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Design for All,为人人共享而设计
2019-03-20 | 阅:  转:  |  分享 
  
DesignforAll-为人人共享而设计(一)“无论在欧洲什么地方,人们年龄、文化和能力的多样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显著。从未有这么
多人经受者疾病和伤残的折磨,带着残疾生活。当今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它是我们自己创造而成的,我们因此有可能,也有责任在“包容性”原
则基础上开展设计”《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斯德哥尔摩宣言》,2004年9月前言每年7月到9月,在东非大草原上,百万只角马和斑马为了马
赛马拉雨季肥美的青草,从塞伦盖蒂草原长途跋涉而来。它们一路上要经过无数凶猛动物的觊觎和围追堵截,并且要进行马拉河中残酷的跨越。老幼
病残的动物被踩踏、被挤倒,被猎杀,最后只有三分之一的动物能够到达目的地。弱者在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残酷法则下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在
我们人类创造的具有高度文明的“第二自然”里,老人、残障人士及其它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在这个环境里自由的生活?我们的环境是否对每
一个人都足够“包容”?我们的设计是否足够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性的追求?“DesignforAll”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50年
代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主义和60年代人体工程学为核心的设计思潮。60年代后期,在斯堪的纳维亚社会福利政策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在瑞典出现了
“全民社会”的理念。这一理念经简化后被纳入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之中。联合国标准规则对于完全均
等环境下的“无障碍”的强调,促进了“DesignforAll”的思想的发展,使其成为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EIDD)1995年
巴塞罗那年会上的一项共识。如今EIDD已有了34个会员组织,遍布23个欧洲国家。如今在欧洲,为人人共享而规划和设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
人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们尝试在不同领域,例如公共设施与场所,居住与办公环境,日常用品等,实现这一设计理想。概念此
类以人为核心,关注弱势对象的普适性设计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都有不同的演绎和定义。除了“为人人共享而设计”(Designfor
All)以外,还有“通用设计(UniversalDesign)”,“包容性设计(InclusiveDesign)”,“无障碍设
计(AccessibleDeign或Barrier-freeDesign)”,“全生命周期设计(Transgenerati
onalDesign或LifespanDesign)”等一系列概念。这些理念之间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本文尝试略作论述,但其本
质都还是以人为核心,我们不妨把他们看做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理念。正如ValerieFletcher在200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为21世纪而设计-国际通用设计会议(Designforthe21stCentury,AConferenceonUni
versalDesign)”上说的:“无论人们怎么称呼它,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为人人共享设计还是全生命周期设计,这种全世界范围
内开展的以人为导向的设计是最值得所有人注意的,这才是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无障碍设计:不管是美国提出的AccessibleDe
sign,还是联合国提出的Barrier-freeDesign,主要针对的人群是残疾人及部分老人。美国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继续
演进出了在居住领域的“公平居住(FairHousing)”理念,同时颁布“公平居住法(FairHousingAct)”。“公平
居住”的理念除了进一步落实无障碍设计的措施外,还着重提出了“可适应性(Adaptable)”的概念,“可适应性的设计”允许空间或设
施根据使用者需求的改变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比如预先在卫生间局部进行墙体加固,允许用户日后加装扶手;又如对台盆下部收纳空间的灵活性设计
处理等等。在德国,人们发现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和残疾人的多样性,在许多场合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所以对无障碍程度提出了分级,包括在
技术、建造和组织层面均可实施的“完全无障碍(WeitestgehenderBarrierefreiheit)”,符合规范层面的“基
本无障碍(WeitgehenderBarrierefreiheit)”和可容忍的“微障碍(einfachBarrierearmu
t)”。由此,大大增加了对许多既有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可实施性。人们转变思路,从简单的实现无障碍转变成了如何帮助残疾人或老人“跨越
”障碍。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无障碍设计”的出发点是针对单一人群,所以导致了很多“孤立”的手法来处理这个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定程度上
的“歧视现象”。比如,往往有些建筑会把无障碍通道设在建筑的次入口、侧门或后门,除了对残疾人带来不方便之外,也剥夺了他们像正常人一样
出入的可能性。这种对社会公平性的追求,正是在“通用设计”或“为人人共享而设计”所尤为看重的。跨代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在上世纪80
年代美国人JamesPirkl提出了“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Design)”的理念,相比其他理念,这个概
念更多考虑的是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虽然概念本身的提出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但发展的结果还是主要聚焦在了应对老年人需求的设计。
