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四千年农夫.docx
2019-04-02 | 阅:  转:  |  分享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陈仁端1、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
—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2、金氏来东亚考察农业的动机和目的‘我们渴望了解经过两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
怎么使得土壤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三个国家稠密的人口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机会。’显然,金氏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东亚三个
国家人口那么稠密而其地力经久不衰竭?3、金之所以有上述疑问的背景他对当时美国式的农业之前途感到忧虑。例如说美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学
肥料‘美国的农耕方法使肥沃的处女地不到三代人就地力枯竭4.金《四千年农夫》对国外学术界的影响及陈仁端对金的评价可以认为金氏是近代
西欧农业科学的继承者,而他的农业观或者说农学思想具有很浓厚的有机论及生态学因素。5、金氏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看法首先看看金氏留意到中国
农民使用哪些肥料。把主要的列举如下:人粪尿、家畜禽粪尿、蚕屎、蚯蚓粪、草木灰、草木落叶、绿肥、堆肥、泥肥、土肥、蒿秸、蜗牛壳、豆饼
、灶灰、其他杂肥。这些肥料的绝大部分是有机肥。金氏没有提到化学肥料的弊害,只说化肥的来源不是无尽藏的,而且由于使用化肥而默认了
植物营养素的浪费。这可以说是他对近代欧美社会的一种文明批判。相反,他在书中多次讲到有机肥的好处。其中最强调废物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
)。人粪尿、家畜粪尿、草木落叶等等废物都不浪费掉而当作肥料归之于土。这就是一种循环利用。金强调废物利用,称赞蒙古人种勤俭、劳动的
美德。又说中国人是由于人多地少不得已千方百计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物作为有机肥料,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时
还看到施用有机肥在农学上的合理性,虽然这在今天属于常识的范围,而且也是中国古书上已经说过的。施用有机肥不但能给作物补充植物营养素
,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进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金说中国人不但是给作物营养,还给土地施肥,增养肥力
。在中国农民施用的众多肥料中,金特别注意观察河泥、草塘泥(沤肥)。他在太湖地区(昆山、嘉兴)草塘泥的制造、施肥过程。在山东省他观
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过程。他认为土肥是一种硝化过程的作用,欧洲的硝石农法类似于此。中国农业的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叹为观
止的一种传统习惯,说东洋人善于集约使用时间和空间(第十一章)。他说的集约使用或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是指多熟制度,还包括类似在田
地以外的地方制造土肥等。在他的著作第十一章里,他举了在太湖流域的冬小麦套种棉花的例子,据他的计算,这种方法比不实行套种———即等小
麦收割完后才开始播种棉花的方法要节省30天的时间。这样,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耕作,就能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收获。关于间套复种
的多熟制度,金侧重说明其节省时间和空间的效率面,当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轮作实际上也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壮,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措施。除
了以上所述以外,金在太湖流域还观察了河网和农田的状态、稻作栽培技术、养蚕业、茶业以及农民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织物原料等
等,可以说衣食住行各方面他都仔细考察。6、我国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曾经如此谈过他读金氏《四千年的农民》的观点:“他(指金)
是从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
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
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这块土地将继续洋芋很
多人,看不到终点。他称颂中国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费教授这一段文章是1985年写的,反思他自己的学术工作,说金这本书的观点对他
的影响很大,引导他得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是“五谷文化”或“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再问“四千年农夫”1、一百年前,美国学者考察中国乡
村,为当时正陷于“石油农业”下的美国寻找东方智慧,并将之记录,写下《四千年农夫》;一百年后,当中国人也开始追问后工业化时期乡村和农
业的命运时,发现历史竟如此相似,而答案就在这本书里——//一百年后的中国农业遭遇的困境与百年前美国农业的困境如出一辙2、1911
年,F.H.King的著作《四千年农夫》出版,书中集纳了他沿途所见、并深受启发的东方传统农耕智慧。在他眼里,“中国农耕拥有无数魅力
、智慧和活力,历经四千多年,土壤肥沃依旧,且用仅美国近半耕地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3、工业文明在
战胜农耕文明,迅速成为发展主导的同时,并不是取而代之,它是文明形态的一种演进。人的本能、人的自然属性,仍然依赖于农耕文明的存在。
葛学斌回望四千年农夫吴野1、1909年春,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三个
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这本名叫《四千年的农夫》。2、作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
土壤的肥力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仅仅耕作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肥沃土壤大
量流失,农业难以持续下去的危机呢?答案是:中国农业生产特点集中于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力的资源(以粪为肥
),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的资源则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此即所谓的传统小农经济。而美国则是广泛使用化肥的“石油农业”。3
、农业污染问题当下中国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农业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业,农业面源污染对全国面源污染的贡献高达约1/2。2010年2
月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两项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农业源排放的总氮
占水系氮污染总量的57%,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农业源的50%.
据去年由温铁军执笔的《氮肥的真实成本》一书,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4、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它的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911年的《四》一书,后来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5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几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有机耕作。6、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中曾出现的饥荒往往不是农业自身造成的,承载中国农业文明
史的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本来就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有机生产,且具有食品安全、环境维护和社会稳定三大积极特征。《中国农业需要可持续发展》
——对《四千年农夫》的思考石嫣1、书中序言说:“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指导全世界的农业,认为我们有巨大的农业财富并大量
出口到其他国家。其实,我们也就是刚刚会耕作。农业耕作的最基木条件就是如何保持肥力。这个问题东方人己经遇到并且有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
或许我们不能采取任何特别的方法,但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多多获益。我们必须学习他们是如何进行环境资源保护的,这是土地的根木。”2
、作者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上壤的肥力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他们几千年来的耕作都没有让
上壤的肥力降低太多,同时又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国家仅仅耕作几百年的历史,就己经面临着如何保护上壤健康的问题,并
面临着农业如何可持续下去的危机呢。”3、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只是在100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让日常运转并不依靠那些现代科技,用行动告诉世人,人类需要作出努力才能保持土壤肥沃与多产,而保存土地这种稀有资源会让世世代代过一种合理的、舒适的、可持续的生活。4.如今,我们正在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外所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样一个十字入口徘徊,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要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献花(0)
+1
(本文系土豆土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