,生姜3片,大枣4枚,炙

甘草3g。咽喉肿痛加银花15g,连翘、射干各9g,元参12g;表

证较著加防风6g,紫苏、菊花各9g;手足掣动加僵蚕、蝉衣各

6g,钩藤12g;咳甚加前胡、杏仁、炙百部各6g。生石膏用中等

火力煎熬半小时后纳入诸药,浸透,武火急煎15分钟滤出,每

日1剂,分3次温服。

4.本方加味治疗荨麻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酌加生地、丹

皮、赤芍、白藓皮、徐长卿等,治疗2例腹型荨麻疹,均治愈。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白

术9g茯苓9g大枣12枚

上6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月3次。

(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

(主治)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

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白薇、地骨皮、青蒿治低热,翕翕发热,小便不

利者。.

2.本方加川朴花、法半夏、杏仁治流行性感冒,痰多伴有

胸闷,胃胀欲呕者。

3.本方加枳实、僵蚕、蜈蚣、地龙治心下有宿痰之饮.

4。本方去芍药、白术、茯苓。加苍术、防风治内伤冷饮,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名神术汤。

5.本方去芍药、茯苓。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者,名

白术散。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芍

药9g大枣工2枚厚朴6g杏仁9g

上7味,以水1400ml,微火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主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气急喘息,胸满,苔白薄,脉

浮缓。

副证:咳嗽,咳吐白痰。

(临证加减]

1.劳倦阳虚感寒,表重于里:症见形寒身热,头痛脘闷,

身痛,本方去芍药、红枣、甘草,加茯苓、陈皮。

2.外寒引动宿饮,里重于表:症见咳嗽形寒,本方去芍药、

厚朴、红枣、生姜,加淡干姜、茯苓、薏苡仁。

3。本方加苏子、前胡治疗婴幼儿喘息有良效。

4.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基本方:桂枝、白芍、杏

仁、厚朴各12~15g,甘草、生姜各10~12g,大枣3枚。咳喘

痰多加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胸闷气促加前胡、桂枝、枳

壳;伴心悸加麻黄、附片、细辛;唇青舌暗红加丹参、桃仁;痰

稠加黄芩、瓜蒌皮。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芍药12g炙甘草6g

生姜12g大枣12枚人参3g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日3次。

(功效)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

主证:身疼痛,脉沉迟。

副证:恶寒,发热,汗出。

(临证加减)

1。血虚加当归,头痛加川芎。

2.素体阳虚易汗:合玉屏风散(生黄芪、防风、白术)。

3。本方加茯苓、川芎、白术、甘草,去姜、枣、人参。治

风冷乘虚,人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腹

痛;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妇人妊娠久

痢,胎漏黄汁,名易考胃风汤。、

4.本方重用芍药(15~30g)、生姜(15g)治外感表证解

后面身痛不止者.

5.本方加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治不安腿综合征(双

小腿肌肉疼痛、麻、胀等,常伴有心神不宁、夜寐不安)以促进

活血化瘀之力。.

6.本方加紫河车治疗阴阳易者。

7.本方合四物汤治疗经行身痛者。

8.本方加秦艽、鸡血藤、海风藤、杜仲、乌梢蛇治疗风寒

湿痹身痛者。



12.桂枝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炙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1次顿服。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

主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空悬感,喜按,脉微缓或沉细或

结代,舌苔白。

副证:短气,或略有心痛,或憋闷感.

(临证加减)

1.本方加肉桂治疗低血压(每日一剂,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2.治口中臭方:桂心,甘草各等份为末,临卧以食指撮酒

服之。

3.本方加莲须、浮小麦、当归、党参、生姜、大枣治疗出

汗过多者。

4.本方加肉桂、生黄芪、五味子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5.本方加黄芪、党参、五味子、柏子仁、茯苓治疗心悸

不宁。

6.本方合保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芪、党参、桂枝、

制附子、炙甘草、生麻黄、细辛)治疗病态窦房结合征。



13.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工2枚

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50ml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日3服。胶饴冲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

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

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

里急。

(临证加减]

L自汗者,本方加黄芪、防风。

2.盗汗者,本方加浮小麦、桑白皮、青蒿、地骨皮。

3.胃纳不佳,食欲停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党参,或白

术、茯苓、莱菔子、炒谷麦芽等。

4.气血明显虚弱者,酌加肉苁蓉、黄精、枸杞子、当归、

炙黄芪、熟地黄等。

5。有瘀痛者,加田七;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黄;有虚

秘者,酌加生地黄、生白术、火麻仁、生首乌、肉苁蓉等。

6。有咳嗽者,加川贝;心烦不宁者,加酸枣仁、炒栀子、

淡豆豉。

7.反酸及干呕口吐涎者,加川连、吴茱萸;少腹冷痛者,

加沉香、小茴香。

8.吐蚘,腹痛时时发作,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川椒、雷丸、

使君子等。.

9。本方治疗胃病的体会:凡胃病,有下列四点中之一二项,

便可用本方:①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喜按;②中虚,内无热邪,便

结而小便不黄者;③El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④腹

中急痛,心悸,脉象弦缓或涩弱者。[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17]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

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反酸者,加乌贼骨、

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11。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

属虚寒证者。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

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上方水煎去渣,

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

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

或瘦肉汤送服。服鹿茸后忌食豆类3天。

12.本方加减治疗胃炎与胃溃疡: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



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白芍、大枣、麦芽各30g,;桂枝

10g,甘草6g,玄胡15g。大便色黑者加乌及散(乌贼骨、白芨

各15g);病久者加丹参20g;胃脘冷痛甚者加良附丸(高良姜

12g,香附15g);便溏纳呆加白术、焦山楂各15g。

13.本方加减治疗胃倾倒综合征。胃倾倒综合征是胃切除

后,出现的一系列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和合并症。以小建中汤

加黄芪(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各30g,芍药20g,

桂枝、炒白术各15g,甘草、玫瑰花各lOg,炮姜6g,大枣5

枚。贫血者加当归12g,枸杞子15g,阿胶、鹿角胶各6g;脘腹

胀满者加香橼、炒枳壳、煨木香。失眠者加肉桂、黄连各工0g;

吻合口溃疡者加浙贝母lOg,生三七粉6g;吻合口炎症、舌苔黄

厚者加蒲公英20g,黄芩lOg,减桂枝为6g,去炮姜;大便稀溏

加入炒扁豆lOg,山药、麦芽各15g,芡实20g

14.变通小建中汤治疗胃痛:将小建中汤原方中之桂枝改为

肉桂,生姜改为干姜,并加大白芍、肉桂、干姜、饴糖四味药的

剂量。药用肉桂20~30g,白芍24~36g,干姜15~30g,炙甘

草15g,大枣15g,饴糖90g(可用白砂糖代替)。胃痛剧烈腹微

闷胀者加延胡索15g,木香12g;上消化道溃疡加地榆24g。

15.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药用饴糖30g,白芍15g,桂枝

6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后5味用清水600ml煎

取400ml,滤渣,人饴糖加温令化,空腹热服,每日2次,7日

为1个疗程。

16.本方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名黄芪建中汤。[金

匮要略]

17.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

急者,名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18.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

麦门冬、半夏,去饴糖.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者,

名乐令建中汤。[和剂局方]

19.本方加当归、白术、人参、麦冬、川芎、附子、肉苁

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去饴糖。治阴斑、劳损,名十四

味建中汤。[和剂局方]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去皮)炙甘草6g生

姜9g(切)牡蛎15g龙骨12g大枣工2枚蜀漆9g

上7味,以水2400ml,先煮蜀漆,煮至2000ml,纳诸药,

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温通心阳,重镇开窍.

(主治)

主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

副证:胸脘满闷,气冲,脐下悸,舌苔黏腻,脉浮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常山、柏子仁去蜀漆治疗心动过速。

2。本方加远志、桂圆肉、石菖蒲、浮小麦治疗惊恐不寐。

3。本方加锁阳、益智仁治疗遗精。

4.本方合小柴胡汤治疗更年期气虚者。

5.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疗更年期阴虚者。

6.本方加浮小麦、稻根须治疗伤寒过汗伤津者。

7.桂枝救逆汤运用:常山、蜀漆..如用量稍多,常致恶

心,呕吐,出现此反应也常是产生效果的标准。临床上尝遇有些

卒发重症心悸不宁,气短,四肢不温,脉来疾数,往往用西药一

般治疗措施而未能控制。用桂枝救逆汤通阳镇惊安神。因无蜀

漆,遂用常山,急煎服之,药液人胃,移时恶心呕吐,.吐出痰涎

及部分药汁,心动过速即恢复正常,心悸顿失,诸症均减.继以

加减出入之方,巩固以防再发。体会到桂枝救逆汤能满意地控制

心动过速,确有救逆之功



15.桂枝加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5g芍药9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工2枚.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m1.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肢欠

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

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噫气。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寒邪较重者,可加高良姜,气逆较重者,可加沉

香、代赭石。.

2.本方为桂枝汤之桂枝增量,治桂枝汤证上冲之重证者;

桂枝汤以桂枝量少,故治上冲之轻证。

3.本方合奔豚汤治疗陆阵发性脐动悸。

4.本方加苏梗、白檀香、白蔻仁、小茴香、大腹皮治疗小

腹如奔豚者。

5.本方加礞石、菖蒲、远志、当归治脑外伤综合征之肢体

痉挛重者。,

6。本方加法半夏、陈皮、刀豆子、川朴治疗膈肌痉挛者。

7。本方加肉桂、当归、川芎、红花、麻黄治疗冻疮。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3g炙甘草6g牡蛎6g龙

骨6g

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ral,每

日3次。

(功效}温复心阳,安神除烦。

(主治)心悸,烦躁不宁,苔白润,脉虚数。

(临证加减)

L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心脏早搏:治疗方法:益

气温阳,安神定悸,活血通脉。药用桂枝lOg,龙骨15g,牡蛎

20g,炙甘草log,红参lOg,丹参15g,苦参lOg。气虚加黄芪

以助益气扶正;胸闷痛者加全瓜蒌、薤白等,以宽胸理气止痛;

兼痰湿者加炙远志,法半夏等化痰之药物。每日工剂,水煎,分

2次温服,服药期间停服西药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禁食辛辣

刺激食物。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药用桂枝、茯

苓,茯神各lOg,炙甘草、太子参各15g,大枣5枚,远志6g,

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g(先煎)。阳虚加淡附子;心悸

甚,早搏频发用红参代太子参,炙甘草加倍;咽中不适,舌尖红

加黄芩或知母;胸闷喜太息加旋覆花、广郁金;失眠加丹参、炒

枣仁。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药用桂枝

lOg,炙甘草2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阳虚气弱加炙黄芪、

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加生黄芪、泽泻、防己、益母

草;阳虚寒凝加全瓜蒌、薤白、细辛,阴阳两虚加天花粉、麦

冬、黑附子、山楂;气阴两虚或夹湿热桂枝减为6g,加太子参、

苦参、生地、丹参;心动悸甚,生龙骨、生牡蛎各用至45g;短

气、乏力甚,炙黄芪、太子参加至30g,胸闷甚,加桔梗、枳

实;胸痛甚加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每日l剂,水煎服,60日

为l个疗程。

4.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老年中风。辨证施治:急性期,

中经络,多见神志清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言语

不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钩藤、天

麻、地龙、半夏,若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加石决明;中脏腑,闭

证,多为突然昏仆,两手握紧,肢体拘急,牙关紧闭,抽搐鼾

睡,溲黄便秘,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加石菖蒲、郁金、钩藤、天麻、地龙、半夏;脱证,症见不省人

事,目合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象细数,用桂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加麦冬、红参、五味子。恢复期,症见肢体酸软,偏枯不

用,舌强语謇,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当归、黄芪、地龙、

全蝎、牛膝、杜仲、枸杞子、狗脊。

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用桂枝、

甘草各lOg,龙骨、牡蛎(均先煎)各20g。肝郁痰结加柴胡、

浙贝母;阴虚阳亢加麦冬、元参、珍珠母;气阴两虚加参须、黄

精;颈肿加夏枯草、山慈菇;眼突加菖蒲、白芥子;心悸加茯

神;多汗加浮小麦。每日工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

6.加味桂枝龙牡汤治疗功能性不射精:药用桂枝lOg,白芍

lOg,生姜lOg,大枣20g,生甘草5g,生龙牡各30g,炒蜂房15g,

急性子lOg,怀牛膝15g。每天工剂,水煎分2次空腹时服。偏阳

虚者加仙灵脾15g,肉苁蓉log;偏阴虚者加生地15g,玄参15g,

减少桂枝、生姜用量;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工0g;血虚者加熟

地15g,当归工0g;血瘀者加地鳖虫lOg,莪术15g;肝郁者加柴胡

lOg,路路通15g;湿热者加车前子15g,川柏lOg。1个月为一疗

程,可连续治疗数个疗程。



17.桂枝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生姜9g制附子9g

炙甘草6g大枣lOg

、上5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

浮虚而涩者。

(临证加减)

1.经方附子应用:从附子在经方中常用配伍、剂量、用法

等方面进行探讨。

(1)常用配伍:①与温中健脾利湿药干姜(或生姜)、白术、

茯苓等配伍:在用生附子的8个方剂中都与干姜配伍,如四逆

汤;炮附子配干姜,如理中汤加附子;附子与生姜同用如真武

汤。并加入白术、茯苓。②与补气药人参、黄芪等合用:如四逆

加人参汤、乌梅丸。临床上参附注射液(红参、黑附子、丹参)、

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是其例。③与解表药麻黄、桂枝等同

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④与清热药大黄等同

用;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⑤与甘草同用:《伤寒论》用

甘草69方,《金匮要略》用甘草85方,附子与甘草同用方20多

个,如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

(2)附子的剂量:常用lO~15g,特殊用至30~60g。

(3)附子的用法:用附子37方,其中用生附子8方,用炮

附子29方。

2。附子在阴阳两虚证中的应用:分治疗遗精、消渴、痹证

方面进行介绍。

(1)遗精:治当滋肾助阳,佐以收涩固肾。处方:牡蛎、黄

芪、莲子肉、山萸肉、附片各15g,菟丝子、覆盆子、熟地各

18g,山药、首乌各24g,党参、芡实、莲须各31g,五味子6g。

(2)痹证(风心病):证属真阴欲竭,真阳外越,治以回阳

固脱,益气育阴。处方:党参、生地、黄芪各62g,桂枝6g,麦

冬、茯苓、白术、白药、五味子各15g,炙甘草、玉竹各9g,生

龙牡、附片、炙鳖甲各31g,生姜3片。

(3)消渴(糖尿病):治以益气温肾,和胃降逆,兼以养阴

除湿解毒。处方:红参、冬虫夏草各6g,茯苓、鱼腥草、附片

各24g,枸杞子、泽泻、牛膝各12g,韭菜子、补骨脂各15g,

女贞子、何首乌、蒲公英、山药各lOg,砂仁4。5g,代赭石、磁

石各18g,大小蓟炭各9g。

3.《伤寒论》运用附子规律探讨:运用附子方20首,用生

附子8方,炮附子工2方。凡属回阳救逆者用生附子5;属补阳、

散寒,心痛者则用炮附子。其处方用量偏重,“不先煎与久煎”



的方法值得重视。

4.肉桂治附子中毒;介绍民间经验用肉桂治愈急性附子中

毒,以肉桂5—10g泡水服,服后约5-15分钟即呕吐,使毒物

吐出,若仍不解,再取3-5g如法再服。本文所载均为里寒证,

而附子中毒若出现热证能否使用肉桂,有待探讨。

5。本方加白术、茯苓,治冒雨湿着于肌肤,与胃气相并,

或腠开汗出,因浴得之,名三因术附汤。

6.本方去附子、大枣,肉桂易桂枝,干姜易生姜,加熟地、

白术、人参、当归、麻黄。治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瘟疫阴

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

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兼有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名大

温中饮。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19.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甘草炙二两

(6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生姜切三两(9g)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分三服。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满,时

腹自痛。

本方系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方中桂枝合生姜温脾通阳,生姜、大枣合甘草,补脾和

中,倍芍药与甘草相伍,柔肝缓急止痛。



20.桂枝加大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大黄6g芍药18g生

姜9g炙甘草6g大枣7枚

上6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日

3次。

(功效)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

副证;舌苔白厚或黄厚,脉浮大而弦数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本方加郁金、荔枝核、小茴香治疗感寒腹痛。

2.本方加焦薏苡仁、川连、炮姜炭治疗慢性肠炎。

3.本方加全瓜蒌、麻仁、苦参、地肤子治疗荨麻疹。

4.本方加白蒺藜、徐长卿、荆芥、鸡血藤治疗胃肠型荨

麻疹。

5.本方加附子治疝家发热恶寒,腹中拘挛,痛引腰腿,或

阴囊掀肿,二便不利者;又治干脚气,筋挛胃痛,或十指冷痹,

大便难者,名桂枝加芍药附子大黄汤。



21.桂枝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炙甘草12g白术9g

人参9g干姜9g

先煎人参等4味,使其发挥温中散寒,补脾益气之效;后下

桂枝,使其先越出表邪,而不受人参、干姜之羁绊。否则5味同

煎,会使桂枝芳香走表之力变为温里之用,而达不到表里双解之

力。其具体煎法,即以水1800ml,先煮4味,取1000ml,再人

桂枝,更煮取600ml,去滓,每次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温中解表。

(主治)

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

质淡,苔白薄,脉沉微。

副证:心腹疼痛,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

(临证加减)

1。本方治疗小儿秋季肠炎:药用桂枝、红参、干姜各5g,

白术、车前子(另包)各6g,甘草3g.口渴甚伴烦躁不安重用

红参,加白芍、乌梅;呕吐甚重用干姜,加法半夏;腹泻甚而尿

少重用白术,加车前子;伤食拒乳者加建曲;体温超过38℃者

给予西药退热,加重桂枝量。以上为1岁小儿用量。每日工剂,

水煎3次,昼2夜1温服。同时熬米汤,小量频频喂服。

2.本方加石榴皮、川连、怀山药治疗麻疹后期腹泻。

3.本方焦白术易白术治疗慢性下利。

4.本方加法半夏、乌贼骨、陈皮、炒谷芽、饴糖治疗十二

指肠球部溃疡。

5.本方白术改用焦白术加炮姜、黄连治疗胁热下利。

6.本方加法半夏治疗习惯性头痛伴有呕吐者。

7.本方合二陈汤治疗腺病毒肺炎。

8.本方留白术加黄芪、防风,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

风邪者,名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麻黄汤类



22.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6g杏

仁9g

上4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味,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服法如下:

1.麻黄去节。历代医家对麻黄去节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

。节”指麻黄根,其根茎部生长得像节一样(此说不准一一作者

注);一种认为“节”指茎间之节。麻黄根有止汗之功,而麻黄

茎间之“节”,古人认为与根同功,故宜去之。现代药理研究,

节中麻黄素含量只有茎的1/3,但假麻黄素在节中的含量却较

高。麻黄素有发汗作用,假麻黄素有显著利尿、扩张支气管平滑

肌作用。因此,去麻黄茎间之节,可以增强麻黄发汗之力,符合

麻黄汤为发汗重剂作用。然而,现在之制药厂家,麻黄大都不

去节。

2.杏仁去皮尖。,历代亦有不同意见,王昂认为皮能“涩”,

尖能“发”;左季云认为“连皮尖生用,取其发汗”。现在制药厂

亦有不去皮尖者。

3。先煎麻黄,去上沫。陶弘景说;“沫令人烦”;张锡纯说: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

猛力,去之所缓麻黄发表之性也。”现在煎药多不去沫,未见

人烦。

:4。用量.本方麻黄之剂量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不能

起到发汗解表作用。尤在泾:“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

之”,说明桂枝、甘草有监制麻黄发汗作用。所以,若麻黄量小

而桂枝、甘草量大,就失去了它的发汗解表之意义。[医方发挥.辽

宁科技出版社,1984]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烦痛,无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临证加减)

1.不喘者,去杏仁;若不喘因痰而呕者,加半夏;呕水者,

加生姜;呕宿食者,加神曲;胸闷者,加枳壳;腹胀者,加厚

朴、枳壳。

2.风寒袭肺所致之喘急胸闷,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初

起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者,酌加紫

苏子、白芥子、化橘红、桔梗,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效。

3.风寒袭肺,症见恶寒身痛,喘满心烦,口干,舌苔黄白

兼有,此为寒热夹杂之证,本方加石膏、黄芩、连翘、苏叶之

类,以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医方发探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4.麻黄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分两部分对麻黄汤的作

用进行了综述。

(1)实验研究:麻黄汤具有抗病毒、解热、促进汗腺分泌、

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作用,并能对抗抗癌药顺铂的毒性

作用。

(2)临床应用:麻黄汤可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五

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新疆中医药,1992,cz,:40-44]

5.麻黄汤治疗杂病的临证:麻黄汤是辛温峻剂的代表方,凡

属感受寒邪而致的病症,投用本方均能收到异病同治之效。如肩

凝:本方加薏苡仁、秦艽、半夏、川乌等,以通经活络,散寒利

湿,荨麻疹,本方加黄芪、荆芥、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助以益气;

失音,本方加荆芥、前胡、桔梗、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宣肺利

窍;鼻渊,本方加黄芪、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品,以宣肺散

寒通窍;冻疮,本方加附子、黄芪、红花、细辛、干姜等,以温

阳散寒活血;大便难,本方加黄芪、半夏、桔梗、五味子等,以

温寒肃降,佐以化痰;癃闭,本方加怀牛膝、葱白,以辛温宣肺,

开上窍以启下闭;痛经,本方加白芍、当归、黄芪、吴茱萸、干

姜等,以温经散寒,补气益血。

6.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上感或扁桃体炎):3岁以下

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g,4—7岁各8g,8岁以上各

lOg。均每日一剂,水煎100~140ml,分3次服,药后加衣被发

汗。

7.麻黄加减治疗普通感冒(风寒表实证):仿麻黄汤之方

义,用麻黄素30~45ml,复方阿司匹林0.42g,复方甘草浸膏片

0.9g组成方药,治愈太阳伤寒证患者。患者服药后,全身常有

微汗,恶寒头痛等自觉症状改善最快,体温随之恢复正常;也有

全身不出汗而治愈的。一般服药1一2次即愈,未发现该药有明

显副作用。认为复方阿司匹林与麻黄素配合有协同作用,凡上

感、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具有麻黄汤适应证者,都可用本方治

疗。

8。麻黄汤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在急性鼻炎,慢性鼻炎

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投

药指征。尤以小儿疗效为最佳,但对虚弱患儿,应注意药量或加

味用之。治疗外耳道疖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

头痛者。[经方的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9.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小儿遗尿乃临床常见病,中

医多从肾治。该病患儿多伴有睡眠过熟,即使尿液积满膀胱后的

刺激亦不能促其从沉睡中醒来,遗尿亦由此所致。方药及加减:

麻黄5g,桂枝、桑螵蛸、金樱子各3g,甘草2g。麻黄同煎,夏

季减至4g;冬季增至6g;气虚者加党参6g;阳虚者加巴戟、益

智仁各3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四川中医,1996,《3,:38]



10.本方加知母。治间有汗出不解者,实因余热未清也,佐

以知母于发表剂中兼寓清热之意,名麻黄加知母汤。

11.本方合桂枝汤。用以和解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名桂枝

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12。本方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

寒热,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13.本方去桂枝。治邪在太阳,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

奏效,而皆不温复取汗,名还魂汤。

14.本方加白术。治外感风寒湿邪,身体烦疼,寒热无汗

者,名麻黄加术汤。

15。本方去桂枝,加薏苡仁。治外感风湿,一身尽痛,发

热,午后较甚者,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16.本方去桂枝。治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痰多者,名

三拗汤。[和剂局方]

17。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治外感

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以致咳嗽上气,痰吐不利,呀呷有

声者,名华盖散。

18。本方去杏仁,加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

子。治内虚外感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当归、陈皮、生姜。治伤寒瘟疫,阴暑

疟疾等,名麻黄饮。

20.本方去桂枝、杏仁,加旋覆花、前胡、荆芥穗、半夏、

赤芍。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舌苔白

腻,脉浮者,名金沸草散。

2L本方去麻黄、桂枝,加苏叶、制半夏、前胡、桔梗、枳

壳、橘皮、茯苓、生姜、大枣.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

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口干,苔白,脉弦,名杏苏散。

22。本方加桔梗,治同麻黄汤,名麻黄加桔梗汤。

23.同名药异之麻黄汤:除《伤寒论》外,尚有四方同名药

异,现摘录如下.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黄汤:麻黄一两,大枣十二

枚,茯苓三两,杏仁三枚,防风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二两,升

麻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桂心二两,麦冬二

两,.甘草二两。为粗末,加清酒,水煎,分四次(日三夜一)

服,夏令小汗,莫令见风。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

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

(2)《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麻黄汤:麻黄、升麻、葛根各

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3)《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麻黄汤:麻黄、升麻、牛蒡

子、蝉蜕、甘草各一钱。加腊茶叶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发热六

七日后,麻疹伏而未出者。若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4)《证治准绳。妇科》卷三引《古今录验》麻黄汤:麻黄、

黄连、蛇床子各二两,艾叶一两半,乌梅十个。为粗末,水煎外

洗,避风冷。治妇女阴肿,或疮烂者。



23.大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8g桂枝8g炙甘草6g

杏仁9g生姜9g大枣lo枚生石膏30g

上7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余药,煮取600ml,温服200ml。

药物用量之比例:本方之用量比例严守仲师之意。重用麻黄

18g,为《金匮要略》、《伤寒论》中麻黄最重者,桂枝、甘草各

6g,三者之比为3:1:1。(《金匮要略》中之越婢汤、大青龙

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均为六两)。

.考麻黄汤与本方虽同为发汗峻剂,但用量比例及作用不同。

前者主治伤寒表实,其发汗方法针对性强,独驱其实,故不用石

膏、生姜和大枣,且麻黄只用9g,桂枝6g,甘草3g。三者之比

为3:2;1.本方则主治表邪紧束力强,故用麻黄18g,然恐其

发汗之力不足,又用桂枝以助之,但桂枝对郁热不宣之烦躁有

碍,只用6g,并加甘寒之生石膏为伍以缓之。因此,临证应用

本方其方组用量比例,减少麻黄之量,桂枝量大于麻黄,则束表

之邪因麻黄之力不足而不能解,内郁之热因桂枝之辛甘温而加

重,后果不良。另本方证虽属表寒里热,但表寒偏重,故石膏之

量亦不宜过量,应慎之.因配伍严谨,临证宜密切观察,但求一

汗,中病即止。[金匮要略方义]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外感风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舌红苔白或

兼黄,脉浮紧。

副证: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喘咳而渴,喜热饮。

(临证加减)

1。大青龙汤在张仲景书中凡三见:《伤寒论》太阳病二见;

《金匮要略》“病溢饮”一见。前人多认为本方是由麻黄、桂枝二

汤组合而成,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如系麻桂二方组成,则其内容

当有芍药而不应有石膏,今本方有石膏而无芍药,可以证明无桂

枝汤存在;本方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组合而成,事实上本方既有麻

黄汤之作用,也具有越婢汤的作用,既可以发散表邪,也可以清

透里热,既能治风寒湿邪之初感,又治大热燥邪之初郁。

2。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病之要点:临床多具良效,应用

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或微汗,口干

或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特征。②若恶寒重,无汗而口不甚

渴者,麻桂用量略大,而石膏用量宜小。③若恶寒轻,有微汗而

热甚,口渴者,则石膏用量宜大,麻桂用量宜小。

3。大青龙汤合升降散化裁治疗小儿高热:本方用麻黄3—



6g,桂枝1一3g,杏仁、僵蚕各6—9g,生石膏15—30g(先

煎),六一散、怀山药各9~15g,蝉衣4.5—6g,生大黄2—6g

(后下),生姜1片.热甚欲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3—0.6g(冲)。

水煎服,每日1剂。[江苏中医,1989,c9,:16~17]

4.大青龙汤治疗暑热无汗:药用麻黄18g,杏仁15g,石膏

50g,桂枝、甘草各7g,生姜lOg,大枣6枚。暑热无汗症表现

为周身无汗,皮肤灼热枯槁,身重体倦,烦躁不安,口渴饮冷,

尿频,脉浮紧或浮缓,甚者心如火焚,欲卧湿地或投水中游浴。

[天津中医,1988,(6):45]

5。大青龙汤控制哮喘发作:本组均为表寒肺热的喘息型支

气管炎发作期患者。用大青龙汤:麻黄、杏仁、桂枝各10—

15g,生石膏20~30g,大枣3—5枚,生姜3—5片,炙甘草6—

12g。每日1剂,水煎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s,;29~30]

6。从麻黄汤及其类方看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通过分析麻黄汤及其类方三拗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五

方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药物配伍关系、剂量,本文认为在遣药

组方方面得到以下启示:要辨证审因、依法立方,治病求本;要

明脏腑;要君臣佐使有序,药物配伍精当,务使祛邪而不伤正。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5):44~45]

7.本方去桂枝、杏仁。治腰部以上肿,面目水肿为甚,伴

有汗出恶风,微热,口渴者,名越婢汤。险匮要略]

8.本方生姜易干姜,加人参。治中风,身体不能收持,口

不能言,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名续命汤。[古今录验]

9.本方去桂枝、杏仁、大枣,加防风、薄荷、荆芥、黄芩、

连翘、栀子、桔梗、大黄、芒硝、当归、川芎、芍药。治风热壅

盛,表里三焦皆实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

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数或弦滑,名

防风通圣散。

10.本方去桂枝、杏仁、甘草,加淡豆豉、黄芩、黄柏、栀

子、细茶。治表实无汗,热盛三焦,表里大热之证。症见壮热无

汗,身体拘急,面红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鼻

衄,或发斑,脉滑数,名三黄石膏汤。

11。用豆豉、薄荷、荆芥代麻黄。用大力子、桔梗代杏仁,

用苇茎、双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去桂枝、姜枣。治外感引动

伏气,外邪未解,伏热互动。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微恶

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名银翘散。[温病条辨].



24.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炙)

甘草桂枝半夏细辛各9g

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

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

细、细滑。

(临证加减)

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

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

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

鲜竹沥30ml,象贝9g。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

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工次顿服。服完2、3剂病情趋

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

调理,巩固疗效。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

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但余用到9g无此弊,认为这可能

与配适量甘草制之而缓毒。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

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

—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

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

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病

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四川中医,1996,《12,:3s]

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

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

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

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

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6.顽痰堕喘,历久不愈者,加白附子;久病痰饮慢性者,

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并研细末散服,取久病缓治之意。

7.新病咳不畅,痰稀薄咳出者,加重干姜、细辛而减轻五

味子、芍药之用量;旧病咳久肺虚者,轻用干姜、细辛而重用芍

药、五味子。

8.表实无汗,恶寒咳喘较重者,可重用麻黄,再加杏仁、



厚朴、苏子,以宣肺定喘;表虚有汗者,应以桂枝、芍药为主,

改用水炙或蜜炙麻黄,或者不用麻黄。

9。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哮喘:给予小青龙汤加金银花、

杏仁煎剂治疗。处方:麻黄、五味子、白芍、半夏各6g,甘草、

细辛、干姜、桂枝各4g,金银花12g,杏仁8g。水煎服,1日2

剂,分3次于饭后1小时服用,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的治愈率。[国

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97,(2):32~33]

lO。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本方麻黄、桂

枝、僵蚕各3g,白芍、五味子、法半夏、苏子、黄芩各4g,石

膏8g,干姜、甘草各2g,细辛、全蝎各1g。以上为2岁用量,

按年龄增减。体温39℃以上重用石膏;痰多黄稠加全瓜蒌、胆

南星、竹茹。每日1剂.水煎,小量多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国医论坛,1994,(4);12]

11.加减小青龙汤治疗老年慢性支管炎急性发作:药用麻

黄、细辛、五味子、杏仁、法半夏、黄芩各lOg,白芍、佛耳

草、黛蛤散各15g,干姜5g,紫石英20g。风寒表证去紫石英,

加川桂枝、桔梗;发热去干姜,加生石膏、银花、连翘;痰少,

咽痒咳甚,去紫石英,加旋覆花(包),前胡、大力子;气喘明

显去佛耳草,白芍加量,加射干、川厚朴;舌红,苔黄腻,痰黄

白而稠去干姜、白芍,加胆南星、鱼腥草。每日工剂,水煎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3):27-2s3

1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桂枝、白芍、炙甘草、麻

黄、五味子、苏子、浙贝母、法半夏各lOg,干姜、细辛各4g。

兼外感去苏子,加苏叶、防风各log,薄荷(后下)6g;兼肾虚

加枸杞子、菟丝子各工5g;兼咽炎加射干lOg,麦冬12g,玄参

30g;兼气血两虚加党参、黄芪各30g,当归lOg。每日工剂,水

煎服,一般服药3一工2剂。[新中医,1992,cll,:41~42]

1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肺气肿等,属外寒

内饮者,如无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或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

者,当改炙麻黄,减去桂枝;如发热恶寒,自汗者,当以桂芍、

芍药为主,去麻黄,加姜、枣;如寒热轻微,表实不甚者,亦当

减麻黄,或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如内饮较重,咳喘痰

稀,胸胁支满,喘息不得卧,苔滑不燥者,当需重用干姜、细

辛、五味子、半夏;如寒人肺底,邪从热化,烦躁口渴,舌苔黄

黏者,当减细辛、干姜,加生石膏,桑白皮。[经方临证集要]

14.加味小青龙汤治疗顿咳:患者年龄1.5—7岁,病程工

一60天,均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吼声,阵咳后吐出大

量食物及清稀泡沫痰涎。均治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久咳偏虚者

加兰花草、野棉花根。[江西中医药,1990,《l,:39-]

15.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百日咳:用小青龙汤加沙参、乌梅、天

花粉、茯苓。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山东医刊,1966,c9,:31-]

16.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药用桂枝、白

芍、麻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各lOg,葶苈子



20g。胸痛加栝楼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加杏仁、桑白皮、

厚朴;持续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热或高热者干姜减至5g,

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加厚朴、莱菔子、麦芽。每日工剂,

水煎服。服药期间仍用西药抗痨治疗。旷西中医药,1992,c3,:13]

17.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用炙麻黄6~lOg,白芍6

~lOg,细辛L5—3g,干姜3—6g,炙甘草6一lOg,桂枝6—

10g,五味子3—6g,半夏6~10g,每日工剂,水煎2次,早晚

分温服。每15天为工个疗程。伴有细菌感染、鼻涕黄稠者酌选

抗生素治之。[国医论坛,1996,cs,:17-]

18.小青龙汤治疗卡他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耳内有堵塞或

发胀感,听力下降,传导性耳聋,低音调耳鸣,常于手擤鼻,改

变头位或牵拉耳廓时听力暂有改善。药用麻黄、白芍、细辛、干

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各7g,半夏10g。水煎服,每日l

剂。发热加石膏15g,赤芍易白芍;耳痛加延胡索lOg,川芎

7g;病程较长,酌加搜风及活血化瘀药,如地龙log,僵蚕lOg,

全蝎lOg,制乳没各7g,马鞭草10g;积液多加白芥子lOg。[国

医论坛,1988,(2):Z83

19.小青龙汤加味及脱敏汤治疗药物过敏:药用麻黄、干

姜、炙甘草各6g,白芍、桂枝、五味子、防风、当归各12g,细

辛3g。每日工剂,水煎服。服7日后,用脱敏汤:补骨脂、淫

羊藿、仙茅、/flmy各12g,肉桂、炙甘草各6g,黄芪15g。2日

1剂,用1个月后,3日1剂,3个月为工疗程。[光明中医,1996,

(5):48~503

20。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洁综合征:本组药用麻黄、

干姜各9g,桂枝15g,白芍20g,半夏、五味子各lOg,细辛

3g,人参6g,丹参30g。2日1剂,水煎2次,取液浓缩为

600ml,lOOml,每日3次;心率稳定后(>60次/分钟)每日2

次或改用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山东中医杂志,1995.(5)]

21.本方加石膏。治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烦躁者,名小青龙

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22.本方去桂枝、白芍,干姜易生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

大枣。治痰饮咳喘,喉中有痰鸣者,名射干麻黄汤。

23。本方去芍药、甘草。治上气不得息,喉中如水鸡声,名

古今录验沃雪汤。

24。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陈皮、杏仁。治肺虚,久

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涎沬,不思饮食,名温肺汤

。[和剂局方]

25.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人参、茯苓.治一切咳

嗽,不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

疗,名杏子汤。[和剂局方]

26。本方治肺气不利,咳嗽喘满,胸膈烦闷,痰涎多,喉中



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溢不利,呕逆恶心,

名细辛五味子汤。[御药院方]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2g杏仁9g炙甘草6g

生石膏24g

上四味,以水1400ml,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

余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嗽,气喘,痰黏色黄,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副证:恶风,头痛,鼻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临证加减)

1.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药用麻黄1.5-5g,杏

仁4—8g,石膏15~25g,甘草1-4g,桔梗4一lOg,黄芩、银

花各6-lOg,淡竹叶10-15g,陈皮5一10g,茯苓8-10g。痰

热闭肺去陈皮、茯苓;风热犯肺去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痰

湿阻肺去石膏、银花。若并发水气凌心者用真武汤加减;厥脱者

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四川中医,1989,cu,:93

2。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石膏15—30g,

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log。热毒重加银花、连翘、黄芩;咳

嗽加桔梗;腹泻加黄连。服12小时热退者为有效。[湖北中医杂志,

1987,(1):153

3.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基本

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蒌皮。如胸痛者,加元

胡,枳壳;发热较重者,加重生石膏至20g,加柴胡;咳喘胸满

较甚者,加重炙麻黄用至12g,加桔梗、苏子;体质虚弱偏于气

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偏重于阴虚者,酌加生地、太子参,丹

皮;痰涎壅盛者,加桔梗、半夏,贝母、胆南星.[陕西中医函授,

1997,(6):19~20]

4。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百日咳:本方用麻黄、杏仁、生石

膏、百部、葶苈子、大枣、甘草、饴糖。[江西中医,1960,clO,:2s]

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气管炎: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

夜交藤、半夏、葶苈子、篇蓄。[天津医学,1975,c12,:626]

6.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药

用麻黄9g,杏仁12g,生石膏20g,炙甘草6g,葶苈子、桑白皮

各lOg,大枣7枚,地龙5g。若头痛、发热、微恶风者加银花、

板蓝根;发热、痰黄稠、白细胞升高者,石膏加量,加瓜蒌、黄

芩,配合抗生素。[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193

7.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本方用麻黄、杏仁各

9g,苏子、款冬花、半夏、僵蚕、陈皮各lOg,党参、白术、茯

苓各15g,甘草6g。寒哮加干姜、细辛、皂角;热哮加生石膏、



黄芩、鱼腥草、地龙;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每日工剂,水

煎服。[陕西中医函授,1997,c6,,31]

8.麻杏石甘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痰多咳喘:风寒闭肺

型用炙麻黄、白芥子、甘草、石膏、陈皮各3g,杏仁、川朴各

4g;风热闭肺型用炙麻黄、生甘草各3g,杏仁泥、黄芩各9g,

生石膏15g,鱼腥草工2g;痰热闭肺型用葶苈子9"--,15g,炙麻黄

3"-''5g,杏仁泥、黄芩各9g,大贝母、陈皮、Jrl~b、苍术各6g,

生大黄5—9g,生石膏24~30g,生甘草、胆南星各3g;痰湿壅

肺型用清半夏、广陈皮、苍术各6g,云茯苓、炒杏仁各9g,生

甘草、麻黄各3g,厚朴8g。每El工剂,水煎服。用药时间≤15

日。[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z14,--,z15]

9。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以麻杏石甘汤为基

本方治疗。外寒内热加紫苏、款冬花、防风、桔梗、葶苈子、蝉

蜕;风热闭肺加鱼腥草、银花、大青叶、薄荷、葶苈子;痰热闭

肺加桑白皮、板蓝根、鱼腥草、蚤休、葶苈子、大黄、天竺黄、

羚羊角粉;邪热炽盛加银花、山栀、桑白皮、天竺黄、大黄、瓜

蒌、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辽宁中医杂志,1987,《l,:z5]

10。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本方用炙麻

黄、杏仁、陈皮、清半夏、云苓、炒莱菔子、黄芩、漏芦各

lOg,生石膏45g,生甘草、苏子各6g,车前子15g。喘憋不能

平卧加桑白皮、葶苈子;痰黄稠、腥臭去陈皮、半夏,加芦根、

薏苡仁;痰白清稀量多去黄芩、漏芦,加细辛、生姜;咳痰不利

加冬瓜子、大贝母、全瓜蒌;心悸、气短加太子参、红参;干咳

少痰、口干咽燥去陈皮、半夏、车前子,加沙参、麦冬、女贞

子;肺性脑病加菖蒲、郁金。每日1剂,水煎服。[中医杂志,1997,

(2):87-88]

11.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喉痒咳嗽:基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

黄芩、苦参、僵蚕、牛蒡子、蝉蜕、薄荷、荆芥等。每日1剂,

水煎服。[中国医药学报,1989,c4,:33—343

12.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本方用麻黄、甘草

各5g,杏仁lOg,石膏20g。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

黄、黄柏;此起彼伏加刺蒺藜、金银花;湿盛加苦参、薏苡仁,

血虚加生地、首乌。每日工剂,水煎服。

13.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病:麻黄杏仁合用开腠理驱风,与

生石膏配合有疏风清热止痒的功效,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

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风疹、

接触性皮炎,屡有效验。[天津中医,1989,c3,:39~40]

14.麻杏石甘汤治疗遗尿症:根据《内经》“肺为水之上源”

之理论,采用宣肺清热为主,佐以养阴祛痰。方以麻杏石甘汤为

主,若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脾胃虚加山药、谷芽;夹痰加桔

梗;肺气上逆加苏子等。

1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尿频:本方用麻杏石甘汤加薏



苡仁、前胡、淮山药。若胸闷加桔梗;便秘加瓜蒌仁。3岁以下

患儿酌减药量。[云南中医杂志,1993,c1):53]

16.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效

果明显。本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各lOg,石膏25g。痔疮发炎

(含肛旁脓肿初期),加黄芩lOg,黄柏6g,鱼腥草20g,蒲公英

30g,野菊花lOg;伴疼痛者,加白芍15g;伴水肿者,加萆藓

lOg,薏苡仁15g;便血者,加地榆炭12g,槐花lOg,仙鹤草

15g;血栓及静脉曲张外痔,加丹参30g,桃仁12g,赤芍15g,

泽兰10g,鱼腥草30g,大黄10g;便结者,加大黄lOg,气滞便

秘者,加厚朴、苏子、莱菔子各1Og;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各15g,熟地12g;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各12g,火

麻仁10g;兼阳虚者,加附片lOg,干姜3g;内痔脱出,原方加

黄芪、升麻、黄芩各12g,柴胡lOg。每El工剂,水煎内服.如

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上方水煎

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15—20分钟。每日3次,7天为1

个疗程。

17.麻杏石甘汤治疗眼科疾病;如天行赤眼,角膜溃疡,化

脓性角膜炎等,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眼部症状剧烈,具有红、

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病人身体一般健康;舌尖红;

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

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全身症状。对于某些眼病刺激症状减

退,而风热并未消除者亦宜;凡眼病如无表证,或无里证,皆非

本方所宜;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病人尤为禁忌;青盲

内障绝不可用;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如误用本

方,为害非浅。

18.本方去杏仁,加生姜、白术、大枣。治风水,眼睑水

肿,四肢及全身皆肿,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兼有恶寒发热,脉

浮滑数或脉沉,名越婢加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半夏。治风热外感,水饮

内停,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之咳嗽喘息,脉浮大有力者,名越婢

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加细茶,治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

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抗,鼻翼煽动,神

气闷乱之证,名五虚汤。[幼科发挥]

2L本方治伤寒汗出而无大热,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

方去杏仁加鬼箭羽,名四物甘草汤。[千金方]

22.本方去杏仁加茶、葱。治伤寒发热头痛,名惺惺散。[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连翘6g杏仁9g赤小

豆30g大枣12枚生梓白皮15g生姜6g炙甘草6g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



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

服完.、

(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

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

(临证加减]

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

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

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

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

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

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

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

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

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

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

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

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

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

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

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工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

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

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

15g。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

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

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

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

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新中医,1997,c4,:

18~20]

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

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

根组成。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

7。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



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功用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6]

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

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

—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

苓各30—60g。水肿重加地肤子、泽泻;血尿重去姜皮,加生

地、小蓟.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江西中医药,1993,cz,:343

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根据朱丹溪对水肿分为

阳水,阴水的理论,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治疗阳水。咽

喉红肿疼痛者加白牛蒡子9g,板蓝根15-30g,或生石膏30g;恶

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g;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g,

防己9g,大腹皮9g,车前子12g;遍身疮痍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

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g,滑石18g。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蛋白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苏叶、防风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观察到随着水肿