由于这种背离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一理念无法像其它理念那样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但是,随着现在世界各国对居家养老的越来越重视,特别是
亚洲国家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传统多代共居的家庭结构,逐渐又被社会各界所提起。在英国,在2010年7月颁布了“全龄之家(Lifetim
eHomes)”的技术标准,推动LifetimeHomes的发展,内容涉及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内部空间的16大项的技术要求。而在德
国,联邦政府以居家养老为出发点探索对既有建筑的改造,除了技术层面,也尝试从资金支持、服务支撑多方面去研究。除此之外,德国还把对全年
龄设计的探索延展到了社区层面,启动“适合家庭和老人的变革性城市社区(Innovationenfuerfamilien-und
altengerechteStadtquartiere)”研究项目,选取近60个示范项目,从社区环境、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三方面展
开研究和实践。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为人人共享而设计:这三个概念的外延基本是类似的,从内涵上来讲,通用设计更注重产品的可实施性,包
容性设计强调社会的参与性,而为人人共享而设计则注重文化的多元性。“通用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RonaldL.Mace提
出的。他在1988年对此作了一个解释:“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这种设计不需
要附加的或者特殊的设计手段。”1997年,在他领导下的通用设计中心(CUD)提出了“通用设计”的7项原则:原则一:公平地使用Eq
uitableUse: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Thedesignisuseful
andmarketabletopeoplewithdiverseabilities.)原则二:可以灵活地使用Flexi
bilityinUse: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Thedesignaccommodatesawiderang
eofindividualpreferencesandabilities.)原则三:简单而直观SimpleandI
ntuitiveUse: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Use
ofthedesigniseasytounderstand,regardlessoftheuser’sexpe
rience,knowledge,languageskills,orcurrentconcentrationlevel
.)原则四:能感觉到的信息PerceptibleInformation: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
得信息传递给到对使用者。(Thedesigncommunicatesnecessaryinformationeffecti
velytotheuser,regardlessofambientconditionsortheuser’ss
ensoryabilities.)原则五:容错能力ToleranceforError: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
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Thedesignminimizeshazardsandtheadverseconse
quencesofaccidentalorunintendedactions)。原则六:尽可能的减少体力上的付出Low
PhysicalEffort:设计应该尽可能得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Thedesigncan
beusedefficientlyandcomfortablyandwithaminimumoffatigue.
)。原则七: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使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SizeandSpaceforApproachandUse:提供
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的影响。(Appropriatesizeandsp
aceisprovidedforapproach,reach,manipulation,anduseregardl
essofuser’sbodysize,posture,ormobility.)“通用设计”的理念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
追随,这与其推出的一系列可执行的标准与设计工具不无关系。几十年来,不管是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工业设计领域,都因此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包
容性设计”可以被看做通用设计的英国版本。最早发源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HelenHamlyn中心的一项研究课题。上世纪80年代英国包
容性设计的代表人物RogerColeman指出,包容性设计更强调的是社会参与性,对象不仅仅是残疾人和老人,而是包含的更广泛的社会
阶层。所以对于设计的经济价值或成本上的考虑也尤为重视,设计在让尽量多的人群适合使用的同时,也不能降低整体的经济性和普遍人群的用户体
验。对于设计的可操作性层面,英国剑桥大学及皇家艺术学院等相关的机构联合研发了一系列的设计工具和标准,相比“通用设计”,这些工具更多
的是培养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形成“包容性设计”的意识。相比之下,“为人人共享而设计”的理念更像是一个设计理想的提炼,是一种对多元文化
和社会公平性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它是根植在欧洲大陆多元文化的土壤之上,所以发展初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相应。但它也因此无法给出具有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也许因此会与其多元化的本意相违背),所以造成了至今也无法在实际应用领域有效的深入展开。所以,针对以上这些概念。我们如果以设计对象来看,“无障碍设计”主要面向残疾人及部分老人;“跨代设计”或“全生命周期设计”主要面向老人及部分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通用设计”、“包容性设计”和“为人人共享而设计”则是普适性的,面向所有人。对于我们来说,对概念细分的讨论本身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的这种以人为核心,追求社会公平性,文化多元性的设计理想、逐渐深入人心的设计意识、不断优化的设计标准和广泛开展的设计实践。
献花(0)
+1
(本文系栖城设计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