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建安风骨:魏晋文学的最强音(文学的演变0403)
2019-03-14 | 阅:  转:  |  分享 
  
建安风骨:魏晋文学的最强音一般认为,魏晋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其间只有西晋曾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
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中国。约四百年间,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历史情况复杂,文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总
体而言,这是国家不幸艺术幸的历史时期。这四百年的文学发展始于魏晋时代的建安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能在此时完成觉醒,成为一门追求自身之美
的独立艺术,建安文学功不可没。注: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样化,尤其是对于个体价值的肯定和自我重视,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艺术(指广义上的)的爆发。文学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园林艺术等,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重大发展。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
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东汉政治大权握在曹操手中。建安二十五年间,便是魏蜀吴三方斗法的过程,终于三分天下。其间朝政混乱,天下动荡
,曾经繁盛的中原地区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景象。所谓“建安文学”便是以“三曹”(曹操
、曹丕[pī]、曹植父子三人)为核心,汇集了“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
zhēn])和蔡琰[yǎn](字文姬)等众多作家的创作。他们在汉末动乱的漩涡中,看诸侯战乱不休,苍生苦楚不堪,既自感身世又心怀家国
,创作中自然地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表现了平定天下的豪情
壮志,词句慷慨悲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
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以曹操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者书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情调悲壮慷慨,是曹操的
代表作品之一。盛世不再,辞赋和散文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代那种铺张堆砌的大赋衰落了,诗意的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散文也趋于自由通
脱,更显得生动自然。前者如曹植的《洛神赋》,后者如曹操的《求贤令》。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
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téng]、
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
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
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
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
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曹操的散文还有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述志令》),实为英雄自传,特别值得一读。建安时期是我
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时期,文士地位有了提高,文学的意义也得到更高的评价,加之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由人而及文,促
进了文学批评风气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所有这些也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重大变化。
献花(0)
+1
(本文系HE教育梅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