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水肿已退而蛋白尿尚未消失,仍可

继续使用本方治疗,蛋白尿常能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8,t2,:8]

n.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展毒症:因麻

黄有升压作用,故以防风代之,并加入钩藤、夏枯草,治疗急性

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治疗结果,患者血压下降迅速,尿液自动

排出,肾功能很快恢复,随着血压下降昏迷即迅速好转。[江苏中

医,1959,(8):193

1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属寒邪外束,玄府

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服本方

加茵陈、茯苓皮工5剂而愈;兼喘息型肺炎并发心衰,证属肃降

失顺,水道不通,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本方合葶苈大枣泻

肺汤化裁,半月后诸症悉退。[中医杂志,1983,《9,:27]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清解表里湿热

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黄疸、风水、低热、隐疹、皲裂等多种疾

病,疗效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若无寒热纷争,一般去

姜、枣、草;若无梓白皮,黄疸患者可用茵陈代之,其他患者以

桑白皮代。此外,湿热欲从小便而出,可先煮麻黄以去麻黄之挥

发油,仅用麻黄碱的利尿作用;欲从汗解则无须先煮麻黄。[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1979,(4);17]

14。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

表现多为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灼痛,甚者如刀

割样痛,伴心烦,坐卧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

用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炙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

生地lOg,地龙lOg,牛膝15g,白茅根20g,甘草5g.每天1

剂,水煎月艮。[湖南中医杂志,1997,(6):15]



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

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局限性肿胀

皮损,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发红,瘙痒。多发于眼睑、口唇、

耳垂、外阴及四肢等部位,常与荨麻疹伴发,呈现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风疹块损害.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甚者导致窒息而危及生

命。致敏因子是花粉、挥发性物质、鱼虾、药物、感染、昆虫叮

咬。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之。治疗基本方含麻黄

6g,连翘、赤小豆、银花、地骨皮、紫草、朱茯苓、猪苓各

15g,荆芥、防风、甘草各lOg,桑白皮20g。3剂为1个疗程。

临证加减,兼有恶风寒、咽痒、咳嗽、哮喘者,酌加射干、牛蒡

子、炙紫菀、炙冬花,以利咽润肺;兼有腹痛腹泻者,酌加黄

连、黄柏、广木香、厚朴、白芍,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恶心

呕吐者,酌加法半夏、竹茹、枳壳、厚朴,以降逆止呃,健脾和

中;小便短少色黄者,酌加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忍冬藤、六

一散,以清利湿热;高热者,酌加石膏、水牛角、丹皮、赤芍,

以清热凉血。[湖北中医杂志,1997,(5):s6]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连翘6g杏仁9g赤小

豆30g大枣12枚生梓白皮15g生姜6g炙甘草6g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

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

服完.、

(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

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

(临证加减]

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

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

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

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

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

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

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

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

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

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

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

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

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

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

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工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

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

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

15g。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

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

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

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



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新中医,1997,c4,:

18~20]

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

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

根组成。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

7。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

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功用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6]

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

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

—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

苓各30—60g。水肿重加地肤子、泽泻;血尿重去姜皮,加生

地、小蓟.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江西中医药,1993,cz,:343

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根据朱丹溪对水肿分为

阳水,阴水的理论,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治疗阳水。咽

喉红肿疼痛者加白牛蒡子9g,板蓝根15-30g,或生石膏30g;恶

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g;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g,

防己9g,大腹皮9g,车前子12g;遍身疮痍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

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g,滑石18g。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蛋白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苏叶、防风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观察到随着水肿

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水肿已退而蛋白尿尚未消失,仍可

继续使用本方治疗,蛋白尿常能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8,t2,:8]

1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展毒症:因麻

黄有升压作用,故以防风代之,并加入钩藤、夏枯草,治疗急性

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治疗结果,患者血压下降迅速,尿液自动

排出,肾功能很快恢复,随着血压下降昏迷即迅速好转。[江苏中

医,1959,(8):193

1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属寒邪外束,玄府

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服本方

加茵陈、茯苓皮工5剂而愈;兼喘息型肺炎并发心衰,证属肃降

失顺,水道不通,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本方合葶苈大枣泻

肺汤化裁,半月后诸症悉退。[中医杂志,1983,《9,:27]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清解表里湿热

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黄疸、风水、低热、隐疹、皲裂等多种疾

病,疗效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若无寒热纷争,一般去

姜、枣、草;若无梓白皮,黄疸患者可用茵陈代之,其他患者以

桑白皮代。此外,湿热欲从小便而出,可先煮麻黄以去麻黄之挥

发油,仅用麻黄碱的利尿作用;欲从汗解则无须先煮麻黄。[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1979,(4);17]

14。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



表现多为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灼痛,甚者如刀

割样痛,伴心烦,坐卧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

用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炙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

生地lOg,地龙lOg,牛膝15g,白茅根20g,甘草5g.每天1

剂,水煎月艮。[湖南中医杂志,1997,(6):15]

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

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局限性肿胀

皮损,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发红,瘙痒。多发于眼睑、口唇、

耳垂、外阴及四肢等部位,常与荨麻疹伴发,呈现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风疹块损害.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甚者导致窒息而危及生

命。致敏因子是花粉、挥发性物质、鱼虾、药物、感染、昆虫叮

咬。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之。治疗基本方含麻黄

6g,连翘、赤小豆、银花、地骨皮、紫草、朱茯苓、猪苓各

15g,荆芥、防风、甘草各lOg,桑白皮20g。3剂为1个疗程。

临证加减,兼有恶风寒、咽痒、咳嗽、哮喘者,酌加射干、牛蒡

子、炙紫菀、炙冬花,以利咽润肺;兼有腹痛腹泻者,酌加黄

连、黄柏、广木香、厚朴、白芍,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恶心

呕吐者,酌加法半夏、竹茹、枳壳、厚朴,以降逆止呃,健脾和

中;小便短少色黄者,酌加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忍冬藤、六

一散,以清利湿热;高热者,酌加石膏、水牛角、丹皮、赤芍,

以清热凉血。[湖北中医杂志,1997,(5):s6]



27.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来源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麻黄4.5克细辛3克附子(炮)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

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风湿性脊柱炎,头痛,脊背冷痛,



腰腿痛,肾绞痛,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太阳穴痛;也可用于治疗病

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瘰疬,脱疽,咽痛,暴盲,瘾疹,克山病等病

症。例如。

(1)寒性哮喘本方加半夏、陈皮、五味子、百部、茯苓、枳壳、苏子

治疗。患者喘急,咳痰如水,恶寒发热,体温39。C。结果:服3剂后,体

温降至37.4。C,不恶寒,喘减痰少,头痛减轻;原方去五味子加白术,4

剂后病大减;再进3剂则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本方加沉

香(后下)3克内服,并用五子定喘丸雾化吸入,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3

剂而平(《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2)风湿性脊柱炎本方加苍术、薏米、威灵仙、秦艽、独活、五加

皮、石楠藤治疗。结果:服药4剂后,微汗出热退,疼痛大减,可以步履;

守前方,再进8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工期)。

(3)头痛本方加秦艽、川芎、半夏、薄荷、神曲,吴萸、炙甘草治

疗。结果: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进3剂,头痛大减,吐止,食纳增;去

吴萸、薄荷,加陈皮、白术,3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

(4)三叉神经痛本方加川芎、吴萸治疗.结果。服药5剂而愈

(《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5)太阳穴痛本方加薏仁、熟地、干姜、红枣,治疗两侧太阳穴阵

发性痛半年者。结果;1剂痛止,3剂痛除(《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

1期)。

(6)脊背冷痛本方加鹿角胶、狗脊,治疗因骨刺增生而脊背冷痛

者。结果:7剂痛减,再7剂痛止,骨刺仍在,无变化(《新中医》1985年

第10期)。

(7)腰腿痛本方加味,治疗10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41例,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9例,腰椎管狭窄15例,腰神经根炎5例,第3腰椎

横突综合征33例.如肾虚受寒,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干姜、桑枝、

杜仲,肾虚血瘀,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川芎、赤芍、玄胡、山甲。结

果,治疗3----6周,症状消失,半年无复发者39例;3—6周基本缓解,伹

半年内或有复发者46例;无效18例。一般用药2—3天后症状可改



善,坚持治疗10-14天左右,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北京中医,

1990年第3期)。

(8)肾绞痛本方加重剂量各半倍,治疗工2例。用武火急煎本方

药,去上沫,顿服。结果。服药后半小时均痛减,1小时后疼痛消失。痛

势越急重者,效果越明显(《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9)面神经瘫痪以本方加薏仁、白术、黄芪、当归、生赭石、甘草

为基础方,治疗132例。其中发病在2周以内者116例,2周以上者16

例。若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羌活;湿胜

者,加苍术,防己;病久者,加全蝎、牡蛎、乌梢蛇等。结果:治愈118例,

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加重本方剂量治疗6例,卧位平均心率

为47次/分,其中4例经常昏厥。若气阴两虚者,加党参、沙参、玉竹、

五味子等;阳虚甚者,加仙灵脾。服药最少6剂,最多54剂。结果:卧

位平均心率64次/分,平均增加17次/分;其中4例恢复正常心电图;

晕厥未再发生(《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1期)。

(11)心房颤动本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桂枝、茯苓、白术,治

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房颤动并发循环障碍者。结果:服药15剂,已

能平卧,不喘;改拟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连服21剂。

病情转佳,能参加一般劳动(《中医杂志》1984年第工0期)。

(12)痛疬本方加白芥子、甘草,治疗瘰疬久溃不愈者。结果:2

剂后自觉瘰疬有痒感,背寒减轻,继进8剂,肿块渐消,脓液变稠,疮V-I

渐趋愈合,疼痛已除;再服5剂,随访2年未发(《陕西中医>1986年第

10期)。

(13)脱疽本方加量,附子60克、细辛6克、麻黄10克,治疗21

例。先将附子煮2小时,再纳入余药同煮30分钟。结果。症状消失,能

参加劳动15例;症状减轻4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

6期)。

(14)咽痛本方加蝉蜕、前胡、杏仁、枳壳、桔梗等,治疗咽痛伴失

音者。结果;1剂减,2剂愈(《四川I中医》1985年第1期)。本方加党



参、白术、茯苓、薏仁、木蝴蝶,治疗声带小结术后咽痛咽干者。结果:连

服2剂,症状减轻,再服4剂,诸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发(《四川中医}

1984年第3期)。、

(15)暴盲本方加蝉蜕、熟地、枸杞、菟丝子,治疗受寒后致病者。

结果。1剂好转,2剂痊愈,视力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6)瘾疹本方加苍耳、地肤子、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3剂而

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7)克山病本方加干姜,治疗急性克山病属阳衰型者,取得较

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6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而兼外寒,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

与太阳两感证。方用麻黄发表散寒,又用附子温经助阳,更以通彻表里

之细辛,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药虽三味,合之可

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而助解表,立法可谓缜密,为其配伍特点。临床

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沉细、四肢不温、欲卧,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因恣食生冷而致腹痛者,加干姜、公丁香,以温胃肠、祛寒

止痛;受寒遭冻而下肢疼痛者,加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五加皮,

产后水肿,可与五苓散合用.

本方虽为阳虚外感而设,若阳气衰微,巳见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

纵兼外感.当以救里为急,非此方所宜,应加注意。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功能助阳解

表,主治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细。麻黄附予汤({金匮要

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伹麻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主治肾

阳不足.水气在表,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剂来源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麻黄3克甘草3克杏仁9克薏苡仁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解散风邪,除湿蠲痹。主治风湿在表,一身尽

疼,午后发热加剧,脉浮带数,舌苔薄腻。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也有用于银屑

病,皮痹,疣等病症。例如;

(1)急性肾小球肾炎本方加茯苓、益母草、陈皮治疗。结果:2

剂后,遍身汗出,尿量大增,浮肿明显消退,仅两踝关节以下轻度浮肿,

前方去麻黄、杏仁,加党参、防己,连服5剂,半月后复查,诸症悉愈,小

便化验正常({四川中医)1986年第10期)。

(2)风湿热本方加秦艽、丝瓜络、忍冬藤、嫩桑枝,治疗2例。结

果。均2剂而四肢大关节疼痛大减,恶寒去,热退,脉静神安,再以原方

继进4~10剂,诸症皆愈(《四川中医》]987年第11期)。

(3)银屑病以本方加荆芥、防风、当归、土茯苓为基础方,治疗

28例。如见胃热者,加生石膏、知母,表寒甚,加葛根;病在上肢、胸腹、

头面部者,加升麻、柴胡、白芷,鳞屑肥厚、瘙痒难忍者,加白鲜皮、白蒺

藜,皮损基底部潮红者,加生地、槐花,有新疹再发者,加刘寄奴、苏木、

红花;鳞屑白而燥、根底淡白者,加乌梢蛇.服药时间最短工个月.最

长1O个月.结果,治愈(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无复发)23

例;有效(皮损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3例,无效2例(<山西中

医}1989年第3期)。

(4)皮痹本方加制南星、蝉蜕,治疗感受风寒、皮中如有虫行感、

双上肢散布瘾疹者.结果。服药1剂后,遍身微汗,瘾疹渐散,唯双上肢

皮肤麻木,上方加红花、川芎、当归。连服3剂,诸症皆除({四川中医》

1987年第2期).

(6)疣治疗多发性疣1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2剂。结果。

治愈11例,随访未复发,无效1例((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工期)。

治疗15例。其中扁平疣6例,寻常疣9例。结果。治愈12例,无效3例

(《人民军医》1976年第6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在表之证。方用麻黄解表宣肺,合

以薏苡仁祛除湿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一身尽疼、午后发热加



重、脉浮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湿邪偏胜且从热化,加防己、桑枝、忍冬藤等,风邪偏胜,

加僵蚕、蝉蜕等。

本方为麻黄汤以薏苡仁易桂枝而成,变辛温解表为辛平解表,且剂

量上亦较麻黄汤原方为轻,故发汗之力较弱,以有微汗出为宜。

大青龙汤

方剂来源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麻黄9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9克生姜

6克大枣4枚石膏30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发散风寒,清热除烦。主治风寒外袭,内有郁热

之证;症见恶寒发热,寒热俱重,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烦躁口干,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并治风水四肢水肿,身重疼痛而兼里热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肺炎,流脑,乙脑,也可用于治

疗肠伤寒,皮肤瘙痒症等病症。例如.

(1)感冒本方加竹叶、芦根、竹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3天,体

温达39.5。O。结果。1剂后寒热即退,但又增咳嗽之症,原方去麻黄加

桔梗、桑叶。又服1剂,病即告愈(<中医杂志}1966年第3期)。治疗感

冒发热,全身疼痛,难以转侧。1剂分3次服。结果。2服后微汗出,诸症

消除(<<广东中医》1963年第2期)。本方治疗。患者感冒发热,体温

38。C,7天不退。结果:服药后第1天,体温降至正常,第3天痊愈(《汉

方研究》1966年第1期)。

(2)支气管肺炎本方治疗。患儿半岁,支气管肺炎合并心衰,体

温40。0,经抗生素等治疗10日无效,又用定喘汤加减仍壮热不退。改用

本方。结果;服药2剂,周身微汗出,热退喘减,喉间仍有痰鸣,口干引

饮,再以定喘汤加味,4剂后喘咳皆平;后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调治

(《江西中医药》1987年第5期)。本方加鲜竹沥,治疗大叶性肺炎。患者



高热无汗、身疼痛、烦躁、脉弦紧。结果:服药当夜大汗淋漓,诸症悉退

(《叶桔泉医师治疗经验》).

(3)流脑本方加附子治疗。每隔2小时服1次。结果;2服后

呕吐止,体温降至39.4。a(原40.ra);又服3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

志>1966年第3期)。

(4)乙脑本方加附子,治疗30余例.结果:均药后汗出,热退神

清,诸症自除(《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5)肠伤寒本方治疗。患者持续高热,体温39~40。0已10天,

骨节酸楚,乏力,大便秘结,3天未解,血清伤寒凝集试验确诊。结果.

服药2剂后,遍体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6.80C,大便畅行,续以竹叶石

膏汤2剂,药后体温保持37。C,血清伤寒凝集试验各项指标均降至正

常范围,以后多次复查,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8期)。

(6)皮肤瘙痒症本方治疗。患者先用大柴胡汤、加味逍遥散等治

疗均无效,瘙痒加重,夜不能寐。结果;改用本方治疗5天,病见好转,再

经2周,基本治愈;又治2周,告痊愈(<汉方临床}1972年第10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证。方用麻黄、桂

枝发汗解表,配用石膏以除里热,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外解郁闭之

风寒,内泄不宣之烦热,表里双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

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热重而寒较轻者,石膏用量宜增加,麻黄、桂枝用量酌

减,寒重而热轻者,麻黄、桂枝用量略重,而石膏用量略少。

服用本方,须注意不可过汗,恐伤阳气,须中病即止,脉微弱、汗出

恶风之表里俱虚者,忌用.

桂枝汤

方剂来源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5枚



水煎服。服后饮用少量热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依前法。

功效与主治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

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自汗;也有用于治疗虚

性便秘,腹痛,频发性室性早搏,面神经麻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

皮肤病,偏头痛,偏瘫,无脉症,妊娠恶阻,梦交,奔豚,冻疮等病症。例如;

.(1)感冒本方加黄芪,治疗流感95例。结果:服2剂症状消失者

20例,8剂而愈者43例。4剂而愈者27例,5剂而愈者5例(《湖北中

医杂志》1981年第5期)。

(2)发热本方加味,治疗低热3月和大叶性肺炎病灶吸收后低

热不退者各1例。结果皆获痊愈(《一冶医药卫生》1976年第2期)。本

方加味,治疗刮宫手术后低热1月者。先以本方加生黄芪、当归、炒枣

仁、五味子治疗,2剂后予人参养营汤调理。结果:服药旬日而愈(《上海

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工。期)。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持续28天、体温

持续在38.--~39。C患儿。结果,工剂后遍身汗出,热退汗止(<四川中医》

1985.年第10期)。

(3)自汗治疗2例。先服本方,达到调和营卫以止汗的目的;再

用本方加黄芪,以益气固表,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结果均愈(《福建中

医药》1964年第5期)。.

(4)虚性便秘本方加黄芪、枳壳治疗。患者2年来每5"-7天大

便一次。结果:服药3剂后,大便已解2次,再以原方加党参,工剂后大

便每日一行(《四川中医》1986年第4期)。本方倍用芍药,治疗习惯性

便秘29例。其中9例有剖腹手术史,伴有恶风、腹痛等症。结果:2—3

天后大便爽快者6例;5天左右大便畅通者13例,10天显效者10例

(《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67年第4期)。

(5)腹痛本方倍用芍药,加川椒、饴糖,治疗蛔虫性腹痛。结果:

1剂告愈(《江西医药》1964年第4期)。本方加芍药、饴糖,治疗4例

因脾曲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满者。结果;1一3周即愈。又治疗反复性



28.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炙甘草6g制附子6g

上3味,以水14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

味,煮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主治}

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不厚,脉

沉细。

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细。

(临证加减)

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寒重热轻;精

神萎靡,见但欲寐,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暗淡憔悴无华,舌

质淡润;脉象沉细,或浮而不任重按,或两尺独弱。此外,精神

不适,累或寒而病者,亦可诊为本方证。[江西中医药,1980,f4,;z刀

2.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悸,

胸闷,胸痛,头昏,头痛,昏厥,乏力,怕冷等症,舌质淡红或

淡胖,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迟或沉迟而细.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

为基础,随证加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c5,:3z]

3。本方加黑豆、车前子,治阴水(水肿)

4。本方合五苓散治肾性水肿。

5.本方合真武汤治阳虚水肿。

6.本方加黄精治少阴阳虚多寐(假寐)

7.本方合苓桂术甘汤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8.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台乌药治遗尿。

、麻黄升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7.5g升麻当归各4g知

母黄芩葳蕤(玉竹)各2g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

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各lg

上l4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去沫,再下诸药,煮取

600ml,去滓,分温3服。

(功效)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

(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无汗,手足厥逆,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厚朴、浮小麦、附子、夜交藤、元参治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2。本方干姜易炮姜炭、天冬易麦冬治久泻。

3.本方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治咳吐脓血。

4.本方加金银花、板蓝根治猩红热。

5.张仲景用麻黄八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

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

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

合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可使汗从玄府出,邪随汗

外出。凡风寒外东,表实无汗者,用之最宜,方如麻黄汤。

(2)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麻黄为肺经专药,能开宣肺

气,散风寒而平喘;杏仁归肺与大肠经,有苦泄降气,肃肺平喘

之功;二者相配,使宣降有度,治节有常,共奏宣肺平喘之功,

是临床治疗咳喘证的常用药物,方如麻杏石甘汤。

(3)麻黄配石膏,清肺泄邪: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

表邪,人太阳经;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人肺胃经。麻黄配石膏

一是增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邪,与石膏同

用,能清肺泄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方如越婢汤;二是

重用石膏,量数倍于麻黄,相制为用,能宣肺而泄邪热,取“火

郁发之”之意,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以清肺泄热,

主治风寒人里化热者,方如麻杏石甘汤。

(4)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除

寒;附子辛热,温经散寒,温壮肾阳。麻黄配附子,温阳解表,

且不伤阳气;散中有补,助阳发汗,而无过汗亡阳之虑。实为治

疗阳虚感冒之大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以

麻黄、附子为主药。

(5)麻黄配升麻,发越郁阳:伤寒误下,正伤而邪隐,肺热

而脾寒,不但虚实混杂,而且寒热错杂,甚为难治。所以张仲景

制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取麻黄为君发汗,复用升麻,使错杂

之邪随汗而解。

(6)麻黄配白术,发汗除湿:张仲景制麻黄加术汤,治疗

“湿家身烦疼”,用麻黄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但除湿不宜过汗,

故配白术,既健脾除湿,又固表止汗,虽发汗而不致过汗,除湿

而不留余邪,使患者微微似汗而风湿之邪俱去。

(7)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发汗退黄:伤寒表未解,湿热无

去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是阳黄兼表证,治以单纯清利或

解表,均非所宜。张仲景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麻黄辛温宣

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用麻黄宣

发,使黄从汗泄,湿热有去路。《金匮要略编注》谓:“用此(麻

黄)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

从表解矣”。

(8)麻黄配射干、半夏,除痰蠲饮:麻黄宣肺平喘,射干祛

痰降逆,二者相伍,既宣发肺气,又兼降浊气;麻黄能宣发阳气,

半夏能蠲饮化水,二者同用,既能温阳,又能化饮。故张仲景制

射干麻黄汤治痰饮伏肺,创半夏麻黄丸疗水气凌心;二者均用麻

黄,乃取其辛温,能宣能散之性,配射干、半夏,温散而不耗气,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除痰蠲饮之功。山西中医,1997,c6,:《8]



6.本方去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芍药、天冬、桂枝、

茯苓、白术、干姜,加白薇、青木香、葛根、杏仁、川芎、独

活。治风温自汗重,冬温发热咳嗽,“为冬温咳嗽咽干痰结发热

自利之专药,”名千金葳蕤汤。[千金方]

7。本方去升麻、知母、葳蕤、天冬、桂枝、茯苓、白术、

干姜,加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川芎、黑山栀、大黄、石

膏、芒硝、桔梗、滑石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

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名防风通圣散。[宣明剧



29.麻黄升麻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7.5g升麻当归各4g知

母黄芩葳蕤(玉竹)各2g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

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各lg

上l4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去沫,再下诸药,煮取

600ml,去滓,分温3服。

(功效)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

(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无汗,手足厥逆,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厚朴、浮小麦、附子、夜交藤、元参治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2。本方干姜易炮姜炭、天冬易麦冬治久泻。

3.本方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治咳吐脓血。

4.本方加金银花、板蓝根治猩红热。

5.张仲景用麻黄八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

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

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

合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可使汗从玄府出,邪随汗

外出。凡风寒外东,表实无汗者,用之最宜,方如麻黄汤。

(2)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麻黄为肺经专药,能开宣肺

气,散风寒而平喘;杏仁归肺与大肠经,有苦泄降气,肃肺平喘

之功;二者相配,使宣降有度,治节有常,共奏宣肺平喘之功,

是临床治疗咳喘证的常用药物,方如麻杏石甘汤。

(3)麻黄配石膏,清肺泄邪: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

表邪,人太阳经;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人肺胃经。麻黄配石膏

一是增大麻黄用量,并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邪,与石膏同

用,能清肺泄水,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方如越婢汤;二是

重用石膏,量数倍于麻黄,相制为用,能宣肺而泄邪热,取“火

郁发之”之意,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以清肺泄热,

主治风寒人里化热者,方如麻杏石甘汤。

(4)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风除

寒;附子辛热,温经散寒,温壮肾阳。麻黄配附子,温阳解表,

且不伤阳气;散中有补,助阳发汗,而无过汗亡阳之虑。实为治

疗阳虚感冒之大法,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均以

麻黄、附子为主药。

(5)麻黄配升麻,发越郁阳:伤寒误下,正伤而邪隐,肺热

而脾寒,不但虚实混杂,而且寒热错杂,甚为难治。所以张仲景

制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取麻黄为君发汗,复用升麻,使错杂

之邪随汗而解。



(6)麻黄配白术,发汗除湿:张仲景制麻黄加术汤,治疗

“湿家身烦疼”,用麻黄发汗解表,散寒除湿,但除湿不宜过汗,

故配白术,既健脾除湿,又固表止汗,虽发汗而不致过汗,除湿

而不留余邪,使患者微微似汗而风湿之邪俱去。

(7)麻黄配连翘、赤小豆,发汗退黄:伤寒表未解,湿热无

去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是阳黄兼表证,治以单纯清利或

解表,均非所宜。张仲景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麻黄辛温宣

发,解表散邪;连翘、赤小豆苦寒清热,除湿退黄。用麻黄宣

发,使黄从汗泄,湿热有去路。《金匮要略编注》谓:“用此(麻

黄)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

从表解矣”。

(8)麻黄配射干、半夏,除痰蠲饮:麻黄宣肺平喘,射干祛

痰降逆,二者相伍,既宣发肺气,又兼降浊气;麻黄能宣发阳气,

半夏能蠲饮化水,二者同用,既能温阳,又能化饮。故张仲景制

射干麻黄汤治痰饮伏肺,创半夏麻黄丸疗水气凌心;二者均用麻

黄,乃取其辛温,能宣能散之性,配射干、半夏,温散而不耗气,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除痰蠲饮之功。山西中医,1997,c6,:《8]

6.本方去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芍药、天冬、桂枝、

茯苓、白术、干姜,加白薇、青木香、葛根、杏仁、川芎、独

活。治风温自汗重,冬温发热咳嗽,“为冬温咳嗽咽干痰结发热

自利之专药,”名千金葳蕤汤。[千金方]

7。本方去升麻、知母、葳蕤、天冬、桂枝、茯苓、白术、

干姜,加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川芎、黑山栀、大黄、石

膏、芒硝、桔梗、滑石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口干,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

便黄短,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名防风通圣散。[宣明剧





葛根汤类



30.葛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生

姜9g炙甘草6g芍药6g大枣工2枚

上7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白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覆被似汗。

注:临证本方用量尊张仲景师之原意,即葛根之用量大于麻

黄,麻黄略大于桂枝。

(功效)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主治)

主证:发热,恶风,无汗,身痛,项背强几几,苔薄白,脉

浮紧。

副证:或喘,或下利,或呕吐。

(临证加减)

1.葛根汤临床应用综述:根据古医籍及近代的一些报道,

概述了本方治疗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病急症、冠

心病、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

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

2.葛根汤治杂病:用葛根汤加白藓皮、地肤子调和营卫,

清化风邪,治疗表卫不固,风邪客肌表之风疹块;加砂仁、公丁

香缓中和里,治疗肝胃失和,脾虚气逆之呃逆;加蝉蜕、胖大海

调和营卫,宣肺透邪,治疗风寒袭表,肺失宣畅之失音;加桔

梗、车前子调和营卫,开上导下,治疗风邪郁肺,水道不通之癃

闭;加贝母、炙黄芪、茯苓温阳利气,宣肺平喘,治疗心脾两

虚,肺气失宣喘证;加川牛膝、蜈蚣、薏苡仁调理肝肾,祛寒理

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肝肾不足,寒湿阻络之痹证;加

川牛膝、附片、僵蚕、丹参温经通络,祛寒理湿,治疗肾元不

固,寒湿阻络之痿证;加附片、丹参、川楝子、当归舒肝解郁,

濡养督任,温经通络,治疗肝郁气滞,督任失养,血脉阻塞之痛

经。[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8~419-]

3.葛根汤为主治缺血性脑梗死:基本方为葛根20一40g,

麻黄3~--6g,桂枝5~10g,白芍、当归各10-20g,甘草6g,生

姜3片,大枣5枚,丹参20—30g,红花6一lOg,川芎10—

15g。上肢活动不便为主者加川断、桑寄生、牛膝;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明显者加全蝎、白附子、僵蚕;痰浊较重者加陈皮、半

夏、天麻;血压较高者加磁石、夏枯草等。每日工剂,水煎服。

本方适用寒凝经络,气血瘀阻者。有风热表证,内蕴痰热及肝阳

上亢者,忌用本方。

4。葛根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基本方为葛根、麻黄、桂皮、

白芍、大枣、生姜、甘草。呕吐加半夏;腹胀加厚朴;咳嗽加陈

皮;表热甚加薄荷;里热甚加黄连。每日工剂,重症2剂。

5.白芍葛根汤治疗痹证型颈椎病:基本方为白芍45g,葛



根20g,炙麻黄3g,桂枝9g,甘草6g.肢麻甚加全蝎、桑枝;

病久上肢活动受限加桃仁、红花;颈背疼痛较剧加羌活、制乳

香、制没药;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加天麻、川芎、干地龙。每日

l剂,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连服5—8个疗程.

6。葛根加味治跌打损伤:基本方为葛根30g,麻黄9g,桂

枝、连翘各lOg,生姜3片,炙甘草6g,白芍15g,大枣12枚。

伤在上肢者加姜黄、桑枝;伤在下肢或腰部者,加牛膝;肿胀疼

痛较甚者加香附、制乳香、制没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另以单味葛根lOOg,以水浓煎,先热敷后浸泡损伤部位。如对

损伤局部进行按摩则效果更加显著。

7.葛根泻心汤治疗颈胃综合征:临证辨证以气虚、阳虚、

痰瘀等为主,阴虚明显者未在统计之列。治疗基本方为葛根工5

—30g,黄连、干姜各6g,半夏12g,党参9—30,苍术、厚朴

各12~15g,茯苓15~30g,陈皮、白芍、桂枝各12g,甘草6g。

水煎服,日l剂。根据临床兼证不同随证加减,半月为工个疗

程。

8.葛根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基本方为葛根15~30g,白

芍30--60g,桂枝6—9g,麻黄3-6g,甘草9-15g,大枣lOg,

生姜2片。局部酸重者加薏苡仁30g,防风工og;刺痛者加乳没

各6g,元胡10g;臀部扪及条索状物者加鸡血藤15~30g,当归

lOg;腿软无力加鹿衔草20~30g,怀牛膝、杜仲各工Og;阳虚加

附子6—9g;气虚加黄芪18—30g;舌红苔黄脉数者去桂枝、生

姜,加黄柏lOg,忍冬藤15g。

9.加味葛根汤治疗急性多发性睑腺疾患:药用菊花、黄芩、

桂枝、红花、白芍各lOg,葛根、川芎各12g,麻黄5g,大黄

8g,甘草6g,生姜3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工剂。眼睑脓

肿加银花15g,夏季去麻黄。

10.葛根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葛根汤中,

除葛根的用量按病情有加减外,其他药物用量基本固定不变,药

味亦无增损。煎药时先煎葛根、麻黄20分钟,然后纳入其他药

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其药汁,最好将药液控制在600—

900ml,每次服用200~300ml,早、中、晚温服,取微似汗,每

日工剂.另将药渣再加水约1500ml左右,煎煮15分钟,乘热用

小毛巾浸药液热敷患侧面部,注意勿使流人眼内,每日早、中、

晚各1次,每次15分钟左右。连续用药20天为工个疗程,连用

2个疗程无效停止用药。

u.本方去生姜加黄芩.治“主天行二三日,头痛壮热”,

名解肌汤。[外台秘要]

12.本方去生姜、桂枝,加黄芩。治风邪闭于肌肉,名解肌

汤。[千金方]

13.本方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治伤寒温病,名解肌汤。



[沈氏尊生]

14.本方去桂枝、白芍、红枣、生姜,加橘皮、杏仁、黄

芩。治冬温未发病,至夏热寒解始发,肌肉斑烂隐疹如锦纹,心

闷而咳,呕吐清汁,及麻痘等,名葛根橘皮汤。L证治准绳,

15.本方去桂枝、红枣、生姜,加黄芩、黄连、白芍、石

膏、五味子。治喘咳有汗发热,名葛根黄芩汤。L话治准绳,

葛根加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麻黄9g生姜6g白

芍6g桂枝6g半夏9g大枣12枚炙甘草6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上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赤,额

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临证加减}

1.本方合半夏汤治胃弱恶心、呕吐,或胃有停饮者。

2.本方加藿香、佩兰、厚朴、泽泻、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壳、厚朴、陈皮治感冒伴胃气上逆。

4.葛根加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葛根汤方证属阳,实证,表中

兼里,外寒里热,既有头痛,身酸楚,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症

状,又有背项强几几或呕或利等里证,呕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

汤;有汗者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

5.葛根加半夏汤的作用: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

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

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

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

为止呕剂,攻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

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

苦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

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苦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

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伤寒论今释.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6.葛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

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

很好。北京协作组治疗170例心绞痛患者,有效率达90.3%。

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然性耳聋),有效率达73%.治

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广西中医药,1980,cu,:lOl

7.葛根的配伍运用:葛根轻扬升发,畅达气机,既能散表

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气,又能濡润经脉;

既能升清降浊,又能升阳透疹,举麻疹、泄泻、脱肛、疰夏四病

案加以验证。[新中医,1987,t12):141

8。张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先煎原理小议:先煮麻黄去上沫之

理,认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不仅是因为“沫令人烦”,而是如张锡



纯所说。“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

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主要成分

是挥发油,先煮则挥发以减其悍烈之性,麻黄中的麻黄碱,也因

先煮而破坏少量,适当减低毒性。麻黄葛根先煮之理:认为如王

晋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

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有关药理研

究证实,葛根含大量淀粉,与麻黄同时先煎,能提高麻黄碱的溶

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黄酮尚具有拮抗麻

黄碱拟交感性收缩血管作用,从而降低麻黄碱的毒性.[浙江中医

杂志.1986.(]1),486]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24g炙甘草6g黄芩9g

黄连9g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减400ml,再下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

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

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临证加减)

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

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加六一

散、车前草等。[福建中医药,1964,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100%。[中华医学杂

志,1973,(5):295]

4.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

黄芩各4.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1960,t5,].

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4,JL病毒性肠炎:

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芩、白术、石榴皮

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

,日l剂,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食物。

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烫伤,

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23]

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参汤。

(2)肠胃实热: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

(3)少阳里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

(4)中阳不运: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

(5)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下

利,用桃花汤。

(6)阴虚下利: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

(7)寒热互结: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之下

利,用乌梅丸;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时珍国药研究,1996,《l,: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连黄芩汤。[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

麻黄。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31.葛根加半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12g麻黄9g生姜6g白

芍6g桂枝6g半夏9g大枣12枚炙甘草6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黄、葛根,减400ml,去上

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ra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赤,额

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临证加减}

1.本方合半夏汤治胃弱恶心、呕吐,或胃有停饮者。

2.本方加藿香、佩兰、厚朴、泽泻、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壳、厚朴、陈皮治感冒伴胃气上逆。

4.葛根加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葛根汤方证属阳,实证,表中

兼里,外寒里热,既有头痛,身酸楚,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症

状,又有背项强几几或呕或利等里证,呕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

汤;有汗者去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

5.葛根加半夏汤的作用: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

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

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

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

为止呕剂,攻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

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

苦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

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苦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

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伤寒论今释.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6.葛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

统疾病。临床证明,葛根对高血压病人的“项背紧痛”症状疗效

很好。北京协作组治疗170例心绞痛患者,有效率达90.3%。

治疗内耳微血管痉挛性耳聋(突然性耳聋),有效率达73%.治

疗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广西中医药,1980,cu,:lOl

7.葛根的配伍运用:葛根轻扬升发,畅达气机,既能散表

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气,又能濡润经脉;

既能升清降浊,又能升阳透疹,举麻疹、泄泻、脱肛、疰夏四病

案加以验证。[新中医,1987,t12):141

8。张仲景方中麻黄葛根先煎原理小议:先煮麻黄去上沫之

理,认为先煮麻黄去上沫不仅是因为“沫令人烦”,而是如张锡

纯所说。“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

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主要成分

是挥发油,先煮则挥发以减其悍烈之性,麻黄中的麻黄碱,也因

先煮而破坏少量,适当减低毒性。麻黄葛根先煮之理:认为如王

晋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



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有关药理研

究证实,葛根含大量淀粉,与麻黄同时先煎,能提高麻黄碱的溶

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黄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黄酮尚具有拮抗麻

黄碱拟交感性收缩血管作用,从而降低麻黄碱的毒性.[浙江中医

杂志.1986.(]1),486]



32.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24g炙甘草6g黄芩9g

黄连9g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减400ml,再下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

(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

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

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临证加减)

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

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加六一

散、车前草等。[福建中医药,1964,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100%。[中华医学杂

志,1973,(5):295]

4.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

黄芩各4.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1960,t5,].

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4,JL病毒性肠炎:

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芩、白术、石榴皮

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

,日l剂,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食物。

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烫伤,

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f2,:23]

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

(1)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病,

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人

参汤。

(2)肠胃实热: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

(3)少阳里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



(4)中阳不运: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

(5)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下

利,用桃花汤。

(6)阴虚下利: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

(7)寒热互结: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之下

利,用乌梅丸;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连

黄芩人参汤。[时珍国药研究,1996,《l,: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连黄芩汤。[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

麻黄。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抵当汤类



33.桃核承气汤

(别名:桃仁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桃仁9g大黄12g桂枝6g炙

甘草6g芒硝6g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500ml,去滓,下芒硝,再微

沸,先食温服100ml,日3服。

(功效)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

主证,少腹急结胀满,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夜

发热,或如狂,舌质紫,脉沉涩。

副证:或下瘀块。

(临证加减工

1.桃仁承气汤治疗盆壁愈J01痉:药用桃仁9g,大黄12g,

桂枝、甘草、芒硝各6g,加水1400ml,煮取450ml,去渣人芒

硝,再上文火微沸即成.饭后温服150m1,每日3次。

2.桃核承气汤合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宫外孕:以桃核承气汤

合大黄牡丹皮汤联合或交替使用,疗效满意。

3.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经理曳巵猿面塞乱:基本方为桂枝

6"-~12g,桃仁、红花各10~15g,大黄10~14g,芒硝10~16g,

甘草10---30g,木香6—10g,生山楂100g,益母草10g,丹参

30g.’经前可加细辛3g,每日递增lg,但最多不得超越18g,经

期只可将细辛用至3g;腹胀满者可加乌药10---30g;经后可将甘

草用至30-~100g,益母草用至30g。于经前6一工O天开始服本

方,直至经血来潮,如症状消失可改用四物汤合加味乌药汤,服

至经血回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f4,:ss]

4.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药用桃核承气汤加白芍、银花、丹

皮、山栀子、泽泻、竹叶。取得较好疗效。[新医药学杂志,1973,

(10):20]

5.桃核承气汤治疗肝性血卟淋病:根据血卟啉病患者有皮

肤、腹部和神经三大症候群,中医辨证属于瘀热蓄血,腑气不通,

不通则痛,治宜清泄瘀热。采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基本方为

桃仁lOg,桂枝7g,大黄9g,芒硝15g,白芍15g,甘草3g。腹痛

甚者加元胡、失笑散;瘀血重者加土鳖、丹参;呕吐者加半夏、

藿香;腹胀者加枳实、厚朴;黄疽者加茵陈、栀子;血压高者加

石决明、夏枯草;烦躁者加天麻、钩藤;谵妄者加珍珠母、琥珀;

肢麻者加牛膝、地龙;贫血者加当归、川芎。每日工剂,水煎,2

次分服。若便秘顽固者可加重大黄及芒硝用量,以达到通便泄热、

祛瘀止痛的作用;待大便通畅,腹痛缓解,然后酌情减量或除去

芒硝,此即“得快利,止后服”之意。[中医杂志,1987,f5,。36~37]

6。桃核承气加味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基本方为桃仁15g,



大黄lOg(后下),桂枝15g,黄芩log,柴胡15g,白芍15g,

紫草15g,芒硝5g(冲服)。每日工剂分3次口服。[中医杂志,

1993,(8):499-]

7。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药用桃仁(打碎)6—

12g,桂枝6一lOg,大黄6—30g,芒硝(冲服)6一log,,甘草

5g,金钱草15"--30g,威灵仙15~30g,皂刺lO"--15g,jI[牛膝

lO~30g。肾结石加三棱lO~15g,莪术lO,---15g;输尿管结石加

乌药lOg,枳实6~30g;膀胱及尿道结石加琥珀粉(装入胶囊吞

服)3g,桔梗6一lOg;气虚者加生黄芪15—60g,枳壳10一

30g;绞痛发作者加白芍15~--.30g,延胡索工0一15g;血尿明显者

加白茅根30g,仙鹤草30g;肾盂积水者加制附片6"---12g,茯苓

lO一30g;阴虚者加生白芍10~30g,乌梅15~30g。每日l剂,

加水煎取400~,800ml,分2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即行观

察评定疗效。[国医论坛,1996,cc,:13~14]

、8.桃核承气汤治愈小儿胃石症: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辨证

为食积不化,蕴结于胃,气滞血瘀。治宜消滞散积,活血行气

润未用西药)。给予桃核承气汤加味。药用桃仁lOg,丹参12g,

大黄lOg,芒硝6g,木香6g,桂枝6g,白芍6g,鸡内金6g,莪

术6g,枳实6g,炙甘草6g,厚朴6g。每日一剂,水煎服。[中医

杂志,1992,(2):54]

9.桃核承气汤加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治疗暴发性痢

疾。[新中医,1973,c+,:44]

10。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肠炎:钱璜认为,蓄血并非只瘀膀

胱,实太阳表不解,热在下焦,血受煎迫,溢人回肠少腹而急

结。据此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肠炎,体弱者加少量党参,先用

恢方6一10剂,攻其瘀滞,再用六君子汤和中理脾,后用黄芪建

中场调其营卫,建中固本,疗效显著,且能除根。该病正虚邪

存,不可早用补涩之法,病多由气及血,故以本方缓攻活血行

气,促其功能自复。[河南中医,1986,cl,,34~35]

11。桃核承气汤治疗手术后肠梗阻:用本方祛瘀通下,药用

桃仁、红花、大黄(后下)、枳实各15g,厚朴、当归、赤芍各

25g.水煎服。[内蒙古中医药,1986,c2,;17,30]

12.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药用大黄、桂枝各

6---12g,桃仁9~12g,玄明粉3—6g,甘草3g,玄参、生地各

12—15g,麦冬12g,黄芪30~45g。分煎剂及片剂二种。水煎剂

为每日l剂,煎两次混匀约400ml,分2—3次服,每次120一

150ml,餐后2小时服。片剂按上述比例制成每片含生药0。915g

的片剂,取名“三黄降糖片”,每日三次,每次8—10片,饭前

空腹服。一般空腹血糖~180mg%的患者用水煎剂,空腹血糖<

180mg%的患者用片剂。病重者也可煎剂,片剂合用.30天为]

个疗程,一般观察2—3个疗程。[新中医,1988,c4,:53~55,39]



13.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便溏去芒硝,尿频尿急

加滑石,少腹拘急重用桂枝加台乌药。桔林中医药,1986,clo,:4)

14.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外伤性头痛:其中包括脑震荡、脑

外伤性后遗症、脑挫伤、脑外伤性瘫痪、脑外伤性癫痫等。基本

方为桃仁10~--15g,大黄3-~6g,芒硝3~--5g,桂枝lOg,炙甘草

lOg。头痛剧烈者加麻黄、葛根、川芎、红花各工0一工5g;头重

不欲举,昏沉闷痛者加白芷lO~30g,藁本、蔓荆子各log;心

烦不眠者加栀子、淡豆豉各lOg信L河南中医,1983,《4,:11]

15.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肠麻痹:本方去桂

枝加川厚朴、番泻叶内服。同时用大黄30g,元明粉30g,水煎

600ml作低压灌肠,收到满意疗效。惭中医,1979,t”:37]

16.桃核承气汤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除骨

折症状外均伴有腹满胀痛、大便秘结等阳明里实症状。本方用桃

仁、桂枝各lOg,大黄、芒硝各12g,甘草6g。骨折处肿痛甚者

加归尾、苏木、地龙;腹满胀痛明显者加厚朴、枳壳或广木香;

小便短赤者加生地、小蓟;口苦咽干、恶心欲吐者加黄芩、竹

茹.一般服3—4剂即奏效。嗍南中医杂志,1989,c5,:37]

17。本方加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治疗暴发性痢疾,

名新订桃仁承气汤。跻中医,1973,《4,;44]

