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吟诵”,悄悄绽放的奇葩
2019-03-03 | 阅:  转:  |  分享 
  
?“吟诵”,悄悄绽放的奇葩?翠江河畔,宝塔山麓,一阵清风,徐徐吹来,让人耳目一新。这里的老年大学声乐班里,邹精耕老师远引曲喻,独具匠心,
授声乐以吟诵,学“弟子规”、“孝经”、“常礼举要”以呤诵,书声琅琅,旋律悦耳,萦绕耳际,融声乐、吟诵和传统文化于一体,带来一股清新
的气息。嗟呼!末学寡闻也。当初有其学员微信推广与我,正业乎?甚感异类!始终不敢苟同,疑心甚重:唱与诵,歌与吟,必竟风马牛不相及,
偏有好事者将此合二为一。然,好奇心却使我暗暗地关注,悄悄地留意起这陌生而又新颖的“吟诵”来。吟诵、朗诵、读诵皆为诵,词典云:吟诵谓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朗诵谓大声诵读诗或散文;读诵谓阅读﹐诵读,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呤诵竟与唱诵、唱歌同义,其他“二诵”就不具备唱之功
能也。猎奇心驱使我游览“吟诵”之资料。有友人送来及时雨,给我发来“吟诵——中国音乐之根”的徐健顺教授视屏讲座,将我带到一个全新世界
,感受到中国古即有之而后人不该遗忘的“专利”知识魅力。之所以称吟诵为音乐之根,是因为古代国之乐,根本无谱可言,更无需什么作曲家。古
人以吟诵见长,出口便成乐,在“吟诵调”的框架下,旋律随心境和人而百花齐放,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乐曲,千人千乐,丰富多彩,与此相伴的是“
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它是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对各种乐器的分类。“五声”,指五个音阶,指:宫、商、角、徵(zh
ǐ)、羽。“十二律”,是十二个标准音高,指: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
钟。无须“1、2、3、4......”这西方的音符,自成一体,独立于民族之林,成了华夏儿女能歌善舞之典范和掣曳。“吟诵”还成就古代
诗歌之伟业,历史上的唐宋期间,诗词达到了发展之巅峰,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其诗词发展之壮观,正是得益于“吟诵”之魅力,“诗
——歌”相随,“吟诗”、“咏诗”、“唱诗”赋予了无限的生活乐趣,行吟,骑吟,观亦吟,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文人墨客相聚,“吟诗”便
成了交流、切磋和开心的法宝,难怪“李白醉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有“吟”助兴,岂能不醉之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朋友间的生死别离情感“吟”得酣畅淋漓。王维送别友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吟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这“吟”让古人生活
多姿多彩,一点不亚于当代科技、通讯、娱乐高度发达的今天。“吟诵”还是莘莘学子学习国文之门径,在私塾成为求学场所时,教书先生领着学生
,摇头晃脑,脚步轻盈,节奏明快,寓教于乐,寓学于吟,学习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享受;学习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乐趣,深奥难懂的
古文,在“吟诵”声中,云开雾散,瑞云呈现;变化莫测的汉字,在“吟诵”的韵律中,很快地被灵魂所接收。难怪乎!圣贤称“吟诵”是读书法,
是学习法,是传统教育中最底下的东西,是基础的基础,学古文、学音乐概莫能外。“吟诵”乃国粹也,却源何淹没在历史的海洋之中,而淡出人们
的视野呢?原来,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同时教育界热烈讨论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一度有“两字一顿”读法,朗诵诗
盛行。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至今话剧腔和抗战腔仍对汉语朗诵有影响。那时“吟诵”成了迂腐,落后形象,成了社会丑陃面,教书先
生们都“避嫌”得以敬而远之,这门绝学就因此被西方文化洪水冲走。然,国人亦有慧眼识金者,这纯色的“国粹”岂能容之淹没,于是奋力护之。
戴学忱、徐健顺等有识之士不舍不弃,率先立规、组社和垂范。宁阳之古邑亦不逊色,老年大学人气鼎盛之学苑,五彩缤纷的学科,各有其长,而我
以为唯此“吟诵”身心皆乐,学修两成,若能从“吟诵”之乐中,品味到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孺家格言,熟吟于口,铭记于心,付诸于行,知行合一,正念存于心,善行乐于身,何愁事业不成,
夕阳晚霞逊。?但愿这悄悄绽放的奇葩,能够受益于阳光,得到更多的呵护,?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许多城市,诸如深圳、广州、珠
海已经“吟诵”春色浪漫时,我们的古城也将迎来这久违的春天,同时也为在城邑弘扬传统文化的辛勤园丁——邹精耕老师点赞!2018年岁末于厦门
献花(0)
+1
(本文系润物精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