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 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虽然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 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如医疗和教学等)与“构造技艺”(如钱币、轮船、房屋和雕像等)两种,称为亚 里士多德主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技术悲观主义是近来学术界涉及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的一种 理论思潮。认为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 的呐喊。探讨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三大价值功能,即理论透视功能、批判建构功能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制衡,并试图通过这一探讨来反思我国现代化的 进程,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 地讨论技术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