18。本方去芒硝、甘草,加当归、鬼箭羽、鳖甲、赤芍、元

胡、琥珀、川芎、桂心易桂枝。治产后瘀血不散,结成症块疼

痛,名桃仁散。[妇人大全良方]

19.本方去芒硝、甘草,加青皮、干牛膝、没药、槟榔、当

归、赤芍、丹皮、鳖甲、三棱、元胡,炼蜜为丸。治产后血气不

散,积聚成块,上攻心腹,或成寒热,四肢羸瘦,烦疼,不思饮

食,名桂心丸。r妇人大全良方,



34.抵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水蛭6g虻虫6g桃仁9g大黄9g

上4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每煎取lOOml),去滓,

温服lOOml。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

主证:少腹急满硬痛,小便自利,妇女闭经,舌质紫或绛,

脉沉结或沉涩。

副证:身黄,发狂,健忘,大便秘结或稀,色黑。

(临证加减)

1.抵当汤及丸治疗发狂:用抵当汤及丸,治疗血蓄下焦发

狂,祛其瘀血则发狂止;水蛭、虻虫皆为治疗陈久性瘀血之药,

如瘀血未久则非所宜;前人用水虻多炙用,而张锡纯皆生用,如

炙用则减低疗效。[哈尔滨中医,1965,f9,:171

2.抵当汤的临床应用;用抵当汤治疗如狂,发狂,喜忘,

少腹硬满,发黄等症,均收良效。水蛭用至30g(治疗深静脉血

栓形成),虻虫用至15g,均无不良反应。但孕妇及血虚者慎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5):261

3。抵当汤加味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灶之部位及情况,

再按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视其寒热虚实,决定治则与处方。在必

须用抵当汤加味方时,其治疗方法如下:

(1)抵当汤加味:生大黄(后下)4g,虻虫、水蛭、桃仁、

川楝子、延胡、五灵脂、瞿麦、篇蓄各log,没药、木通各6g,

车前子(布包)15g,水煎服。

(2)异位粉:水蛭、虻虫、地鳖虫、地龙、蜈蚣各等份,研

末。每次月经前7一10天服,每天吞服3—5g,经净停用,可服

3~6个月。

(3)肛门保留灌肠方:三棱、莪术各20g,生蒲黄12g,五

灵脂、桃仁各9g,七厘散工小瓶,冲人药汁。有盆腔炎者加乳

香、没药各9g,虎杖、红藤各30g;气滞者加香附9g;寒凝者

加桂枝、制附子各6g;热郁者加大黄、赤芍、丹皮各lOg,气虚

者加黄芪15~30g。经期不必中断,一般用3个月经周期后,痛

经消失.以上3方,在患者有怀孕征兆时,立即停药。

4.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积热者(尿道灼热、尿黄,少腹硬

满急痛,口干欲饮,便秘,其人如狂,脉弦滑或沉实,舌质红苔

腻),本方加知母、黄柏、瞿麦、六一散。

5.本方如无水蛭以穿山甲代之。

6。若因实热滞涩而瘀之闭经,症见少腹疼痛,灼热,带下

色黄,脉数,苔黄,本方加黄柏、败酱草。

7.本方去水蛭,加川朴硝。治妇人血瘕血积,经行不通,



名桃仁煎。

8.本方去大黄,加乌贼骨、鲤鱼鳞、芫花、枳壳、当归、

牛膝、赤芍、硇砂、桂心。治妇人腹中瘀血者,名桃仁散。[妇人

大全良方]

9.本方加杏仁2两。治月经不调,或一月再来,或两月三

月一来,或月前,或月后闭塞不通,名杏仁烫。

10.本方去大黄,加生地黄。治抵当汤证体虚者,虽有瘀

血,也可峻攻,然不攻,病又不去,宜此丸,名调经丸。

.抵当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水蛭6g虻虫3g桃仁9g大黄9g

上4味,捣分4丸。吞服1丸,或水煎1丸。若不下,再用。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

沉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详参抵当汤之“临证加减”项。

2.本方去水蛭,大黄120g,芒硝30g,炒桃仁60枚,加当

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30g,肉桂9—15g。为细末,炼蜜为

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蓄血

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丸如梧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

下。功能行瘀活血,治虚人瘀血,名代抵当丸。[证治准绳]

3。本方去大黄加熟地黄。治妇女月水不调,渐成块,脐下

如覆杯,久成肉症者,名地黄通经丸。吻人大全良方]

4。本方去水蛭,改虻虫为廑虫。治产妇干血着于脐之腹痛,

名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35.抵当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水蛭6g虻虫3g桃仁9g大黄9g

上4味,捣分4丸。吞服1丸,或水煎1丸。若不下,再用。

(功效)荡内热,破瘀血。

(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

沉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临证加减)

1.详参抵当汤之“临证加减”项。

2.本方去水蛭,大黄120g,芒硝30g,炒桃仁60枚,加当

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30g,肉桂9—15g。为细末,炼蜜为

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蓄血

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丸如梧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

下。功能行瘀活血,治虚人瘀血,名代抵当丸。[证治准绳]

3。本方去大黄加熟地黄。治妇女月水不调,渐成块,脐下

如覆杯,久成肉症者,名地黄通经丸。吻人大全良方]

4。本方去水蛭,改虻虫为廑虫。治产妇干血着于脐之腹痛,

名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栀子豉汤类



36.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香豉9g

上2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得500ml,再下香豉,煮

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栀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为生用。现代临

证分为炒栀子(外皮炒黑,故称黑栀子),焦栀子(炒焦)和生

栀子.生栀子清热泻火力较强。有人主张栀子必须生用,炒黑则

疗效不可靠。此者,重申张仲景之意,杜绝浪费之举,学者实堪

取法。[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

副证:胸中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

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临证加减]

1。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①肝阳上亢,灼伤心神,治

宜泻肝清热,养心安神,用栀子豉汤加龙胆草、生地黄;②心脾

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安神,补气养血,用栀子甘草豉汤加

人参、茯苓、白术;③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治宜育阴清热,补

肾安神,栀子豉汤加生地、何首乌、丹皮。

2.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精神病:临证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

或合三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症加

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效。凡精神疾病,

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

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及心神,致心窍被

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

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

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

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

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人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

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

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

自安,逆乱自平。[河南中医]

3。湿温初期:如邪在卫分,可酌加藿香、佩兰、杏仁、橘

皮、白蔻仁、薄荷、连翘、通草等.邪在气分,可酌加连翘、黄

芩、枳壳、竹茹、滑石、郁金、象贝、菖蒲、茵陈等。即邪在卫

分“宜透”为主,邪在气分则以“清利”为主。

4.外感初起:本方加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等,以清

气热。

5.湿温溺赤,郁结发黄: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以

通利解毒。



6.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本方加枳实、半夏、广

敝,以通降胃气。

7.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蒌皮、

郁金、枇杷叶;热而生痰,气阻痰滞,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

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开气与涤痰同进。

8.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本方加橘红、半夏、竹茹、

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

9.垫型由郁,胃空不和,本方加半夏、枳实、广陈皮,专

于和胃;或再加白蔻仁、杏仁、桔梗,上中二焦同治。

10.湿热散布三焦,喘肿便少,本方加杏仁、枇杷叶、滑

石、薏苡仁、通草、茯苓皮等气味俱薄之味,以清肃上焦。

11.积劳再感,湿热发黄,本方加连翘、赤小豆、通草、天

花粉,煎送保和丸,清热宣邪,消导和中。

12。咯血,本方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

香,以清肃上焦气分。

13.吐血,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橘红,以宣开气

痹。[以上引自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

14。暑湿内侵,脾胃不和:本方佐以杏仁、郁金,如证见痰

多咳呕,暑郁于上加杏仁、郁金、石膏、半夏以辛开涤暑;寸脉

大,头晕,脘中食少多下,加杏仁、郁金、竹叶、滑石兼以甘淡

渗湿;头胀、脘闷不肌,腹痛恶心,当三焦同治,故加杏仁、橘

红、半夏、厚朴、黄芩、滑石以宣中为主;不饥不食,机窍不为

灵动,加瓜蒌皮、郁金、枳壳、桔梗、降香,名三香汤,芳香逐

秽,开上为多。[温病条辨。卷二]

15。秋燥咳嗽,本方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以清上

燥;如脉见沉弦,则知内有宿饮,然秋燥为新病,故用栀子豉汤

加杏仁、蒌皮、郁金、沙参辛泄剂,暂解上燥,略佐橘红、薏苡

仁以治宿饮。

16.少阳、阳明痰火眩晕,本方佐羚羊角、连翘以清少阳,

佐广陈皮、半夏曲以和阳明。

17.木火犯胃,纳谷哽噎,本方加郁金,更用黄连之苦降,

生姜、半夏之辛开,丹皮佐栀子以泻木火,竹茹伍豆豉以和胃气。

18.肝郁胃痛,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以苦

辛轻剂,先理上焦;因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除加杏仁、

瓜蒌仁、郁金以开上,更佐竹茹、半夏曲以和胃;肝阳直犯胃

络,心痛则用本方合金铃子散,清热宣郁,凉肝止痛.

19.本方加甘草,治本方证少气者,名栀子甘草豉汤。

20。本方加生姜,治本方证兼呕者,名扼子生姜豉汤。

21。本方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本方证兼胸痞腹胀者,

名扼壬厚扑汤。[伤寒论]

22.本方去豆豉,加黄柏、甘草,治身热发黄者,名栀子柏



皮汤。[伤寒论]

23.本方重用豆豉,加大黄,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者,名枳实栀子豉汤。

.24。本方加大黄、枳实、治酒疸,心中懊侬或腹满热痛等阳

黄,名栀子大黄汤。

、z5.本方加黄芩、甘草、柴胡、乌梅、生姜、竹叶,治伤寒

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名栀子乌梅汤。



37.栀子甘草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香豉98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甘草,至500ml,再下香

鼓,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丹参、玉竹、寸冬、生山药、茯苓治热扰胸膈。

2.本方加炒枣仁、合欢皮、郁金、桔梗、枳壳亦治热扰

胸膈。

3.本方加川芎、苦酒治产后血虚气陷。

4.本方加苦参、黄柏治肛门周围瘙痒.

5。本方加枳实,旋覆花治噎嗝食不下.

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香豉9g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

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

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

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

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

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

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

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

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

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

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



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厚朴12g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38.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39.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栀子9g香豉12g

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

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

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

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

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

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

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

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

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

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

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

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法)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

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

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

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炙甘草3g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40.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栀子9g香豉12g

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

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

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

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

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

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

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

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

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

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

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

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法)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

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

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

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炙甘草3g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41.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香豉9g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

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

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

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

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

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

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

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

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

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

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

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厚朴12g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

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

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

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

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

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

勿用。





42.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厚朴12g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43.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炙甘草3g黄柏6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

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

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

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

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

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

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

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

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

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

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

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

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

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

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

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

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

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

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

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

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

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

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

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

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

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

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

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

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

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

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

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

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

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

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

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

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

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陷胸汤类



44.大陷胸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5g葶苈子15g芒硝15g

杏仁15g

上4味,捣筛2味,人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

丸一枚;另捣甘遂1.5—3g为末,白蜜适量,水400ml,煮取

20ral,服法同上。.

(功效)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主治]结胸证,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如“柔痉”

状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地龙、桑白皮,去芒硝治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

2.伏饮踞于胸膈者,方用大黄6g,芒硝6g,葶苈子9g,

水二碗,蜜半碗,煎成半碗,后下甘遂1g服一剂,大便泻下两

次,而胸中顿爽。

3.本方加生黄芪,车前子、白术、茯苓、甘遂末(冲服),

治胸水。

4.本方加厚朴,甘遂治绞窄性膈疝。:

5.本方加瓜蒌、黄连、半夏、甘草治大结胸证误为脑膜炎.:

6.大陷胸丸加减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基本方为葶苈

子(布包)、杏仁、桑白皮、大黄(后下)。半岁以下取上药各

3g煎服;半岁至l岁各4g,1-3岁各5g;4-5岁各6g;5岁

以上各9g。



45.大陷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芒硝6g甘遂工一1.5g

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大黄,取400ml,去滓,下芒

硝,煮一二沸,再下甘遂末,温服200ml。临证和实验证明,生

大黄泻下力最强,熟大黄作用缓和;生大黄久煎泻下力弱,稍煎

则泻下利强.因此,本方先煮大黄,后下芒硝、甘遂,并非欲攻

肠实,意在使水热互结之邪从大便而下.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

主证:舌干燥而渴,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或牵

连胸胁,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

有力。

副证:躁烦,心中懊侬,口渴,头汗出,气短,或大便秘

结,互结于心下;或因太阳内传阳明,津液重伤,形成大结胸

之证。

(临证加减)

L加味陷胸承气汤治疗肠梗阻:按伤寒“脏结无阳证”,用

承气合陷胸汤,药用瓜蒌12g,半夏9g,黄连9g,黄芩9g,陈

皮9g,/al}b9g,枳实9g,川军9g,芒硝6g。先后治疗轻重症

肠梗阻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59,fl,]

2.大陷胸汤加味治疗重症肠梗阻:用大陷胸汤加厚朴治疗

重症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有腹膜刺激征者,有一定疗效。

3.复方大陷汤治疗急性肠梗阻:以本方加厚朴、枳实,组

成复方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肠梗阻。辨证为肠腑热结,正气未衰

型.症见腹痛拒按,腹胀痞满,尿黄赤,苔黄或燥,舌质红,脉

洪数等,治疗效果颇为满意。

1978:212J

4.甘遂硝黄散治疗肠梗阻:用生甘遂末3分、大黄末2分、

芒硝工分即甘遂硝黄散,治疗表现为痞满燥实坚证之急性、高位

机械性、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绞窄

性肠梗阻为本方之禁忌证.

5.治疗急性肠梗阻:采用甘遂通结汤(甘遂、桃仁、赤芍、

生牛膝、厚朴、木香、大黄)治疗腹腔积液较多的重症肠梗阻,

用复方大承气汤(厚朴、莱菔子、枳壳、桃仁、大黄、芒硝)治

疗一般性肠梗阻气胀重者;用减味大陷胸汤(甘遂末、芒硝)或

单味甘遂末,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及小儿蛔虫团阻塞性肠梗阻。

6.治疗急性腹膜炎: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

炎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近期疗效满意。肠结期即阳明腑实证或结

胸证,系属炎症继续扩散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麻痹与麻痹性

肠梗阻,治用复方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和甘遂通结汤,可解除麻



痹和麻痹性肠梗阻,促进腹膜炎的消散。

7.大黄甘遂汤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腹膜炎:即用大陷胸汤去

芒硝,并报道服用本方后有的病人可出现腹痛吐泻反应,一般不

必做特殊处理.

8.清胰陷胸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用大陷胸汤加柴胡、黄芩、

木香、元胡,名为清胰陷胸汤为主,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胰腺

炎。

9.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

变波及周围脏器,影响胃肠道功能,发病12-48小时出现麻痹

性肠梗阻,造成上腹部严重腹胀与肌紧张,且可发生频繁剧烈的

呕吐,进一步加重呼吸及循环障碍,使病情更趋严重。这些临床

表现符合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系危重证,必须用大陷胸汤峻

下,以散其结,是有效方法之一。

10。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合方治疗急性胰腺炎:药用柴胡、

黄芩、枳实、赤芍各15g,黄连、半夏、元胡、芒硝各lOg,天

花粉30g,大黄20~30g。有蛔虫加乌梅、槟榔;黄疸加金钱草、

虎杖。根据合并感染疼痛程度酌情配合补液、抗炎及解痉西药,

短期禁食。不用胃肠减压和抑制胰腺分泌药。[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7,(3):203

11.大陷胸汤的临床应用:临证每遇大陷胸汤证,但老幼匡

赢,认为有此证而本方又难投,乃以大黄、黑丑、牙皂三药为末

(牙皂用量为其他二味之和的20%),开水吞服代替本方,每泻

出黄色黏液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58,tll,:38]

12.大陷胸汤在急重症的应用:大陷胸汤加鳖甲、马鞭草、

枳壳、水蛭、太子参、瓜蒌之类治疗肝硬化腹水;加皮尾参、茵

陈、焦栀子、川黄连、石斛、安宫牛黄丸治疗胆囊炎感染性败血

症等急重症。[浙江中医杂志,1988,cs,;230-]

13.结胸证兼见腹胀:本方加枳实或莱菔子、大腹皮,以助

行气之力。

14.痰热结胸之精神失常:本方加胆南星、天竺黄、法半

夏、陈皮、菖蒲、远志,以达化痰定志安神之效。

15。本方去芒硝,加黄连、瓜蒌、甘草。治胸中心下结坚,

饮食不消,名陷胸汤。[千金翼方]

16.本方改用散剂(甘遂0.9g,大黄0.6g,芒硝0.3g)。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轻度肠扭转,名甘遂黄硝

散。

17.本方去芒硝,加木香、桃仁、牛膝、赤芍、厚朴,水煎

服.治重症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名甘遂通结汤。[中西医结

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

18.本方去大黄、芒硝,加少许麝香(或冰片代)研细末,

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中极穴,治小便不通,名甘遂散。





46.十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

上3味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

药末1.5-3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服。熬:即慢炒变色。《宣

明论》曰:“仲景乡语云炒作熬。”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

副证:咳嗽,呼吸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

或干呕,下利,舌白滑,脉沉弦。

(临证加减]

L十枣汤加味治疗胸膜炎:经治后胸水全部吸收,疗效满

意。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渗出性胸膜炎初起,胸水尚未大量形成时:若见风寒表

证,用十枣汤(大戟、甘遂、醋炒芫花各3—9g,大枣10枚)

加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各9g,炙麻黄6—9g,杏仁9-15g;

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如金银花、白菊花各15

—30g,连翘9—15g,桑叶15—18g,薄荷6—12gl若见少阳

证,用十枣汤加柴胡、黄芩各9-15g,姜半夏12~15g,姜竹茹

9~12g,桑白皮30g,广郁金15g,生姜3片。

(2)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症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不

能平卧时,偏于寒者,发热(一般不超过39℃)。咳痰呈白色,

口渴不欲饮,便溏尿清,苔白水滑,甚至灰黑,脉弦滑或沉迟,

用十枣汤加制附片、干姜各9~15g,炒苍白术、姜半夏、陈皮、

白茯苓、猪苓、泽泻各15-30g;偏于热者,发热(一般在39℃

以上),咳痰呈黄色,口苦,便干或便秘,尿黄,苔黄腻,脉滑

数,用十枣汤加桑白皮15—30g,黄芩6~15g,黄连6—9g,葶

苈子6~12g;脾肾阳虚用十枣汤加桂枝6~12g,白芍12--30g,

制附片、干姜各9—15g,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各

15~30g;阴虚用十枣汤药量1/3,加元参、麦冬各12~18g,南

沙参:北沙参、夏枯草各15—30g,牡蛎、鳖甲各30g,青蒿9

-15g;血虚加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黄芪各工5—30gl

水饮甚者用十枣汤加桑白皮30g,葶苈子9~12g,椒目3~9g,

大黄6~12g,炒枳壳9g。2—3剂后胸水减少,可减量或停药,

改用健脾利水药巩固.

(3)运用时必须注意:若体质偏寒,芫花剂量适当加大;体

质偏热,大戟、甘遂剂量加大。体弱者开始3g,并加补气血健

脾药,体强者6"''9g,有用12g未发生意外。服药时先少量进食

后再服药,并加代赭石防止呕吐。不论腹水、胸水,水消大半即

应减药或停药,以防损伤正气。严重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并发



上消化道出血者忌用。

,2.以十枣汤为主治疗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

治疗组用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一2.5g。

大枣10枚,水煎冲服细末,每日工次。便秘,热结阴亏加用增

液承气汤加味;玄参30g,生地、麦冬各25g,大黄9g,芒硝

5g,人参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6):373~374]

3.本方合甘草附子汤治支饮咳嗽,胸胁掣痛及肩背手脚

痛者。

4.本方加炒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怀山药治肝硬化

腹水。

5。本方加荆芥、防风、炙麻黄、杏仁治渗出性胸膜炎初起。

6.本方加制附子、干姜、苍术、白术、姜半夏、陈皮、白

茯苓、猪苓、泽泻治渗出性胸膜炎胸水增多者。

7.本方加大枣至l2枚.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

上,头眩痛,痉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

支饮,动引胁下痛,名朱雀汤。

8.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各等份,为末,糊丸桐子

大,食后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至十丸。治痰涎伏在胸肺上下,

忽然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疼痛,走移不安,

或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

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名控涎丹(又名:妙

应丸、子龙丸)。巴因极一病证方论]

9。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柄子

大,清晨热汤下30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治水气四肢水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一名十枣丸.[丹溪心法]

10。本方去大枣,加大黄、炒黄柏为细末,煮糊为丸,麻子

大。治膈上热痰、风痰、湿痰、肩臂疼痛,名小胃丹。[丹溪心法]

11。本方去大枣,加黑丑、大黄、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为末,水糊丸。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口渴,气粗,腹坚、大

小便难,脉沉数有力,名舟车丸。

12.甘遂(面裹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

面焙干)、大戟(醋浸煮干)、芫花(醋浸者)各半两,黑牵牛

子、大黄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50~70丸,

临卧温水送下。治停饮肿满,湿痹,胃脘作痛等症,名神祐丸。

[儒门事亲]

13.本方去大枣,加木香、黑丑为末,水泛为丸。治壮实之

人,风痰郁热,肢体麻痹,走注疼痛,湿热肿痛,气血壅滞,不

得宣通及积痰反胃,名三花神祐丸。



47.小陷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6g半夏9g瓜蒌实30g

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瓜蒌,取600ml,去滓,再下

余药,煮取400m[,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咳嗽,咳吐黄稠

痰,舌苔黄,脉浮滑。

副证:或呕恶。

(脑证加减)

1.胸脘胀满痛甚:本方加枳实、郁金,以行气解郁。

2.本方证伴有呕恶:加竹茹、生姜,以和胃止呕。

3.痰稠胶固:本方加陈胆星、贝母、枳实,以清热豁痰。

4.痛引胁痛:本方加柴胡、黄芩,以清热疏肝.

5.梅核气:肝气夹痰,犯胃而发为梅核气者,本方加旋覆

花、苏梗、郁金、茯苓、山栀子合左金丸,以降逆疏肝解郁。

6。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眩晕:本方加钩藤、菊花、代赭

石、郁金、茯苓、竹茹,以清脑止晕。

7.风邪犯肺,痰热壅塞之咳嗽;本方加桑叶、菊花、化橘

红、矮地茶、茯苓,以清肺热。

8.痰热内蕴,痹阻胸络之胸满:加枳实、郁金、桃仁、丹

参、桔梗、金银花,以清胸中之热。.

9。肺热咳喘阴虚:本方与竹叶石膏汤合用。

10.本方证兼有悬饮:与十枣汤合用,或两方轮用。

11.胸痹: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兼本方证者,与瓜蒌薤

白半夏汤合用。..

12.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基

拳方为麻黄工.5—3g,杏仁5g,生石膏12g,甘草3g,黄连

1.5g、半夏、瓜蒌仁各6g,鲜茅根12g,胆南星3g,玉蝴蝶6g。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26~27]

13.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煤矿工人尘肺合并肺部

癌染:用瓜蒌、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半夏9g,黄连、桂枝各

6g、薤白、杏仁各lOg。每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个疗程,

治疗2—3个疗程。

14.小陷胸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痰热型哮喘病:症见胸

闷,气喘,喉中哮鸣,咳吐黏痰或脓性痰,痰黏不易咳出,心

烦,身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滑或弦滑数。服药6—9剂

而诸症消失。

15.加味小陷胸汤对肝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均系乙型肝炎

日久成肝硬化患者。药用瓜蒌18g,半夏12g,黄连9g,枳实、



佛手各15g,白术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

个疗程。伴黄疸、腹水患者待症状消退后再用小陷胸肠。

16.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认为本方是治疗湿热型胆道

蛔虫症的方剂,其中半夏能麻醉胃的神经而止呕、麻醉虫体而制

止其活动。黄连能消除因虫体活动而引起的局部感染。瓜蒌润肠

通便,利于排虫。

17.小陷胸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胸胁痛:对胸胁间阵发性胀

痛,或触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增剧,属胸膜粘连者,用小陷胸汤

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可收一定疗效。

18.小陷胸汤合加味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基本方为全瓜蒌、

半夏、黄连、黄芩、陈皮、川朴、川军、芒硝。疗效较好。

19.小陷胸汤治疗痰热型胃脘痛;痰热型胃脘痛的临床表

现:①胃脘疼痛,拒按,有痞闷感;②脉滑或弦滑;③舌质偏

红,苔黄或白,不厚;④口苦或口微渴;⑤胃中有热感。上述5

项中,第①、②项是本证的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加味,药用

瓜蒌18~24g,黄连3g,半夏9g,枳实9g,赤芍9g。

20.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有人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痰热湿

浊、胸脘堵塞、痰湿中阻、肝气犯逆之胃脘痛、气结脘痛等均有

一定疗效。对以恶心呕吐,懊侬不安为主者,可用本方合栀子豉

汤等;对嘈杂泛酸,大便秘结为主者,则加枳壳、栀子、香附、

海浮石等。

2L柴胡陷胸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

黄芩、半夏、枳壳各lOg,瓜蒌、太子参各15g,桔梗、黄连、

甘草各5g。胃脘胀满重加佛手、大腹皮;疼痛甚加元胡、川楝

子;吞酸加吴茱萸;便秘加大黄;胃黏膜糜烂加地榆;胃溃疡加

白芨;胆道结石加金钱草;胆道感染加茵陈、蒲公英。每日1

剂,水煎服。

22。小陷胸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症状与体征,大部分

有胃痛胃胀,胸闷嗳气,恶心泛酸,纳差;食管炎者均有胸骨后

疼痛,咳吐黏痰,舌质大多偏红,少数舌上有瘀斑或紫暗,苔黄

腻或苔薄黄略腻,或苔少根腻。治疗基本方为:川连6g,全瓜

蒌15g,法半夏、枳壳、郁金各lOg,生甘草5g。胸骨后疼痛心

烦加山栀子、豆豉各lOg;寒热错杂加桂枝工0g;脾胃虚弱加山

药、茯苓各15g;阴虚加白芍、沙参各10g;挟瘀者加三棱lOg。

23.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冠心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再合四逆

散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良。

24.柴陷汤治疗中毒:以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吸人有毒

化学气体后,症见呕恶、发热、胸脘闷痛、咳嗽气短者有佳效。

25。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桔梗、生姜。治口苦,寒热

往来,胸胁满闷不舒,按之则痛,名柴陷汤。[通俗伤寒论]



.26。本方加枳实、栀子,治火动其痰而嘈杂者,名面加味小陷

胸汤。

27。本方加芒硝、甘遂、葶苈子、山栀子、大黄,治惊风,

名中陷胸汤。[方函口诀,

28.本方加甘草、生姜,治一切痰火,及百般怪病,善调脾

胃,名小调中汤。[医学入门]



48.三物小白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巴豆1g贝母3g

上3味为散。合于臼中杵之,以白开水和服。强人工g,羸

者减之。

巴豆为峻下药,慎用,必须如法炮制,炒黑去尽油,则性

缓,以白开水饮和用,取其留恋胃,不致速下过伤胃气。成人内

服,一般用0.1-0.3g,老幼酌减。

(功效)化寒水,破结实。

(主治)

主证: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

热,不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副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

(临证加减工

L利喉散治疗白喉:用三物小白散合《本事方》雄黄解毒

丸加黄连,命名“利喉散”,对喉部白喉呼吸梗阻有良效。同时

观察到如服“利喉散”后无咳嗽、呕吐及腹泻反应,一般无效。

江苏中医,1962,(8),5]

2.以巴豆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用巴豆去皮及白膜取仁生

用,切碎成细小颗粒,置胶囊吞服,每服lOOmg,小儿酌减,

至畅泻为度,每天量以不超过400mg为宜。一般工2小时内服药

工一3次,胆绞痛多能缓解,疼痛缓解后,给予口服驱虫净驱蛔

虫,按每千克体重3mg给药,少数病例于人院时同巴豆同时给

药。[新医药学杂志,1977,t2,:18]

3。复方巴豆散与西药合用治疗白喉:用复方巴豆散(即三

物小白散加雄黄、郁金),与西药合用,治疗白喉效佳。[新医学、,

1973,(1):103

4.三物小白散治疗肺脓肿:用三物小白散治疗肺脓肿,尤

适宜于溃脓期,其主要作用则是排脓、托毒外出,加速空洞的愈

合。三物小白散原是治疗寒实结胸之方剂,不具解毒作用,故服

此方后,仍需用解毒的方药。

5.三物小白散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大量积液:用本品

(巴豆霜、川贝末、桔梗末各等份,装胶囊,每粒0.3g),首次2

粒,最大量4粒,每日2次,温开水(或用葶苈子50g,大枣10

枚,煎液150m1)送服;泻下不止,加服冷米汤1杯。胸水消失

停用。并用抗结核西药口服,链霉素肌注,异烟肼和地塞米松静

滴。[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c10):24~25]



49.瓜蒂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瓜蒂(熬黄)赤小豆各等份

上2味,研细末和匀,每服工一2g,用淡豆豉15g,煮作稀

粥,去滓,取法和散,乘温顿服之。若不吐者,少加剂量,得吐

停药。

(功效]涌吐实痰。

(主治)

主证: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欲吐复不

能吐。

副证:手足厥冷,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或发热恶风自汗

出,寸脉微浮,关尺脉见沉或乍紧。

(临证加减)

1.单用瓜蒂液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单用瓜蒂一味,

5g加开水lOOml,浸lo分钟后,加热煮沸,瓶口微开放出气体

约3-4分钟,再将瓶塞关紧,浸泡10天后,再进行过滤3—4

次,高压灭菌3—4小时后供口服。用法是口服5%浸液,每日2

次,饭后服,6个月至3岁,每次lml;4—12岁,每次1.5—

2.Oml成人每次3~5ml。[中医学术参考资料.第4辑,1960,1633

2。瓜蒂液与瓜蒂散加减治疗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治疗

方法分口服或鼻腔吸人。①口服者:单用瓜蒂一味,5g水煎液,

每日2—3次,食后口服,每次5ml,小儿酌减;或用生瓜蒂

50g,玄胡650g,公丁香350g,共研细末,加入白糖350g,淀

粉200g,葡萄糖500g,混合制成蜜丸。每日服2次,小儿酌减。

②鼻腔吸人法:将在每年7—8月间剪下之瓜蒂把阴干,用文火

焙黄,研粉分包,每包0.1一0.15g。用时取工包分成4—6等

份,于晨起空腹时每隔20~30分钟,从两鼻孔各吸人工等份,

经40分钟至l小时许鼻腔便流出黄色分泌液。每隔5—7天用1

包,4包为l个疗程。除年老体弱及小儿单用瓜蒂液或丸口服

外,其余均用鼻腔吸人法。重症患者加用其他中药及静脉输液

等。部分患者在吸药后鼻黏膜干燥,甚至引起出血。[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57]

3.服用瓜蒂中毒的临床报道:五位病人因服用瓜蒂治疗发

生中毒,三例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泻心汤类



50.半夏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12g黄芩9g干姜3g人

参9g黄连3g大枣6枚炙甘草3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

.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

濡或弦。

{临证加减}

1..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基本方为半夏、黄连、黄芩、干

姜.潞党参、炙甘草各15g,大枣6枚。寒邪犯胃加良姜、乌

药、吴茱萸、附片各15g;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佛手、枳壳

各15g、香附、陈皮各20g;脾胃虚寒重用干姜至30g,加川椒、

木香、砂仁、焦白术、云苓各工5g;阴虚加石斛20g,天花粉、

玉竹、沙参各15g;瘀血伤络者加五灵脂、白芨、蒲黄各15g,

三七粉l0g(冲服);疼痛明显加木香、川朴、乳香、没药各

15g、玄胡30g;食欲不振加神曲、黑山楂各30g,鸡内金5g;

反酸咖牡蛎、海螵蛸各30g;呕血、便血合黄土汤加黑蒲黄15g,

三七粉(冲服)lOg,仙鹤草、茜草根各20g。每日1剂,水煎

服:15曰为1个疗程。

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基本方为法半夏12g,黄芩、

干姜、川楝子、元胡各9g,党参、丹参各15g,黄连3g,大枣4

枚。寒热夹杂型,用基本方;肝胃气滞型,用基本方加柴胡、香

附各9g,白芍12g;肝胃郁热型,用基本方干姜减至3g,黄连

量加至9g,加吴茱萸2g;脾胃虚寒型,用基本方去黄芩,干姜

量加至15g,加香附9g,高良姜6g。兼证,反酸加乌贼骨、瓦

楞子;嘈杂加南沙参、麦门冬;柏油样便加白芨、云南白药;呕

吐频作加生姜。

3.半夏泻心汤治疗老年胃痛。治疗基本方为半夏12g,黄

芩、党参、大枣各lOg,黄连、干姜、甘草各6g。胃痛甚加元

胡、五灵脂;胃脘痞塞加枳实、木香;气血虚弱加黄芪、当归;

腹中肠鸣加防风、白芍;便血加白芨、地榆;脾虚加山药;大便

清稀加葛根、车前子;食滞胃肠加山楂。每剂用水500ml浸泡

10分钟,以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工5分钟,取药300ml,分次

服完,每日l剂。胃痛消失改用益气健脾理气法善后.工周为1

个疗程,一般服5个疗程可治愈。

4.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

痞满加枳实、厚朴;恶心呕吐加竹茹、橘皮;大便泄泻加白术、

云苓;便干加生地、麻子仁;胃脘疼痛加元胡;吞酸加乌贼骨、



煅瓦楞;口苦加龙胆草;食少加鸡内金、神曲;乏力加黄芪。每

日工剂,水煎服,8周为工个疗程。

5.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

方,若呕酸者加海螵蛸20g,煅瓦楞20g,吴茱萸1.5g;嗳气者.

加旋覆花9g,代赭石24g;热偏盛者,重用芩、连,加地丁草5

寒偏盛者,重用姜、夏;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中焦虚寒证候突出

者,加炙黄芪30g,桂枝3g,炒白芍15g。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窦炎:本方含姜半夏12g,黄连

3g,干姜、炙甘草、黄芩、人参各lOg,大枣6g。热甚重用黄

连、黄芩;寒甚重用于姜;血瘀加延胡索、蒲黄;气滞痰凝加枳

实、白术;泛酸加乌贼骨、白芨。每日1剂,水煎,饭前30分

钟温服。[山东中医杂志,1994,t,,:296~297]

7.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药用:法半夏、

黄芩各15g,党参20g,干姜、黄连、甘草各5g,白花蛇舌草

30g。肝郁气滞加枳实、香附、白芍、郁金;脾虚肝郁加香附、

云茯苓、白术、砂仁;脾气亏虚加云茯苓、白术、大枣、五爪

龙;脾虚胃热加蒲公英、云茯苓、白术、山栀子。每日1剂,水

煎服。6周为1个疗程。

8.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基本方为党参、乌贼

骨、丹参各15g,清半夏12g,黄芩、白芨、延胡索各lOg,干

姜、枳实各9g,黄连、炙甘草6g,大枣5枚。内镜观察,溃疡

活动期,表面充血糜烂者去白芨、党参,加蒲公英、薏苡仁,以

增强利湿解毒之功;充血甚者加三棱,以破瘀消肿,加杏仁霜以

补脾胃通舟行水,排脓消肿,并对溃疡病灶的修复愈合有一定作

用;大便潜血阳性者加三七粉,若出血不止,可改用琥珀粉3g,

三七粉6g,用饴糖、白蜜各30g,冲汤吞粉送服,以扶元止血消

肿止痛;幽门管溃疡加苏木;球后溃疡加代赭石;溃疡面积大及

难治性溃疡重用黄芪;对于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见肠腺上皮化

生。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以预防恶变;胃酸多者加煅瓦楞;

胃脘挛急而痛者加白芍;舌苔厚腻加炒神曲。每日工剂,水煎

服,连服15~30天为一疗程。

9。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黏膜脱垂症:基本方为姜半夏、

黄芩各12g,干姜、炙甘草各6g,党参8g,黄连9g,大枣6枚。

泛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痛甚加元胡、白芍;腹胀加佛手、木

酱`恶心呕吐加苏叶;吐血、黑便加花蕊石、桑白皮。每日l

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lO.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妊娠恶阻因血虚火旺,肝脾

失调。痰饮气逆所致。故以半夏泻心汤泄热散寒,祛痰降逆,益

脾补正,其效颇佳。前贤对妊娠用药,姜、夏列为禁品,但临证

曾用至15g,未见任何副作用。以半夏12g,干姜lOg,黄连6g,

黄芩lOg,党参lOg,甘草6g、大枣4枚为基本方。火盛重用

芩、连;痰多重用姜、夏;脾不虚去党参,剧吐伤阴党参改为沙

参。服药3—6剂。

11.半夏泻心汤治疗妊娠恶阻:本方含半夏lOg,黄芩8g,

党参25g,甘草、黄连各5g,大枣4枚。呕吐黄水、头晕、心

烦、苔黄腻者加竹茹15g。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清淡,少食

多餐,忌肥甘厚味之品。[黑龙江中医药,1988,tl,:34]

1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神经紊乱综合征;治疗组基本方为姜

半夏6~12g,干姜6~10g,黄连3—6g,黄芩6~10g,党参10

-15g,厚朴lOg,枳实lOg,莪术10—15g,生姜30g,大枣5

枚。每日1剂,水煎服。嗳气、呃逆加降香lOg,代赭石15—

30g,泛酸加浙贝母(打碎)lOg,乌贼骨工5g;胃寒加吴茱萸6g

—15g;胃热、便干、口臭,去干姜、党参、加大黄lO—15g,

生牡蛎(先下)30g.[国医论坛,1997,t4,:10]

13.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郁胃热者加

丹皮、青皮、栀子炭;气血虚者加黄芪、白术、当归;胃阴亏者

加沙参、玉竹、生地。结果:止血时间为3—6天,平均4.3天。

[湖北中医杂志,1987,(3);22]

1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贲门痉挛2: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

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

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

冬;便秘加大黄。

15.本方去人参,再加甘草。治心下痞硬,肠鸣,下利频

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者,名甘草泻心汤。

16。本方加生姜。治心不痞硬,按之不痛,干噫食臭,肠鸣

下利,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17.本方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中寒,症见伤寒,胸中有

热,胃中有寒。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虽然相

差一味药,后者半夏辛开散痞为主药.因此,功用与主治也有很

大差异,名黄连汤.[伤寒论]

18.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

苓,蒸饼糊丸。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不欲饮

童,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名枳实消

痞丸。[兰室秘藏]

19。本方去大枣;治心经实热,心下痞满,身重发热,干

呕,腹中雷鸣等,名泻心汤。[三因方]

.20.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二两。治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

下痞坚,名删繁半夏泻心汤。



51.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黄连3g

上2味,以滚开水400ml,浸渍30分钟,绞之去滓,分温

再服。

注:1。《伤寒论》载本方只有大黄、黄连二味。据宋代林

亿:“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

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又据《金匮要略。惊悸吐衄篇》

泻心汤亦黄芩并用。再者<<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

故本方有黄芩,方为臻善。

2.麻沸汤即百沸汤,即沸水(开水)是也。汪芩友曰:“麻

沸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大黄泄

胃热。黄连清心火,用滚汤浸渍一会儿,即温服,而不用煎者,

取其气薄之性味,以清之火,泄胃热,而消痞满,如久煎之,则

味厚走于肠间,起泻下作用,迭不到治疗目的。临证宜遵此法,

不应煎熬之.但《金匮要略》之泻心汤三味同煎,顿服之,取其

降火止血之功.因此,煎制法不同,作用各异,医者临证当于此

处留心焉.

(功效]清热消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但不痛。

副证:发热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爽,溲色深,舌红,苔

黄,脉浮数或滑数。

(临证加减)

1.加味泻心汤治疗溃疡病出血:用生大黄30g,黄芩9g,

生赭石18g,花蕊石工2g,黄连、乌贼骨(为末,分2次兑服)

各6g。每日1剂,水煎服。用药至大便潜血转阴为止。[湖北中医

杂志,1991,(5):13~14]

2.加味泻心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大黄、黄连、黄芩、

白芍、陈皮炭为基本方。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覆花;若心

烦、急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若头晕、汗出、心悸者,加党

参、麦冬、五味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9,:213

3。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主治因心中阴气不足,

阳气独盛,迫血妄行而吐血、衄血者,疗效显著。但必须辨明病

机是“气盛火旺”,表现在起病急骤,突然发作,来势凶猛,血

出如喷射,量多色鲜红。反之,病来缓慢,血出缓而少,无喷射

状,色不鲜红而暗者,禁用本方。[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4:112]:

4.泻心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药用:大黄



黄连、仙鹤草各10g,黄芩12g,侧柏叶、丹皮、小蓟各15g。

每日1剂,水煎,口服或鼻饲。并输血,下胃管,先冰盐水洗

胃,再用大黄粉2g,白芨粉4g,调成糊状注入,每日3次,血

止后停用;肝硬化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破裂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

血;对症支持疗法。[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c4,:38]少

5.泻心汤加味治疗便血:治疗组用大黄30g,川黄连9g:

黄芩、槐角、升麻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1993,(5):201~202]

6.泻心汤治疗急性肺出血。本方治疗肺出血时应注意:①

肺为娇脏,不任猛烈,故药量宜小(大黄6g,黄芩3g,黄连

2g)。②武火急煎,则气味俱薄,使病邪去而正不伤,故体虚者

亦可酌用。

7.三黄泻心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用三黄泻心汤加白芨、

桔梗、苇茎、白茅根。每天l剂,水煎服,必要时加抗感染药

物。

8。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咯血。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生

石膏、生地、栀子等,确收立即止血之效,但对癌症咯血效果不

好。[哈尔滨中医,1963,fl,:24]

9。泻心汤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治疗组用生大黄、炒黄芩

各10g,黄连5g.每日1剂,沸水泡服。

l0.泻心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用泻心汤加天麻、莪术、

全蝎等水煎取法,鼻饲或口服和保留灌肠给药治疗脑血管意外急

性期病人。[湖北中医杂志,1991,td,:8]

11.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与药理研究;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

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三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血,化湿止痢,利胆退黄之功效.凡证属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

吐血、衄血及湿热内蕴而为黄疸、痢疾、痞满、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苔黄腻等证,均可应用。现代药理研究,大黄、黄芩、黄

连有广谱抗菌、消炎、利胆、解毒等作用。大黄还有较好的止血

作用,其作用主要是缩短凝血时间,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

可使骨髓制造血小板,并使毛细血管致密,因此有促进凝血作

用,故对外出血及内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经验所及,泻心

汤非常服之方,审证而用药当,少则1~-.2剂,多则3,--~5剂,中

病即止。善后之法,当视病情寒、热、虚、实,而用其他药物调

理收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c9,:208]

12。泻心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用基础方(生大黄、黄

连、黄芩,秦皮,白芍等)加减,每天1剂,水煎汁250ml,分

3次微温保留灌肠,3天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1991,cd,:161]

l3.泻心汤加味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单纯中药泻心汤加半

枝莲、泽泻、鱼腥草,每天工剂,水煎连服4周。[中医杂志,1993,

(11):676]

14.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血卟啉病:若湿重呕恶者,加



佩兰;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栋子;腹胀者,加枳实;腑实者,

加玄明粉。[中医杂志,1984,t6,:471

15.四黄膏治疗生殖器疱疹:(泻心汤加黄柏、银花、大青

叶制成),均匀敷于皮损处,并加激光(氦氖激光器500mW)照

射5一工0分钟,每曰2—3次。惭中医,《2,:47]

16.泻心汤加味治疗烧伤:用泻心汤加黄柏、地榆、白芨,

水煎浓缩,混入煅石膏、冰片末、蜂蜜调匀,然后加防腐剂消毒

备用;用前清创后,将药液喷洒于创面,每工O分钟工次,连用

3次后,改用工一2小时喷药工次,20~24小时结痂,必要时酌

配抗感染对症处理,一般用药4—18天。[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7):414]

17。泻心汤加味治疗烧伤:用泻心汤加柴紫草、虎杖、地

榆、珍珠等研末过120目筛,消毒,凡士林调制成膏,清创后每

天用1—2次,3天后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必要时酌配抗感染对

症处理。[中草药,1994,(3):143]

l8.泻心汤加味治疗戒断综合征:用泻心汤加柴胡、鱼腥

草、白芍、枳实等,每天1剂,水煎连服2工天为工个疗程,治

疗阿片成瘾戒断综合征;且治疗后血清可卡因、吗啡、烟碱明显

降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c2,:92]

19。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口疮:全部治愈。本

方含大黄、黄连、竹叶各3g,黄芩、大青叶各6g,五倍子5g。热

甚者加生石膏;津伤者加玄参、寸冬;口腔溃疡巨大者,外用吴

茱萸研末醋调敷涌泉穴;体温40℃以上者,结合物理降温;同时

适当给予冰硼散吹人口腔黏膜表面。

20.加味五倍子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用加味五倍子泻

心汤(泻心汤加生地、薄荷、五倍子)加减,每天工剂,水煎连

用1--剂。

21.本方之大黄、黄连、黄芩三味齐等份,为细末炼蜜成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热水吞下。治男女三焦积热。上焦有

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顶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

躁,不欲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

背疖疮痍及治痔疮,肛门肿痛或下鲜血,亦治小儿积热,名三黄

丸.

