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少时难识清明意如今满襟故人情javascript:void(0);安徽日报?2019040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 )晏殊《玉楼春》节选时光步履匆匆还没领略完仲春的万紫千红一蓑烟雨便轻轻叩门浸润着蓬勃的大地千家万户轻烟袅袅升起泪雨相织朦胧四季轮回 如同生命不熄成长难免学会告别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9时51分我们将迎来一个思考人生来去的节气清明?落花成雨酿成一杯相思酒清明有三候一候 桐始华和风撩动纯白的桐花一切美好又如约而至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带走阴冷雏鸟啼鸣暖春世间万物向阳而生三候虹始见顶天立地的七色光彩神秘且 澄澈清明插柳斟雨思故人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唐)戴叔伦《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节选年岁越大,越懂 清明亲人和故乡让相思萦绕、往事在目每年春天梨花海棠总能相逢风景一如旧时印记可你却再不能伴我身旁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是花、是雨却终归化作离别时的泪水绵延的记忆长河缓缓东流我们仍将带着对逝去美好的思念勇往直前 一年盛时已然不远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晋)曹植《白马篇》节选我们的幸福从何而来?来自他们在漫漫长 夜中的艰难探索来自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信念千里华夏、百川归海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倒在黎明曙光前的烈士们他们的躯体不再温暖那片长眠 的土地却依旧炽热清明时节古人于曲水流觞、花间品茗谓之踏青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一习俗从唐朝开始盛行, 相传至今人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 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编成帽子、插在门楣、屋檐古人折柳寄托哀思人们也相信插柳可以辟邪气清景明·清明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气, 气清景明之意,正是鸟语花香的盛春时节。"言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鲜明之谓也。""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 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清明后,谷雨前,柳结浓烟,花絮似新棉。人们在享受温润的东风造就的"满路桃花春水香"的时 候,却也会因飘飞的柳絮而发出"一天柳絮东风恶"的感慨。又到了树一嘚瑟就掉毛毛的时节,人们会有些烦,但一想到"卷絮风头寒欲尽",便释 然了。这只是春天的一段花絮,花絮落尽,便是暖洋洋的日子了。曲水丨流觞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它是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古人会 在这一天聚集到溪水边,把倒满酒的杯子放在水面,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是为"曲水流觞"。"三月上巳,宜往水边饮酒 燕乐,以辟不祥,修禊事也",这渐渐成为一种雅致的风俗。公元353年,正是在这个节日里,微醺的王羲之,写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那一 天,恰好天气不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4月22日,临近谷雨,那一年的谷雨为4月24日,清明为4月8日)。这 种快然自足的状态,或许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相关。古人说,阳春时节,"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如今,清明扫墓以祭奠先 人和纪念先烈,已经被广泛接受。在此也提醒大家,山林祭扫避免明火,提倡鲜花文明祭奠,出行注意安全。清明又名“踏青节”,据考证这一习俗 始于唐盛于宋,时谓之“游春”。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摄氏度以上,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满 眼春意。尤其在我国江南,清风细雨构成一幅诗意清新、唯美写意的民俗水墨画。正是郊游踏青、颐养身心的好时节。此外在这天,古人还有开展一 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拔河、踢蹴鞠等。直到今天,不少活动依然盛行。?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