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言文专题6+考点2
2019-03-03 | 阅:  转:  |  分享 
  
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文言文断句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选择型断句题,二是主观标出型断句题。客观选择型断句题属于高考断句题中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主观标出型断句题有两类:一类是提供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即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去掉标点,设置试题;另一类是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断句题,即不在前文给出的阅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小文段,要求考生断句。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始自2014年,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15、2016、2017年连续近三年全国卷都把断句题放在了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小题的位置,可以推断全国卷将继续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文言断句,难度不大。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参考答案】A【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气节操守。堂兄被人杀害,他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就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赵憙被)封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琊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的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建武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赵憙)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先缩后排”破解客观选择型断句题1.先缩小范围。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四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别点,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2.再重点排除。依据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得出最终答案。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①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家人”与“宾客”共同做“惧”的主语,所以“家人”与“宾客”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往”的宾语应是“华严寺”,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参考译文]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的)父亲谢蔺,曾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敏,有诚挚淳厚的性情。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便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年仅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孝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对亲属说:“这个孩子将来可成大器,至于他写的‘风定花犹落’一句,竟能和谢惠连的诗句相媲美了。”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喜好《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虫书、篆书。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担心谢贞也会这样,叔父谢洽、族兄谢暠于是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来为谢贞讲道。(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最需要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毁灭生命,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陈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陈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陈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陈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调任做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辞让官职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曾经趁着举办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下诏给舍人施文庆说:“谢贞在南平王那里,没有俸禄秩位,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下诏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官府任职。”谢贞因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衣服和粮食。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性。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使用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规律。在文言文阅读中,要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请用“/”给下面文段画线的部分断句。(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代词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解答本题抓住“宰相李揆”“列”“国子祭酒”“休烈”“之”这几个名词或代词,就可准确加以断句。【参考答案】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参考译文】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因此,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画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找动词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断句。先抓住“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再根据“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参考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自己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断开。(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其他: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请用“/”给下列短文断句。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找虚词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于、也、而、其、者、则;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参考译文】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用“/”为下列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上:指刘邦。【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话标志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根据句意,先抓住其中的对话“上问曰”和“信曰”“上曰”断句,再结合某些标志词,如“何如”“耳”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参考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参考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率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率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率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率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率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能统率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捉获的原因。”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断句时切忌将固定结构拆分开。请用“/”给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辨句式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参考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古人写文章很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的讲究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断句时可以利用这些修辞现象。如顶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解题演示】根据标志,细切分。在初读语段的基础上,通过明修辞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断句。此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参考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参考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找虚词,定句读察对话,定句读辨句式,定句读明修辞,巧判断考点二文言断句解答断句题的六大技法标名代,定句读借动词,定句读(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更始乃征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赵”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

(节选自《后汉书·赵)

【解题演示】

反复阅读,粗通大意。仔细阅读需要断句的部分,了解其大意,依据语感和句意进行初步断句,将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来。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通读语句,定选项。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201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①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