22。大黄、黄连、黄芩:治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痰,

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通。如目赤肿痛加白茯

苓、竹茹,泻肝之余气,名三黄汤泻心.

23.大黄、地榆炭、白芨各30g,黄连6g,黄芩lOg。治急

牲上消化道出血,名榆及泻心汤。[湖北中医杂志,1990,1,P13]

24.大黄一两,黄连、黄芩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新

汲水调下,蜜水亦得。治衄血无时,名三黄散.[本事方]

25.本方加川芎各等份,每服二线,食后井水调服。治实热

衄血。名川芎三黄散。



26.本方加犀角、地黄。治热甚,血积胸中,名犀角地黄

汤。

27.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以生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三十九丸,温水送下,以利为度,名治赤丁方。







52.附子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6g黄连3g黄芩3g附子3g

上3味,制法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单煎取汁,兑之温服。

(功效)清热泄痞,扶阳固表。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副证:脉沉细,舌质淡,苔薄黄。

注:临证应用,本方证除心下痞满,恶寒汗出之外,尚有时

出现心烦不宁,四肢冷,便秘,溲赤,苔灰黄相杂等症。医者宜

多思之。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兼见痰热结于心下者,酌加黄连、陈胆星,全

瓜蒌。,

2.慢性痢疾,寒热错杂者,本方合白头翁汤加赤石脂。

3.慢性结肠炎,寒热交结,兼见脾虚者,酌加党参、白术、

茯苓健脾之味或合黄土汤。

4.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若腹胀痛甚窜两胁者,加

醋柴胡,炒枳壳;呕恶不能食者,加佛手,白蔻仁;气短无力

者,加炒山药,炙黄芪;大便软者,易生大黄为熟大黄;若有表

证则先解表。

5。附子泻心汤治疗神经性头痛:用本方收到较好效果。认

为应用附子泻心汤必须掌握恶寒、自汗出,舌质淡胖、苔黄厚或

厚腻且润,色必晦暗无光,脉濡数或洪数,重按无力等临床措

征。

6。大黄附子泻心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头痛:用生大黄、附子

(另包煎透)、黄芩、干姜各lOg,半夏、木通、白芷各12g,茵

陈、干姜各lOg,川芎各15g,滑石30g,黄连6g。随症加减‘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云南中医药杂志,1995,f3,:30-31]

7.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病者表现为面

色咣白畏寒肢冷,溺清,大便秘结,腹胀满,恶心吐,舌苔厚腻,

口有氨味,血肌酐、尿素氮皆高于正常值1至数倍。用此方附子

温助肾阳,三黄清泄热毒,加一些活血祛瘀之品如桃仁、赤芍、

丹参等,不少病例取得良好疗效。[中国中医药学报,1994,c2,:3].

8。五泻心汤治疗外感引起腹泻:本组病例分五型,分别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防风、芥穗、苏叶、大枣;附子泻心汤加桂

枝、党参、生姜、生草;生姜泻心汤加川朴、白术、茯苓;半夏



泻心汤加藿香、草蔻、陈皮、麦芽;甘草泻心汤加党参、升麻、

柴胡、白术。患者泄泻止,痞满除,饮食增加,发热恶寒消失者

为痊愈。[国医论坛1987,c2,;24]

9.附子泻心汤的理论与临床: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证属胃热

炽盛,全身阳虚的十二指肠球部溃并发出血和慢性胃炎,及本虚

标实、寒热相兼的顽固性盗汗症,均取得疗效。熊氏认为胃热与

阳虚的证候可不尽相同,但均可以用附子泻心汤取得疗效,说明

20C方的运用是颇为广泛的,同时指出临床上有时不一定严格按原

方的煎服法,或取附子先煎,或取三黄煎煮时间短一些,也同样

可以取得疗效.[张仲景学说研究与临床,1985,c4,:27]

10。本方去附子,治疗邪热内陷因作痞者,名泻心汤。[金匮

姜略]

11.本方去大黄加厚朴、吴茱萸、白术、茵陈、干姜、砂

仁、人参、茯苓、泽泻、川椒、桂枝、巴豆霜,炼蜜丸。治脾积

在胃脘,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发黄疽,饮食不为

饥服,名痞气丸。





53.生姜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姜12g甘草9g黄连3g人

参9g黄芩9g干姜3g半夏9g大枣12枚

上8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水气,心烦,干噫食

臭,肠鸣下利。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猪苓、泽泻、车

前子之属,以淡渗利水。

2。本方加炒山楂、鸡内金、炒谷芽治慢性胃肠炎之脾胃虚

寒者,症见腹痞满,肠鸣亢进,完谷不化,嗳腐吞酸,或心烦不

安,胃气上逆者。

3。一老妇,素弱,停食,时发嗳气,慢慢欲呕,胃脘水响

而微利,以本方加木香、莱菔子、砂仁、姜汁一小杯,有良效。

4。生姜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证:偏热者减姜、夏;偏寒者减

芩、连。认为本方证既有胃虚食滞之干噫食臭。又有水饮下趋之

腹中雷鸣下利。与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中有异。[浙江中医

杂志,1988,(2):75]

5.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不全性梗阻:本方用生姜、干

姜、黄芩、党参、厚朴各lOg。法半夏12g,黄连5g,炙甘草、

制大黄各6g.寒盛酌减黄芩、黄连,加吴茱萸、高良姜,热盛

酌减干姜,加蒲公英;气滞加枳壳、木香;呕吐酸臭加焦六曲、

炒谷芽、炒麦芽;吐痰涎加桂枝、茯苓;泛酸加海螵蛸、浙贝

母;便秘制大黄易生大黄。每日工剂水煎分3—4次服,5日为1

疗程。用l一2个疗程。[江苏中医,1997,c6,:16]

6。关于三泻心汤在六经辨证的归属:文中不同意将生姜、

半夏、甘草之泻心汤之方列在《伤寒论》太阳篇而为太阳病方,

和以生姜泻心汤为太阳病方,甘草泻心汤为阳明病方,半夏泻心

汤为少阳病方分类方法。认为三方都是少阳并太阳病方。半夏泻

心汤证以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以干噫食臭较著,甘草泻心汤

证以完谷不化,下利较著。三方中黄连均宜轻用,干姜则宜重

用;三方均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不可变易。[浙江

中医杂志,1964,(3):8--9]

7。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苓蒸饼

糊丸,治心下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枳实消痞丸。



54.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黄芩9g干姜9g

半夏9g黄连3g人参9g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

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再者,半夏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

谷不化,干呕心烦.

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

1。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

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

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

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

均排除器质病变。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新中医,1994,t9,:25]

3。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

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

复发作7—20余次。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

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肌肤糜烂、溃疡

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

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②缓解

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

水代茶饮。同时兼服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每日2次,每次

2丸,3—5日为1个疗程。

5.狐惑病治疗经验: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治疗狐惑病(即

白塞氏综合征)。取得肯定疗效。如病人食欲不佳加佩兰;咽喉

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

砂;口鼻出气灼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

赤茯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

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要略》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肛门。[中医杂志,1963,(u):93

6。加味狐惑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本方用生甘草、生黄芪、

白僵蚕、生地黄、云苓皮各30g,黄连8g,炮姜、儿茶各6g,

元胡、柴胡、黄芩各15g,清半夏12g,红花lOg,生姜3片,

大枣5枚。外阴溃疡重加龙胆草;眼色素膜炎加菊花、青葙子;

结节性红斑减炮姜量,加丹皮、茜草、穿山甲、川牛膝;针刺皮

炎及痤疮样结节加金银花、蒲公英。每日工剂,水煎服。工一2

个月后改丸剂,再服4-5个月。治疗前用激素者可逐渐减量。

7.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经常引起失明的眼色素膜炎为特

点的症候群。类似结节性红斑的皮肤血管炎、脑膜疾患都可成为

本病综合征一部分。基本方为黄芩15g,黄连lOg,干姜15g,

半夏20g,人参lOg,大枣15g,生甘草lOg.水煎服,每日2次

服用。偏湿热者,加佩兰15g,升麻6g,葛根15g,蝉蜕12g;

偏血瘀者,加生地20g,丹皮20g,当归25g;合并感染加连翘

15g,石膏20g,银花20g,青黛12g。功能为清热解毒,益气化

湿。本病为湿热内蕴,毒火熏蒸,津伤正虚所致。应用本方可解

毒为主,益气为辅,随证加减之.LR宁中医杂志,1992,clo,:ss]

’8。甘草泻心汤治疗药物过敏:药用生甘草40g,黄芩20g,

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因服磺胺类、解热止痛类药物过敏所致咽喉、龟头糜烂者。

.9.甘草泻心汤治疗药物过敏反应:甘草泻心汤为张仲景方,

由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七味药物组成。

近两年用该方内服、外洗。病例由磺胺过敏,四环素过敏反应引

起的皮肤黏膜皮疹,外阴龟头糜烂的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55.旋覆代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旋覆花9g代赭石3g人参6g

生姜15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每日3次服。

注;方中代赭石用量,有的临证家主张按原方组各味分量比

例用之方能应效,有的则主张用量宜人,要在30g方能有效。当

然,量之多寡,须视病情而定,详参本文之第5、8、9条。

(功效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主治)

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

副证:呕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呕逆,或反胃噎食,或头晕

目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脉缓。

(临证加减)

1.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文中就本方及其加减在呕吐、噎

嗝、呃逆、梅核气、咳喘、血证、心悸、不寐、眩晕、妊娠恶阻

以及胃火、风火、肾虚所致之牙痛等方面的情况作了概述.

2.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肿瘤化疗中的胃肠道反应:基础方

为旋覆花、代赭石、焦三仙各30g,西洋参、陈皮、竹茹、法半

夏各lOg,玉竹15g,木香6g。咽干口渴加石斛、沙参、麦冬、

生地、花粉、乌梅等;呃逆重者加柿蒂、丁香、刀豆子等;呕吐

重者加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等;气虚乏力加黄芪、太子

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腹痛加元胡、白芍、川楝子、香橼

等;腹泻加山药、薏苡仁、扁豆、车前子等;便秘加当归、生首

乌、郁李仁、火麻仁,或酌加大黄等;口腔溃疡,舌质红绛、苔

黄腻者加川黄连、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地

丁、栀子、丹皮等。化疗中出现胃肠道反应时,以基础方药物结

合兼证加味,每日工剂,水煎服,至化疗周期结束。

3。加减旋覆代赭汤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胃脘痛:患者胃脘痛

均因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所致。内服基本方:代赭石(先煎)15—

30g,旋覆花(包)、姜半夏、川楝子各l0g,延胡索10—15g,

党参10~20g,甘草4~lOg。每日l剂,水煎分2次于餐前服。

同时用丹参注射液(上海市新同制药厂生产,每2ml相当于生

药3g)10-16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每日工次,

14次为1个疗程,间隔4-5日(在此期间继续服用汤药),再

静滴1个疗程。

4.旋覆代赭石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呕吐:病例中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尿毒症、胃癌肝转移、肾肿瘤广泛



转移及脑脓肿者,神经性呕吐者。以旋覆代赭汤治疗,均收到较

好的疗效。文中指出,.代赭石的用量应在30g以上才有较好的效

果。[南通科技资料选编c内部资料),1973,973

5.苏子降气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哮喘:寒哮用炒苏子、

前胡各6---15g,半夏6~12g,旋覆花lO-15g(包),川厚朴、当

归各1Og,肉桂3g,鱼腥草20g,地龙12g,白芥子6~10g,甘草

6g,热哮用炒苏子、旋覆花(包)、桑白皮、地龙各15g,半夏6

~)蹈,前胡、川厚朴各lOg,黄芩12g,瓜蒌18g,当归、甘草各

6g,鱼腥草30g。寒热错杂用炒苏子、地龙、旋覆花(包)、丹参

各15g,白芥子6g,葶苈子lO~--30g,半夏、川厚朴、当归、泽泻

各lOg,瓜蒌24g,黄芩12g,肉桂3g,代赭石30g。热盛加金银

花、蚤休;发病有明显诱因(如季节、寒热、花粉)加路路通、

徐长卿、蝉蜕;胸胁胀痛加柴胡、白芍,面目、下肢水肿加车前

子。均每日1剂水煎服。[山东中医杂志,1994,t,,:2983

6.旋覆代赭汤用赭石浅议:《伤寒论》该方轻用赭石一两

(约今量3g),是生姜的1/5,是旋覆花、炙甘草的1/3,是人参

的1/2,后世医家对此皆有异议。认为少量赭石在该方中除有镇

逆降气之外,尚有生血养血之功。[河南中医,1987,c1,:7]

7。从《伤寒论》旋覆代赭汤谈代赭石用法用量:本证病机

为胃虚痰阻气逆,代赭石重镇降逆,但苦寒质重,量大则伤胃

气。其二,病位在中焦胃家,代赭石人肝经,量大则直抵下焦、

药过病所。其三,张仲景取其小量,其意非在重以镇逆,而在与

旋覆花相配,一者质轻辛散,一者质重苦降,降中有宣,以复升

降之能则痞噫自除。由此,代赭石的用量,要依其病因、病机、

病位、病性、病势之不同而定,一般是虚者宜轻,实者宜重;逆

在肝者宜重,在胃者宜轻;逆而甚者宜轻,逆而不甚者宜重。[山

鳅,1988,(6);333

8.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的功用:代赭石,今人谓能降逆气,

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虽用百数十克而于气分血分

毫无损害,百不失一。知赭石乃苦寒之虚证,则不可孟浪行事。

张仲景于本汤中仅用微量3g,较其他各药量轻,不过取其和胃

降逆,无虑胃气之伤,正说明张仲景用药严谨,处处以固本为

本,非信手行事者可知。

9.旋覆花代赭汤代赭石剂量:代赭石是方中剂量较小的一

味,是旋覆花及甘草的.1/3,是人参的1/2,以往应用此方治疗

呕逆,疗效不显著,而今重用代赭石(轻24g,重30g或30g以

上),代赭石的剂量为旋覆花和人参的一倍或一倍以上,获得满

意疗效。

按:现代临证医家,有的运用本方并非用于《伤寒论》原意

之汗吐下后,胃气已虚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凡是疾病已发

展到脾胃气虚,肝胃不和而致痞满、呕吐、呃逆等证均可用之,

且多用于肝胃不和之呕吐、呃逆。因此用量宜随证调之。笔者认



为代赭石用量宜重不宜轻。代赭石之量大于旋覆花之量,既可平

肝阳,又能降胃逆,并且有养肝血,凉肝气之功。

10。呕吐,属外邪犯胃,饮食积滞,痰湿中阻者,.本方加陈

皮、豆蔻;如夹有水饮,加茯苓、白术;夹有寒邪,加公丁香、

干姜;夹有食滞,加鸡内金、麦芽、山楂。

11.胃痛,属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脾胃失健,痰浊中阻,

气机不畅者,本方加木香、延胡索;如夹寒邪者,加高良姜√川

椒;肝气相乘者,加吴茱萸、青皮;邪从热化加黄连、穿心莲。

12.痞满,属饮食停滞,或痰湿中阻,或热邪犯胃,或脾胃

虚热者,本方加木香、陈皮;如兼夹热加黄连、黄芩;夹有食滞

加麦芽、神曲。

13。噎嗝,属忧愁思虑,或饮酒过度,酿湿生痰,伤血伤津

者,本方加佛手、紫降香、甘松;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或郁

李仁。

14.呃逆,属胃阳不足,痰湿中阻,虚气上逆者,本方加柿

蒂、刀豆子;如兼脾气虚弱者,加白术、白扁豆;兼夹肾虚加韭

菜子、补骨脂。

15。梅核气,伴有胃脘痞闷,嗳气恶心者,本方加佛手、

香橼。

16.咳嗽,为痰湿聚于胃而涉及肺之候,本方加杏仁、紫

菀、白前、苏子。

17.眩晕,为痰湿阻胃,浊阴不降之候,本方加茯苓,白

术、泽泻;如夹肝阳上亢者,加生牡蛎、灵磁石。

18.不寐,属于痰湿内阻,胃中不和,气逆扰心,神失安宁

者,本方酌加菖蒲、远志;如夹热邪,加黄连或穿心莲;兼夹食

滞,加山楂、麦芽等。

19。本方去生姜、甘草、大枣,加知母、麦门冬、当归、苁

蓉、柿饼霜,治膈食,吞咽哽噎不顺,饮食不下者,名参赭培气

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0.本方去旋覆花、甘草、大枣、加青黛、白芍、龙胆草、

吴茱萸。治呕吐,因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名镇逆汤.[医学衷

中参西录]

21.本方去代赭石、人参、大枣、生姜、甘草、加茯苓、青

皮。治痰饮在胸膈呕不止,心下痞硬者,名旋覆半夏汤。[产科发蒙]



甘草汤类



56.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甘草6g

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40ml,每日服2次。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缓痛。

(主治)少阴病,咽痛,脉细者。

(临证加减)

1.甘草人参煎治疗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药用生甘

草15---30g,人参6g。每日一剂,冷水文火煎3次服,疗程2—

6个月。畏寒严重者加附子10g(先煎);若出现血压偏高、水肿

等不良反应,甘草即减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

10gl并酌情给予少量输血等。[中华医学杂志,1975,flo,:718]

2。甘草流浸膏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以口服

甘草流浸膏,每日3次,每次3—5ml,少数8—10ml,多数用

药25~40天。[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8,cd,:54]

3。甘草泽泻汤治疗室性早搏:以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

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有不定时烦躁、自汗失

眠、自觉寒热无常兼症者,先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

4.甘草饮治疗慢性咽炎:取生甘草10g,开水泡后当茶饮、

甘味不明显时弃之。相继饮之,至症状全部解除为止。禁食鱼、

辣、糖等食物。[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fl,:20]

5。甘赤汤治疗急性乳腺炎:以生甘草、赤芍药各30g,每

日一剂水煎服,连服3剂,治急性乳腺炎。[湖南医药杂志,1976,

(2);58]

6。甘草汤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以生甘草9~15g水煎,2小

时内分3—4次服;极少数有发热症者,加黄连粉工g冲服;重症

者用生甘草30g,浓煎成300ml,每隔3—4小时由胃管注入

lOOml(含生药lOg);并酌情洗胃、补液等,治误,食山荔枝中

毒,吃不洁烧鸭中毒,均获满意疗效。[新中医,1985,t2,:342

7.浓甘草汤救治毒蕈中毒:每取甘草3两(约94g),加水

600ml,煎2次,使成药液200ml,待温,先服下lOOml,半小

时后再服余下lOOml。药渣再加水500ml,如上法浓煎成200ml,

留第3次服用。若首服后恶心呕吐,吐后再服余下的lOOml。一

小时后再服第二煎药液。[新中医,1978,cl,:36]

、8。甘草粉治疗尿崩症:每次以甘草粉5g口服,每日4次。

[中华内科杂志,1959,(12):1169]

9.甘草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每日用甘草30g,

或每日用25g,水煎分3次服,多数用药2—3周,全部病例于

用药后3---4日出血症状停止,4一工0日皮肤原有瘀点吸收。[中华

内科杂志,1981,(n):704]

、10.甘草芫花治疗冻伤:取甘草、芫花各3钱(约lOg),加



水2000ral,煎后洗浴患部,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溃破

及坏死之创面,洗后外敷黄连纱条。[eel#f,科杂志,1959,clO,:1029]

11.《伤寒论》对甘草的运用: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甚

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书中共u3方,而用甘草配伍者就有

69方(亦有70首之说)占52.2%(61。9%).113方共有92味

出甘草同方应用达5工种,为55.4%。对甘草的运用简要分述

如下。

(1)益气养心:《伤寒论》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人参、

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通阳复脉,滋阴

养血,一主治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结代,心动悸”,方中以炙甘

草名方,且以四两为君,益气养心以复脉之本,故又名复脉汤。

据药理研究,炙甘草通过促进肾上腺分泌,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产生强心效果,增强反应性。这一作用与张仲景用炙甘草为主药,

益气养心的理论基本吻合。有报道,运用炙草汤治疗心脏室性期

外收缩、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属于

心气、心血两虚者,效果较好。[中医函授通讯,1997,c4,:5]

(2)补益心阳:《伤寒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主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tt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牡蛎、龙骨、蜀漆)主治“必惊狂、卧起不安”。上述三方主治

心神不宁之证,均由误治损伤心阳所致,故皆用桂枝、甘草补益

心阳以治本。、《伤寒贯珠集》曰“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龙

骨、牡蛎以安烦躁之神”。进一步解释炙甘草在三方中补益心阳

之功,而非调和药性。[中医函授通讯.1997,cd,:5]

(3)健脾益气:《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

连、半夏、干姜、大枣)和胃补中消痞止利,主治“其人下利日

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甘草、

小麦、大枣)补益心脾,安神宁心,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

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甘草、

麻黄)和中补脾,宣肺利水,主治“里水”。以方测知,甘草泻

心汤所治之证,乃由表证误下,损其脾胃,故用炙甘草四两健脾

益气而为君药;甘麦大枣汤主治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心脾两虚

所致“脏躁”,方中甘草三两,健脾益气亦为主药;甘草麻黄汤

主治“里水”,用甘草健脾益气以运水湿。综上三方中之甘草;

均为主要药物以健脾益气。[中医函授通讯,1997,c+,:53一,‘

(4)泻火润肺:甘草能泻火解毒,润肺化痰.《伤寒论》有

4方,如第357条麻黄升麻汤,甘草助诸药清解泻火利咽喉。第

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尸

治疗邪热犯少阴咽痛。只取一味生甘草润肺利咽,泻火解毒.若

痰热互结咽喉,配桔梗辛开泄热邪,豁痰利咽,药仅二味,旨在



轻清宣解,疏通气机,宣畅肺气。此乃轻可去实之理,后世清解

利咽之剂,每以此方而加减。

(5)缓急定痛:张仲景根据“急者缓之”的原则,用甘草缓

急治里急、挛急、急痛、厥逆、烦躁、冲气上逆等约有工7方,

给后人留下十分宝贵经验.如第29条与第30条芍药甘草汤治

“烦躁”,“脚挛急”,芍药甘草酸甘合用,酸甘化阴以益阴血,缓

急定痛使下肢能伸展自如,烦躁自解。第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与第118条桂枝甘草龙牡汤治医误用火法和烧针,

伤及心阳之“惊狂”、“烦躁”症,桂枝甘草振复心阳救逆,龙牡

安神治烦惊。第117条桂枝加桂汤治因烧针“气从少腹冲心者”,

方中甘草助重剂桂枝温阳平冲降逆。第100条小建中汤治“腹中

急痛”,甘草甘平,以缓里急。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用当归四逆汤之甘草缓其肝急。第333条“吐利汗出,发热恶

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四逆汤证,取甘草温养益气,急缓

阳微欲脱之势,助姜附回阳救逆之力。

(6)缓和诸药:甘草味甘能缓,<<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

症,桂枝生姜辛温发表解肌,芍药大枣和营益阴,甘草调和诸

药.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不同就在于以甘缓甘草换辛散细辛,以微微

发汗治少阴兼太阳表证。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用附子干姜温中回阳,甘草甘缓以防姜附

之过于猛烈。还有葛根、麻黄汤等2工方都以甘草缓和诸药,使

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毒药得之缓其性。[陕西中医,

]

12。张仲景用甘草的特点:甘草一味药,在张仲景之师,使

用的攻守自如,淋漓尽致,极尽其能。现就其使用特点简述

如下.

(1).配辛味以补阳:此作用可以从补心阳的桂枝甘草汤、温

中阳的甘草干姜汤、回阳救逆的四逆汤体现出来。桂枝甘草汤方

中桂枝味辛,与甘草相合,辛甘合化而有温通心阳之功.心阳得

复则心悸自愈。药虽二味,实为补心阳之祖方,其他诸方,如桂

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都是在本方的基础

上发展而成。甘草干姜汤方中甘草干姜辛甘复阳,中阳得复,则

厥逆可愈,躁吐自平。至于大家所熟悉的四逆汤中的甘草,为调

和诸药的佐使,回阳救逆之效实有甘草1/3之功。

(2)伍酸味而化阴:芍药甘草汤治疗阴精不足的筋肉挛急,

最是名方。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甘二味,亦是取

酸甘化阴之意,再配以补阳之药,而取阴阳双补之效。反之,在

不需要补阴时,则去其酸使甘无以相配而达目的.如桂枝去芍药

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等方,

就是为了单纯补阳而去其酸的。

(3)伍桂枝益气助阳,温通心脉:桂枝能温经通阳尽人皆



知,然桂枝通阳之功是在甘草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的。综观张仲景

温通心阳诸方皆不离桂枝、甘草。二者相配,辛甘合化,阳气乃

生,心阳得复则心脉可通。陶弘景称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

即是此意。

(4)伍芍药缓急止痛:甘草味甘,甘能缓急,张仲景用甘草

缓急止痛时常与芍药配伍,用于虚寒腹痛、血虚筋脉拘急等证。

(5)甘草清热解毒,利肺祛痰:张仲景用甘草皆炙,唯于清

热解毒,利肺祛痰时用生。张仲景取生甘草清热解毒之效用于治

疗咽痛、肺痈等症,如甘草汤、桔梗汤。



57.炙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生姜9g人参6g生

地黄30g桂枝9g阿胶9g麦冬9g麻仁9g大枣30枚

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

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三温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半

同煎(阿胶烊化)二次,分服。

注:大枣30枚,其意在于护养津液,滋血和脉。[详参当归四

逆汤条]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临证加减)

1.炙甘草汤治疗期前收缩:药用炙甘草21g,麦冬9g,生

地30g,阿胶9g(烊化),麻仁9女,生姜9g,桂枝6g,大枣6

枚,党参9g。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一2周即出现疗效

2.心律不齐,心烦不眠盗汗者,本方加炒枣仁、柏子仁、

夜交藤;心悸,加龙骨、牡蛎。

3。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苦参、龙眼肉。但对心

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用.

4.本方养阴增液,凡邪少虚多之证,投之有效,常于原方

减去生姜、桂枝之辛热,以防其燥血劫阴;加白芍以敛阴养肝,

或加当归、黄精以养心血,有加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加乌梅、

五味子,酸甘化阴以生津。

5.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

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虚热。

6。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

脏腑。

7.如有便溏者,去火麻仁,加入炒枣仁、柏子仁、怀山药,

以养心安神.

8.心悸甚者,加龙齿,以镇心安神。

9.胸痹而痛者,加丹参、失笑散,以活血化瘀.

10.阴虚重者,去姜桂,酌加生地、麦冬之剂量、加首乌、

五味子以生津滋阴。

11.附子合炙甘草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炙甘草汤加

大剂量附子,其组方为制附子12-60g(先煎),桂枝12~18g,

炙甘草12~30g,麦冬30g,红枣15~30g,枸杞子工2—30g,太

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5"~9g(后下)。每日工剂,水煎

2次,晚服第工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



1983,(10):754]

12.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炙甘草汤加丹参等治

疗,均获痊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c3,:44]

13.炙甘草汤治疗心绞痛:在辨证施治中,偏气虚型者,主

要用炙甘草汤加减;偏阴虚型者用加减三甲复脉汤。[天津医药杂

志,1966,(4):274]

14.炙甘草汤在眼科的应用:本方对青盲、内障、视惑、瞳

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瘩瘁等均有效。其应

用标准如下。

(1)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

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及青盲方面,除视物

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觉,病变发展亦慢,

但后果严重;

(2)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弱、苍老;

(3)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

光绛;

(4)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5)其他症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

冷,多梦少寐,甚至失眠.[广东中医,1963,c6,。Z8]

15.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加白芍。治温热病后期,邪

热久留,阴液亏虚。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

倦,舌质鲜红,脉象虚大者,名加减复脉汤。

、16.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麻子仁、大枣,加白芍、牡

蛎。治下焦温病,热邪伤阴,但大便溏者,名一甲复脉汤。

17.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大枣,加生牡蛎、生鳖甲、

白芍。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徐

动,欲成痉厥者,名二甲复脉汤。

18.本方去桂枝、生姜、大枣、火麻仁、人参,加白芍、生

龟板、生牡蛎、生鳖甲、五味子、生鸡子黄。治热邪久羁,热灼

真阴,或因误汗,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

时时欲脱者,名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19.本方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火麻仁,加白芍、生

牡蛎、生龙骨。治温病误汗,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

汗自出,心无所主者;若脉虚大欲散,加人参,名救逆汤。



58.甘草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干姜6g

上2味,以水600mi,煮取300ral,去滓,分两次温服。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主治)伤寒恶寒无热,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干而

不渴,烦躁吐逆,小便频数,甚则遗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

沫,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沉微。

(临证加减]

1.肺中虚冷吐涎沫,眩晕,不咳不渴,小便频数或遗尿不

禁等,少加乌药,益智仁,或金樱子,其效尤著。

2.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肠鸣便溏,口不渴者,

可加高良姜、肉桂、怀山药;若脘腹胀痛,加厚朴、香附、莱菔

子、大腹皮等。

3.脾胃阳虚之吐血、便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口不渴,

苔白脉迟者,以伏龙肝煮水再煎本方。

4.胃脘冷痛,呕吐不食者,加大枣、法半夏、炒谷芽。

5.寒邪犯胃,气机郁滞,胃脘剧痛,呕吐频繁者,加陈皮、

生姜、高良姜、元胡索、旋覆花。

6.中焦虚寒,脾失健运,腹痛泄泻,纳差乏力者,加苍术、

煨木香、焦白术.

7.寒饮蕴肺,肺失宣降,久咳肺虚,络伤血溢者,加茯苓、

茜羊炭、花蕊石、淡竹叶、侧柏叶等。.

8.本方加黄芪、莲须、陈皮治遗尿。

9.本方加黄芪、太子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麦芽治唾

液减少症。

10.本方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名王姜甘草场。[外台秘要]

11.本方加人参、白术,治胸痹及脾阳虚而心中痞气者,名

人参汤。

12。本方加茯苓、白术,治寒湿肾着,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逊。

13.本方中干姜换为生姜,加人参、大枣,治肺痿咳唾涎沫

不止,咽燥而渴者,名干金生姜甘草汤。

14。治赤白痢,名二宜丸(即本方)。[魏氏家藏方]

15。治吐血,名二神汤(即本方)。[朱氏集验方]



59.甘草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制附子6g白术6g

桂枝12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温服200ml,日

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lOOml,恐

200ml多者,宜服120---140ml为始。

(功效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

主证:骨节痛烦,掣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

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副证:身微肿。

(临证加减]

1.本方治活动性风湿病:急性期重用桂枝,慢性期重用附

子,伴肾炎者,甘草减为3g;有皮下结节者,去甘草加海藻。

[山东医刊,1965,(n):32]

12.本方加松节、五加皮、威灵仙、生薏苡仁治历节风肿痛。

3.本方加当归、白芍、姜黄、细辛、桑寄生、老鹳草、防

己、生姜治风湿性关节炎。

4。本方加穿山甲、威灵仙、秦艽白芍治类风湿性脊柱炎。

5。本方加白术、杜仲、当归、川牛膝、黄柏治慢性腰骶关

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

6。本方加黄芪、茯苓、穿山龙、猪苓治慢性肾炎。

7.本方加苍耳子、僵蚕、北豆根、川芎治过敏性鼻炎。



苓桂术甘汤类



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

甘草6g、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邪腹痛重者,加干姜;肝郁气滞者,加木香、白芍。

4.白带:腰痛重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胸脘胀满者,

加木香、香附;大便溏泻者,茯苓、白术加至30g;下元虚寒作

痛者,加干姜、附子。

5.水饮:小便不利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兼痰者,

加陈皮、川贝母、半夏。

6。喘:兼表证者,酌加桑叶、芍花、白芷、防己、杏仁、

苏子;神昏慌张者,加百合。

7.心包积液:症见发热,咳嗽,胸闷且疼,气喘,水肿,

脉沉细无力,本方加黄芪、防已、猪苓、丹参或合小陷胸汤(黄

连、半夏、瓜蒌仁)。

8.脾虚湿盛之泄泻:本方合平胃散可获良效。

9.腰痛,大便下血,血色鲜明,动则晕眩者,本方合五灵

脂汤(五灵脂、当归尾、陈皮、白术、川芎、白芍、茯苓、人

参),可顿愈。[伤寒论集注]

1O。本方中之桂枝,有时可改为肉桂,以加强其温阳之力;

不仅胃脘寒或其他局部恶寒,或全身均感恶寒者,属“阳虚”,

可加制附子9~15g(先煎)。

11.老年气管炎缓解期:本方合六君子汤化裁,以扶脾固

本,巩固疗效。

12.妊娠水肿:本方加冬葵子;妊娠胃气不和,泛恶,腰酸

头痛者,本方加天冬、蔓荆子、川芎、桑寄生。

13,胃脘寒痛厌食引致失眠:本方与温胆汤合用,再加川

芎、神曲、高良姜。’

14。眼病,头晕,眼昏,羞明,泪多者,本方加车前子、细

辛、黄连。

15.奔豚气兼发癫狂:本方合甘麦大枣汤。

16。差尼尔氏综合征及低血压所致之眩晕,本方合真武汤,

或本方加法半夏、茶叶、生姜;心包积液,或渗出性心包炎,渗

出性胸膜炎,本方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用常获良效。

17.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心衰: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附

子、五味子、丹参,治疗心衰迅速得以矫正。

18.《伤寒论》有关心衰的证治和立体动态强心假说:认为苓

桂术甘汤证中的头眩,身振振摇,心下有痰饮,心下逆满和心下

痞坚等证,与左心衰竭相似,其机制因心肌无力,搏血不足的继

续加重,已严重累及右心,心脏正向全心衰竭的方向发展。在此

情况下,水电解质的代谢已不是处于水气凌心的阶段,而是由于

水的排泄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出现了较严重的紊乱。祖国医学则

认为此是脾阳不足,通利水道,运化水湿的功能减低所致,故用

本方温中化水。由此说明苓桂术甘汤对心脏储备力轻、中度减低

的心衰病人,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

19.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百日咳重症痉咳:热甚去桂枝加生

石膏;久咳阴伤加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服。合并肺炎配合抗

生素。不愿服汤药者用上方3付量加冰糖300g收膏频服。[黑龙江

中医药,1992,(6):103

20.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儿童舌舐皮炎:药用茯苓lOg,桂

枝6g,白术lOg,炙甘草2g,生黄芪lOg,党参10g,苍术6g,

葛根3g,泽泻6g。此为6岁~bJI,用量,12岁加倍。头煎工5分

钟,二煎30分钟,两煎混合多次口服,每日l剂,忌生冷。

按:用此药测证和详审舌脉的方法,发现小儿口唇干燥是脾

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致使饮停中焦,清阳不升,脾不散精,

津液不能上承,唇失濡润所致。根据《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

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之意,并考虑到小儿为稚

阴稚阳之体,选用药性温和的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黄芪、党参、

苍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佐以少量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升.

清亦有利于降浊消饮.若服药3剂疗效不明显,口唇干燥未加重:

者,加菟丝子补肾阳以温脾土。服药后舌质稍有红赤可不作处理,

此为脾阳得温、水饮欲化之象。

21.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急性羊水过多症:药用桂枝、生姜3

皮、甘草各5g,茯苓、白术各12g,当归、白芍、大腹皮、桑朗

皮各lOg,鲤鱼1尾0。5kg(去内脏).腹胀甚加泽泻、车前刊

(包煎)各lOgl气虚加黄芪工5g;肾虚加菟丝子、桑寄生各

12g;血虚加阿胶(烊化)、首乌各lOgl气急喘促甚加杏仁lOg。

先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煮至250ml,每日2次服。[上



海中医药杂志,1993,(n):22]

22.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疗多种病

症:如用本方加法半夏可治眩晕;加法半夏、沉香、吴茱萸、橘

皮可治呕吐;加苏子、白芥子可治哮喘;加人参、附子、泽泻、

本香可治水肿等。[江苏中医,1985,cd,:373

23.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

散治疗青光眼偏脾虚湿滞者,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

24.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洋地黄有不良反

应,或长期服用羊地黄无效,或全身衰竭者,用苓桂术甘汤、生

脉散或炙甘草汤均获效.[天津医药杂志,1967,t8,:503]

25。本方桂枝改用桂心,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名

甘草汤。

26。本方去桂枝,加厚朴、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皮、

制附子、干姜共为粗末,再加生姜、枣水煎,治脾肾阳虚水肿。

症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

温.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苔厚腻而滑,脉沉迟,名实脾



散。

27。本方去白术,加防己、黄芪。治水气在皮肤所致之“皮

水”病。症见:四肢水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

渴,小便不利。脉浮者,名防己茯苓汤。

28。本方去桂枝,加干姜。治寒湿伤脾。症见:身重,腰及

熏以下冷痛,但饮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者,名肾着汤。

[金匮要略]

29。本方去桂枝、甘草,加枳实、干姜。治酒癖停饮,痰水

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名消饮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桂枝9g炙甘草6g

大枣12枚.

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

药,煮取600m1,去滓,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

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

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

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l.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

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

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

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

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

医,1980,(1):383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

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

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

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cs,:2s]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

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

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

(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

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

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浙江中医杂志,

1981,(5):216]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

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

(男3,女15),年龄18—8l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

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

用前及服用后第l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

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使用Wincoxon进行统计

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l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

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

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困动等9

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

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

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困动症状也

有效,提示“惊”、“惊恐”一一“欲作奔豚”一一苓桂甘枣汤证

相互关联。





6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桂枝9g炙甘草6g

大枣12枚.

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

药,煮取600m1,去滓,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

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

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

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l.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

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

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

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

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

医,1980,(1):383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

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

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

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cs,:2s]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

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

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

(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

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

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浙江中医杂志,

1981,(5):216]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

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

(男3,女15),年龄18—8l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

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

用前及服用后第l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

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使用Wincoxon进行统计

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l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

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



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困动等9

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

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

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困动症状也

有效,提示“惊”、“惊恐”一一“欲作奔豚”一一苓桂甘枣汤证

相互关联。





62.猪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茯苓9g泽泻9g阿胶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胶,温服,日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

(主治}

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红,苔水滑。

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临证加减)

1.热淋:加篇蓄、通草、瞿麦,以清热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大黄炭、仙鹤草,以

凉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阴虚有热:尿色深,加连翘、蒲公英

败酱草、土茯苓,以清热利湿。

4.急性肾盂肾炎阴虚型:加旱莲草、女贞子、三七粉,以

滋阴凉血、止血。

5.肾结核阴虚:加生地、天冬、麦冬、元参、五味子、太

子参等滋阴凉血之味。

6.猪苓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以猪苓汤加减,

治疗抗生素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莲草易

阿胶养阴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莲加强抗菌消炎。[江苏中医,

1994,(1):16]

7.猪苓汤化裁在肾系疾病的临床应用:以猪苓汤化裁,治

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

病。对肾小球肾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肾

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者,合五皮饮驱逐水湿,效果显著。[古方新甩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91]

8.猪苓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用猪苓汤加萆薢、黄柏、瞿麦、

生地、仙鹤草、白茅根,效果显著。[中国农村医学,1990,cs,:33]

9.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生白术30~60g,猪苓、

茯苓各12~25g。气滞湿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胀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蝼、大腹皮等;夹热加白

茅根、车前草;湿热蕴结加黄芩、黄连、知母、大黄、板蓝根、

山栀、虎杖、茵陈、枳实、厚朴、陈皮、砂仁;脾虚湿困加香砂

六君子汤、薏苡仁;肝肾阳虚加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便溏

加芡实、莲子、扁豆或四神汤;肝肾阴虚加一贯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芦瓢、车前草;鼻衄、齿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桃仁或大黄廑虫丸;血白细

胞低重用黄芪、黄精、当归;红细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胶、阿胶、

龟板、鳖甲等。顽固腹水用双氢克尿塞25-50mg,安体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间隔3-5日;并补充血浆、

白蛋白、鲜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复肝汤(含党参、

黄芪、黄精、鳖甲、龟板、生地、丹参、桃仁、土鳖虫、制大黄、

虎杖、郁金、白术、云苓、板蓝根、茵陈。剂量酌情而定),稳定

后以蜜丸巩固。

10。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猪苓,阿胶(烊兑)

各20g,茯苓25g,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5g。气虚加白参、

黄芪、白术、大枣;血虚加白芍;阴虚加龟板、鳖甲、枸杞子;

阳虚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参、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医杂志,1996,ts,:16]

11.猪苓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用猪苓汤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8周为工个疗程。其依据是本综

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病机以初伤胃津,继灼肾液,兼夹湿

热为特点,这种燥湿兼具的病机模式恰与猪苓汤相似。[中国医药

学报,1994,(6):30]

12。猪苓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报道:猪苓汤组,口服

猪苓、泽泻、阿胶各30g,茯苓15g,适当补给不同浓度晶体液

和葡萄糖液.[中医杂志,1982,c6,;34]

13。猪苓汤治顽固性呕吐:阴伤而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则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则渴欲饮水。阴虚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

交,则见心烦不得眠。若水邪下渍肠道,则可见下利;上千胃

腑,则可见呕逆;上犯于肺,又可见咳。下利、呕、咳皆因水邪

流窜所致,而主证则不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与心烦不得眠。

14.本方去泽泻、阿胶、滑石,加白术,治“呕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火者,”名猪苓散.[金匮要略]

15.同名异方四首

(1)猪苓汤: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书]

(2)猪苓汤: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为末,饮调方寸

匕,日三。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此

汤主之.[赤水玄珠]

(3)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各等份,水煎.阿胶

烊化,食前温服。治淋沥。[济生拔粹]

(4)猪苓汤:猪苓、黄芩、炒大黄、栀子、朴硝各一两,为

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黄。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63.茯苓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6g桂枝6g炙甘草3g生

姜9g

上4味,以水800ral,煮取400ra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阳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脉弦。

副证:或汗出,或见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合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治心悸。

2.本方加白术、枳实治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见症烦躁不

安、脘闷、冲逆者。

3.本方加龙齿治心下悸。

4.本方加焦三仙、萆薢,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之胃虚水停,

食滞中阻者。

5.本方加生姜、大枣治痰饮。

6.茯苓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以茯苓甘草汤合桂枝茯苓甘

草大枣汤,治疗心脏病心悸属虚寒证者获良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60,(1):Ii]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泽泻12g白术9g茯

苓9g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64.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泽泻12g白术9g茯

苓9g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65.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黄芩黄连汤类



66.黄芩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芍药6g炙甘草6g大

枣12枚

上4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止利,和中缓痛。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痢疾通治:本方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黄连、白

头翁。

2.急性细菌性痢疾:本方加白头翁,若热毒盛者,酌加双

花、马齿苋、斑地锦、黄连等。

3.湿热痢疾:本方去大枣、甘草,倍用白芍,加枳实、木

香,或合香连丸。

4.本方用黄芩、川连、白芍为散,治小儿腹泻属湿热者。

5.本方合白头翁汤治痢疾。

6.本方合香连丸治阿米巴痢疾。

7.本方加半夏、生姜、黄连治腹泻。

8。本方加泽泻、滑石、枳壳治湿热下痢。

9。本方去白芍、甘草,加人参、干姜、桂心、半夏,治干

呕下痢,名外台黄芩汤。

lO.本方去大枣,加黄连、大黄、木香、槟榔、肉桂,治下

痢脓血或黏液,腹痛后重等,名芍药汤。

11.本方去大枣,治热痢或湿热痢,腹痛后重,身热,便脓

血黏稠,或火升鼻衄,名黄芩芍药汤。

12.本方去大枣,治泄痢腹痛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

者,名芍药黄芩汤。

13.本方去大枣,加猪芩、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

皮、木香,治湿食交阻之初痢(尿短)者,名四苓芩芍汤。





6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芩9g芍药6g炙甘草6g大

枣12枚半夏9g生姜4.5g

上6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温服,每

次服200ml。

(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

沉弦.

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枳实、白术、桔梗、浙贝母,治伏气发温,内挟

痰饮,痞满咳嗽。

2.本方加黄连、龙胆草诃子肉治少阳胆热。

3。本方加藿香、佩兰、黄连、枳壳、厚朴、茯苓治急性胃

肠炎。

.4。本方加白头翁马齿苋治急性肠炎。

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炙甘草9g干姜9g桂

枝9g人参6g半夏9g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工.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

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

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

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鸡

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3味,取400ml,去滓,下烊化

之阿胶稍冷后,再搅人鸡子黄,温服140ml,日3次。

(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临证加减)

L兼见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石斛;咽痛加桔梗、

甘草.

2.若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酌加竹叶、灯心、通草、

甘草梢、淡豆豉、白茅根。

3。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或百合地黄汤。

4.若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皮下紫斑者,酌加女贞

予、旱莲草、丹皮、元参、生地、炒地榆、侧柏叶等。

5.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本方去黄芩,加龙骨、牡蛎、炒枣

伫、夜交藤、琥珀粉。

6.本方加龙齿、牡蛎、杏仁治失眠。

.:7。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肝硬化昏迷阴虚内热者。

8.本方加锁阳、淫羊藿、搜丝子、柏子仁治阳痿。如伴有

早泄者加龙骨、牡蛎、刺猬皮、芡实。

9.本方加地榆炭、槐花炭治便血。.

10.本方加蒲公英、大黄炭、木蝴蝶治出血性胃炎。

11.本方加当归、旱莲草、女贞子、丹皮、知母、仙鹤草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本方加白蒺藜、当归、酸枣仁、柏子仁治老年性皮肤瘙

痒症。

13.本方加干芦根、生地、知母、黄柏、炙黄芪、煅牡蛎治

多汗证。

14。本方合归脾汤治经后烦躁。

15。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阳痿:用黄连5g,白芍、石莲子、

远志、茯苓各15g,黄柏、桑螵蛸、五味子、柏子仁、阿胶各

lOg,鸡子黄1枚。心火亢盛加栀子;相火旺盛加龙胆草;肾阳

不足加菟丝子、韭菜子;阳痿为主加锁阳、淫羊藿;早泄为主加

龙骨、牡蛎、芡实。水煎取液,阿胶烊化稍凉后加鸡子黄倒人药

液,搅匀温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白萝卜、绿豆,忌

性生活。[浙江中医杂志,1994,t29,:305]

16.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药用黄连5一lOg,黄

芩、白芍各10一15g,肉桂5g(后下),阿胶15g(烊化)。每日

1剂水煎,分2次用热药液冲生鸡子黄1枚,口服。[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1997,(2):143

17.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干姜、当归,治阴虚发

热,下利脓血,次数频繁,腹痛难忍者,名驻车丸。[千金方]

18.本方去鸡子黄、黄芩、芍药,加黄柏、山栀子,治伤寒

热毒人肠,下利脓血,名阿胶汤。[此事难知]

19。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



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名连梅汤。

20.本方去黄芩、白芍、鸡子黄,加黄柏、栀子,治经病已

去,心中烦,不得卧,名黄连阿胶场。



68.黄连阿胶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12g黄芩6g芍药6g鸡

子黄2枚阿胶9g

上5味,以水1200ml,先煮3味,取400ml,去滓,下烊化

之阿胶稍冷后,再搅人鸡子黄,温服140ml,日3次。

(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

(主治]

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临证加减)

L兼见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元参、石斛;咽痛加桔梗、

甘草.

2.若心中烦热较甚,小便黄赤者,酌加竹叶、灯心、通草、

甘草梢、淡豆豉、白茅根。

3。失眠严重,妇女精神抑郁者,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

或百合地黄汤。

4.若热灼真阴,血溢皮肤,牙龈或皮下紫斑者,酌加女贞

予、旱莲草、丹皮、元参、生地、炒地榆、侧柏叶等。

5.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本方去黄芩,加龙骨、牡蛎、炒枣

伫、夜交藤、琥珀粉。

6.本方加龙齿、牡蛎、杏仁治失眠。

.:7。本方合百合地黄汤治肝硬化昏迷阴虚内热者。

8.本方加锁阳、淫羊藿、搜丝子、柏子仁治阳痿。如伴有

早泄者加龙骨、牡蛎、刺猬皮、芡实。

9.本方加地榆炭、槐花炭治便血。.

10.本方加蒲公英、大黄炭、木蝴蝶治出血性胃炎。

11.本方加当归、旱莲草、女贞子、丹皮、知母、仙鹤草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本方加白蒺藜、当归、酸枣仁、柏子仁治老年性皮肤瘙

痒症。

13.本方加干芦根、生地、知母、黄柏、炙黄芪、煅牡蛎治

多汗证。

14。本方合归脾汤治经后烦躁。

15。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阳痿:用黄连5g,白芍、石莲子、

远志、茯苓各15g,黄柏、桑螵蛸、五味子、柏子仁、阿胶各

lOg,鸡子黄1枚。心火亢盛加栀子;相火旺盛加龙胆草;肾阳

不足加菟丝子、韭菜子;阳痿为主加锁阳、淫羊藿;早泄为主加

龙骨、牡蛎、芡实。水煎取液,阿胶烊化稍凉后加鸡子黄倒人药

液,搅匀温服.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白萝卜、绿豆,忌

性生活。[浙江中医杂志,1994,t29,:305]



16.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药用黄连5一lOg,黄

芩、白芍各10一15g,肉桂5g(后下),阿胶15g(烊化)。每日

1剂水煎,分2次用热药液冲生鸡子黄1枚,口服。[贵阳中医学院

学报,1997,(2):143

17.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干姜、当归,治阴虚发

热,下利脓血,次数频繁,腹痛难忍者,名驻车丸。[千金方]

18.本方去鸡子黄、黄芩、芍药,加黄柏、山栀子,治伤寒

热毒人肠,下利脓血,名阿胶汤。[此事难知]

19。本方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麦冬、生地,治

暑温,暑伤心肾,心热烦躁,消渴不已,名连梅汤。

20.本方去黄芩、白芍、鸡子黄,加黄柏、栀子,治经病已

去,心中烦,不得卧,名黄连阿胶场。



69.黄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9g炙甘草9g干姜9g桂

枝9g人参6g半夏9g大枣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温服,白日服

3次,夜服2次。现代用法一般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主治工.

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黄白,脉

弦数。

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胸中热痛甚者,;加川楝子、炒栀子、元胡;呕

吐酸苦,仿左金丸法,加吴茱萸。

2.本方证水泻较剧者,加茯苓利湿,葛根升发清阳,怀山

药、焦白术健脾止泻;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泄热通幽。

3.本方桂枝易肉桂加芡实、莲须治胃热肠寒。

4.本方加刀豆子、柿蒂治外感呕逆。

5.本方加枳实、瓜蒌皮治胃脘痛。.

6.本方加柴胡、赤芍、乌药、乌贼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本方加陈皮、厚朴治胆囊炎急性发作。

8.本方去甘草,治关格,如小便不通减桂枝,黄连减半,

关而且格,则全方用之,名进退黄连汤。



白虎汤类



70.白虎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生石膏30g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皮、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

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全瓜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

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

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本方石膏大量含水硫酸钙能抑制产热、渴感等中枢;知母对多种

细菌有抑制作用,配以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蒲公英、黄芩、

鱼腥草;复配以桑白皮、贝母、瓜蒌清泄痰热以平喘,故对脑出

血合并肺炎有显著疗效。r中国医药学报,1997,t6,:8l

6.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加山药、

银花、连翘等。[中医杂志,1958,c4,:2513.

7.银翘白虎合剂配合西药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

加银花、连翘、板蓝根、钩藤、僵蚕、地龙等清热解毒,镇惊熄

风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重症乙型脑炎获良效。

8。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应用:用白虎汤为主

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愈率在80%一lOO%之间

大大地降低了本病公认的死亡率,提高了疗效。并得出治疗乙脑

的几点经验。.

(1)中医治乙脑有五忌,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小便、忌辛

燥刺激、忌安眠镇静和冰袋冷敷。

(2)本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发病季节也比较

集中,治疗上应具有“疫证”的概念,其临床表现很少单独卫分

证候,主症高热、昏迷、抽搐。而高热一症是造成后二者的主要

因素,故迅速退热是决定病情预后的关键,主张一经确诊,即投

大剂白虎汤加味治疗。

(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才收效好,同时必佐粳米或生山

药.服药后薄被保温,令其微汗,以发散药力。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搏不见或微弱的

时候,是“热深厥亦深”,切勿当作寒证治,而妄用附片、干姜

等。得出“热证变寒万人无一”的经验。’

(5)乙脑病人大多数具有白虎汤证,但少数病例不具白虎汤

证,如一见高热、昏迷、抽搐而不见白虎证,即投白虎汤,以致

表邪遏郁;高热持续不退,甚至迁延时日,产生不应有的后遗症,

有滥用白虎汤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故认为要严格遵守吴鞠通确定

的白虎汤禁忌。[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z]

9.白虎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证属中医温病

瘟疫的范畴,有“瘟疹”、“疫斑”之称,脉多浮数洪大、舌红

绛,苔薄黄,黄腻等。以白虎汤加山栀子、元参、生地、丹皮、

连翘、双花、板蓝根、茯苓、钩藤为主,并酌配以西药支持疗

法。[黑龙江中医药,1976,cl,:313

10.白虎汤加味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运用:由于流行性

出血热在发热期常有气血两燔的表现,在发热后期又有低血压休

克,少尿期的病理过程,故以白虎汤中加人丹参、益母草、大黄

炭、白茅根、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治疗发热期患者.提示本

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以促进跳期,缩短病



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4):19]

11。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以白虎汤加银

花、连翘、黄芩、丹皮、半夏、芦根、白茅根、滑石而组成抗出

血热工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

或多尿期,或从低血压期直接进入恢复期的跳期现象,明显缩短

了病程。[赤脚医生杂志,1976,fl,.:29]

12.白虎汤加减治疗眼科病:主要用于外障,凡眼暴赤肿

痛,如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均可

以白虎汤为主加减施治。在眼科应用本方时,多数病例不具白虎

汤“四大症”。很多病例仅单具眼部症状,用药则以舌象为主要

参考依据,其应用的原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体征。①眼部

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淤滞较甚,刺激症状亦比较严重;②

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洪大

有力;④其他体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

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c4,:28]

13.白虎汤加减配合验方治疗糖尿病:用白虎汤加减配合验

方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用:生石膏30一120g,知母15g,玄参‘

30g,生山药30g,石斛15g,麦冬15g,天花粉15g,苇根30g,?

甘草6g,体质差可加党参或太子参15g,煎成800~1000ml,徐

徐服之或分次服之。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对多饮、多食、多尿症较

显著者效果好,对无明显上述症状者,效果差。[河南中医学院学摄

1980,(4):7],

14。本方加羚羊角、犀角,治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熏

渴,神昏谵语,抽搐者,名羚犀自虎场。[温热经纬]一

15.本方加桂枝、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名桂枝白虎汤。.

16.本方加葱白、豆豉、细辛,治温病内发,风寒外束之j

证,名葱豉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沦]

17.本方加大黄、芒硝,治温毒发斑,烦热错语不得眠者,

名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8.本方加半夏、竹茹,去甘草、粳米,治白虎汤证兼见胃

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名镇逆白虎汤.[衷中参西录]

19.本方加苍术,治湿温病,症见多汗,身重,足冷者,名

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

20.本方加犀角、元参,治温热发斑,名化斑汤。[温病条辨]

21。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治暑嗽喘渴,名柴胡石膏

汤。[成方便读]

22.本方去甘草、粳米,加熟地、麦冬、牛膝,治阴虚胃火

齿痛,名玉女煎。







71.白虎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生石膏30g炙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参9g

上5味,以水20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ml,

日3次。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主治]

主证:白虎汤证而又烦渴,饮水不解,脉芤;中暑,身热,

汗出,恶寒,口渴恶心,尿赤。

副证: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临证加减)

1.热病汗下热不退,其热羁留于阳明经,兼有湿者加苍术。

2。伏暑作寒热未解,本方与五苓散同煎服。

3.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夏月小儿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以热、

渴、尿多为主要特征,多属于阳明经热。均获良效。[伤寒论汤证新

编。

4.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妊娠尿崩症,取得满意疗效。[广东

5.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用生石膏、忍冬藤各30g,

北沙参、生地各20g,知母、玄参各15g,玉竹、苍术各lOg,黄

柏6g。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每日3次口服,30日为工个疗程。[河南中医,1994,c5,,266]

6.白虎加人参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乙型脑炎

见高热日久不退,口渴极,舌燥便秘,胸烦郁闷。治用白虎人参

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常获满意疗效。[天津医药杂志,1963,tll,:718]

7.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老年口腔干燥症:根据舌质及舌苔辨

别虚实、表里、寒热等证,探讨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服

用白虎加人参汤后第2周出现治疗效果(显效及有效例),并持

续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获效病例达半数以上.表明白虎加人参汤

用老年口腔干燥症有效。症状改善者多为实证患者,认为白虎加

人参汤更适用于该证患者。[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cs,:91]

8.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精神病治疗药致口渴:治疗用白虎加

人参汤提取剂2.Og,工日3次饭前或餐间服用,共8周,原则上

治疗中仍使用精神病治疗药。疗效判定参考自觉症状及用药前,

用药后4周和8周情况进行评价。[新药籼临床,1990,《8,:124-]

9。本方去粳米,加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黄芩、黄连、

生地、生姜,治时疫大热,名清热解毒汤。[张氏医通]

1o.本方去粳米、知母,加天花粉、葛根、防风,治风温大

热而渴者,名瓜蒌葛根汤。[张氏医通]



11.本方去粳米,加生甘草、兰香、防风、桔梗、连翘、半

夏、白豆蔻,治中消能食而瘦,大渴便秘者,名兰香饮子。[张氏

医通]



72.竹叶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竹叶lOg生石膏30g法半夏9g

麦冬18g人参6g炙甘草6g粳米15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下粳米,煮

成汤去米,分3次温服,每次200ml。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主证: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饮,气逆欲吐,

舌干少津,脉虚数。

副证: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临证加减)

1.竹叶石膏汤治疗余热未尽:竹叶石膏汤可用于治疗热病

后期余热未了,炼津耗气者。如乙型脑炎等恢复期,小儿中毒性

消化不良脱水等症;脑震荡症见头痛欲裂,烦乱不堪,少眠或不

寐,或昏冒,溲赤便结等表现。[福建中医药,1966,f2,:29]

2.竹叶石膏汤治疗小儿消渴病:小儿消渴病多发生于夏秋

季节,以热盛、口渴、尿多为临床特征,大异于糖尿病、尿崩

症。由于原因不明,病名也极不统一,如夏月小儿高热、多渴、

多尿综合征、夏季热、阳明经热等,都属同一疾患。用白虎汤类

努皆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中医杂志,1959,c6,:43]

3.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拳方加黄连、石斛等。皆仅服十余剂而诸症缓解,痊愈出院。

4.竹叶石膏汤治疗乙脑: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重型乙脑后期

症状,获得满意疗效。

5.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以竹叶石膏汤为基

本方.咳重者加黄芩、枇杷叶;午后发热重者加银柴胡、青蒿;

咽喉痛者加元参、赤芍;气虚自汗者加黄芪、牡蛎等。

6.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牙痛:本方含生石膏40g,竹叶

15g,知母、山栀子、升麻各12g,玄参10g。上药浸泡30分钟,

加糯米20g,煎至米熟为度。每日1剂,煎2次,药液混合,饭

前温服。疗程3—6日。

7.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药用竹叶12g,生石膏、

太子参(代人参)各30g,麦冬、淮山药(代粳米)各15g,甘

草6g。每日工剂,水煎服。

8.本方加黑玄参、连翘、光杏仁、金银花治登革热。

9。本方去粳米加白芨、青黛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10。本方加减石膏、蒲公英、麦冬、白花蛇舌草、生晒参、

甘草、生地、双花、淡竹叶、桃仁治痤疮。

11.肺胃俱热,津液不足者,加桔梗、百合、杏仁、贝母。



干呕噫气者,加枳实、竹茹、厚朴、陈皮,并增加半夏用量。

12.虚弱消瘦,胃阴不足者,加沙参、玉竹、并增加人参、

麦冬用量。

13.低热留恋不已,午后加重,兼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

心烦失眠,口干喜饮,得凉则舒,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竹茹用

量在12~30g,加贝母、桔梗。

14。夏月中暍症,舌燥苔生刺,烦渴,板齿燥,谵语,本方

加白术、陈皮、扁豆、茯苓、白芍、山栀子、香薷。为龚氏人参

白虎汤,如腹痛呕吐泻下,脾胃虚寒之人禁用石膏。

15.妊娠时疫五六日,不汗出,口渴,狂言,呕逆者,加秦

艽、柴胡、前胡、赤茯苓、黄芩,葛根;发斑伴有虚,酌加犀

角,升麻,山栀子。

16.本方治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名竹叶汤。

17.本方加热附子三五分。治上热下寒,名既济汤。、

18,同名异方:竹叶,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治

胃实火盛作渴,名竹叶石膏汤。[医方集解]





承气汤类



73.调胃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渣,再下芒硝,文火

微沸。

服法:按宋版原文,本方服法有二。

一为太阳篇第29条,“少少温服之”用于温药复阳后,致胃

热谵语之证;

二为阳明篇第207条“温顿服之”用于阳明实热之证(腹

胀,便秘,心烦,蒸蒸发热等),取其泻热和胃.

此者,说明因证立法辨证论治之妙。临证宜随机用之。

(功效)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主治)

主证: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烦,腹胀满,不大

便,苔黄。

副证:或谵语,或口渴,脉或滑或平。

(临证加减)

1.糖尿病:尿糖阳性,证属阳明里实者,本方加黄芩、知

母、天花粉、白僵蚕、天冬、生地、牛膝、石膏,有良效。

2.急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间):本方加龙胆草、黄连、藿

香、木香、败酱草、枳实、竹茹、陈皮、元胡,可缓解急性期

症状。

3.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本方加柴胡、龙胆草、

败酱草等,克服了西医单纯强调“静”字。用本方进行中西医结

合治疗,以“通”字着眼,疏通消化道,消除瘀积,恢复消化功

能,贯穿着一个“动”的过程。[贵阳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73]

4.调胃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用粉

剂为主治疗。用药后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2。36天;尿淀粉酶平

均恢复正常时间为3.25天;发热者平均退热时间为3.5天。[上

海中医药杂志,1980,(27):15]

5.调胃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结石下移性肠梗阻:因“总攻”

胆结石下移形成肠梗阻,用调胃承气汤加莱菔子、木香降气通

下,服药2次,得快利3次,排出大型结石(4cmX5cmX5cm)

2个。脐周阵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状霍然消失。[湖南医药杂

志,1978,(3):34]

6.用调胃承气汤加玄参而成泻热汤为主治疗成人肺炎,一

般能于24—72小时内退热.[中医杂志,1980,c4,:274]

7.以调胃承气汤去甘草制成药袋外用治疗痈肿有良效。[辽

宁中医杂志,1991,(3):36]

8.调胃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的临床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重

症,均综合对症治疗。本组用大剂量速尿(每次200mg)效不

佳后,改用大黄30g,水煎200ml左右,冲化芒硝15g。每日2



次,口服或灌肠,用3—4剂。对照组工4例,继用大剂量速尿。

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0(85。7%)、8(57.1X)例,疗效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0.025
9.本方加石膏、知母、陈仓米,治阳明经腑同病,名白虎

承气汤。[通俗伤寒论]

10.本方去甘草,加生地、赤芍、黄连、黄柏,治阳明温

病,小便赤痛,大便秘结,时时烦渴,名导赤承气汤。

11.本方去甘草,加槟榔、桃仁、郁李仁、木香,治妇人热

实,大便不通,心腹胀痛,手不得近,心胸烦闷,六脉沉滑而实

者,名通神散。[妇人大全良方]

12.本方加栀子、黄芩、薄荷、连翘为粗末(亦可制汤剂),

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心胸肺胃受灼,出现烦躁口渴,面赤唇

焦,口舌生疮,胸脯烦热,或咽痛吐、衄血,便秘尿赤,舌红,

苔黄干,脉滑数等,名凉膈散。[和剂局方]

13.本方加四物汤,治血虚里热,大便秘结;或妇人经血不

通,腹胀作痛,名玉烛散。[医宗金鉴]

14.本方去甘草加玄参、麦门冬、生地,治阳明温病,热结

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名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74.小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酒洗)12g炙厚朴6g炙

枳实9g

上3味,以水800ml,煮取240ml,去渣,分二次温服。

此方煎服法,不同于大承气汤,乃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分

温二服,初服更衣后(大便已畅)勿服,即“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服”亦即中病即止之意,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

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功效)宣气除滞,清热通便。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红苔干黄,脉

滑疾。

副证:神昏谵语,或腹痛拒按,或热结旁流下利。

(临证加减)

1.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之比较:小承气汤

与《金匮要略》腹满篇厚朴三物汤;痰饮篇厚朴大黄汤药味相

同,剂量颇异,故治疗三种不同之病证,临证宜互当虑之。小承

气以大黄为君,荡涤胃肠而去燥屎;厚朴为臣,行气散满;枳实

为使,破气导滞,不令大泄,以微和胃气,更衣者,肠胃调和之

象,故得和即止。《金匮要略》腹满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

主之”。厚朴三物汤由厚朴24g,大黄12g,枳实15g组成,以厚

朴行气散满为君,大黄荡涤肠胃为臣,取其下行为峻,走而不

守;枳实破气为使,所以不减大黄之量(指与小承气量同)者,



以其行气必先通利肠胃,肠胃通则腑气亦通,通则不痛矣,利则

为通之象。《金匮要略》痰饮篇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

之。”厚朴大黄汤由厚朴15g,大黄18g,枳实12g组成,以厚朴

行气散满为君,大黄荡涤肠胃以行水亦为君,枳实破气行使,功

在顺气行水,以衰其势。综合三方名义。小承气汤重在泄热通便

除燥屎;厚朴三物汤重在行气消胀除腹满;厚朴大黄汤重在顺气

开胸泄水饮。三者轻重不同,毫厘不爽。张仲景治病不必奇品异

方,而投之即效者,原因在此矣.

2。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梗阻:以小承气汤加减治疗粘连性

肠梗阻,大多数患者在服药1-3剂后,大量排气便而愈。[上海中

医杂志,1980,(4),34]

3。小承气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列举选用大黄指征:①胃

中灼热、灼痛,或嘈杂;②口干咽燥喜饮;③大便干结或秘结不

畅;④伴有胃热上冲所致之牙痛,⑤胃脘胀满疼痛,经用和胃理

气药未效;⑥伴胁肋胀痛,经用和胃理气药未效。大黄用量6—

12g。[湖北中医杂志,1988,(6)。s)

4。小承气汤酌加甘草治疗病毒性肝炎。本方加甘草治疗。

[云南医药,1982,(2)。102]

5.小承气汤治疗坏死性肠炎致麻痹性肠梗阻阻:药用大黄

120g,厚朴、枳实各60g。水煎后用纱布包好,置腹部热敷,每

日十余次。按顺时针方向变换热敷位置,直至排气或排便.禁

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

疗。[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304]

6.小承气汤加减降转氨酶(病毒性肝炎):基本方为枳实、

厚朴各12g,瓜蒌仁15g,大黄、五味子各lOg。热重于湿加茵

陈、山栀、虎杖、败酱草;湿重于热加郁金、苍术、滑石;肝郁

胁痛加柴胡、丹参、延胡索、白芍;阴虚加沙参、麦冬、生地.

每日l剂,水煎服,1个月为工个疗程,并用参麦饮善后.[中西

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9]

7.小承气汤作肠道清洁剂之研究:以服用本方及常规清洁

灌肠,提示小承气汤作肠道清洁剂的效果良好。[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0,(3):194]

8.本方加知母、当归、芍药、生地。治温病数下亡阴,里

证仍在,并见热渴者,名承气养营汤。

9.本方加羌活.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

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本方导之,名三土蛀乃。r活法机要l

10。本方加黄连、半夏、瓜蒌。治消渴病三焦俱急,大热大

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盛,名承气合小陷

胸汤。[温病条辨]

11.本方改为丸剂,治腹中之宿食,阴茎之热,名三化丸。

[幼科发挥]



75.大承气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酒洗)12g炙厚朴15g

枳实9g芒硝9g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煮厚朴、枳实,取1000ml,去

滓;下大黄,以泻热结;最后人芒硝,以软坚化燥。从而达到荡

涤肠胃,推陈出新之目的。因大黄煎煮过久,会减少泻下之功。

“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张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

犬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柯韵伯]

大黄酒洗者,味苦寒,性本泄降,善于下行,专泻肠胃之

热、积满、瘀血复阴邪。“若使病在上脘..误用人黄..反致

热结不消,危害不浅。”本方证为阳明腑实,以痞、满、燥、实

坚为主证,邪热上扰,气滞不畅,则致痞满;邪热在下,耗伤津

液,则致燥实。大黄浸,既走上也能行下,配伍枳实、厚朴,驱

上焦邪热于下,又宽中行气,消痞散满。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主证:潮热,汗出,不恶寒,大便硬而难,腹胀满硬,腹痛

或绕脐痛、拒按,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迟而滑或沉实

有力。

副证:常伴有精神症状,如烦躁,心中懊侬,谵语,独语如

见鬼状,重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谶然汗出;或身微热或烦

热;或热结旁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腹满而喘、眩冒。

(临证加减)

1.大承气汤的临床应用:阳明热结的可下症状如下:①热

型:单恶热,不恶寒,日晡热盛,或大热,或潮热。②面目:面

赤目赤,齿垢,唇焦红。③口渴:口燥舌干,喜冷饮,大渴。④

胸腹:胸痞,腹胀痛满坚,拒按,或腹部灼热。⑤神志:神昏,

或不清,烦躁。⑥语声:谵语,语声重浊,呼吸俱粗。⑦肢体:

汗出或肢厥。⑧小便:黄赤或涩少。⑨大便:大便不通,或纯利

清水,泻利不爽,大便热臭,肛门热痛。⑩脉象:滑数,沉数有

力,沉伏。⑩舌象: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或焦黄色如沉香,

甚至起芒刺;或干燥如黄土之黄;或苔中有裂纹,舌质干涩苍

老;或老黄,或灰黄而干;或色黑焦裂。[江苏中医,1963,fl,:32]

2.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将张仲景大承气汤(原方)

改成“冲剂”(一般医院均可做到),用于治疗急腹症,特别是各

种急性肠梗阻,各种腹部手术后的通便调气,疗效显著,确有药

到病除之功。’

(1)配制方法:①药用生大黄1200g,芒硝750g,枳实、厚

朴各900g。②将大黄研粗粉,用60%乙醇按渗漉法,浸渍24小

时后,以每分钟1一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3000ml,

继续加乙醇浸漉,使有效成分提完,即得60%乙醇的渗漉液,

备用。③将枳实、厚朴加水煎熬2次,第一次煮沸2小时,第二

次煮沸1.5小时,合并二次药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

3倍量95%乙醇,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大黄渗漉液,

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液再改用水浴浓缩至稠膏状。④将芒硝研

碎,过80目筛,备用。⑤将芒硝粉和适量的白糊精、白糖粉与

上述浓缩液搅拌混匀,过10目筛网制成湿颗粒,干燥,整粒,

分装100袋即得。

(2)功用主治:峻下热结。适用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

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症见便秘,苔黄,脉实及某些

热性病见阳明腑实之证,皆可酌用。用法:每次一袋,术后通便

用量减半,开水冲服。灌肠每次工一2袋。[中药通报,1984,f3,:Zf]

3.大承气汤治疗术后肠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人院后行胃肠

减压、补液、纠正酸碱失衡;豆油或大承气汤每次50一lOOml

-服;阿托品0。5mg肌注: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

等穴;并用温水或1、2、3液灌肠;系统攻下3次无效行手术。

术后8小时开始从胃管注入加减复方大承气汤液。药用川厚朴、

枳实、桃仁、赤芍、白芍、炒莱菔子、大腹皮、生大黄、芒硝。

适用于肠腑热结证。因寒所致者加焦白术、木香;梗阻因结核加

全蝎、马鞭草;体弱轻者去芒硝,加番泻叶。每次60ml,6小

时1次,药液温度40---45。C,灌药后胃管钳闭1小时。每日排

便1—3次为宜,>4次/日可减少药量(P<0。01)。L新中医,1990,

傅),一26]

4。大承气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大承气汤加驱蛔灵(先

后服药),收到较好效果。[新医药学杂志,1978,cl,:28]

5.大承气汤加硫酸钡治疗肠梗阻及反射性肠胀气:用大承

气汤加入硫酸钡,配制成钡剂大承气汤,收到一定效果。并认为

棚疗的同时,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有助于确定下一步治疗方

粟。[中华医学杂志,1978,(58):120]

6.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禁忌证:有下列情况即应考虑为

绞窄性肠梗阻暨本方治疗禁忌证:①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

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②呕吐出现早且频繁;③早期出现全身

性变化,如脉率增加,体温上升,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

休克倾向;④腹膜炎刺激征或有固定局限的压痛和反跳痛;⑤腹

部有局限性隆起或可能触及孤立胀大的肠绊;⑥呕吐物为血陆或

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吉林中医药,1990:c3,;45]

7.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胃石症:药用川军、芒硝、枳实、厚

朴。呕吐重加半夏,腹痛明显者加白芍、元胡。每日Jl~4,苏打3

次,每次0。5g。[河北新医药,1978,cs,]

8.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脑:乙型脑炎神昏抽搐,乃热极生

风所致。临床观察用大承气汤等通腑泄热之后,体温常可随泻而

迅速下降,神清痉止,从而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阎氏等报

道用本方加玄参、麦冬而制成乙脑合剂急下存阴等治疗乙型脑

炎,患儿一般服药7一工。小时可见大便,每日3—4次。[中医杂

志,1980,(10):772]

9.大承气汤合西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药用厚朴、

枳实各20g,先煮沸15分钟;加大黄15g,煮5分钟;再加芒硝

9g,完全溶解后,取滤液150—200ml。每次50ml,口服或鼻

饲,2小时内服完,用7一15日。并抗休克、抗感染;不用抗凝

血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洋地黄类及α一受体阻滞剂。



1O。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溃疡病穿孔;先以胃肠减压。用复方

大承气汤,基本方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桃仁、赤芍、莱

菔子。腹腔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瘀血重加红花、川芎;合并

溃疡出血加田三七、白芨;脾气虚加党参、黄芪。水煎,经胃管

注入。电针中脘及双足三里穴,留针,每次30分钟,2小时1

次。用双柏散(黄柏、侧柏叶等)水蜜调敷上腹部,每日2次

用大承气汤或通腑泻热合剂(大黄、龙胆草、栀子、芒硝、莱菔

子、忍冬藤、虎杖、地胆头)250ml,保留(10一15分钟)灌

肠,每日2次。配合对症支持疗法.

11.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伤寒(湿温):用生大黄(后下)、黄

芩各5一lOg,厚朴、黄连各l0g,枳实10—15g,芒硝3—6g,

茯苓30g,金银花15-25g。斑疹、黑便加丹皮、生地、赤芍、

茜草根、紫草等;口渴加生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阴虚

津涸加玄参、麦冬、生地;脘闷嗳气加白蔻仁、木香;正虚加当

归、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西药补液支持治疗。[甘肃

中医,1997,(6):253

.12.大承气汤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本方含酒大黄、厚朴各

lOg,枳实、木通、芒硝各6g,丹参20g,红花、丹皮、当归各

12g,菖蒲4g。顽固性头痛且痛有定处加水蛭、虻虫;失眠加黄

连、远志或柏子仁、何首乌;眩晕合苓桂术甘汤;肢体功能活动

障碍加穿山甲、土鳖虫、地龙、络石藤。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

饲,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并行脑外科常规抢救。

[河南中医,1995,(5):309]

13。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产后腹痛:用通里攻下治疗产后腹

痛.认为产后腹痛多为饮食不节,而导致肠道闭塞。用通里攻下

之承气汤类,药用大承气汤加槟榔、蒲公英,随证加减。[新中医,

1991,(2):34]

14.本方加甘草,治伤寒、杂病邪热内盛,积滞不去。症见

腹满实痛,烦渴,便秘者;或惊癫狂乱,或湿热下痢,以及目

疼、口疮、喉瘅、疮疡等证,名三二承气汤。

15.本方加桃仁、赤芍、莱菔子,枳实易枳壳,治一般性肠

梗阻,胀气较重者,名复方大承气汤。1

16.本方去大黄、枳实,加木香、乌药、莱菔子、桃仁、赤

芍、番泻叶,治轻型粘连性肠梗阻或部分肠梗阻,名肠粘连缓解



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17.本方加甘草、当归、人参、桔梗、生姜、大枣,治里热

实证而见气血虚弱者。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谵

语,口苦干燥,口渴,身热,体倦少气,或便秘,腹胀满硬痛,

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名黄龙汤。

[伤寒六书]

18.本方加柴胡、黄芩、甘草,再加铁锈水三匙,治潮热自

汗发渴,谵语,狂妄,斑黄,腹满便实之阳明腑实证,名六一顺

气汤。[医方集解]

19.本方减厚朴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用于

肺与大肠并治,名陷胸承气汤。[通俗伤寒址)

20。本方去枳实,加丹皮、栀子、赤芍、木香、元胡,治重

症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名清胰二号.[中西医结合

治疗急腹症]



76.麻子仁丸



(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子仁60g芍药15g大黄30g

厚朴30g杏仁30g枳实15g

上6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工0丸5

或每重9g,每日1一2次,每次1丸。根据病情,酌减量,改用

汤剂。

(功效)滋液润燥,泄热通幽。

(主治)

主证:大便秘结,小便多,脉细涩。

副证:习惯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临证加减)

1.痔疮便秘,如痔疮便血,本方加荆芥炭、槐花炭、地榆

炭,以凉血止血;痔疮便秘,本方加当归、生地桃仁、赤芍等,

以养血和血。

2.燥热伤津甚者,本方加柏子仁、瓜蒌仁、生地、生首乌,

以滋阴通便。

3。热结甚,苔黄脉数者,重用大黄,加芒硝,以泄热通便。

4.体虚弱者,宜去大黄,或酌加郁李仁、生首乌、番泻叶

等,以增加润肠或润滑大肠而通幽。

5.加味麻子仁丸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药用麻子仁丸加川楝

子、乌梅、陈皮、槟榔,枳壳易枳实,去芍药、厚朴。治疗蛔虫

性肠梗阻。最多住院4天,最短住院l2小时;最多服药3剂,最

少1剂;一般服第一次煎药液后工一3小时腹痛即可缓解,服药6

-12小时可通便排虫;多数病例排出虫成团,最少30多条,最多

200多条,多数病例连续排虫3—4天,有排虫总数达400多条。

排虫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副作用。[医药卫生,1974,cs,]



6.麻子仁丸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麻子仁丸出自《伤寒

论》,方中厚朴、枳实、大黄泄痞除满,通便破结,芍药、蜂蜜

润燥止痛,养血柔肝,妙在麻仁、杏仁相伍,能润大肠之燥,可

降肺气之逆,共奏润燥通便、生津养血之功,实为泻而不峻,润

而不腻之剂。临床上除常用以治大便燥结外,并可用于咳喘、噎

嗝诸症,现简介于后。

(1)大便难:若大便难乃脾阴不足,大便干燥所致,则为麻

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晦黯,舌质红绛,舌苔黄燥,食纳减

少,胸胁痞闷,郁郁微烦,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脉沉涩等症。

用麻子仁丸治疗糖尿病、冠心病、不完全性肠梗阻引起的大便

难,多能取效。麻子仁用15~30g为宜,酌加麦冬、玄参以清热

养阴。

(2)噎嗝:若噎嗝乃浊阴不降,津液不能输布,大便艰涩所

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肌肤枯

燥。吞咽困难,胸膈痞闷,大便干,小便频数或黄赤,舌质红而

少津,脉细数等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贲门痉挛、慢性咽炎、

幽门梗阻等病,改厚朴为君,用量在15—30g之间,酌加旋覆

花、代赭石。非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噎嗝服后多能收效,对于占位

性病变服后亦能缓解症状。

(3)咳喘:若咳喘乃津液耗伤,肺失宣降,大肠失其濡润,

虚热内停所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潮红,胸胁痞

闷,食欲不振,咽干口燥,咳嗽痰少,大便不通,舌质红、少

津,苔薄黄或腻,脉细数等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肺源性心脏

病,高血压心脏病之咳喘及老年支气管哮喘伴有大便不通之症

者,多能取效。杏仁用量为10~--15g,蜂蜜以30~60g为宜,酌

加麦冬、沙参、桔梗以养阴清热。

(4)阴虚郁热烦躁:若烦躁乃阴液耗伤,大便不通,邪郁化

热所致,则为麻子仁丸证。临床常见面色潮红,心烦口苦,甚则

烦躁不安,胸满厌食,大便不通,舌质红,苔黄少津,脉细数等

症。以麻子仁丸加减治疗老年更衣性精神病,宜重用火麻仁、蜂

蜜、白芍;治疗脑血栓形成后的大便不通,宜改大黄为君,用量

在9~15g。

据实践体会,运用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肠燥便秘。临床中改丸

为汤,其效更捷,大黄以后下为宜,蜂蜜煎好后兑于药内混匀频

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临床经验,实属宝贵。[浙江中医

杂志,1985,(4):174]

7.麻子仁丸治疗尿频伴大便硬:临床凡见尿频伴有大便硬,

经常规方法治疗不效者,试用麻子仁丸治疗,每每获效,尿频缓

解。[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tz,:26]

8。本方去芍药,枳壳易枳实,加生熟地、黄芩、桃仁、甘

草.治体液枯燥,肠内燥热之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动脉硬化

症、慢性肾炎等合并便秘者,名润肠汤。[万病回春]



9.本方去芍药、杏仁、厚朴,枳壳易枳实,加槟榔、菟丝

子、山药、防风、山茱萸、肉桂、车前子、木香、羌活、郁李仁。

治冷热壅结,津液耗损,大便秘结,名麻仁丸。

10.本方去芍药、厚朴、杏仁,枳壳易枳实,加人参为蜜

丸.治产后大便秘涩,名麻仁丸。,



77.蜜煎导方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食蜜140ml

将蜜煎成饴糖状,做成长2寸,大如指的条状栓剂,放人肛

闪内,并保留一时,直至欲解大便。

(功效]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

(主治)

主证:大便硬结难下,近于肛门,时有便意而坠胀,又难于

排解,小便自利。

副证;或有发热,谵语,烦躁,汗出,或腹微胀满。

(临证加减)

1.蜜煎导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新鲜蜂蜜,每日

100g,分三次服,10日后增至150~200g。取得较好疗效。

2.蜜煎导方加味治疗咳嗽:以生姜30~50g,捣烂取汁为1

份,再取4份蜂蜜,混匀,置锅内隔水蒸约10分钟,早、晚两

次分服,连用2天。凡风寒或虚寒咳嗽,咳稀白痰或少痰,咽喉

作痒,或咳嗽夜甚者,均可用之。

3.蜜煎导方加味治疗血拴性浅静脉炎:用蜂蜜、大黄、葱

白制成膏,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4.本方加生首乌治老年人津枯便秘。



78.猪胆汁方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猪胆1枚,取其汁,和少许醋。

作灌肠用。

(功效)清热润肠,导下通便.

(主治).

主证:热结于下,肠满胃虚证。症见大便秘结,近于肛门难

于排解,腹部胀满,小便自利,舌质微红,苔薄黄少津,脉

细弦。

副证:或腹部微痛,或有发热,烦躁,谵语。

(临证加减)

1。蜜兑法,蜜三合,人猪胆汁两枚内,煎如饴糖,以井水

出冷,候凝,捻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世医得效扪

2.凡多汗伤津,或屡汗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人,

便欲下而不能出者,并宜导法。但须分津液枯者,用蜜导;邪热

盛者,用胆导;湿热痰饮固结,姜汁麻油,浸瓜蒌根导。惟下旁



流水者,导之无益,非诸承气攻之不效,以实结在内,而不在下

也。至于结便闭者,宜于蜜煎中,加姜汁附子末,或削陈酱姜导

之。凡此皆善于推广张仲景之法者也。[伤寒准绳]

3.猪胆汁方灌肠治便秘:以高压灭菌胆汁加等量盐水或开

水,成人用50ml灌肠,效果非常满意,无一例发生任何痛苦或

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甚至病人无任何不舒服感觉。[浙江中医杂

志,1975,(8):11]

4.猪胆汁灌肠法治疗便秘:用猪胆2枚,取汁盛碗中,隔

汤炖透消毒,用时再加开水,以50%胆汁40ral灌肠。投之30

分钟即解大便,无腹痛。胆汁灌肠法,不仅限于津亏肠燥之便

秘,而且作用直肠起利导之功,其清热润肠可能作用于整体,有

待进一步研究。[江苏中医,1965,《n,:34]

5。猪胆汁方防治乙脑及蛔虫上窜:应用猪胆汁防治乙脑由

于蛔虫上窜引起呼吸窒息和乙脑并发肺炎、腹胀、便秘等症,收

到满意效果。用猪胆汁灌肠53例中有33例灌肠2—3天排出蛔

虫。[新中医,1975,c2,:z5].

6.猪胆汁方治疗肝炎:干燥猪胆汁粉加赋型剂。[福建中医药,

1964,(2):34J

7.猪胆汁方加味治疗部分性肠梗阻:在伤寒末期,大便燥

结,多臼不行,腹部胀满,食欲不思,脉象细弱,热邪潜伏未

清,胃气又复衰败,攻邪则中气不支,不攻则邪热不解,此时可

采用本法。以猪胆汁不但可以通便,而苦寒作用,更能清热解

毒。所以,温热病胃气颓败,肠中热结不解,用之每收良效。中

医杂志。1957,(8):431「



柴胡汤类



79.小柴胡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半夏9g生姜9g黄

芩9g大枣9g人参9g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400mi,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滓”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诚如徐灵胎曰,

“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

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迭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

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

lO--~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用量之比例,柴胡

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

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

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

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慑:

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

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证之中

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

汤治疗。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

证”的“一证”是指什么。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

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

眩。“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

一者。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

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

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体现了张仲景辨证的原则性和灵活

性。[伤寒论析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用柴胡25g,石膏

45g,蒲公英40g,连翘、金银花、黄芩各12g,葛根20g,薄荷

(后下)、党参、半夏各lO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5g。

随症加减,每El工剂水煎分3次服,小儿剂量酌减,4日为1个

疗程.[四川中医,1996,14]



3.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夏季感冒:用本方加羌活、板蓝根。

风热重用黄芩、板蓝根,症轻用生姜、羌活;风寒重用生姜、羌

活,症轻用黄芩、板蓝根;伴咽炎、咳嗽者,加桔梗或杏仁。每

月工剂水煎服。[江苏中医,1991,c5,,16]

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妊娠感冒:药用柴胡12g,炒黄芩10

-12g,法半夏、荆芥、防风、苏叶各lOg,太子参15g,生姜

6g,大枣6~10g。呕吐加藿香、竹茹、砂仁;恶寒发热去大枣,

加葛根、羌活;咽痒或呛咳去大枣,加桔梗、金银花、射干;便

秘去大枣,加元参、桑叶;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桑叶;腰腹

痛,或阴道少量出血苏梗易苏叶,加炒续断、白术、仙鹤草、苎

麻根。每日l剂水煎分3-4次服(忌空腹服)。呕吐甚服药前用

生姜片擦舌面。沄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fl,:39]

5.柴胡四物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基本方用柴胡15~24g,

太子参7一12g,黄芩、白芍各9~15g,甘草3—6g,半夏、当

归、川芎各6—12g,生地15—30g,生姜2—4片,大枣3—5

枚。实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

赤芍;湿热去当归、川芎、白芍,加龙胆草、白花蛇舌草、滑

石、薏苡仁、赤芍;瘀热去白芍,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牛膝;虚热加青蒿、鳖甲、秦艽、地骨皮;食滞加神曲、山楂、

莱菔子;高热烦渴加石膏、知母;乳汁不通,乳房肿胀掀红加银

花、蒲公英、牛蒡子、全瓜蒌、皂刺、王不留行、路路通、漏

芦。[江苏中医,1990,c6,:u]

6.小柴胡汤合百合知母汤加减治疗长期低热:用柴胡、百

合各30g,黄芩、知母各15g,半夏、人参各lOg,生姜3片,

大枣6枚。自汗乏力甚加黄芪;失眠多梦加炒枣仁、远志;头痛

加针灸并施。少阴病用扶阳、育阴法,寒化重灸,热化清补;选

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太溪、神门、三阴交等穴。厥

阴病治宜疏调气血、泻热降逆、柔肝和胃,选太冲、合谷、风

关、大陵、巨阙,足三里、中脘等穴。间南中医,1997,c6,:333]

7.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症发热:本方含黄芩、清半夏各

12g,人参lOg,柴胡、青蒿各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

20g,薄荷(后下)、炙甘草各3g,生姜3片,大枣5枚。气阴

两虚加玉屏风散、鳖甲、丹皮、生地;湿热留恋加茵陈、连翘、

猪苓、生薏苡仁;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每日1

剂水煎服。[陕西中医,1995,《2,:57]

8。小柴胡汤治疗恶性肿瘤晚期非感染性发热:用柴胡15g,

黄芩、法半夏各lOg,生党参20g,甘草5g,大枣、生姜适量,

肺癌加地骨皮30g,肝癌加丹皮、焦栀子各lOg。每日1剂,水

煎200ml,2次分服,服4剂无效者加倍量,起效后,(指体温下

降≥1。C)维持原剂量。

9.小柴胡汤合一服散治疗小儿顽咳:药用柴胡、甘草、生



姜各3g,党参、黄芩、杏仁、乌梅各6g,半夏、苏叶各4g,粟

壳2g,红枣3枚。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人阿胶

(烊化)6g,蜂蜜30g,浓缩至100-~300ml,分4—6次服完,7

日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1990,cl,:lO]

10.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疟疾:用本方去党参加防风、葛根治

疗疟疾一般症状为寒热往来、头痛、颈痛、腰痛、食欲不振、口

渴,服法:每日一剂,两次分服,第一次在发作前2小时服,4

小时后再服第二次,症状消除后,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善后.[中

医中药治疗经验汇编,第一辑。桂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1.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治疗湿温伤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

寒热往来或身热不扬,头痛如裹,周身酸痛,纳呆脘闷,舌苔黄

腻,脉濡数或弦数;肥达氏反应均阳性。均予柴胡、黄芩、半

夏、党参、厚朴、杏仁、蔻仁、竹叶各lOg,连翘、滑石各12g,

麓苡仁、青蒿各15g,甘草6g,酌加姜、枣为引并随症加减。每

日1剂水煎服。

.12.小柴胡汤治疗胃脘痛:柴胡15g,半夏、党参各9g,黄

苓12g,.甘草、生姜各6g,大枣4枚。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便

溏,加白术;隐痛,口燥咽干,便结尿黄,去生姜,加白芍、百

合、乌梅;痛甚拒按,舌边尖有瘀斑、瘀点,加丹参、五灵脂;

灼痛,烦躁易怒,口干苦,去党参、大枣,加丹皮;因情志因素

而痛作加白芍;得温痛减,脉紧,加桂枝;暴饮多食诱发者去党

参、大枣,加山楂、神曲。每日工剂水煎服。疗程20-30日。

[河南中医,1995,(4):2123

1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8g,半夏、

黄芩、枳实、元胡、川楝子、生姜各lOg,藿香6g,生甘草3g。

积滞重加大黄;气虚加党参。[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24]

14。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胃窦炎:用柴胡、半夏、旋覆花、桃

仁、白芨、郁金、佛手各lOg,黄芩、蒲公英各30g,栀子12g,

香附、党参各18g,桂枝、干姜各6g炒麦芽50g,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5枚,鱼骨、瓦楞子各20g,大黄3g。每日l

剂,水煎服。l5剂为工个疗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c5,:312]

15.小柴胡汤加黄连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本方用柴胡

12g,黄芩lOg,党参lOg,半夏lOg,黄连8g,甘草6g,生姜6g,

大枣6枚。煎取150ml,每服50m1,一日三次,饭后一小时或饭

前半小时热服,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仲医杂志,1991,tl,:30].

16。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胃下垂:本方含柴胡、黄芩、半夏、

枳实、生麦芽各lOg,党参、鸡内金各12g,大枣工0枚,生姜少

许.痞满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胃脘痛去党参,加失笑散、酒

大黄;精神抑郁加当归、白芍、炒香附;胃中冷喜温加吴茱萸、

良姜;脾湿困顿加苍术、苏梗、陈皮;食积加砂仁、建曲;阴虚

加石斛、沙参。每日1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个疗程.[~Jil中医,

1995,(2):Zo-I



17。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药用柴胡12g,黄

芩、法半夏、黄连、白芷各lOg,党参15g,蒲公英20g,黄芪

30g,甘草5g。目黄加茵陈、车前子;便秘加枳实、大黄。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老年性便秘:本方用柴胡20g,半夏

15g,人参log(或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lOg,炒莱菔子

30g,当归15g,白芍15g,桃仁lOg,木香lO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早晚分服。若热象明显者,加败酱草30g,黄芩

12g;腹胀痛较甚者加元胡lOg,白芍增至20g,)ll}b15g,大腹

皮12g。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

19,小柴胡汤治疗亨特氏综合征:面神经麻痹,病变侵犯睫

状神经节时形成本综合征。本组患者病程2一14日。药用柴胡、

黄芩、川芎、制全虫、生甘草各lOg,蒲公英、生葛根、徐长卿

各15g,白芷5g。外耳道疱疹明显者加七叶一枝花;耳部疼痛剧

烈者加全蝎;大便干结加制大黄;苔黄腻加甘露消毒丹;恢复期

去黄芩、蒲公英;舌偏红加丹参、枸杞子、干地黄;舌偏淡加生

黄芪、当归。治疗30日后,痊愈。

20.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症:药用柴胡15g,酒黄芩12g,党

参20g,姜半夏、甘草各10g,生姜6片,大枣6枚。阴虚内热

加生地、元参、麦冬;肝郁气滞加香附、郁金、枳壳;痰湿困脾

加厚朴、白术、茯苓。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工个疗程。

2l。小柴胡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药用小柴胡汤。肾精不足

加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各15g,山茱萸12g;气血不足加黄芪

30g,当归12g;脾虚不运加黄芪、薏苡仁各30g,白术12g,升

麻lOgl颈项不舒加葛根30g;湿郁化热加黄连6g,佩兰15g。

每日l剂,水煎服。进食不足及呕吐者适当补液。

22.加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本方用柴胡、法半夏、菊花、

竹茹、蒺藜、黄芩各10g,钧藤、白芍各2g,乌梅30g,甘草

6g,前额头痛者加白芷、防风;痛及后项者加葛根、羌活;目

赤、目胀如脱者加夏枯草、石决明;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首

乌。每日工剂水煎服,2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一切治

疗头痛的西药。并注意调摄饮食起居。

23小柴胡汤为主治疗结节病:本组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

累及眼、胸、肝、皮肤不等4例。均用强的松30-40mg/d,口

取,剂量渐减。其中5例当强的松减量或停用时,用小柴胡汤加

减,疗程1个月至3.5年;辅以芋艿丸(芋艿、荸荠、海蜇)

9g,每日2次;消肿片(乳香、没药、草乌、地龙、马钱子、松

香子等)2—4粒,每日3次。无芋艿丸用内消瘰疬丸(大黄、

海藻、生地、浙贝、夏枯草、白芨、玄参)9g,每日2次。疗程

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8,:4933

24.本方去黄芩、人参、红枣、半夏,加芍药、薄荷、白术、



茯苓、当归。用于肝睥血虚之柴胡证。症见劳倦发热,五心烦热,

或头目晕眩,头痛目涩,口干颊赤,或自汗盗汗,咳嗽咯血,或

怔仲不宁,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名追逍遥散。

25.本方去黄芩、半夏、大枣,加升麻、白术、陈皮、黄

芪、当归.用于柴胡证兼饮食劳倦,内伤元气,中气不足之病

证。症见默默不欲饮食,或饮食不进,或饮食无味,或喜热饮,

或口生白沫。其人常困顿无力,肢体倦怠,言语低微无气,跟无

神,或脐部有动气等,名补中益气汤。

26。本方加白术、麦冬。主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

烦热,营卫不调,肢节拘挛,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

兼治五饮,消痰癖,名柴胡半夏汤。

27.本方加大黄、枳壳。主治夹岚瘴气溪源蒸毒之气,其犊

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育

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经所致,名驱瘴汤。

28。本方加石膏、知母、黄芪。主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

证,手足牵搐,咬牙昏冒,名增损柴胡汤。

29.本方合四物汤。主治外感后血热未罢,亦可用于产褥

热、肾盂肾炎、疟疾等类似病证,名三元汤。

30.本方合四物汤,加白术、茯苓、黄芪。主治产后日久虚

劳发热,针灸不效者,名三合汤。

31。本方合平胃散。主治湿疟,一身痛重,寒多热少,脉濡

者,名柴平汤。

32.本方加生地。主治妇人产后往来寒热,少阳脉弦,名小

柴胡加地黄汤。

33.本方去人参,加枳实、桔梗。主治胸膈痞满不宽,或腾;

中痛,或胁下痞满,或胁下痛者,名柴胡枳壳汤。

34.本方去人参,加瓜蒌仁、枳实、黄连。主治胸中痞满

按之痛者,名柴陷汤。隍汉医学]

35.本方加四苓散,主治发热烦渴,脉浮数,小便不利,大

便泄利者,名柴苓汤。

36.本方加知母、.茯苓、地骨皮。主治虚热,名地骨皮散。

37.本方去大枣,加麦门冬、竹叶。主治阳毒伤寒,四肢壮

热,心膈烦躁,呕吐,名人参饮子。

38.本方加槲木皮(槲皮)。主治妇人一切乳肿,名小柴胡

加槲皮汤。



80.大柴胡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黄芩6g芍药6g半夏

9g生姜9g枳实6g大枣工2枚大黄6g(后下)

上7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温服

200ml,日3服。

[功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三治]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

痞硬,或胸满胀痛拒按,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黄少

津,脉弦数。

副证:发热,头部汗多,或潮热,或口苦、咽干、目眩、或

发黄疸。

(临证加减)

l;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焦口渴,渴欲饮水,面赤,

脉洪实,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2.心下实痛,连于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郁金、

瓜蒌、青皮,以清热行气。

3.发黄者,加茵陈蒿、山栀子、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4.呕不止,加左金丸、姜竹茹,以清热止呕。

5.胸胁痛,加川栋子、旋覆花。

6.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

7.胃脘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8.本方加铁粉,治狂证,胸胁苦满,心下硬塞、膻中动甚

者,奇效.[类聚方广义]

9.加减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认为大柴胡汤立方之意

在于双解少阳阳明两经之邪,其主治证候与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病

情甚为吻合。因此用本方加延胡索、川楝子等治之获效。

10.大柴胡汤为主治疗急性胆系感染;本方用柴胡、黄芩

半夏、延胡索、木香各15g,枳实20g,大黄l5—20g,白芍

金钱草各30~50g,甘草lOg.气滞加郁金;热重加银花、山栀

子;湿重加茵陈、白蔻仁;结石加海金沙、鸡内金,重用金钱

草;胆道蛔虫加川椒、乌梅、槟榔。每日1剂水煎服。

n.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本方用柴胡

黄芩、制半夏各10—15g,枳壳15—20g,大黄10—20g(后

下),白芍12g,茵陈20g,栀子工5g。气滞型加香附、郁金、川

楝子、芒硝(冲服);湿热型加金钱草(30~60g)、虎杖。每日

工剂水煎服,12日为1个疗程。

12.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基本方为柴胡、黄芩、白

芍、海金沙(包)、郁金各15g,大黄20g(后下),枳实、芒硝

(冲服)各10g,金钱草30g,丹参25g。胁腹痛甚加川楝子、元



胡、五灵脂;恶心、呕吐加竹茹、旋覆花、半夏;肝胆湿热力斓

连、龙胆草、栀子、茵陈;大便燥结重用大黄、芒硝;热象重加

金银花、连翘。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

15日。

13.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对急性胰腺炎,均

采用非手术疗法,即用清胰汤治疗,结果取得满意疗效。中医处

方名为清胰汤(柴胡、芍药、黄芩、胡黄连、元胡、大黄、芒

硝)即大柴胡汤加减所组成。其治则亦未离开少阳阳明二经。晰

医药杂志,1972,(2):403

1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柴

胡、赤芍、枳实、蒲公英各15g,黄芩12g,半夏、厚朴各15g,

生大黄、甘草各6g)部分病例曾输液、应用抗生素及阿托品等

西药。全部病例未禁食并未用胃肠减压。认为本方以通法为主,

较西医单纯强调胰腺休息积极主动。[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t3,:187]

、1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用柴胡、白芍各15g,

黄芩、大黄、木香各9g,延胡索、半夏、枳壳各lOg。舌红苔黄

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食滞加焦三仙;呕吐加竹茹或生

姜、吴茱萸;合并胆道蛔虫症酌加乌梅、川椒、槟榔、细辛。每

日1—2剂,水煎分2—4次服。

16。大柴胡汤加减为主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本方用柴

胡、黄芩、姜半夏、枳实、郁金、赤芍、威灵仙各lOg,生大黄

8-12g(后下),失笑散lO~20g(包),虎杖30g,热盛加生栀

子、蒲公英;胀痛甚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呕吐甚加生姜、竹

茹;有蛔虫加乌梅、槟榔;黄疸加茵陈。每日l一2剂,水煎分

2~4次服。并予短暂禁食、输液、支持疗法,酌情抗炎、解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17。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急性穿孔:提出凡具备以下条件

时,即可转入第二期治疗。①腹痛显著减轻;②腹壁肌肉紧张消

失或局限于右上腹;③压痛局限在上腹或右上腹;④肠鸣音恢复

或有排气排便。他们采取的治法是:①停用胃肠减压,开始进流

质食;②内服中药为本期主要疗法。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腹腔

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不下者加芒硝;瘀血重者加

桃仁、红花、赤芍;气滞者加郁金、香附等。用法:第1剂从胃

管灌入,以后每日l剂口服。

18.大柴胡汤治疗高铅饮用水致麻痹性肠梗阻:药用柴胡、

生大黄(后下)、杭芍、枳实各15g,黄芩9g,半夏lOg,大枣6

枚,生姜3片,龙骨30g。年老体弱加黄芪;呕吐剧烈加左金.

丸;热盛加芒硝(冲);肝气郁滞加瓜蒌、青皮。每日1—2剂水

煎服,常规补生理量液体及维生素。

19.大柴胡汤加味灌肠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本方用生大



黄、柴胡、槟榔、青蒿各5一lOg,赤芍5g,枳实、半夏、厚朴:

各3-6g,生石膏lOg,黄芩lO~20g。肺炎重症加鱼腥草、川

贝母;中毒性菌痢加白头翁、秦皮;脓毒败血症加蚤休、红花

中毒性消化不良加观音草、广木香。每日1剂,水煎,取浓缩滤

液约lOOml。插入肛管排气10分钟后,用药液20--30ml,药温

35"-.45℃,缓慢注入,每132—3次。用2—3日。

20。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上腹痛:本组中急性胆囊炎20

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6例,胆道蛔虫疸15例,胆石症13

例,肝脓疡6例,急性胃炎10例,肠梗阻14例,急性胰腺炎

胃穿孔各3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延胡索、大黄(后下

各15g,黄芩、法半夏、枳实、川木香各lOg。腹痛胀甚加斓

子、隔山消、厚朴、川栋子;湿热盛有黄疽或胆石症加茵陈、金

钱草、龙胆草;有胆道蛔虫合乌梅丸或加使君子、苦楝根皮;大

便秘结加元明粉(冲服).

21.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内科急症的体会:大柴胡汤集汗

下、和、清、消诸法于一方,方中含小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四

逆散诸方,兼有和解少阳、通下腑实、疏肝理脾诸功。临床可用

于外感或内伤发热、急腹症、急性肝胆疾患、消化系统疾患阅署

胸部神经、泌尿系统疾病。随症加减:上腹部痛加元胡、川楝

子、郁金、香附、木香等;呕恶加竹茹、黄连、旋覆花、代赭

石;头晕加菊花、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头痛加川芎、白芷

葛根、全蝎;发热重加重柴胡量,或加生石膏;热毒重加银花、

连翘、蒲公英、山栀、龙胆草;黄疸加茵陈、滑石、金钱草;因

虫则加苦楝根皮、川椒、乌梅等。



22.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毛细胆管型肝炎:本病属中医“黄

疸”范畴.作者用本方加减对年老体弱,湿重脾虚者,应酌减苦

寒药;阴黄症状明显者,去黄芩加附片;瘀血症状明显,右胁刺

痛者,加吞水蛭粉。[浙江中医杂志,1981,t5,:207]

23.大柴胡汤加味治疗食管贲门术后返流性食道炎:本方含

党参、香各15g,黄芪、白芍各20g,柴胡、黄芩、姜半夏、

枳实各10g,蒲公英、赭石(先煎)、威灵仙各30g,生大黄8一

15g(后下)。呕吐苦水甚加姜竹茹、丁香、柿蒂;腹胀甚加砂

仁、乌药、香附;痛甚加元胡;郁热甚加山栀、丹参、夏枯草;

久病脾胃虚加炒白术、炒薏苡仁、淮山药。每日工剂,水煎服。

服后高枕(20cm)平卧至少30分钟。l个月为1个疗程。

24.大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药用柴胡15g,枳实、

白芍、黄芩、制半夏、制大黄各工0—15g,生姜、大枣各20g,

蒲公英、白芨各15~30g,炙甘草5g。反酸量多加浙贝(打碎)、

乌贼骨;呕甚加代赭石(先煎)、姜竹茹;心下痞满加厚朴、莪

术;喜暖畏寒加吴茱萸、干姜;厌食油腻加焦山栀、焦山楂、炙

鸡内金;胁痛或肋下按痛去大枣,加元胡、郁金;金钱草。每日

1剂,水煎服。



258.大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本方用柴胡、黄芩

各15g,生大黄(后下)、枳实、芒硝、、法半夏、白芍、生姜、

大枣、红参、葶苈子(包)各10g。每日l剂水煎服,1个月1

个疗程。

26.本方加苏木、木通,主治目生赤脉,目涩痛而羞明者,

名大柴胡加苏木木通汤。

27.本方加甘草,主治周身肿胀,行动不便者,名大柴胡加

甘草汤。

28.本方加生石膏,主治脱发、牙痛,名大柴胡加石膏汤。

29.本方去半夏、枳实、姜枣、加干地黄、黄连,主治妇人

伤寒,瘥后犹有余热不去,谓之遗热,名干地黄汤。[总病论]’

30.本方去半夏、枳实、大枣,加人参、当归、甘草、大

黄,主治一切骨蒸潮热,积热发作,或寒热往来,’高热寒战,及

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

人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

快,产后,但有如此证,并宜服之,名柴胡饮子.

31.柴胡15g,黄芩9g,胡黄连9g,白芍15g,木香9g

元胡9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治重症偏于胃实之

胰腺炎,症见发热,腹满痛,拒按,口干口渴,便秘(多有不同

程度的肠麻痹),尿短赤,舌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弦有力,

或实,名大清胰汤。[天津南开医院清胰1号]

32.柴胡15g,黄芩9g,胡黄连9g,木香9g,白芍15g

槟榔15g,使君子15~18g,苦楝子皮15~18g,芒硝9g。治斓

热气郁之胰腺合并胆道蛔虫,症见右上腹痛,拒按,出现黄

疸,口苦,咽干,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名小清胰





81.柴胡加芒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黄芩3g党参3g炙甘

草3g生姜3g半夏5g红枣4枚芒硝6g(分冲)

分2或3次服。

(功效)和解少阳,兼下里实。

(主治)

主证;胸胁苦满,呕逆,潮热,微利不已。

.副证: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黄厚,蠹

弦数。

(临证加减)

1.L少阳阳明合病,若阳明里实较重,正气未伤者,去人参、

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

2.若燥结甚而正气伤者,仍可用人参、甘草,但加芒硝,

不用大黄。

3。本方加火麻仁、生栀子治感冒便秘。

4。本方加知母、竹茹治潮热腑实证。



82.柴胡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4.5g芍药4.5g黄芩4.5g

人参4.5g炙甘草3g半夏4。5g大枣6枚生姜4。5g柴

胡12g

上九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主治]

主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

苔薄白、微湿,脉浮弦。

副证:头痛,不欲饮食,心腹卒痛。

(临证加减)

1.慢性肝炎、肝脾肿大以及早期肝硬化等病症,本方去大

枣,芍药宜用赤芍,酌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等软坚化瘀之

味,长期服用有良效。

2.慢性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伴有心动悸,微热口干,胸

胁轻微苦满,脐动悸,少腹轻微压痛,舌苔白,脉浮弱者,本方

加五味于、葶苈子、白芥子、麦冬、杏仁等常获良效。

3.外感风寒伴有胃痛,其热甚尿赤者,则以石膏、滑石、

连翘,察其热之轻重,随证加减.

4.治太阳中风与少阳合病之外感者,表虚甚者,酌加黄芪、

防风、白术,以增强补气固表之力。

5.治寒疝腹痛,加荔枝核、小茴香、大腹皮等,以温经

散寒。

6.治疗结核性腹膜炎或肠系膜淋巴结核,酌加夏枯草、紫

花地丁、蒲公英、象贝母、三棱、莪术、海藻、白芨、乌贼

骨等。

7.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和胃脘痛:本方治外感风寒和

胃脘痛疗效满意。认为方中以柴胡、桂枝为主药。柴胡能舒肝

气,散肝火,一切外感寒热,皆可转枢升出;又可疏达胃郁。桂

枝善升胸中宗气,宣通降逆,和营卫,活血脉;又能调和脾胃,

升脾气之陷,降胃气之逆。方佐药黄芩清热,合芍药调剂姜、桂

偏热而和血;半夏通阴阳、和表里,降逆、安神、止呕;参、

草、枣健脾和胃,振中焦以达表;生姜发散宣通。故于外感风寒

与胃脘痛都能收效.

8.加味柴胡桂枝汤治疗病毒感染发热:本组患者均予柴胡

24g,黄芩、党参、白芍、川芎、苍术、甘草各log,半夏、桂

枝各12g,生石膏30g,大枣4枚,生姜3片。每日工剂,水煎

300ml,13岁以上患者顿服,重症患者每日服2剂。

9.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重症过敏性鼻炎:均有鼻痒及大量



流涕、鼻塞。眼痒者流泪明显,自觉症状突出。鼻镜见鼻内发

红、肿胀,兼见胸胁苦满,腹直肌紧张的柴胡桂枝汤证。腹肌软

弱,胃下部有振水音者加白术。给予柴胡桂枝汤加黄连细辛车前

子内服。

按:过敏性鼻炎被称为水毒性疾患,以往多以小青龙汤、苓

甘姜味辛夏仁汤等为主.然而患者多为鼻黏膜发红、肿胀。去年

日本东洋医学会上中川氏提出了“热”、“燥”的病机.因黄连细

辛车前子与柴胡桂枝汤合方可去除热燥,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效

10。柴胡桂枝汤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淋巴细胞转化率及T

细胞亚群的影响:药用柴胡5g,桂枝、白芍各3g,人参0.6g,

大枣2g,生姜、炙甘草各工g。制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药l克.

每次5~15ml,每日3次,工个月为工个疗程。用2—3个疗程。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5):305]

11.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用柴胡12g,桂

枝、白芍、黄芩、半夏各10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

枣5枚.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jq中医,1996,c+,:317"]

12。柴胡桂枝汤治疗慢性胰腺炎:本方用柴胡12g,桂枝、

黄芩、芍药、党参、半夏各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3片。

发热,便秘去半夏、党参,加大黄、金钱草;腹痛较剧加木香;、

呕吐去党参、加川连(吴茱萸拌炒);腹泻加云茯苓、莲子肉。

每日工剂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1,c12,;5353

13.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脂膜炎:基本方用桂枝9g,柴胡

10---30g,黄芩工0—20g,党参、白芍各10g,半夏9—15g,生

姜、甘草各6g,大枣6枚。出现红肿斑块者加金银花、地丁、

公英,皮下结节形成、触痛并以湿热蕴结为著者加乳香、桃

仁、鸡血藤、薏苡仁、制南星,重用半夏;高热不退者重用柴

胡黄芩,加羚羊角粉(工.5g冲服)。每日l剂,水煎,分2次

温服,高热不退者每日2剂分4次温服。连服20~,30剂。为巩

固疗效,必要时用原方2剂炼制蜜丸,每丸重9g,每次1丸,

每日3次口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c4,:214-]

14.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癫痫:基本方为柴胡、半夏各9g,

黄芩、党参、桂枝各6g,白芍12g,甘草3g,生姜2g,大枣4g。

小儿用量酌减。风痰加白附子、蜈蚣、全蝎、僵蚕;热痰加天竺

黄、胆南星、川贝;寒痰加南星:石菖蒲、皂角荚;惊痰加生龙

齿、朱砂、夜交藤、钩藤;心肝火旺加黄连、栀子、龙胆草、大

黄;舌边有瘀斑加丹参、赤芍、郁金。每日1剂,水煎服,10剂

为1个疗程间隔3日。治疗期忌食绿豆、茶叶和生冷、辛

辣之品以及肥甘厚味、煎炒炙婵之物.[陕西中医,1990,c,,:293]

15.本方去桂枝、生姜、红枣、半夏、人参,加生地、陈

皮。治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

妇人热人血室,或产后经后因感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名柴



胡饮.[景岳全书]

16.本方去桂枝、半夏、红枣、生姜,加大黄、当归。治一

切肌骨蒸热,寒热往来,或伤寒五六日,发热潮热,发汗不解,

或汗后余热劳复,脉洪实弦数,大便秘结,妇人产后经病不快

等,名柴胡饮。

17.为本方用量加至四倍。治少阳病兼有太阳表证及三焦不

透,荣卫不和,心腹急痛者,可用于胆道蛔虫、阑尾炎、粘连性

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过敏性紫癜等,名大

柴桂汤。



83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9g桂枝6g干姜4.5g瓜

蒌根12g黄芩9g牡蛎30g炙甘草6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500m1,

分3次温服。

(功效)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主治)

主证。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不呕,小便

不利.

副证。但头汗出,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苔或薄苔而;

滑,脉弱,或浮弱,或沉弦。:

(临证加减)

1.疟疾初起,恶寒甚而兼有表邪者,加常山、乌梅、草果

15g,以截疟祛痰,其效更佳。

2.津亏而干咳者,加天冬、玉竹,以滋阴生津。

3。骨蒸盗汗者,加黄芪、鳖甲或合清骨散,以清虚热。

4.妇人经、带、胎、产之病,合四物汤以养血润荣。

5。因水饮而晕眩者,加泽泻、白术,或合五苓散,以化气

利水,消解晕眩。

6.虚烦失眠者,合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7.渴而水肿者,合五苓散,以化气利水,健脾利湿。

8.肋下痃癖者,加吴茱萸、茯苓,以消阴毒。

9.气郁血滞者,合桃仁承气汤,加红花、赤芍、川芎以活

血化瘀,荡涤瘀热。

。10.胆道系统疾患,胸胁疼痛可酌加元胡、香附、川楝子,

也可合柴胡疏肝散同用,以疏肝理气加强止痛作用。

11.本方加茯苓、陈皮、泽泻治少阳不和,水饮内停。

12.本方加丝瓜络,治肝炎。

13.本方加水蛭、丹参、地龙治美尼氏综合症。

14.本方加石菖蒲,蜈蚣治阳痿.

15.本方加当归、白芍、蜈蚣治房事茎痛。

16。本方去黄芩。主治妇人伤寒,月经方来初断,寒热如

疟,狂言见鬼者,名干姜柴胡汤。

17.柴胡、大黄、枳壳、薄荷、焦栀子、桔梗、连翘、甘

草、淡竹叶。水煎服。治少阳表邪,内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

如疟.心烦懊依,大便不通,名柴芩清膈煎。



8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12g龙骨4.5g黄芩4.5g

生姜5g铅丹4.5g人参4.5g桂枝4。5g茯苓4.5g

半夏6g大黄6g牡蛎4。5g大枣6枚

上12味,以水1600ml,煮取800ml,加大黄切如棋子大,

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ml。大黄应后下为合法。

(功效)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主治)

主证:发热。胸胁苦满,烦躁谵语,惊惕不安,不便不利,

苔黄津少舌质红,红弦数,或沉紧。

副证:一身尽重,转侧不利,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

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或便秘。

(临证加减)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阳虚饮结及肝

胆失调,症状表现为悸、惊、癫、痫。方内使用柴胡部分的目的

有三:由少阳证加剧转化而来的烦惊、谵语或癫痫等症;病程中

出现柴胡证的某些症状;具有柴胡证的体质因素。方中柴胡分量

应为柴胡汤折半量。该方运用灵活掌握。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研究: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应用

本方的临床研究概况,对癫痫、高血压引起的耳鸣、甲亢、眩

晕、圆形脱发、不寐等病症均有疗效。认为凡届神经精神方面的

病态,属热证实证,或偏热偏实证,用他药无效,均可用本方观

察治疗。另外,对持续发热。夜尿症、神经性心悸、慢性肾炎、

子宫内膜炎、产后胸满动悸、心办膜病的心悸气短、遗精、阳痿

等,亦有一定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0,c2,,287]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本组包括神经衰

弱,更年期综合征,心血管、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精神紧张综

合征,单纯性精神病。药用柴胡、制半夏、杭白芍各工2—15g,

黄芩9~12g,党参15~--20g,炙甘草、川芎、五味子各9g,淡

干姜6~--9g,大枣、枣仁各12g,龙骨15~-30g,牡蛎、夜交藤

各30g。心烦失眠多梦加茯神、柏子仁;心悸加丹参、川连、代

赭石、灵磁石;汗出盗汗加浮小麦、麦冬;口臭便干加蒲公英、

瓜蒌仁、蚕砂、大黄、升麻;纳呆加山楂、炒谷麦芽;胁胀痛加

枳壳、香附;脏躁加浮小麦;遗精畏寒加桂枝;狂躁便秘加胆南

星、广郁金、竹茹、菖蒲,或用礞石滚痰丸、牛黄清心丸等。每

B1剂,水煎,分3次服,疗程长可研粉冲服.7日为1个疗

程,疗程间隔2日。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躁狂型精神病:基本方为磁石

lOO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先煎),茯苓25g,柴胡

18g,黄芩、半夏、太子参、菖蒲、郁金各15g,桂枝12g,大

黄、生姜、大枣各lOg。每日工剂,水煎服。缓解期用上方去磁

石,加朱砂20g,共研末,和蜜为丸,每丸约lOg,每次1丸,

每日3次El服,连用1—3个月。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本方治疗本病以

口苦、心烦、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药用柴胡9~12g,黄

芩6—9g,桂枝5"--8g,云苓、党参、生姜各10g,龙骨、牡蛎、

半夏各12g,大黄、菖蒲、远志各6g,大枣6枚。视症加减,每日

1剂,水煎服;禁辛辣刺激食物。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狂证:药用柴胡24g,茯苓、

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桂枝6g,黄芩9g,半夏工2g,党参

15g、大枣6枚,大黄6--15g,铅丹4.5g,铁锈30~-60g。不寐

加朱砂、琥珀;烦闷加菖蒲、郁金;痰热加胆南星、天竺黄、礞

石;痰阻胸膈配用瓜蒂散或明矾。每日l剂,水煎服。肝肾功能

异常、年老体弱、中毒性精神病不用铅丹;一般用药中病即止。

7.新制柴胡汤治疗精神分裂症:新制柴胡汤,即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合癫狂梦醒汤。

注:癫狂梦醒汤: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

大腹皮、青皮、陈皮、桑白皮、苏子、甘草.

8.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疗夜游症:用本方治疗夜游症而取效,

并指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系统疾患中医病理属于阳虚饮

结和肝胆失调,在症状上以悸(心悸亢进和心下、脐下、胸腹的

悸动)、癫(狂躁、神志异常,、痫《抽搐失神,、惊(易惊、恐

惧、精神不安)为主要特征。CN江中医杂志,1964,t,,:19]

9.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治疗: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或炙甘草汤配合西药他巴唑治疗甲亢,待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状

缓解后,只服中药至各种症状消除。m方0临床,1975,c2,:19]

1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柴胡加龙骨牡

蛎汤对甲亢实证用本方缓解症状以治标,效果满意。在症状缓解

后,继之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软坚以治本,据称疗效稳定。本

人体会到治疗甲亢必从治肝人手,确系经验之谈。[新医药学杂志,

1998,(1):29]

1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精:遗精病人,初起多为阴虚

火旺,心肾不交;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或劳伤心脾,气不摄

精。遗精日久,则精亏液耗过多,阴损及阳、阴阳并虚。多证见

少寐多梦,头晕目眩,心烦,心悸怔忡,健忘,身倦乏力;或脘

腹痞满,食少便溏,小便赤涩或浑浊,腰膝酸软,久则形寒肢

冷,面色枯槁,精冷或见阳痿。治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潜阳人

阴,交通心肾,收敛浮越之阳,固涩遗泄之精。该方组合有度.



结构严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用之则错杂之证可除。[中医杂

志,1993,(9):523]

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高脂蛋白质血症:用本方。痰

湿型加茯苓、白术、半夏、木香、泽泻、砂仁;肝郁气滞型加枳

壳、白芍、郁金、元胡、当归;肝郁脾虚型加枳壳、白芍、元胡、

佛手干、党参、茯苓.每日工剂水煎服。[福建中医药,1997,t4,,12]



85.四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枳实12g柴胡12g芍药9g

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

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

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日3次,每次2g。咳者,加

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

者,加茯苓1。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

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

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

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

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

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

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

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

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

黄芩、炒白术。每日工剂,分2次服。[黑龙江中医药。1991,c5,,113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

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

瓦楞子。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

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阴不

足加太子参、川石斛。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实各10--12g。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

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

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

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治疗6-8周。[新中医,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用柴胡、元胡、王不留

行、枳实各12g,白芍、金钱草各30g,郁金、茵陈、川楝子各

15g,大黄、甘草各lOg。胆绞痛甚加白芍至60g,甘草至15g。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1]

5.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方取柴胡、白芍、枳实、

茵陈、乌梅、川楝子、郁金、广木香、银花、连翘。便秘加大



黄。[新医药学杂志,1977,cl。,:37]

6.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用本方加乌梅、川栋子,

全部治愈出院。本方系用于木郁土壅之四肢厥逆而不温,咳、

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阴证,借用四逆散加乌

梅、川楝治疗胆道蛔虫病,是取柴胡升阳达表,疏肝利胆,冀其

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得芍药之酸甘能柔肝缓急而止痛;更配梅楝

之酸甘,使蛔虫退出胆道;又助以枳壳宽中下气,使蛔虫从大便

排出而愈。[福建中医药,1962,c2,:37]

7。四逆散加味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淋巴结肿大:四逆散加

味,治疗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胃脘痛、痢疾、肝炎、肝硬化等

效佳。四逆散加夏枯草、半夏、七叶一枝花,治疗颈淋巴结肿或

淋巴结核初期属痰凝气滞者疗效满意。[新医药学杂志,1975,《7,]

8.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用四逆散加丹皮、黄柏,

认为本方不仅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而且其远

期疗效也令人满意。

9.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性上腹痛:包括慢性胃炎急性发作,

急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急性肋软骨炎,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病症。方药取柴胡、枳

壳、竹茹、香附各9g,木香、元胡各12g,莱菔子、白芍各

15g,甘草6g,随症加减。[陕西中医,1988,《10,.443

10.四逆散加味治疗肠道疾病:四逆散加味治疗属肝郁气滞

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满意。又以四逆散合白头翁汤治疗菌痢痊愈而获效。



11.加味四逆散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本方用柴胡、枳实、炙

甘草、葶苈子、地龙各lOg。发热加黄芩、白蚤休、鱼腥草;阴

虚明显加地骨皮、白薇、胡黄连;气虚加党参、白术、山药;积

液量多,心悸,气促明显者加重葶苈子用量;积液量少或无,胸

胁痛甚者加白芥子、瓜蒌皮。每日工剂,水煎服。

12。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

性迁延性肝炎,获得满意的疗效。并认为要按辨证分型加减用

药,如肝热脾湿者,可加茵陈、小叶田基黄等。肝气郁滞者,加

郁金、川楝子等。脾虚湿困者,加苍术、白术等;气滞血瘀者,

加三棱、莪术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等。[广西赤脚

医生,1978,(u):is]

13.四逆散治疗萎缩性鼻炎:用本方加味治疗萎缩性鼻炎,取

得较好疗效。其中肝胆郁热,兼受风邪,留滞不解者,用本方加大

黄、芒硝、黄芩等;因肺气不宣,内有伏热,风寒外袭肺窍所致者,

用本方加辛荑、白芷等药。

14。四逆散加味治疗顽咳:基本方为柴胡6g,白芍15g,枳

壳12g,代赭石30g,露蜂房lOg,广地龙lOg,浙贝母15g,百

部20g,五味子9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纳差痰多



加半夏、陈皮;咳痰黄稠加黛蛤散、黄芩;咽痒不适加僵蚕、蝉

蜕。[山西中医,1997,c2,:13]

15。四逆三金汤治疗输尿管结石;本方用柴胡、赤芍、白

芍、海金沙(包)、川牛膝各15g,枳实12g,生甘草lOg,金钱

草30g,鸡内金14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中国民间疗法,1998,(1):d3]

16。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药用柴胡、枳

实、赤芍、生甘草各lOg,丹参30g,穿山甲15g。肝郁枳实增

量,血瘀加水蛭;瘀湿互结加生黄芪、桂枝;附件增厚,压痛明

显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附件炎性包块加莪术;输卵管积水加

大戟、泽兰;输卵管结核加夏枯草、蜈蚣;输卵管不通伴黄体功

能不全加鹿角霜;气血不足加党参、当归;肾虚加紫河车、鹿角

胶(烊化)。每日1剂,水煎服,经期停用,3个月为工个疗程.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6):423.

17.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治疗采取内服配合灌肠

法。内服以四逆散加味,方取柴胡lOg,枳实12g,赤芍12g,

丹参30g,生甘草3g,三七粉3g,穿山甲20g,麦冬lOg,皂刺

lOg,路路通lOg。随症加减,经期停服。1月为1个疗程,连服

4个疗程。

l8.四逆散加减治疗继发性不孕:药用柴胡6一lOg,枳实

或枳壳、路路通各10—15g,赤白芍、穿山甲各lOg,甘草6go

随症加减。口服煎剂10~--15剂,为1个疗程,用药2—3个疗

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四逆散为主方治疗乳癖:基本方为柴胡、白芍、枳实各

9g,甘草3g。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党

参、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生黄芪;疼痛加秦艽;气滞加青

皮、陈皮;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丹皮、栀子;血瘀加

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

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每日工剂,水煎服。6日为工个疗

程,治疗工一3个疗程。

20.四逆散治疗功能性低血压:本组患者血压在12.o/8.0kpa

以下,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药用柴胡、枳实、白芍、黄芪各

10g,炙甘草、川芎各6g。心气虚弱,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

15g,五味子6g,菖蒲lOgl气滞明显,胁痛,善怒者,加香附、

郁金各工0g;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者,加苍术lOg,细辛6gl久

病,头痛血瘀者,加红花6g,桃仁、地龙各10g。每日工剂,水煎、

服,10日为工个疗程。[实用中西结合杂志,1992,c1,:35]

21.本方加桔梗:在很多情况下,常兼用桔梗。桔梗在本经

记载:“味辛微温,主胸胁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气惊恐悸。”

又张仲景治少阴病咽痛,用桔梗甘草汤;治肺痈,唾浊吐脓,咳

逆胸满。用桔梗白散;又排脓散用桔梗、枳实、芍药,由此可

知,桔梗者,中则能开胸膈滞气,除满痞,定悸;上则能利头



目、咽喉、口舌,止咳逆喘促,痰壅鼻塞;下则能理心腹胃肠,

洽腹满、腹痛、肠鸣下利,既能排脓补漏,苦温又兼散表。可见

桔梗对于四逆散证,显然是很相宜的。因此,四逆散加上桔梗一

药,是颇值得重视的。[小柴胡汤证的研究]

22。本方去枳实,加当归、茯苓、白术、姜枣。治血虚劳倦,

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

汗,减食嗜睡,骨蒸劳热..等,名逍遥散。

23.本方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治肝气郁结,胁肋疼

痛,往来寒热,以及痛经等,名柴胡疏肝散。Lz岳全书]

24.本方去枳实、白芍、甘草,加香附、川芎为末。以疏肝

理气,开郁通窍,治耳聋不闻雷声,名通气散。[医林改错]

25.本方加丹皮、黄柏。治疗急性阑尾炎,名丹柏四逆散。

[泸州医学院资料之二,1979]



芍药当归汤类



86.芍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12g炙甘草12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脚挛急,筋脉挛缩,脉迟,舌淡。

副证:脘腹疼痛。

(临证加减)

1.营养不良者;本方加党参、怀山药、当归、黄精、黄芪

之类,以补养气血。

2.下肢受凉:本方加肉桂、附子、桑枝、巴戟天之类,以

温补肾阳。

3.食欲不振,胃脘痞满:本方加厚朴、枳实、谷麦芽、莱

菔子、鸡内金之类,以消食导滞。

4.少腹疼痛,拘急胀满:本方加香附、大腹皮、乌药,以

理气止痛。

5。下肢疼痛:本方加牛膝、独活、羌活,以引经下行,通

络止痛。

6。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用白芍15g,

炙甘草、黄连各5g,姜半夏、陈皮各9g。脾胃虚寒加炮姜、吴

茱萸;湿热便秘加黄芩、大黄;脾胃气虚加党参、淮山药、茯

苓;腹痛甚加元胡;脘腹痞闷加厚朴、枳壳、大腹皮;湿重加苍

术、薏苡仁;嗳气、呕恶加旋覆花、代赭石;泛酸加瓦楞子、煅

海螵蛸。每日1剂,水煎服,21日为工疗程。忌烟酒及油腻辛

辣之品。[吉林中医药,1997,t6,。7]

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脘腹痛:药用白芍20g,甘草、茯苓、

党参各15g,良姜、佛手各10g,黄连、吴茱萸各5g,香附15g。

若脘腹胀痛甚者,加青皮、枳壳、川楝子以行气止痛;痛有定处

者,加丹参、郁金、失笑散以活血化瘀;胃脘阵发性剧痛伴呕吐

频繁者,加重芍、甘剂量,可用至50~75g,再加白术50g,煎汤

频服,症缓则减量;吐酸重者,加重甘草量,再加乌贝散,此时

气滞不显著者可去佛手;胃中有停饮,时有呕逆者,重用茯苓,

加姜夏、莱菔子以行气降逆止呕;胃脘部隐痛,四肢不温,吐清

水,遇寒加重,甘草改用炙甘草,加干姜lOg,制附片lOg,以温

胃祛寒止痛;大便黑者,加乌贼骨、白芨、阿胶,也可加三七粉;

若有实热,去高良姜、佛手、吴茱萸,加生军工O一工5g;萎缩性胃

炎,胃阴不足者,去热药加养胃阴之品。

8.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胆囊炎:本方用白芍60~90g,

甘草15~30g。畏冷发热加龙胆草、黄芩、柴胡;便秘加大黄、生

地、元参;痛剧加郁金、川栋子、元胡;口苦口干加天花粉、丹

皮;纳少加麦芽、山楂;恶心呕吐加藿香、竹茹、半夏;腹胀加



厚朴、枳壳;胆道蛔虫加乌梅丸;黄疸加茵陈、栀子。每日1剂,

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

9.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肠梗阻:本方用白芍40~60g,

甘草、厚朴各lOg,枳实、槟榔、莱菔子各8g。苔黄厚加黄连、薄

荷;舌红绛少苔加沙参、元参、麦冬。每日工一2剂,水煎服。并

用大黄甘草汤(生大黄、生甘草各Ig)水煎取液1汤匙口服。胃

肠减压,抗炎,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10。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气虚血弱型习惯性便秘:本组病例

中,男性工4例,女性46例,方用白芍、甘草二味主药,以工周

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白芍60g,甘草30g,病情重者可适

当增加用量;第二个疗程改白芍为30g,甘草60g;第三个疗程

起白芍、甘草均为30g。每日工剂,分3次服。伴出血者,加白

茅根、仙鹤草;伴腹痛者,加元胡;伴心悸、失眠者,加柏子

仁、益智仁、茯神;伴眩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伴心烦

者,加阿胶、黄连等。同时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及含

纤维丰富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调摄情志,劳逸结合。[四

川中医,1997,(6):30]

11。芍药甘草汤治疗乳腺炎:认为投药时期要早,即有寒

战、发热,乳腺块界限不明显,表面皮肤或正常或略带红色,有

疼痛及压痛者为适宜;如脓已成用本方则无效。治此症时,不用

白芍,用赤芍90g,生甘草60g,每日一剂而取效。

12.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方用芍药30g,桂

枝、甘草各15g,木瓜lOg。85例患者经服3—5剂后,痉挛全

部缓解。[中医杂志,1985,c6,:50]

13.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药用白芍60g,炙甘

草30g,酸枣仁20g,木瓜lOg。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服药7

—25剂疼痛消失。

14.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颈椎综合征:用本方加威灵仙、鸡

血藤治疗,观察其镇痛作用是明显的。[连铁医刊,1977,537

15.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尿毒症末梢神经炎:用芍药30—

60g,炙甘草lOg,薏苡仁40~60g.水煎服,连服3—10剂。Cjc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21]

16.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本方含白芍60—

250g,炙甘草15—60g。刺痛加元胡;胀痛加木香;气虚加黄

芪,甚者再加人参;血虚加当归、阿胶;湿浊内阻加半夏、茯

苓:便干加大黄;便溏加罂粟壳。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新中医,1997,(1):32]

1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愈阴道痉挛:用白芍lOOg,生甘草

5g。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等;肾阴虚损加生地、女贞

子、枸杞子等;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等。疗

程最短10日,最长2个月.[国医论坛,1990,c2,;16]



18.芍药甘草汤加味治输卵管结扎腹痛:药用白芍30g,银

花30g,甘草15g,丹参20g,桂枝15g,乌药lOg,黄芪lOg。

腰酸痛者加狗脊lOg;肢冷者加附子4g;腹部压痛明显者加重银

花量,再加玄胡lOg。[河北中医,1987,《6,:48]

19。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本方用白芍20g,甘

草、木通各10g,枳壳、川牛膝、海金沙、石韦、瞿麦、冬葵

子、车前子各15g,金钱草30g,赤茯苓12g。血尿加小蓟、白

茅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湿热甚加黄柏、泽泻;年老体虚加

黄芪、党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前20分钟饮水>250ml,

日饮水>500ml。服药后20分钟做跳跃运动20分钟,年老体虚

酌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c4,:22]

20.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症:药用芍药15—60g,

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药各9g,桂枝3-6g。气虚甚加当

归9g,五味子5g;睡眠深不易叫醒者加生麻黄9g,炙远志5g;

经久不愈或遗尿重者加芡实20g,罂粟壳20~30g。每日工剂,

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2,c2,:58].

2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以本方为基本方,咳嗽频

者加百部、百合;发热者加桑叶、黄芩;呕吐者加法半夏、橘

皮;气喘痰鸣者加地龙、葶苈子、蜈蚣;鼻衄者加白茅根、阿

胶.一般服2—5剂后临床症状缓解,连服10剂后,咳喘痰鸣停

止,精神好转,食欲佳,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化验检查均正常。

[湖北中医杂志,1988,(3):22]

22.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名去杖汤。[朱氏集验方]

23。本方加无灰酒少许再煎。治湿热脚气,不能行走,名六

半汤。

24。本方加白术。治脾经受湿,湿热下注,暴泻无度,水谷

不化,腹中剧痛者,名白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5.本方加黄芩。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者,名黄芩芍药

烫。

26.本方加当归、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治血少阴亏之

症,名小营煎。[景岳全书]



87.芍药甘草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9g炙甘草9g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

(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临证加减)

l.本方芍药、附子、甘草、再加桂枝、大枣治汗后亡阳。

2。本方加乳香、鸡血藤没药治风寒腰痛。

3.本方加元胡、干姜、荜茇、白芍各用30g治肠痉挛。

4。本方加太子参、桂枝治腓肠肌痉挛。

5.本方加鸡血藤、当归、透骨草、伸筋草,川断治风湿痛。

6.本方加大黄,治寒腹中拘急,恶寒甚,腰脚挛痛,睾

丸胀痛,二便不利者,名芍药甘草附子大黄汤。



88.当归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

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

上7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每日3次,每次

200ml温服。.

注:张仲景方中用大枣者,一般为十二枚,而炙甘草汤用

30枚,为之最多者。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各用25

枚。炙甘草汤主症为脉结代,心动悸;本方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

生姜汤主症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三方重用大枣,其意在于

养护津液,滋血和脉是也。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



主证。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

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

构滑,脉细欲绝。

副证: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临证加减)

1.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手术后肠粘连腹痛:用当归、白芍

各30g,细辛8g,桂枝lOg,通草5g,炙甘草15g,酒大黄10—

15g。每日1剂,加水800ml,煎至300ml,每次50ml,每日5

—6次口服。5日为1个疗程。腹痛控制后,可继用2—3个疗

程。[国医论坛]

2.当归四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本方用当归、木通各12g,

白芍18g,桂枝9g,细辛3g,甘草6g,萆藓15g,蒲公英30g,

金银花24g,大枣3枚。湿热重加大黄、黄柏、薏苡仁;虚寒重

加黄芪、吴茱萸、小茴香;腹痛加元胡、川栋子;血脓样带下加

地榆、贯仲;下腹痛坠胀加荔枝核、橘核、黄芪、升麻;包块加

炮山甲、水蛭粉(冲);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每日1剂,

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3.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本方含当归、桂枝、

芍药、通草、川芎各lOg,细辛3g,黄芪15g,全蝎2条,甘草

5g,大枣5枚。皮肤明显变薄或发硬加乌梢蛇、地鳖虫;肤色变

深或肌肤甲错选加桃仁、红花、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等;皮肤

顽厚如木板状加海藻、昆布、牡蛎、白芥子、象贝等;病邪客脾

加理中汤,病邪客肺加补肺汤;寒凝于肝加暖肝煎;腰酸怕冷、

生殖功能低下加巴戟天、菟丝子、鹿角胶等;阴虚内热去细辛,

桂枝减量,加生地、丹皮、知母等。每日1剂,水煎服。用强的

松30mg~内脏损害明显5例,用雷公藤片。

4.当归四逆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当归



四逆汤口服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

静滴治疗相对照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进行了临床观察,共总结

病例78例。治疗组:采用当归四逆汤加水蛭、川芎、琥珀,煎汤

口服与清开灵注射液静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当归、通草、白

芍各15g,琥珀(另冲)、细辛各5g,水蛭lOg,桂枝、川芎各

12g,大枣5枚,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武火煎沸后,文火再

煎30分钟,两次取汁共计400ral,每次服200ml,每日2次,分早

晚温服.若有呃逆等不便服用者,可少量多次喂服。同时用10%

萄葡糖注射液500ml加入清开灵注射液60ml(北京中医学院实验

药厂生产)静脉滴注,每日1次。

5.当归四逆汤加味配合牵引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药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9g,通草、炙甘草各6g,大枣

工2枚.寒湿加甘姜苓术汤;气血虚加党参、黄芪、鸡血藤;肾

阳虚加右归饮;肾阴虚加左归饮;血瘀加乳香、没药、丹参、桃

仁、红花;寒郁化热加黄柏、知母。水煎温服。并用骨盆牵引,

总重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至体重的1/3—1/2,每次l小

时,每日3次;手法推拿依次用按揉法、封腰法、斜扳法、牵抖

按压法及仰卧位牵引法,隔日1次;均20日为1个疗程。

6.当归四逆汤加牛膝治疗坐骨神经痛:本方用当归、桂枝、

芍药各15g,细辛5g,炙甘草、通草各lOg,大枣6枚,牛膝

2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2次服,6剂为工个疗程.[中医正

骨,1997,(3):38]

7.当归四逆汤加味治漏肩风:以当归四逆汤为基本方(当

归、白芍、桂枝、细辛、炙甘草、通草),若气虚较明显加黄芪、川

芎,疼痛较甚加姜黄、红花,以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每日内

服1剂,6日为工个疗服。服药3个疗程。

8。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雷诺病:药用当归50g,桂枝20g,

白芍30g,细辛、木通各5g,大枣3枚,附子、炙甘草各lOg。

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气滞加柴胡、香附、木香,去大枣和

炙甘草;寒盛加肉桂,倍附子;血瘀加红花、丹参,去木通。另

取独活、川椒、艾叶、桂枝、桑枝、红花、透骨草各等量,煮沸

先熏后洗,每日2次。

9.辨证治疗多形性红斑: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斑色紫

红而暗,伴指趾肿胀,自觉手足发凉,骨节酸楚,便溏溲清,舌

淡苔白,脉缓涩,辨证属风寒型.以当归四逆汤加川芎、降香、

鸡血藤、丹参、三七、熟附子、黄芪治疗,效果极著。[上海中医

药杂志,1983,(11):26]

10.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治疗基本方为当归12g,桂枝9g,

赤芍12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4.5g,大枣7枚。水煎服,

每日1剂。另药渣煎水熏洗患处半小时,每Et2次。继发感染者,

药渣内加银花30g,地丁30g。

ll。本方去通草、大枣,加独活、寄生、茯苓、杜仲、干地



黄、人参、秦艽、牛膝、川芎、防风,桂枝改用桂心.治肾气虚

弱,卧冷湿地或当风,致湿流人脚膝为偏枯冷痹疼痛,或腰痛脚

挛重痹者,名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2.本方去芍药、大枣、通草,加茯苓、生姜、独活、桑寄

生、秦艽、防风、威灵仙、牛膝、金毛狗脊,桂枝改桂心。治肾

虚兼受风寒湿痹,名独活汤。[医学心悟]

13。本方去细辛、通草、大枣,加人参、麦门冬、麻黄、黄

芪、五味子。治病人久虚,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

伸,而致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脾胃论]



8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

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吴茱萸6g生姜15g

上9味,以水1800ml(或水酒各800m1),煮取1000ml,去

滓,5次温服。

清酒,李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又曰;

“酒之清者曰酿......惟米酒入药用。”据此,本方用清酒应是较好

之澄清米酒。取其温散是也.

张仲景用水酒合煮有三方;其余二方为炙甘草汤及芎归胶艾

汤。本方用水酒合煮之义,除散伏寒之结滞外,亦加强温经通脉

之力,养阴剂得此不致凝滞,后世用当归,喜加酒,与张仲景此

法有关。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和胃。

(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临证加减]

1.阳痿:阴寒外袭,肾阳受遏之阳痿者,本方加附子。[陕

西中医,1986,(3):21]

2.霍乱:霍乱之脱水,脉沉细,呕吐下利者,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加乌梅、黄连。[陕西中医,1990,t12,:5583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缩阴证:缩阴证的病机为

肾虚肝寒,立温肾阳,暖肝脉为法。方用温阳解痉汤,即当归四

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熟附子、小茴香、干姜。治疗方法:轻者每

日工剂,分2次服,晚上用第三煎汤药熏洗外阴。病重者每日2

剂,熏洗两次,且配针灸。[黑龙江中医药:1987,c2,:15]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妇科的运用:用本方加减治

疗白带、月经后期、乳房胀痛等,均获效。[新中医,1984,《12,:413

5。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冻疮:患者均有反复发作

病史多年,以耳垂为甚,或耳轮,足跟,手臂均罹患,局部红肿

痒痛或破溃,经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6—8剂而痊愈。

[吉林中医药,1986,(1):313

6.主霍乱多寒,手足厥冷,脉绝。本方名四逆汤。

7.本方加附子。治霍乱多寒,肢冷脉绝,名通脉四逆汤。



干姜汤类



90.干姜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3g生附子9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一次服。

(功效)救急回阳。

(主治)

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

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临证加减)

1。腹痛:若但腹中切痛者,本方生姜代干姜。

2.阴盛格阳:身冷,脉沉微,烦躁不饮水,本方加人参以

治之。

3.本方合生脉散加车前子、茯苓治心衰水肿。

4。本方加人参治无根之火。症见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

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李东垣]

5.干姜附子汤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

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星、低血压眩垦、美

尼尔氏综合征偏于阳虚型者。治疗休克及低血压时,常与生脉饮

合用,其效更佳。[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861

6。本方用生姜代干姜。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吐,头

痛,饮食不消化,一切虚寒证,并皆治疗,名姜附汤。

千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黄连9g人参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

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

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

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

lO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每El工剂,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医,1974,cls,:zs]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

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

或五苓散。

(2)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

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

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3)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

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

呕。方用大黄甘草汤。

(5)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

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

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上热下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方

用黄连汤。

(7)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汤。L箱中医,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

汤。[伤寒论]



91.理中丸(汤)



(别名: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制丸剂:上4味工。倍量,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

重9g,每日2次,每次1丸。

汤法:上4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取

20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

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



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

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

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有以下三种不

同见解。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人参味甘温,内经曰: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

君。”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

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为

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各

有一定之理。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

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

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此证多

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故治疗上重

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再者,

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中医方剂

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

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呕吐

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虚湿

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

谷麦芽、山楂.[新医药学杂志,1977,t7,:30]

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

证有六: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

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无

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⑥脉沉细或濡缓。其

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山东医药,1979,cll,:25]

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党参20g,

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15g,白

芨15---20g,三棱10~12g,黄连6—8g,陈皮、甘草各lOg。视证

加减,每日1剂,15日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0,c2,:62)

5。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

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麻

6g,诃子20g。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加

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每日1

剂,水煎服。

6。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含熟

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各15g,

干姜6g。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每日1剂,水

煎服,25El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辅助饮食疗法:牛脊

椎骨500g,炙北芪60g,红枣20g。水煎服,2—3日工次。酎隋

输血。[江苏中医,1997,《12,:ls]

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便



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

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均经

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

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诊断参照Manning提出的4大症状和

Fielding提出的4个体征。基本方为黄连6g,党参15g,白术

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粪便中黏液多(便脓)兼里

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和木香、槟榔各log;下痢日久加乌梅

lOgl口子不欲饮加煨葛根15g;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莱

萸各lO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最短8天,最长31

天,平均14天。[中医杂志,1991,c12,;20]‘

8。理中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所有患者均经维生素B2、

冰硼散等药治疗,见效甚微或无效。治疗基本方为党参、白术、

抱姜、炙甘草.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象者加肉桂;有

热象者,加黄连。

按:口疮一病,缘于脾胃呆滞,申阳不振,蒸腾运化无力,

口腔得不到充足营养.因而治疗该病选用理中汤,温申健脾。寒

甚者加肉桂,使申阳得振,脾气得运,则精微物质上荣,溃疡自

然愈合。若口腔与舌面俱见溃疡,溃疡面周围红肿痛甚,属脾虚

胃热,寒热错杂所致,当佐以清泻胃火之品,在理中汤中加入黄

连,取振奋脾阳并清泻胃中邪热之义,使邪热去中阳复,则口舌

溃疡俱愈。[浙江中医杂志,1992,(10,:474]

9.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

汤。[千金方]

lO。已产讫,可服本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

方名四顺理中丸。[千金方]

11.治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

逆满;治风人腹,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寒不通,

本方名白术丸。

12。本方加桂枝。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

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13。本方加附子。治阳虚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温,脉微

等症,名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

14.本方加黄连、茯苓。治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下

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连理汤。[张氏医通]

15。本方加枳实、茯苓。治素体脾胃虚寒,痰饮并结于胸,

胸膈满痛者。又治小儿疳积,便溏纳减,腹胀,人虚,有蛔虫,

服驱虫药无效者,名枳实理中汤。[和剂局方]

16.本方合五苓散。治脾虚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胀水



9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黄芩9g黄连9g人参9g

上4味,以水1200mi,煮取4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

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但在临证应用时,按

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则

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

人参、干姜。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药用干姜、

黄连各9g,黄芩12g,党参30g,砂仁6g,广木香、炙甘草各

lOg。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芩、黄连减量。每El工剂,

文火煎3次,取汁400ml,分3次服。[四川中医,1974,cls,:zs]

4.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呕吐的治疗:《伤寒杂病论》

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治可

归纳如下。

(1)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汤

或五苓散。

(2)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四肢厥

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治宜:温中散

寒,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

(3)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下

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治宜: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方用大半夏汤。

(4)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

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止

呕。方用大黄甘草汤。

(5)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

利,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或脉缓弱。治宜:开

结除痞,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

(6)上热下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治宜:清上温下,和胃调中。方

用黄连汤。

(7)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薄

黄,脉缓弱或虚数。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干姜黄芩

黄连人参汤。L箱中医,1997,c2,:56-57~

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

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

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

汤。[伤寒论]





赤石脂汤类



93.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禹余粮30g

上2味,以水1200ml,煮取400m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收敛,涩肠,止泻。

(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

(临证加减)

,1.慢性痢疾:偏寒者,加党参、焦白术、肉豆蔻、制附子

以补气温肠;寒热交错者,合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或连理汤。

2。久泻:已气虚者,合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补中益

气汤以补气止泻。

3.脱肛: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丸),以提升中气。

4.下焦下利:喻嘉言曾以本方为末,与饭拌和服用,治下

焦下利证,此法可以借鉴。

5.本方加升麻、焦白术、茯苓、生山药、黄芩炭、干姜,

治久痢。

6.本方加党参、生地炭、白术、附子、炮姜治虚劳发热

下利。

7.本方加怀山药、川连、诃子肉、砂仁,治下利脓血。

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干姜3g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

(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

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

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

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

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

为非张仲景旧文。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

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

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便脓血属于热的虽

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

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

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

脓血,正是药证相符。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

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

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因

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

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

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59]

10。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

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

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广东中医,1959,c4,:163]

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

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

热利下重不可用。[新中医,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普济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94.桃花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细末分两次

冲服)干姜3g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

(主治}

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

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急后重现象。

(临证加减)

1.脾肾俱虚,阴寒内盛:加附子、肉桂,以温脾暖肾。

2.腹痛甚:加白芍、刘寄奴、桂枝,以缓急止痛。

3.久泻滑脱:加党参、煨肉豆蔻或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固脱。

4.吐血:为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症见精神萎靡,

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温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脉沉无力

(以上诸症,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症),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为宜),呕甚者加半夏,正气虚加人参、黄芪。

5.阴寒内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肠炎等病属阴寒者):属气

虚者酌加黄芪、人参、茯苓;阳虚者加附子。

6.中焦虚寒:痔疮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泻,加

焦白术、茯苓;脱肛,加黄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热象:可酌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苦寒之味。

8.桃花汤证:加入乌梅一味,比单用桃花汤效果更显著。

[中医杂志,1965,(2);231

9.桃花汤证质疑:本方历代诸家见解不一,如吴谦、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认为少阴经传经热邪所致;钱天来、成无己、汪

苓友、方有执等都认为是下焦虚寒,不能固摄使然;舒驰远更疑

为非张仲景旧文。根据张仲景立方用药,以及与厥阴篇第371条

和第337条,属于热性下利的白头翁汤证相互辨证,则桃花汤证

应属于少阴虚寒滑脱为是(本文按此论方)。便脓血属于热的虽

属多数,然因下焦虚寒不固而便脓血的,亦颇不少见,如果真属

少阴随经热邪为患,则应当用阿胶、芩、连之属,岂有复用干

姜、石脂之理?现在用温涩固摄的桃花汤来治疗虚寒滑脱的下利

脓血,正是药证相符。热证便脓血,张仲景已很明显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饮水的里热见证,而桃花汤证既无下利重又无渴欲饮

水,可见彼属实热,此属虚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证非

热邪,当然是对的,但又认为也非下焦虚寒,则嫌一间未达。因



为虚寒滑脱的下利脓血,并不是参、术、桂、附所能取效..总

之,下利脓血滑脱下禁,是桃花汤之主证,必用此方始能获效,

若单用温补之品,是无能为力的。[伤寒论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59]

10。桃花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经久不愈而

转成,多属中医冷痢,一般表现为腹部隐隐作痛,排出脓血样黏

液便,兼有微胀和哕气等症。全部病例均服药3—5剂即见效。

继以健脾和胃之法调理一周余而愈。[广东中医,1959,c4,:163]

u.桃花汤治疗痢疾的应用标准;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谓痢疾初起无止法;②肠黏膜溃烂,所下之血色鲜红

或便脓血,脓色晦暗,其人神惫身倦者可用;③虚寒下利可用,

热利下重不可用。[新中医,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诃子、肉豆蔻、龙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名诃子丸。[普济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脐下绞痛,名桃花丸。

『备急千金要方]



四逆汤类



95.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制附子9—15g

干姜4.5—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

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

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

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

(临证加减)

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

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

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本方加吴茱

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

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

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

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

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

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

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

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本方加桂枝、桑寄

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

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

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

7。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

郁金、香附。

8。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

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lo.四逆汤加黄连治疗小儿泄泻:病例,经用四逆汤加黄连

煎剂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在三次以下,精神活泼,食欲正常者

即为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64,c8,:14]

11.《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伤寒论》用附子回阳救逆,



则必用生者与干姜配伍,不多杂以它药,如四逆汤、干姜附子

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持纯阳之性,奋至大

之威,回阳于垂绝,起危于顷刻,非此等大剂难胜任。[中医杂志,

1992,(12):193

12.张仲景应用附子的探讨;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

略》二书应用附子之比较,得出结论,作急救虚脱用者,宜生附

子;作强心及局部衰弱症状用者,宜炮附子轻剂;作镇痛用者,

宜炮附子重剂.[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c6,;321

,13.四逆汤配伍的辨析:方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子

之毒,抑短扬长,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而熟附子的强心作用,

不但不亚于生附子,而且经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强。

现时诸家对生熟附子以及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互的作用关系,见

解不一.然而,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产生不同效用,.则是肯

定的.[浙江中医杂志,1997,f5,:33]

14.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临床应用于休克、腹泻、阳虚

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

窄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c3,;51—53]

15.、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本方去干姜加芍

药,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16。少阴厥阴腹痛,本方加吴茱萸,名茱萸四逆汤。

17.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及寒疝,脐下冷,引腰腹

痛,本方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

18.阴黄,本方加茵陈蒿,名茵陈四逆汤。

19.阴盛格阳,合生脉散加陈皮,名回阳返本汤。

20.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者呕吐,此为急病,本方加官

桂、良姜、半夏,名浆水散(洁古方)。

2L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及中寒发厥心痛,本方加白术、

大枣,名术附汤.

22.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无

大热者,本方去甘草,名干姜附子汤。又治中寒厥逆,眩仆无

汗,或自污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23。治阳微阴脱,症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手足

厥冷者。方中四逆汤为回阳固脱,加人参以生津益血,名四逆加

人参汤。

24.本方干姜量加大一倍,附子选其大者。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而面赤,此乃阴盛于

里,格阳于外,名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25.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

急不解,脉微欲绝。此乃阴竭阳亡之重症,加猪胆汁名通脉四逆

加猪胆汁荡.[伤寒论]

26.本方去甘草加葱白。治恶寒,四肢厥冷,脉微,下利,



面赤者。

27.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治下利,脉微,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而烦者,名白通汤。[伤寒论]

28.本方加茯苓、人参。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者,手足厥逆,脉沉微,名茯苓四逆汤。

29.本方加人参、熟地、当归。治阴阳欲脱或命门火衰,阴

中无阳者,名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96.四逆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附子9g干姜4。5g

人参3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主治罩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恶寒,脉沉微,舌

质淡。

(临床加减)

1.温热病后期: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溲清等阳虚证;

又有舌红少苔,口渴烦躁,脉细等阴虚证者,用本方加石斛、麦

门冬、沙参常获良效。

2.人参四逆针剂治疗休克及心衰的疗效;用人参四逆针剂,

每毫升含人参、熟附子、干姜各0.2g,麦冬0.312g,治疗各种

类型休克、低血压、心衰等取得满意效。实践证明此针剂对升高

血压,加强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改善末梢循环有肯定疗效,

其作用缓和,某些方面可代替升压药、扩血管药或辅助强心药。

用药中未发现副作用。埚建中医药,1980,《4,:ls]

3.四逆加人参汤回阳复阴: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风湿性心

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例均获得良效。

4.四逆加人参汤抗自由基损伤治疗冠心病心胶痛临床治疗:

药用黑附子9g(先煎),干姜、甘草各6g,红参5g(另煎)。每

日工剂,水煎服.

5.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基本方为干姜3g,

附子3g;甘草3g,人参3g。加水约200-~300ml,两沸后去渣,

入红糖少许,5%小苏打水lOml。温作茶喂,每日l剂。小儿受

药呕吐者,亦可试作保留灌肠,每次lO~20ml,日3次。守方

应用两剂,不效续进两剂。均未嘱禁食乳食。辅助治疗,zbJL腹

胀哭闹者,在用汤剂治疗的同时,也可用大葱数根焙热,手绢包

置掌中,反复揉擦患儿腹部,每次10分钟许,若见小儿重度脱

水,仍应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中毒等治疗。分型

加减,伤阴偏重型,附子易乌梅6g,加强酸敛护阴之力;伤阳

偏重型,加牡蛎6—9g,潜阳固涩;阴阳两伤型,守方应用,益

气固脱,生津滋液。临床采用此方治疗年龄3个月至3岁半的婴

幼儿秋季腹泻,结果痊愈。



97.茯苓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茯苓12g人参3g附子9g炙

甘草6g干姜4.5g

上5味,以水1000m[,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服2次。

(功效)回阳益阴,兼顾利水.

(主治)

主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烦躁,心悸,小便不利,舌质

淡,舌苔白滑。

副证:或见四逆汤证之“或然证”。

(临证加减}

L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根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阳亡正

虚烦躁案”、“发热不愈正虚亡阳案”、“三阴疟疾案”、“虚寒眼疾

案”、“癫狂案”等均获良效。本方具有温肾燥湿,补阴回阳之

功。凡上述各证,只要具有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

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证候者,均可用本

方治之。但病有轻重,证有缓急,在用药上必须灵活加减,方能

切中病机。.[中医杂志,1965,(1):28]

2。茯苓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衰等疾病: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心

病、肺心病引起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阻滞、急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震颤性麻痹等有一定疗效。[浙江

中医杂志,1981,(10):422]

3.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尽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用茯苓绝大多数是用来淡渗利水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张仲景在茯苓

四逆汤中使用茯苓就是用来利水。这不仅是因为茯苓四逆证的病

机是阴阳两虚,并无水湿内阻,或者即使有也不严重,否则果真是

水湿并重的话,张仲景当用苓术附相配的真武汤一类,而且茯苓本

身确具有良好的宁心安神除烦躁之功效。如《名医别录》谓其

“开胸腹,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安中”;《药性论》

谓其“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药证》谓其“主治悸及肉困筋

惕,旁治头眩烦躁”;《千金方》妇女产后淡竹茹方注云:“若有人

参用一两,若无加茯苓一两半亦佳.”《千金翼方》有“人参、茯苓

皆治心烦闷及心惊悸,安定精神”的记载,可见茯苓四逆汤以茯苓

为君,重在宁心安神。正如《方函口诀》所云:“此方君茯苓,以

烦躁为目的。本草云,茯苓主烦满。盖古义也。凡四逆汤证,而汗

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河北中医,1996,《3,:Zol

4。重剂茯苓四逆汤加味治疗急性心功能不全:云苓60g,

制附片、红参、丹参各30g,干姜15g,炙甘草lOg,川芎24g,

泽泻40g,红花20g,制成口服液(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研制),

50ml/d,数次口服或鼻饲;并用150ml/d,2次直肠滴人。酌用

高流量吸氧、镇静、利尿及输液等。旧医论坛,1996,c6,:153



98.通脉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9g

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本方药味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韵伯、钱潢、汪

琥等人认为本方条文中已明言有“脉微欲绝”、“百色赤”等症,

故人参、葱白两味药势在必用,不应附于方后待证而用。如方中

无人参、葱白,则不得名“通脉”,此说应从之。

(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

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

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临证加减),

1.原方后载之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

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呕者,加生姜二两(6g);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

两(6g)。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后世医家对此“加减法”有异义,乃非张仲景原意.如

钱潢曰:“加减法,揣其词义浅陋,料非张仲景本意,原文中已

先具诸或有之证,然后出方立治,则一通脉四逆,其证皆可该

矣。岂庸续用加减耶,况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辈,未敢

竟削,姑存之。以备识者之鉴云。”此说应从之。

2.少阴咽痛:加桔梗。[江苏中医,1965,c8,:93

3.少阴格阳证:本方加芍药、麦冬、知母。[中医杂志,1962,

(2);143

4.本方加生石脂、人参、茯苓,治阳气欲脱之下利。

5.本方加党参治寒湿霍乱。

6.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治少阳寒化证。

7.本方加葱白治戴阳证。

8。本方加威灵仙,羌活治痛痹。



9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附子12g干姜9g炙甘草6g

猪胆汁lOml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加猪胆汁,分两

次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更见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吴茱萸、川厚朴、猪苓、川连、葱白治霍乱吐泻。

2。本方加人参、桂枝治吐泻后厥冷转筋。



100.真武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芍药生姜各9g白术6g

制附子9g。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

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

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

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

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ee~

杂志,1965,(7);39]

2。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

疗水病的范围。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

行了综述。[中成药,1989,cu,:39~40"]

3。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

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

气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

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

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

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

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

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哳医药学杂志,1978,cu,:7]

4。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

加皮为基础方。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

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

则。[辽宁中医杂志,1984,t2,:22].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

煎)、茯苓各lO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i气阴两虚型用

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

花工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

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每日1

剂,冰煎至300ml,早晚分服。并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人工O,<

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工次,静滴;适当给予持续低流量吸

氧;伴明显感染者加抗生素.

6。真武汤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药用淡附片、炮姜各



3g,炒白术、钩藤、白茯苓、炒白芍、菊花各10g,炒党参工5—

30g,珍珠母、代赭石各30g,磁珠丸(分吞)、远志各6g。脉弦

滑、苔厚腻去党参,加姜半夏、陈皮;呕吐较剧加姜竹茹。服药

3—7剂,结果:全部症状消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c4,:15]

7。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不寐:本方用炮附子、白芍各9g,

生姜15g,白术、茯苓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均先

煎),枣仁20g。情志不畅,脉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苁蓉;

气虚加生黄芪、党参;阴虚加龟板、鳖甲。每日工剂,水煎服。

病甚用谷维素或安定3—5日,中药用8—24日。[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1998,(1)18--19]

8.真武汤治疗带下症:本方用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白术30g,白芍、茯苓、生姜(切片)各50g。每日l剂,水煎

服。白带属脾虚、脾虚痰湿、脾虚及肾精关不固者,用本方皆有

效。[山东中医杂志,1994,c10,:448]

9.真武汤加味治疗羊水过多症:本方含黄芪、茯苓各工5—

20g,防己15g,制附片6—10g,炒白芍10g,生姜6g,冬瓜皮

30g,车前子20—30g。腹胀甚加天仙藤、大腹皮;下肢肿甚加

葫芦巴;腹大气急而喘加桑白皮;羊水多,腹部异常有支撑感加

玉米须、冬葵子、猪苓;苔少质红附片易川桂枝,加猪苓、泽

泻、麦冬;ABO血型不和加山栀、益母草、茵陈;血压高加钩

藤;小便不畅加重利尿药量,加五皮饮类。每日工剂,水煎服。

[中国医药学报,1995,(4);23~25]

10.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阳虚肺寒,咳嗽气促

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肺利水,名姜细味真武汤。

11.本方加木香、砂仁。主治阳虚脾寒气滞,脘胀纳呆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脾理气,名香砂真武汤。

12.本方加桂枝、猪苓、泽泻。主治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

水泛癃闭等证;共功效为温阳消阴,化气行水,名五苓真武汤。

13.本方加桂枝。主治阳虚卫弱,汗出恶风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调和营卫,名桂枝真武汤。

14.本方加党参、炙甘草。主治阳虚脾寒,腹痛下利等证;

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中散寒,名理中真武汤。

15。本方加炙甘草。主治阳虚寒凝,脉微肢厥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温中救逆,名四逆真武汤。

16。本方加肉桂。主治阳虚血寒,痹痛不仁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散寒止痛,名肉桂真武汤。

17.本方加黄芪。主治阳虚气衰,自汗短气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补气固卫,名黄芪真武汤。

18。本方加当归.主治阳虚血亏,腰酸月经不调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和血调经,名当归真武汤。

19.本方加杜仲。主治阳虚湿痹,腰膝酸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壮腰益肾,名杜仲真武汤..



20。本方加山萸肉。主治阳虚不固,遗溺滑精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补肾固精,名山萸真武汤。

21.本方加核桃。主治阳虚肺气不足,久咳气喘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敛肺定喘,名核桃真武汤。

22.本方加远志。主治阳虚阴盛,心气不宁,惊悸健忘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安神益智,名远志真武场。

23.本方加吴茱萸。主治阴虚胃寒,头痛吐涎沫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暖肝温胃,名吴萸真武汤。

24.本方加小茴香。主治阳虚寒疝;其功效为壮阳消阴,暖

肝止痛,名茴香真武汤。

25。本方加淫羊藿.主治肾阳虚衰,其功效为壮阳消阴,补

胃助阳,名羊藿真武汤。

26.本方加羌活。主治阳虚感寒,项背疼痛;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祛风胜湿,名羌活真武汤。

27.本方加桃仁红花。主治阳虚寒凝,血瘀,闭经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活血祛瘀,名桃红真武汤。

28.本方加木通。主治阳虚,湿浊化热,下迫溺涩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湿,名木通真武汤。

29.本方加淡竹茹。主治阳虚感寒,化热烦躁;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清热除躁,名淡竹真武汤。

30.本方加藿香.主治阳虚感寒夹湿,脘痞呕吐等证;主治

温阳消阴,芳香化湿,名藿香真武汤。

31.本方加桔梗、射干。主治阳虚感寒,化热咽痛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咽,名桔干真武汤。

32.本方加防风。主治阳虚感寒,身疼头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祛风散寒,名防风真武汤。

33.本方加荆芥。主治阳虚感寒,皮肤瘾疹;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疏风透疹,名荆芥真武汤。

34.本方加蔓荆子。主治阳虚感寒,头目眩晕;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疏风散热,名蔓荆真武汤。



101.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

白术12g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102.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猪胆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兑猪胆汁、人尿

合匀,分温再服。

(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细辛、牛膝,治阴盛格阳。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虚寒下利。

.3.本方加焦白术,怀山药、陈皮,治泄泻。

4。本方合半夏汤治咽颊炎及皮肤结节性红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再加黄连、知母、生姜、大枣。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四逆

汤回阳;生脉散益气生脉;加黄连、知母反佐;葱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虚阳;生姜、大枣和胃,名益元汤.[伤寒绪论]

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茯苓9g人参6g

白术12g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103.白通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干姜3g生附子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

厥逆无脉,恶寒,干呕,面赤心烦,舌质淡,苔白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乌贼骨、车前子治眼前房积脓症。

2。本方加炙甘草、潞(潞党参)治阴盛阳越证。

3.本方加吴茱萸频频服之治亡阳胸满。

4.本方加人参治腹泻。

5.本方加入淡秋石、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治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猪胆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兑猪胆汁、人尿

合匀,分温再服。

(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细辛、牛膝,治阴盛格阳。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虚寒下利。

.3.本方加焦白术,怀山药、陈皮,治泄泻。

4。本方合半夏汤治咽颊炎及皮肤结节性红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再加黄连、知母、生姜、大枣。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四逆

汤回阳;生脉散益气生脉;加黄连、知母反佐;葱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虚阳;生姜、大枣和胃,名益元汤.[伤寒绪论]



杂方类



10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9~24g生姜9~24g半夏9g

炙甘草6g人参3g

上5味,以水2000ml,煮取600ml,去滓,分3次服,每次

200ml。

(功效)温运健脾,宽中除满。

(主治]

主证:腹胀满。

副证:饮食不佳,精神疲惫,肢软乏力,苔薄白,脉缓。

(临证加减]

1.气虚甚:见症神疲,肢软乏力,人参加至9g,再加白

术、茯苓,以增加益气健脾之力。

2.矢气不畅:加大腹皮、香附、莱菔子以加强行气之力。

3.偏于湿:舌苔白厚者,加苍术、.陈皮、苏梗以增理气化

湿之力。

4.本方加佛手、枳壳、木香治胃腹满痛。

5。本方合四君子汤治肝炎后综合征。

6.本方加大腹皮、莱菔子治虚胀。

7。本方去厚朴、生姜、半夏,加白术、木香、黄连、茯苓、

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

停,名健脾丸。[证治准绳]

8.本方去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加橘皮、枳实、白术。

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名橘半枳术丸。

9.本方去生姜,加香附、白术、茯苓、陈皮、白豆蔻、砂

仁、木香、益智仁。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名香砂六君子

汤。[增补万病回春]

10.本方加人参、甘草治喉肌麻痹,名半夏厚朴生姜汤。旷

东中医,1960,(4),193],



105.茵陈蒿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上3味,以水2400mi,先煮茵陈,减1200mi,再下余2味,

煮取600ml,去滓,3次分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小便不利,色黄而短

少,舌苔黄腻,脉滑数。

副证:发热,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

不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舌苔黄腻,或脉

滑数。.

(临证加减工

1.茵陈蒿汤及其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公认本病多属



中医阳黄,应从阳明论治,属阴黄者居极少数。大多单用茵陈蒿

汤,少数以茵陈蒿汤为基础,随证加减,选加龙胆草、木通、泽

泻、茯苓、板蓝根、猪苓、大青叶、赤芍、苦参;或合用五苓

散、栀子柏皮汤、小陷胸汤等。[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3:149]

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药用茵陈、栀子、大

黄、白花蛇舌草、败酱草、鸡骨草、板蓝根、田基黄。肝细胞性

黄疸加蒲公英、银花、连翘、虎杖;阻塞性黄疸加大黄、郁金、

丹皮、莪术、鸡内金;肝区痛加柴胡、郁金;恶心加佩兰、白蔻

仁、竹茹;小便不利加半边莲、车前子。

3.小儿黄疸性肝炎的茵陈蒿汤加味治疗:以茵陈10--20g,

栀子、大黄各4~6g,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白芍各6—

9g,茯苓、五味子、厚朴各9--12g为基本方。有恶心呕吐加半

夏、竹茹;纳呆食少加焦三仙;两胁胀痛加元胡、青皮.每日工

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4.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肝炎:以茵陈、板蓝根各

30g,大黄、平地木、车前子、丹参各15g,山栀子、炒谷芽各

lOg为基本方,转氨酶200U以上加垂盆草、山豆根;黄疸重加

金钱草、赤芍;发热加连翘、.黄芩;呕吐重加苏梗、黄连。每日

1剂水煎服。[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5.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胆囊结石术后黄疸不退:药用茵陈

45g,生山栀15g,生大黄5一lOg(后下),黄芩、郁金各工0—

15g,金钱草30g,元胡、炙鸡内金各lOg。日1剂,水煎服,治

疗12~30日。[江苏中医,1996,c5,:17]

6.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

妇幼保健院儿科将茵陈蒿汤去栀子加黄芩、甘草名为黄疸茵陈蒿

汤。同时指出对原因不明及感染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也同样疗效

显著。[新医药学杂志,1973,t8,:z1]

7。茵陈蒿汤治疗崩漏:用本方治疗崩漏,凡证属实热、湿

热者,用之屡获效验;并指出若三焦火盛,热冲血海,迫血妄行

者,加重栀子、大黄用量;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者,

加重茵陈的用量。[河南中医,1981,cl,:45]

8。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母婴AB0血型不合性先兆流产:基

本方为茵陈、银花、蒲公英各30g,栀子、黄芩、白术各12g,

大黄6g。便秘加草决明;阴道出血加旱莲草、白芍炭;腰酸加

杜仲、寄生;少腹下坠加升麻、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自妊

娠早期服至产前2周。CN南中医,1996,c3,:150]

9.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药用茵陈9—12g,

栀子3--~5g,大黄2g,金钱草6~--8g,茯苓8"-10g,郁金、丹

参、平地木各9g.每El1剂,水煎,取液60ml,分3次口服,

10~15日为1个疗程。



10.茵陈蒿汤加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茵陈、栀

子、黄芩、制大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

果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期间,对服药的30例新生儿做了仔细的临床观察,未发现

有明显不良反应,仅个别新生儿出现反胃和呕吐现象,约半数

(14/30例)患儿有大便溏稀,次数增加。认为这对阻断胆红素

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进胆红素排泄起

着重要作用,正是中药退黄特点之所在,一般无须处理。少数呕

吐患儿多半是由于分娩时吞人羊水或胎便排出延迟所致,因此,

最好在排胎便以后抱起喂药,必要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后再

喂药。本研究揭示,对初生婴儿,尤其是出生工2小时内的高危

婴儿,应做胆红素监测,如果出生后12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浓度

超过60~mol/L(此时肉眼观察并无黄疸)或每El上升超过

34~mol/L,揭示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除应寻找原因外,应给

予中药口服,疗程随病情掌握。

关于中药退黄的机制:近年来已有报道,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茵陈、栀子和大黄均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可促

进胆汁的排泄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二是中药具有血型物质的

特点,大黄、黄芩和茵陈对血型抗A、抗B和抗0抗体均具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特异性地同相应抗体结合,从而全部或部分

地抑制抗体的效价,阻断溶血的发生,使婴儿得到保护。[中医杂

志,1993,(2):101]

11。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药用茵陈

30g,制大黄6g,甘草5g。痒甚加蝉蜕、丹参;或用丹参(先兆

早产忌用)、黄芩、蝉蜕各lOg,生甘草3g,黑山栀12g,蒲公

英30g,生地、茵陈、薏苡仁各15g,柴胡6g,僵蚕9g。每日1

剂,水煎服。并用维生素C2g,维生素Bo0.2g,三磷酸腺苷

0.04g,辅酶A100U,加10%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

次。苯巴比妥0.03/d,每日3次口服。10日为1个疗程,疗程

间隔7日。

12.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本组均

为肝动脉栓塞化疗后2-5日,体温37.5--39.5℃,用抗生素工

周无效者。药用茵陈、鸡骨草各30g,栀子、大黄、党参、白

术、菖蒲各15g,法半夏12g。热甚加溪黄草、蒲公英、:黄芩;

湿重加车前子、滑石、白蔻仁;气虚甚加黄芪、淮山药;阴虚甚

加元参、生地、沙参;夹瘀血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每曰

工剂,水煎服。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周为1个疗程。

停用抗生素、镇痛退热药,用2个疗程.

13。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猪苓、茯苓、白术、桂心。治湿

热黄疸,小便不利,偏湿重者,名茵陈五苓散。

14。本方去大黄,加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薢、葛

根、陈皮、半夏、薏苡仁。治平日嗜饮,湿火熏蒸而致酒疸,面



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小便赤涩,名茵陈玉露饮。

15.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炙甘草、白术、附子、干姜、肉

桂。治寒湿阻滞之阴黄,名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16.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炮姜、炮附子、炙甘草。治发

黄,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脉沉细迟者,名茵陈四逆汤。[景岳

全书]

17.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白藓皮。治痫黄,身色黄如金,

不多言语,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黏涎,名茵陈汤。

18.本方去大黄、栀子,加麻黄。治湿热黄疸,表实无汗

者,名茵陈麻黄汤。[医宗金鉴]

19。本方加升麻、枳壳、龙胆草、秦艽。治内黄,身面眼悉

黄,如黄金色,小便浓如柏汁,名茵陈散。[太平圣惠方]



106.猪肤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皮(去毛之猪皮)60g

上1味,煨汤三四小碗,取汤,吹去浮油,加入白蜜30g,

炒焦米粉15g,和匀,一日内分6次温服。

(功效)清热润燥,滋养肺肾。

(主治)

主证: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副证;或声音嘶哑,胸满,心烦。

(临证加减)

1.猪肤汤治疗咽痛;猪肤汤组方严谨,药味简而不杂,为

甘平凉润,滋阴清热的平剂。具有复阴液,退虚热,疗咽痛的作

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

之。”凡久病劳伤,肾精亏耗,虚火上炎,伤于咽喉则见咽痛、

音哑等证。应用猪肤汤应着重:咽痛而不红,音哑而无肿,并伴

有烦热咽干,体倦腰酸,寐少耳鸣,舌红脉细等阴虚火旺为特

征。方取猪肤甘寒人肾,以水济火,解少阴客热;白蜜甘平凉

润,清热润燥,以止咽痛;白粉(或粳米)甘缓和中,扶助胃

气,滋津液化生之源。此甘润平补之剂清热而不苦寒,润燥而不

呆滞,相济相须,使阴液得复,虚热则退,咽痛自消矣。总之,

先抓主证,再辨兼证,标本缓急,主次分明,随证加减,方可井

然不乱。是方药味平淡,主意很深,用之得当,确有出奇制胜之

妙。

2。猪皮膏在临床上运用:单用猪皮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更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

血,均收到良好效果。本组病例经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等检查明确诊

断后,停服其他中西药,单用猪皮胶30g烊化或胶冻,白开水送服,

每日2次,8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107.桔梗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桔梗3g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或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本方既治少阴咽痛,又治肺痈脓已成者。

主证:咽干肿痛,肺痛,咯吐脓血,腥臭胸痛,气喘身热,

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副证:咽喉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

便黄而量少;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临证加减)

1.桔梗汤治疗肺痈疗效满意,并论述本方治疗肺痈的临床

作用:①本方桔梗苦辛能宣开肺气、化痰散结排脓。经药物的化

分析:含桔梗皂苷,为强力的祛痰药,大剂量应用能促使脓疡破

溃。加速排脓,生甘草清热解毒,二药合用共奏散结排脓解毒之

功。②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必具腥臭脓痰的临床特点,目前依靠

X线临床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故凡临床确诊为肺脓疡者,

不论有无腥臭脓痰见症,皆可早投此方。本方重点在于使已成之

脓肿早溃,加速排脓,故用量较大,经临床观察,服药后见咳嗽

增剧,偶有轻度恶心,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江苏中医,1981,s]

2.桔梗汤加味治愈肺痈:用清热、排脓、消瘀,宣肺法,

以桔梗汤为主:桔梗、防己、川贝、甘草、杏仁、当归、百合各

6g,桑皮、瓜蒌、薏苡仁、黄芪各9g,大黄、栀子各3g.[哈尔滨

中医,1965,(5):27]

3.桔梗汤加味治疗慢性喉炎:基本方为桔梗、元参各20g,

生地15g,麦冬、半夏、厚朴、马勃、薄荷(后下)各lOg,胖

大海12g,甘草8g。情志受刺激,胸胁胀满,善叹息去生地、麦

冬,加陈皮、瓜蒌;病久气阴两虚,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伴

鼻炎、鼻窦炎加苍耳子、辛夷花;伴扁桃体炎加山豆根、射干、

银花、连翘;咽喉发痒,声嘶加木蝴蝶、蝉蜕、牛蒡子。每日1

剂,水煎服。12剂为1个疗程,治疗l个疗程。[中国乡村医生,

1994,(12):253

4.桔梗汤加味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基本方为桔梗lOg,生甘

草20g。疼痛剧烈加元参、蚤休、山豆根、银花、射干;吞咽困难

重加瓜蒌皮、浙贝母、天门冬、竹茹、板蓝根。每日工剂,水煎

服。10日为1个疗程,用1一2个疗程。[天津中医,1996,c6,,181

5.鼻咽癌放疗咽喉红肿者本方加北豆根,锦灯笼、牛蒡子。

6.本方去桔梗,名甘草汤,治同.

7.本方加防风,名甘桔防风汤,治同。

8.上焦风热,本方加防风、荆芥、连翘,名如圣散。

9。失音不能语者,加诃子肉,名清音汤。

10.伤寒少阴证,咽痛、头眩,本方加花粉、连翘、山栀

子、黄芩、生地、鼠黏子,名甘桔汤。

11.慢性喉风证,本方加元参、川芎、柴胡、黄芩、桔梗、

升麻、广陈皮,名少阴甘桔汤。

12.胸中痞塞,噫气吐酸或咳者,本方去甘草,加枳壳,名



枳桔汤。

13.风热咽痛,伴有发热恶寒表证者,本方加薄荷、桑叶;

邪热内盛者,加银花、连翘、黄芩、赤芍、花粉;便秘者,加芒

硝、大黄;咽喉肿痛甚者,加元参、山豆根、射干。

14。同名桔梗汤

(1)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于口渴,两

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本方加桑白皮、贝母、当归、瓜

蒌皮、生黄芪、枳壳、防已、百合、薏苡仁、五味子、地骨皮、

知母、杏仁、葶苈子,亦名桔梗汤或称济生桔梗汤。

(2)上焦气热上冲,食即暴吐,脉浮而洪者。本方去甘草加白

术、半夏曲、陈皮、茯苓、枳实、姜厚朴,亦名桔梗汤。[治法机要]

(3)火郁于肺,咳嗽有声无痰者。本方去甘草,加香附、栀

子、黄芩、前胡、贝母、知母;亦名桔梗汤.

(4)肺痈成脓后,经久不愈,气血衰弱者。本方加当归、白

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汤。

(5)咽肿微觉疼,声哑者,本方加麻黄、黄芩、白僵蚕、马

勃、当归、桂枝,亦名桔梗汤.

(6)上焦壅热,喉痹热肿,本方加连翘、薄荷、竹叶、栀

子、黄芩亦名桔梗汤。

(7)咽喉不利,本方加防风、麦冬、荆芥、牛蒡子,亦名拮

梗汤。.

15.甘桔汤:本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麦门

冬。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疮。[张氏医通]

16.本方加防风。治痘疹后余毒未尽,咽喉疼痛,名甘桔防

风汤。[证治准绳]

17.本方加射干、牛蒡子、竹叶。治咽喉肿痛,名甘桔射干

汤。[杂病源流犀烛]

18.本方加陈皮、川芎、黄芩、柴胡、元参、羌活、升麻、

葱白。治少阴咽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名少阴桔梗汤。

[外科正宗]

19。桔梗、杏仁、阿胶、麦冬、百合、双花、夏枯草、连

翘、贝母、红藤、枳壳、甘草。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膈隐

痛等,名桔梗杏仁煎。[成方切用]



108.苦酒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lOg鸡子1枚苦酒60ral

以制半夏lOg,水一碗煎20分钟左右,去滓入米醋60ral,

待半冷时加入鸡子清二个,搅拌均匀,少少咽之,每日一剂.徐

徐含咽,是意在药汁浸渍患处,内服中寓外治之法.改为上述之

做法和服法,毫不影响疗效。陉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3

《伤寒论》记载之本方制法,可能相传讹错,故上法可取。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通声。



(主治)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舌红,

脉细数。

按:苦酒汤源于《伤寒论》第312条,原文曰:“少阴病,

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本方半夏

涤痰散结,因其辛燥,佐以甘寒之蛋清以润燥敛疮止痛;更以苦

酒(即米醋)消肿敛疮。合用共具滋阴消肿、敛疮,散结祛痰之

功效。少少含咽可使药力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陕西中医

函授,1996,(6):23

(临证加减)

1.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脬,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

杀人方: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

之,吐出。加生姜一两佳.[千金方]

2。半夏戟人咽,须熟洗,去滑尽,用之,勿咽汁也。[千金

翼方]

3。古今录验鸡子汤,疗喉痹方,半夏末方寸匕,右一味开

鸡子头,示中黄白,盛淳苦酒令小满,内半夏末着中,搅令和,

鸡子着刀子环令稳,炭上令沸,药成置杯中,及暖稍咽之,但肿

即减。[外台秘要]

4.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唾不得,宜服此方.半夏十七枚,破

如棋子大,汤洗七遍去滑。上以鸡子一枚,打破其头,出黄白,

内半夏,并人醋于壳中令满,微人煎,去半夏,候冷,饮之即

愈。[太平圣惠方]

5.治卒心痛方,苦酒一杯,鸡子一枚着中,合搅饮之,好

酒亦可用。[肘后方]

6.喉内戳伤,饮食不下,鸡蛋一个,钻一小孔,去黄留白,

人生半夏一个,微火煨熟,将蛋白服之,伤处随愈,亦可证咽中

伤为刀伤之误,生半夏蛋白之能补疮痛矣。[曹氏伤寒发微]

7.苦酒汤治疗痰热郁闭之咽痛用苦酒汤:半夏lOg,''鸡蛋

清2个,人米醋50ml中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煮5分钟,去

渣,频频含咽之。[河南中医,1990,c6,:19]



109半夏散及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炙甘草法半夏各等份

上3味,分别捣筛再和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煎7沸,再下制好之散剂lOg,更3煮

沸,待小冷,少少咽之。

(功效)温散寒邪,利咽止痛。

(主治)

主证:咽痛,恶寒微热,苔薄白滑润,脉浮。‘

副证:喉间有痰涎,声音嘶哑。

(临证加减}

l.伏气之病,谓非时而有暴寒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

虽不病,旬有乃发,便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次则下利咽痛,



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有下利诸症,用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病二

三日便瘥,古方谓肾伤寒是也.即本方加生姜等份作汤。[总病论]

2.霍乱腹胀,半夏桂枝等份为末,水服方寸匕。[肘后方]

3.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着舌

下,渐咽之良;又方:末桂心如枣核大,绵裹着舌下,须臾破。

[千金方]

4.半夏桂枝甘草汤,治暴寒中人咽痛,即本方三味,各二

钱半,加生姜五片。

5.暴寒中人,伏于少阴经,旬日始发,为咽痛者,俗名肾

伤寒。用半夏、桂枝姜汁调涂颈上及脐内,再用附子片贴足心。





110.乌梅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梅480g细辛180g干姜300g

当归120g附子(制)190g川I椒120g桂枝180g黄柏

180g黄连500g人参180g

乌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

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1一3次,每次1

丸,空腹温开水送服。

现代用法:常用汤剂: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

6g,当归9g,制附子9g,川椒6g,桂枝9g,人参12g,黄柏

9g,水煎2次,分2次温服(空腹)。

(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证:呕吐鱿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饥而不欲食,食

得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

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黄或白滑。

副证:口渴,流涎,气撞冲心,或绕脐痛。

(临证加减)

l,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偏寒型用乌梅15~30g,槟榔、

川楝子各15g,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g,细辛、干姜各3g

(d~JL酌减);寒热错杂型,照上方加黄柏9g,桂枝9g,黄连

6g;偏热型,照寒热错杂方去桂枝、干姜、附子、细辛。结果均

获满意疗效。[湖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资料选编,1971;儿]

2。加减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乌梅、川楝子、槟榔、川

椒4味药自始至终均用,偏寒伍姜、桂、辛、附以温脏散寒,偏

热伍连、柏、栀子以苦寒泄火,寒热错杂则温清并用,寒热平

调。[浙江中医杂志,1984,(1,:143

3.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原方去桂枝、当归,加木

香、元胡、淡竹茹、葱头。一般服1剂,4小时后症状减轻,2

剂疼痛消失,排出蛔虫;轻者服2剂,重者服4剂而病愈。[武汉

医学院学报,1976,(4):143

4。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当时用乌梅丸治疗,因缺



乌梅而改用食醋60g,或阿司匹林6片,或用山楂15g代替,均

取得同样疗效。[陕西新医药,1972,tl,,313

5.中西医结合治愈蛔虫性肠梗阻:用乌梅丸加川楝子、使

君子及通下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一般服药工

一2剂后即见效,包块在3天内消失,或排出大量蛔虫.[江苏中

医,1984,(7):64]

6。乌梅丸治蛔厥:认为治疗蛔厥,乌梅、白芍用量宜大,

各须用至30g,疗效方确切迅速。再者只要见四肢厥冷者,尽管

舌红苔黄,口渴等症具,仍可用桂附。呕吐者木瓜易干姜,但须

用至30g。伴有出血倾向者,以生大黄60g(研末),用药液分

奋。[中医杂志,1984,(7):19]

一户,

7.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该方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

主治蛔厥,兼治久利,蛔厥者,临床可见阵发性心腹剧痛,烦闷

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有吐蛔或涎沫,手足厥冷诸症。

此缘肠寒胃热,蛔上人胃使然。蛔本居肠中,喜温恶寒,若肠寒

不宜寄居,则上移于胃,胃热杂以蛔扰,则诸症蜂起。方中用细

辛伍附子,合姜、桂温脏祛寒治本;乌梅之酸,蜀椒之辛,连柏

之苦,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治标;“吐下之

余,定无完气”,是以加参、归补气养血,匡扶正气。此方寒热

并用,苦降辛开;邪正兼顾,标本同治。确不失为一首“蛔厥”

良剂,故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胆道蛔虫症所首选。至于“又主久

利”者,无非借细辛辛温,祛脏中伏寒,合振奋阳气之品,再借

乌梅酸敛固涩而已。[天津中医,1977,t4,:184-]

8.乌梅丸加味治疗急性菌痢:恶寒重者加重桂枝、细辛用

量;发热重者加薄荷、黄芩;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重

赤芍、木香、细辛用量;里急后重甚者加大黄,或合枳实导滞

丸;腹胀加厚朴、枳壳;苔厚腻甚者加厚朴;食欲不振者加焦山

楂、谷芽;身倦痛者加薏苡仁或苍术;脱肛者加枳壳;病初起可

不用党参,久则酌情重用。[广西中医药,1981,c3,:211

9.乌梅丸汤剂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舌淡苔白

加吴茱萸。舌苔厚腻加川朴、山楂.舌质不红去连、柏。腹痛较

重加白芍。大便滑脱加赤石脂、禹余粮。胃脘不舒加陈皮、砂

仁、木香。认为慢性结肠炎与厥阴肝木有关,其临床表现为标热

(大肠、局部)本寒(脾胃、整体)之证。其病机先是肝气郁结,

继之邪热内蕴。[新中医,1981,t6,:26]

10.乌梅丸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方为乌梅15g,姜

黄连、盐黄柏各4g,花椒、干姜各3g,党参lOg,当归9g,制

附子、桂枝各6g,细辛1g,陈醋30ral,白蜜糖少量(兑服)。

腹痛甚加米壳、元胡;腹泻加炒薏苡仁、补骨脂;便秘加白芍、

火麻仁;饱胀、纳差加山楂、神曲;恶心加姜半夏、代赭石;心

悸失眠加炒枣仁、五味子;胸闷不舒加全瓜蒌、郁金;自汗、尿



频加黄芪、益智仁。每日1剂,水煎服。工周为1个疗程。适寒

温、调情志,慎用辛辣刺激及脂类食物.[甘肃中医,1995,c4,:2d]

11.加减乌梅汤治疗顽固性腹泻:口服基本方为乌梅18g,

桂枝、黄连各9g,红参(另煎)、黄柏、白茯苓、五味子各15g,

干姜、制附片各6g,焦白术12g,炙甘草工0g;若寒重于热者,

加重姜、附用量,减少连、柏用量,为附片lOg,干姜12g,黄

连3g,黄柏6g;若热重于寒者,加重连、柏用量,减少姜、附

用量,为黄连工g,黄柏15g,附片6g,干姜6g;若兼食滞,加

焦三仙各20g,鸡内金12g;若脾肾阳虚,黄连减至3g,减去黄

柏,加肉豆蔻12g,吴茱萸5g,肉桂12g,附片加重至工5g;若

呕吐,加生姜汁lOg,半夏9g;腹痛、里急后重,加白芍15g。

木香9g;肠鸣、大便水泻如注,加车前子(包煎)20g,泽泻

15g。具体用量根据年龄及病情酌情而定。每日1剂,水煎2次,

取汁500ml,分2次服。灌肠方为白头翁30g,黄芩、黄柏各

15g,黄连、桂枝各lOg,白矾3g。水煎2次,浓缩至200ml,

每日保留灌肠lOOml。[河南中医,1997,cl,;29]

12,加减乌梅丸治疗直肠息肉:用加减乌梅丸治疗多发性,

散在性的直肠息肉,均获得满意疗效。基本方:乌梅、黄连、僵

蚕,当归、党参、地榆、赤芍、牡蛎、薏苡仁。大便干燥者加火

麻仁:腹痛甚者改赤芍为白芍;腹胀痞满者加炒莱菔子;便血甚

者用地榆炭;湿热不甚者黄芩易黄连,并配以2%枯矾液作保留

灌肠.[四川中医,1985,《5,:48]

13.乌梅丸化裁治疗肺心病:本方化裁治疗肺心病,对改善

症状,多获近期效果。方药化裁法:①以椒目易川椒。②加茯

苓、半夏、麦冬、五味子、炙甘草.③胸闷喘逆无汗,或有恶寒

表证者加麻黄。④黄连、黄柏用量宜轻。[四川中医,1985,t+,:39]

14.乌梅丸加减治疗滴虫性肠炎:本组肠热偏重型用乌梅、

党参、黄连各lOg,干姜、附片、桂枝、蜀椒各3g,细辛2g,当

归6g,黄柏20g;中焦虚寒型用乌梅、干姜、当归、桂枝各lOg,

党参15g,细辛、蜀椒各6g,黄柏5g,黄连2g;寒热并重型用乌

梅、党参各15g,干姜5g,细辛3g,当归lOg,附片、桂枝各6g。

均每Ell剂,水煎服。(P<0。01)信L中医杂志,1994,35cl。,:615]

15.乌梅丸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为乌梅、当归

各30g,黄柏、党参各15g,熟附子、干姜、桂枝各lOg,黄连、

蜀椒各6g,细辛3g。气虚党参加量;血瘀当归加量;寒湿熟附

子加量;湿热黄柏加量。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放至36—

40℃,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工0次为工个疗程,经期停

用2—3日。[河南中医,1996,(1,:22]

16.乌梅丸加减治疗寒热夹杂型带下证:基本方为乌梅

20g,细辛6g,干姜、当归、蜀椒、党参各12g,黄连、黄柏各

18g,附子lOg,桂枝15g湿热重选加败酱草、椿根皮、苦参、

赤茯苓、蒲公英、龙胆草;少腹有包块伴腹痛甚合桂枝茯苓丸;



腹痛甚加香附、延胡索;胸闷纳差加厚朴、陈皮、神曲、山楂、

砂仁、鸡内金;肾虚腰酸痛加续断、桑寄生、狗脊、杜仲;寒湿

重加白芷、海螵蛸、巴戟天、赤石脂、白术、茯苓;带下量多,

质清稀,加芡实、莲须、金樱子、龙骨;赤多白少加小蓟。每日

工剂水煎服。[河北中医,1994+16c3):45]

l7.乌梅丸加减治疗男性不育:基本方为乌梅、党参各

12g,细辛3g,干姜、当归、附片、桂枝、黄柏各9g,黄连6g,

蜀椒2g。本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精子数量少者减细辛、蜀

椒,加蛇床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路路通增精通络;精

子活动率低、活动力弱者加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有畸形精子

者加蒲公英、红花、仙灵脾活血益肾;射精不能者加柴胡、蜈蚣

疏肝通络;阳痿不举者加仙灵脾、蛇床子、鹿角胶补肾壮阳。开

水煎服,每日工剂,早晚各服1次。[中医杂志,1990,f2,:44]

18.乌梅丸治疗痉病:用本方加减治疗破伤风、中毒性脑后

遗症、乙脑后遗症,随证加减,一般可去花椒,加全蝎、蜈蚣、

僵蚕、钩藤、天麻等;舌质不甚红,苔不黄,酌减黄连、黄柏;

盛夏之日,或舌不胖淡者,以黄芪易附片。上肢废用者加桂枝;

下肢废用者加牛膝。Lj:海中医药杂志,1982,《5,:28]

19.本方去细辛、干姜、当归、附子、桂枝、人参,加白雷

丸、尖槟榔。主治虫积腹痛,不欲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躁,

厥逆,并有面赤心烦,口渴舌赤,脉数身热等证者,名连梅安蛔

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0.本方去细辛、黄连、当归、附子、桂枝、人参、黄柏,

加党参、白术、茯苓。主治脾胃虚寒之吐蛔,便蛔,腹痛便溏,

四肢不温,舌淡白,脉迟等证名理中安蛔汤。

21.本方去细辛、黄连、黄柏、当归、附子、桂枝、人参,

加黄芩、木香、苦楝根皮、槟榔、甘草、大黄。主治胆道蛔虫

症,甚或合并感染,名安蛔汤。[常见急腹症]

22。本方去桂枝、细辛、附子、当归,以黄芩易黄柏,加枳

实、半夏。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

蛔,寒热,下利血水,水下格拒者,名椒梅汤。



111.白头翁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白头翁6g黄柏9g黄连9g秦

皮9g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不

效,再服余200ml。

(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主治)

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门灼热,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临证加减)

1.加减白头翁汤治疗菌痢:方用白头翁15g,苦参12g,黄

柏12g,马齿苋30g,地榆12g。其主证为发热,腹痛,里急后

重,大便次数增多等。文中指出苦参代替黄连,佐以马齿苋、地

榆等。[科技资料汇编,兰州:1973:1]

2.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用白头翁汤煎剂内服或灌肠,或

加苦参子(去壳包服),或单以白头翁汤口服并灌肠,疗效均较

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60,(6):269]

3.白头翁汤加味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银花、

紫花地丁各3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lOg,大黄6g。便常

规以脓细胞为主重用三黄,加地锦草、丹皮;以红细胞为主生大

黄易熟大黄,加地榆炭。每日工剂,水煎200ml,保留灌肠。急

性期每日2次,3日后改每日工次,5日为1个疗程。[上海中医药

杂志,1995,(12):18]

4.白头翁汤合理中汤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

翁60g,秦皮、黄柏各12g,黄连、潞党参、干姜、白术、炙甘

草各lOg。怕冷不明显,干姜减半;腹胀加木香;腹痛加白芍;

下坠加枳壳。每日工剂,水煎,取液lOOml,分3次温服。10日

为工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治疗1---3个疗程。咽医论

坛,1994,(5):18]

5.中药治疗阿米巴痢疾:基本方为白头翁、黄芩、黄连、

鸦胆子、厚朴、藿香。恶寒高热者,加葛根、银花;下痢赤多

者,加生地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腹痛甚者,加白芍。认为

方中白头翁、鸦胆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配藿香能减轻鸦胆子的

副作用。[湖北中医杂志,1993,f2,;24]

6.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慢性肠炎的主要表

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甚则粪便会有黏液、脓血及不消

化的食物等。他按中医辨证施治,其中湿热蕴结型,均以白头翁

汤为基本方治之。热重于湿,加金银花、赤芍、红藤、败酱草、

蚂蚁草等;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薏苡仁、车前子等;夹食滞

加槟榔、枳实、山楂、神曲等。[中医杂志,1980,c6,:11]

7.白头翁汤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苦

参各30g,黄连、黄柏、秦皮、地肤子、当归各20g。血便或便

潜血阳性加地榆.每日1剂,水煎100"--,150ml,40℃左右,保

留灌肠12小时,每晚1次。7日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用l一2个疗程。[内蒙古中医药,1996,c15,,《l,:21]

8.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结肠炎;药用白头翁、

黄芪各30g,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g,丹皮、大

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g,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g,

每日工剂,水煎服。缓解期治疗组用芪参香延丸(黄芪、党参、

香附、延胡索、白术、木香、桃仁、当归、鸡内金、焦山楂等,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6g。[新中医,1996,fl,,20]



9.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基本方为白头翁30g,黄

柏、黄连各15g,秦皮20g。出血者加云南白药1/2支;溃疡者加

锡类散1/2支。每日工剂,水煎取150ml,药温38~42~C,患者排

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工4号导尿管涂石蜡油后插入肛门

15~-20cm,将药液缓缓注入或用吊瓶滴入.16日为工个疗程,疗

程间隔1周,治疗工一3个疗程。[河南中医,1995,c3,:147]

10.中医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症见发热、腹痛、腹泻或里

急后重,大便夹血、黏液,苔黄腻,脉濡数。方用白头翁汤加车前

子、枳壳、木香,均取得较好疗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tz,:31]

11.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用白头翁30g,黄

连lOg,黄柏lgg,秦皮15g。产后恶露不净加贯众炭、益母草;

气虚多汗加炙黄芪、党参;体温在39℃以上加金银花、蒲公英;

少腹疼痛加香附、橘核;盆腔包块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积液加

生薏苡仁、瞿麦;食欲不振加陈皮、茯苓、砂仁;大便干加大黄。

每日l剂,水煎服。治疗10~20日。IN南中医,1994,cs,;1563

12.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药用白头翁、车前

子、瞿麦各10g,黄柏、黄连、秦皮、木通、篇蓄各15g。水煎

服,每日1剂。发热甚加菊花、蒲公英;尿道热涩加竹叶、琥珀;

便秘加大黄;尿检红细胞较多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尿检脓细

胞、白细胞较多加鱼腥草、败酱草。[黑龙江中医药,1986,《6,:10]

13.中西医两法治疗蚕豆病:用白头翁合剂(白头翁、车前

草、凤尾草)制成煎剂或注射剂,经内服或注射,部分患者配合

输血。治疗蚕豆病全部治愈出院。[新医学,1972,c”。33]

14.本方加甘草、阿胶。治产后血虚,患热痢下重,下痢脓

血,腹痛里急者,名白头翁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15.本方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治赤痢,名加

味白头翁汤。[通俗伤寒论]

16.本方去黄连、黄柏,加生山药、生地榆、杭芍、旱三

七、鸦胆子、甘草。治热痢下重腹痛,对脾虚不耐苦寒者尤为适

合,名变通白头翁汤。



112.吴茱萸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

大枣工2枚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40ml,每

日3次。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

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临证加减]

1.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凡症见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

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头痛;舌不红,无热象者,无论

何证均可用本方治疗。根据上述证治要点,对急性肠胃炎、慢性

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肝炎、妊娠恶阻和胃癌等疾病过程

中,出现上述证候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

增,脾土渐健,而使运化调和。据云,虽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缓

解症状上疗效颇为显著。[哈尔滨中医,1962,c1,:65,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0):243

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赤: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

光,脉弦细.基本方为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

枚。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

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口

苦加白芍。[广东中医,1985,6]

3。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多例均获良效。并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

往能提高本方疗效。同时指出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具有以下特点

者效果较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病引起呕吐,且无热

象,呕吐前无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

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新中医,1978,(1):31]

4.吴茱萸白术散治疗婴儿腹泻:取吴茱萸、白术各等份,

研成粉末贮瓶备用。用时取1"---2g,以填平脐部为度,外加敷料

胶布固定,2日1换,一般治疗1—2次,菌痢禁用本法。[陕西中

医,1990,(8):364"]

5.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化疗之消化道毒性反应:均为肿瘤患

者。以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顺铂500mg/d静滴,第工周期,常。

规止吐药物用胃复安30mg,维生素B6300mg静滴,氯丙嗪

12.5mg肌注,用3日。第2周期用药同上,并用吴茱萸、干姜

各6g,党参15g,茯苓、白术各12g,半夏10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服。[山西中医,1994,c1,:20]

6.吴茱萸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

的临床应用。

(1)内用

①神经性嗳气;吴茱萸可温中降逆,疗“干呕,吐涎沫”,

故治疗神经性嗳气。用吴茱萸和三七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每

日3次,用淡盐水煎汤,慢慢服之,5天一个疗程。以取吴茱萸

温中焦而散寒,达到降逆而止呕。

②治疗头痛、胁痛、腹痛;吴茱萸可温肝胃而止痛,其头痛

的部位多在巅顶或痛连两胁,而没有表证者.用吴茱萸,主要利

用其温肝开郁,暖胃化滞,善解肝经之寒郁,故有行气止痛之

功。用于治疗胁痛、疝气痛而偏寒者,或以干呕、吐涎沫为主的

神经性头痛有效。



③治疗排尿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系发作于排尿过程中或排尿

末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主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厥证。

“厥者,逆也.”《本草衍义》称吴茱萸下气最速。故用吴茱萸6g

单味煎服,调理气机,使阴阳顺接,厥证自愈。

④治疗重症失眠症:吴茱萸用于以夜不能眠,伴有头痛、干

呕、头顶有凉风感,手足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或细涩为

最佳。

⑤治疗脑动脉硬化伴高血压病:现代研究,吴茱萸能扩张脑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故对于脑动脉硬化及

高血压病人以表现肝胃虚寒或肝脾阴寒者疗效最佳。

⑥治疗泄泻:用吴茱萸20g单味煎剂治疗泄泻,效果俱佳。

因吴茱萸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止痛之功,“吴茱萸能暖

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清浊。”故非虚寒

性泄泻不可用之。

⑦治疗崩中、不孕;妇女因冲任虚寒,致崩漏而表现月经过

多,胞宫清冷,难以受孕。用吴茱萸为主的温经汤能温经摄血,

治疗虚寒性血崩,又有暖胞宫使之受孕,在每次经期初见时开始

服用,每日1剂,服至经期结束.每月的经期服药为一疗程,连

用3—4个疗程,易收效。

(2)外用

①治疗癫痫:本品生用,研细加冰片少许,取生面粉适量,

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穴位上覆盖纱布块,隔日工次,穴位选

用神阙穴、涌泉穴。

②治疗高血压病:用吴茱萸60g研末,用米醋、鸡蛋调糊,

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每晚复行.或用吴茱萸粉

贴敷神阙穴,均能达到降压作用。取其引气下行,盖气降火亦

降,火降气降,与肾相交,阴阳得以平和,血压自降。

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

功,采用吴茱萸60g研末,用酒、醋各半调或糊状,外敷于中

极、会阴二穴,用胶布固定,每日工次,另配吴茱萸单味煎剂咽

服,效果满意。临床体会,吴茱萸具有改善循环、抗缺氧、解

聚、纤溶作用,是治疗前列腺炎的良药。

④治疗阳痿、早泄:用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

早泄,取得疗效。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

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取之。7—10天

为一疗程。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取适量用醋调

成糊状,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掉,每日1次,7一l。天为一

疗程。

⑤治疗口疮、阴囊湿疹:治疗小儿口疮,用吴茱萸lOg配以

清半夏,研末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足心,男左女右,用纱布包

好,睡前外敷,晨起取下。治疗阴囊湿疹,用吴茱萸30g,配以



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

出液者用蓖麻油调之每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包好。治疗期间禁

食鱼腥、辛辣食物。

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用吴茱萸lO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

状,敷于脐部,12小时更换工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⑦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用吴茱萸能上病下治引火下行,能使

邪热去,气血降。故用吴茱萸粉2g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

穴,晚贴晨取。可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贴敷于脐部可治

疗小儿泄泻。[河北中医,1996,《2,:32]

7.本方去大枣,加前胡、枳实、鳖甲、桔梗、焦槟榔,治

寒饮咳,慢性支气管炎等;若将方中前胡换为柴胡,则又治“肝

寒犯胃”之胃脘痛,呕吐酸冷水,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等,名延年

半夏汤。[千金方]

8。本方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名吴

茱萸加附子汤。[医方集解]

9.治心痛。即本方,名人参汤。陆济总录]



113.烧裈散



(方组]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

愈矣。妇人病,取男子挥烧服。

(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临证加减)

1.独参汤调烧挥散治伤寒病未平静复犯房室,命在须臾。

2。阴阳易

例1:张路玉治冯茂之,夏月阴阳易,而腰痛少腹急,烦躁

谵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黄苔肿裂,虽渴欲饮水,而舌却不甚干,

心下按之硬痛,暖而矢气,此挟宿食也。所以虑者,六脉虚大,

而两尺则弦,按之皆无根耳。遂以逍遥汤加大黄1剂,下黑秽甚

多。下后诸症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烧裈散工剂,煎五苓

散送下而安。[古今医案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例2:己巳邻人王友生以贩京货为业,续一婢,患伤寒,热

八九日,予为治之,得汗而愈。未数日生自病,身热头重不欲

举,眼生花,召予视之。予曰是必伤寒初愈妇人交接得之,即令

阴头上必肿,少腹绞痛,然是阴阳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竟

谓已安,遂与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

数寸而死。予作豭鼠粪,烧挥散等,以利其毒气,旬日安。[伤寒

九十论.上海:大东书局,19s7~

例3:侯国华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饮,诊之,沉弦

欲绝,厥阴脉也,服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觉阴微回,

脉生。因渴私饮水一杯,脉复退,又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



犯阳易,若只与烧挥散,则察而不济矣,遂更用烧挥散工大剂,

调烧裈散连进2剂,出大汗,两昼夜而愈。[续名医类氟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57-]

3。阴阳易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阴阳易在临床上是否可以

见到,用烧挥散有无疗效,曾为此请教过一些名老中医。山西省

中医研究所已故李翰卿先生作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从后汉至

今,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证此方都有所争议,但均没有全盘否定,

而是一直在研究探讨。根据自己有限的临床所见,也确有其病,

用烧裈散也确有疗效。李老先生以六七个典型病例说明阴阳易为

病,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

这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牵引阴中拘

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用烧杆散而每每取效。李老的

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后世有人把阴阳易分为寒热两类。有上

述证候者为热型,用竹茹、花粉、白薇送服烧挥散;有阳衰、肢

凉,精神不振者为寒型,用四逆送服烧挥散。这些具体用法,亦

资临床参:考。[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烧裈散治疗新感劳复病人3例:本组病例,年龄在28----34

岁之间,2男1女。病起于新感初愈,强行房事后。其症见面色苍

白,汗出多,肢体酸楚,少腹拘急,头昏项软,眼内生花等。专

用烧裈散一方治疗,病情缓解。[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cl,:36]



114.牡蛎泽泻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

根海藻瓜蒌根各等份

共为细末,日1一3次,每次5~--10g,白开水冲服。

(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脉沉有力。

(临证加减)

1.坠水少腹

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

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

泽泻散:牡蛎、泽泻、花粉、川桂枝、茯苓、紫厚朴,午服而

愈。[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肢水肿

朱某,女,53岁.患脾虚下泄缠绵月余,未经好转,后经

服用健脾利水固摄之剂,20余剂下利始愈。愈后不到两周,下

肢逐渐发生水肿,下肢两踝部按之有很深指凹痕,之后腹部亦

肿,脘满气短,小便不畅。脉象沉伏有力,舌苔滑腻,据脉按证

系脾不运化水邪停留.前医曾用健脾利水之剂无效,因而与牡蛎

泽泻散,用补气健脾消腹胀之剂送服。处方:生黄芪15g,炒白

术19g,厚朴6g,大腹皮lOg,茯苓15g,生山药15g,木香6g,

生薏苡仁15g,送服牡蛎泽泻散10g。连服3日小便逐渐增多,

下肢水肿似见松皱,腹满减轻,食欲好转。后黄芪加至30g,连

服20剂肿消病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伤寒论药方目录;



桂枝汤类

桂枝汤(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桂枝加葛根汤(功效)解肌祛风,生津液,舒筋脉。(主治)主证:汗出恶风,项背拘急.副证:发热,舌苔白薄,脉浮缓。

桂枝加附子汤(功效)扶阳固本,调和营卫。(主治)主证:恶风,汗出不止,四肢微急,屈伸不利,小溲难。副证:发热,脉浮或浮大而虚。

桂枝去芍药汤[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功效)温里复阳,辛散阴邪。(主治)主证;胸满,脉促或虚微,微恶寒,苔薄白。副证。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出。

桂枝麻黄各半汤(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主治}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桂枝二麻黄一汤(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桂枝二越婢一汤(功效)微发其汗,兼清里热。(主治)太阳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微烦渴者,脉由紧变弱,寒郁化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主治)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平喘。(主治)主证:发热,汗出,恶风,气急喘息,胸满,苔白薄,脉浮缓。副证:咳嗽,咳吐白。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功效)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主治]主证:身疼痛,脉沉迟。副证:恶寒,发热,汗出。

桂枝甘草汤(功效}温补心阳。(主治]主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空悬感,喜按,脉微缓或沉细或结代,舌苔白。

小建中汤(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主证: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副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里急。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功效]温通心阳,重镇开窍.(主治)主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副证:胸脘满闷,气冲,脐下悸,舌苔黏腻,脉浮滑。

桂枝加桂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主治)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肢欠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噫气。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功效}温复心阳,安神除烦。(主治)心悸,烦躁不宁,苔白润,脉虚数。

桂枝附子汤(功效)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主治]风湿痹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功效)调和营卫,健脾利湿。(主治)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桂枝加芍药汤[功效]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桂枝加大黄汤(功效)解肌祛邪,泻实通里,表里双解.(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出,腹满实痛,拒按,大便秘结。副证;舌苔白厚或黄厚,脉浮大而弦数或沉弦有力。

桂枝人参汤功效)温中解表。(主治)主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微。副证:心腹疼痛,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



麻黄汤类

麻黄汤(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

烦痛,无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大青龙汤(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主证:外感风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

躁。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紧。副证: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喘咳而渴,喜热饮。

小青龙汤(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

嗽,气喘,痰黏色黄,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副证:恶风,头痛,鼻

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

心烦,或疹作痒,或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副证:或汗出不彻,或

肿.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效)扶正祛邪,温阳解表。(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四肢不温,苔

白,脉沉弱。副证:头项强痛,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麻黄附子甘草汤(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主治}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

舌淡苔白不厚,脉沉细。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细。

麻黄升麻汤(功效)解

葛根汤类

葛根汤(功效)解表发汗,升津舒筋。(主治)主证:发热,恶风,无汗,身痛,项背强几几,苔

薄白,脉浮紧。副证:或喘,或下利,或呕吐。

葛根加半夏汤(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呕。(主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痛,项背强急,面

赤,额头作痛,不下利,呕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脉浮细或浮濡。

葛根黄芩黄连汤

抵当汤类

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功效)清热活血化瘀。(主治)主证,少腹急结胀满,大便色

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夜发热,或如狂,舌质紫,脉沉涩。副证:或下瘀块。

抵当汤(功效)荡内热,破瘀血。(主治)主证:少腹急满硬痛,小便自利,妇女闭经,舌质紫或

绛,脉沉结或沉涩。副证:身黄,发狂,健忘,大便秘结或稀,色黑。

抵当丸(功效)荡内热,破瘀血。(主治}病势较抵当汤证缓,发狂,少腹满,小便自利,脉沉

伏、弦涩或沉弦有力。

栀子豉汤类

栀子豉汤(功效)清热除烦。(主治}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副证:胸中

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栀子甘草豉汤(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栀子生姜豉汤(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栀子厚朴汤(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

数。

栀子干姜汤(功效)清上温下。(主治)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副



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枳实栀子豉汤(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

者。症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按,苔黄,脉滑或数。

栀子柏皮汤[功效]清泄湿热。(主治)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

弦数或弦大滑实。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陷胸汤类

大陷胸丸(功效)泻热破结,下气逐饮。(主治]结胸证,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如“柔

痉”状者.

大陷胸汤(功效)泻热,逐水,破结。(主治)主证:舌干燥而渴,心下硬痛,按之石硬,痛不可

近,或牵连胸胁,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副证:躁烦,心

中懊侬,口渴,头汗出,气短,或大便秘结,互结于心下;或因太阳内传阳明,津液重伤,形成

大结胸之证。

十枣汤(功效]攻逐水饮。.(主治]主证: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副证:咳嗽,呼吸

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利,舌白滑,脉沉弦。

小陷胸汤(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主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不按不

痛,咳嗽,咳吐黄稠痰,舌苔黄,脉浮滑。副证:或呕恶。

三物小白散(功效)化寒水,破结实。(主治)主证:胸胁心下硬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

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副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

臭痰。

瓜蒂散(功效]涌吐实痰。(主治)主证:胸中梗塞胀满,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欲吐复不能

吐。副证:手足厥冷,饥不能食,呼吸气急,或发热恶风自汗出,寸脉微浮,关尺脉见沉或乍

紧。

泻心汤类

半夏泻心汤(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

而不痛。副证:呕吐(干呕),肠鸣,下利,苔白或黄多滑腻,脉象濡或弦。

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清热消痞,泻火解毒,苦寒燥湿。(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

软,但不痛。副证:发热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爽,溲色深,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

附子泻心汤(功效)清热泄痞,扶阳固表。(主治].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

出。副证:脉沉细,舌质淡,苔薄黄。



生姜泻心汤(功效)和胃降逆,行水消痞。(主治)主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胁下有

水气,心烦,干噫食臭,肠鸣下利。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与半夏泻心汤证相似。

甘草泻心汤(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主治).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

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

似。

旋覆代赭汤(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主治)主证:心下

痞硬,按之不痛,噫气频作。副证:呕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呕逆,或反胃噎食,或头晕目

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脉缓。

甘草汤类

甘草汤(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缓痛。(主治)少阴病,咽痛,脉细者。

炙甘草汤(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主治}.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

苔。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虚数。

甘草干姜汤(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化饮。(主治)伤寒恶寒无热,手足厥冷,或四肢拘急,咽中

干而不渴,烦躁吐逆,小便频数,甚则遗尿;肺寒咳嗽,痰稀多白沫,舌润苔淡白,脉浮数或

沉微。

甘草附子汤(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主治)主证:骨节痛烦,掣痛屈伸不利,

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副证:身微肿。

苓桂术甘汤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主治)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

晕,身振振摇,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主治)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

利。副证:心悸。

茯苓甘草汤(功效)温阳化饮,通阳利水。{主治)主证: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脉

弦。副证:或汗出,或见下利。

五苓散(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主治)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

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或霍乱泄

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猪苓汤(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主治}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

红,苔水滑。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文蛤散(功效)清表热,行皮水。(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黄芩黄连汤类

黄芩汤(功效)清热止利,和中缓痛。(主治)主证:下利,腹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苦,舌红

苔黄,脉弦。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功效]和解表里,降逆止呕。(主治)主证:下利腹痛,身热口苦,恶心,呕

吐,舌红苔黄,脉沉弦.副证:或里急后重,或口渴。

黄连汤(功效)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主治).主证: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尖红,苔

黄白,脉弦数。副证:或微发热,或下利。

黄连阿胶汤(功效]育阴清热,滋水降火。(主治]主证:心中烦,不得卧,舌红少苔,脉细

数。副证: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小便短黄,或舌绛少津。

白虎汤类

白虎汤(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主治}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

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舌苔黄燥。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

转侧,若为厥热,兼手足厥逆。

白虎加人参汤(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主治]主证:白虎汤证而又烦渴,饮水不解,

脉芤;中暑,身热,汗出,恶寒,口渴恶心,尿赤。副证: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竹叶石膏汤(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主证: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

饮,气逆欲吐,舌干少津,脉虚数。副证: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承气汤类

调胃承气汤(功效)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主治)主证:不恶寒但热,蒸蒸发热,汗出心

烦,腹胀满,不大便,苔黄。副证:或谵语,或口渴,脉或滑或平。

小承气汤(功效)宣气除滞,清热通便。(主治)主证:潮热,汗出,腹胀满,大便硬,舌红苔

干黄,脉滑疾。副证:神昏谵语,或腹痛拒按,或热结旁流下利。

大承气汤(功能)峻下热结。(主治)主证:潮热,汗出,不恶寒,大便硬而难,腹胀满硬,腹

痛或绕脐痛、拒按,舌苔干黄或焦燥起刺,脉沉迟或迟而滑或沉实有力。副证:常伴有精神症

状,如烦躁,心中懊侬,谵语,独语如见鬼状,重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或目中不了

了,睛不和;或伴汗出,如汗出不止,手足谶然汗出;或身微热或烦热;或热结旁流,自利清

水,色纯青;或腹满而喘、眩冒。



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功效)滋液润燥,泄热通幽。(主治)主证:大便秘结,

小便多,脉细涩。副证:习惯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蜜煎导方(功效]外润魄门,导大肠之气下行。(主治)主证:大便硬结难下,近于肛

门,时有便意而坠胀,又难于排解,小便自利。副证;或有发热,谵语,烦躁,汗出,或腹微

胀满。

猪胆汁方(功效)清热润肠,导下通便.(主治).主证:热结于下,肠满胃虚证。症见大便

秘结,近于肛门难于排解,腹部胀满,小便自利,舌质微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弦。副证:或

腹部微痛,或有发热,烦躁,谵语。



柴胡汤类

小柴胡汤(功效)和解少阳。(主治),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

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大柴胡汤[功效]外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

止,心下急或痞硬,或胸满胀痛拒按,大便干结或下利,小便色深,苔黄少津,脉弦数。副

证:发热,头部汗多,或潮热,或口苦、咽干、目眩、或发黄疸。

柴胡加芒硝汤(功效)和解少阳,兼下里实。(主治)主证;胸胁苦满,呕逆,潮热,微利不

已。.副证:或兼口苦、咽干、目眩,或不大便、苔黄厚,蠹弦数。

柴胡桂枝汤[功效)和解少阳,发散太阳。[主治]主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

呕,胸胁心下微满,苔薄白、微湿,脉浮弦。副证:头痛,不欲饮食,心腹卒痛。

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和解散结,宣化停饮。(主治)主证。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

渴,不呕,小便不利.副证。但头汗出,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无苔或薄苔而;滑,脉弱,

或浮弱,或沉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功效)和解少阳,化饮安神.(主治)主证:发热。胸胁苦满,烦躁谵语,惊

惕不安,不便不利,苔黄津少舌质红,红弦数,或沉紧。副证:一身尽重,转侧不利,或眩

晕、耳鸣、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或便秘。

四逆散(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主治]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

红苔黄,脉弦或沉滑而数。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芍药当归汤类

芍药甘草汤(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主治)主证:脚挛急,筋脉挛缩,脉迟,舌淡。副

证:脘腹疼痛。



芍药甘草附子汤(功效)扶阳益阴,阴阳两调。(主治)汗多,反恶寒,肢挛急,脉沉细或微细。

当归四逆汤(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主治)主证。手足厥寒,麻木,甚至

青紫,恶寒,腹中冷痛,或腹中拘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

构滑,脉细欲绝。副证: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主治)手足厥寒,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干姜汤类

干姜附子汤功效)救急回阳。(主治)主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不呕不

渴,无表证,脉沉微。副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见面色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主治)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

利。.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主治]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

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副证:

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赤石脂汤类

赤石脂禹余粮汤(功效)收敛,涩肠,止泻。(主治]下利不止,滑脱不禁,脉沉细无力。

桃花汤(功效)温中固脱,涩肠止利.(主治}主证:下利脓血,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

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迟。副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轻度里

急后重现象。



四逆汤类

四逆汤功效)回阳救逆。(主治]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四末

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

淡,苔白滑。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脉浮

迟.

四逆加人参汤(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津。(主治)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恶寒,脉

沉微,舌质淡。

茯苓四逆汤(功效)回阳益阴,兼顾利水.(主治)主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烦躁,心悸,小

便不利,舌质淡,舌苔白滑。副证:或见四逆汤证之“或然证”。



通脉四逆汤(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主治]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

色赤,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

痛,或呕利止而脉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

利无可利,更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真武汤(功效]温阳利水。(主治}.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

痛,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

或呕,或喘,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白通汤(功效]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

绝,或厥逆无脉,恶寒,干呕,面赤心烦,舌质淡,苔白滑。

白通加猪胆汁汤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

更见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

附子汤(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主治]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杂方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功效)温运健脾,宽中除满。(主治]主证:腹胀满。副证:饮食不

佳,精神疲惫,肢软乏力,苔薄白,脉缓。

茵陈蒿汤(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小便不利,色黄

而短少,舌苔黄腻,脉滑数。副证:发热,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不

爽,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舌苔黄腻,或脉滑数。.

猪肤汤(功效)清热润燥,滋养肺肾。(主治)主证: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副证;或声音

嘶哑,胸满,心烦。

桔梗汤(功效)清热利咽,养阴解毒;或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治]本方既治少阴咽痛,又治

肺痈脓已成者。主证:咽干肿痛,肺痛,咯吐脓血,腥臭胸痛,气喘身热,烦渴喜饮,舌苔黄

腻,质红,脉滑数。副证:咽喉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便黄而量少;

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苦酒汤(功效]清热解毒,敛疮通声。(主治)咽喉伤,局部溃烂,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舌

红,脉细数。

半夏散及汤(功效)温散寒邪,利咽止痛。(主治)主证:咽痛,恶寒微热,苔薄白滑润,脉

浮。‘副证:喉间有痰涎,声音嘶哑。



乌梅丸(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主治)主证:呕吐鱿蛔,心中疼痛,或痛引肩胛,饥而不欲食,食得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安静如常,或久利,舌苔黄或白滑。副证:口渴,流涎,气撞冲心,或绕脐痛。

白头翁汤(功效)清热燥湿,凉肝解毒。(主治)主证: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少腹急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副证:发热,口渴,或苔灰黄,脉沉弦数。

吴茱萸汤(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主治)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滑,脉沉弦。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烧裈散(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牡蛎泽泻散(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脉沉有力。

献花(0)
+1
(本文系学中医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