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哪个是虢国夫人?
2019-04-13 | 阅:  转:  |  分享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哪个是虢国夫人?转载来源:文:《国宝迷踪》(202-215页)傅小凡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8图:网络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宋摹本),752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虢国夫人游春图》邮票《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原作者,是唐代著
名画家张萱。此画为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48厘米。画面上画着行进中的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表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悠
闲享乐的生活。《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画作
描绘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第一个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侧领衫,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
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少女着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又一个乘黑色
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
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着浅黄雄健的骅骝。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
,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
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在虢国夫人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是韩国夫人,其装束一如虢国夫人,惟衣裙颜色与之不同。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
在虢国夫人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神情显得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
桥,态度十分安详。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亦相仿佛。《虢国夫人游春图》,它是张萱
的代表作。此画一问世,就成了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但唐朝灭亡之后,此画流入民间,一直下落不明。北宋大观元年,即公元1107年的一天
,宋徽宗在御书房里对大臣们训话,大臣们一个个诚惶诚恐地跪地听旨。徽宗皇帝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去寻找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众位大臣领
命而去。一个多月过去了,有人说找到了一幅张萱的手迹,宋徽宗急忙命人把画呈上来。当画卷在案桌上缓缓展开时,宋徽宗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找到了《虢国夫人游春图》之后,徽宗皇帝满心欢喜,天天独自在御书房里欣赏,甚至数日不理朝政。可有一天,皇帝犯嘀咕了,珍品就这么一件
,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再说,纸质书画容易破损,很难保存,得想个万全之策!皇帝当即下圣旨,召翰林书画院所有画师,临摹此画。没过多久
,一幅幅临摹本陆续呈到徽宗皇帝手里。可是,皇帝对这些摹本一概不满意。过了几天,宋徽宗又召集画师们重新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一次
,在众多的摹本中终于有一幅让徽宗皇帝比较满意了。这幅画把原画中的人物、特别是虢国夫人的神韵、气质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这位没能留下姓
名的画家,精心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面貌和神采,而且糅合了北宋画院的雅致、飘逸和明快的风格,是融合唐、宋两代宮
廷绘画技艺的杰作。看完这幅摹本,徽宗皇帝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随即命令将摹本和真品一起保存在宣和内府,永久收藏。靖康元年(112
6)年十月,北宋灭亡。第二年四月,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以及皇子、后妃和宫女等四百多人返回金国,无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
皇宫里收藏的历代书画珍品,统统被金兵装上马车运往金国,《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真品和摹本自然难逃被掠夺的命运。直到1197年,金国第
六位皇帝,章宗完颜璟,在金国皇宫的收藏中,居然发现两幅完全一样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他开始感到诧异,但完颜璟毕竟有些艺术素养,他在
欣赏和比较一阵之后,挥笔在摹本的卷首题写了“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12个大字。“天水”是宋徽宗的郡望,“天水摹”就是宋徽宗临摹
。这完全是完颜璟的误判。因为宋徽宗擅长画花鸟,不擅长画人物,因此这幅画不可能是宋徽宗的手笔。写完题跋之后,完颜璟命人好好保管此画,
并不时地拿出来欣赏。不久,金国皇室发生内讧,局势动荡,皇室收藏的珍贵书画开始大量外流,《虢国夫人游春图》也被人偷盗出宫,流落到民间
。公元1225年的一天,此画落到南宋奸相贾似道手中。贾似道,细细地端详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他根据卷首留下的一行瘦金体字“天
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断定,这幅画不是原作,而是宋徽宗时期的摹本,可是真迹却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他带着《虢国夫人游春图》告老还乡,
回到了福建老家,从此《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也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皇帝下旨搜集民间墨宝,《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被清宫
内府收藏,成为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藏品之一。辛亥革命后,包括《虢国夫人游春图》在内的宋代摹本等一批书画被溥仪(宣统)偷盗出宫,带到伪满
洲国首都新京,抗日战争胜利后,溥仪准备逃往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他携带的一批书画被截获,交给当时的东北银行保管。19
50年春的一天,杨仁恺先生,来到东北银行的库房,整理、鉴定这些古代书画作品。发现了《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从此,这件颠沛流
离了一千多年的国宝,终于被东北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当人们仔细观赏这幅画的时候,却产生了一个疑问,此
画既然被称为《虢国夫人游春图》,那么画面中的人物哪个是虢国夫人呢?有人认为,是画面中间那位艳妆少妇;有人认为,是队伍最后抱女孩的中
年妇人。似乎都有道理,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现在试着用排除法,一步步地分析,看看谁最有可能是虢国夫人。第一步,画面中有9个人,其
中有一个是小姑娘,她不可能是虢国夫人,这样一来,9个人就剩下了8个。第二步,这8个人都骑马,有的马戴踢胸,就是胸前红花。马戴踢胸是
马主人身份高贵的表示,不戴踢胸的马的主人不可能是虢国夫人,那么,画面上就只剩下4个人。步,这4个人所骑的马只有两匹马的马鬃梳成三花
,这是身份更加高贵的表现,那么,就只能在这两个人中确定谁是虢国夫人了。第四步,最后一位抱着小女孩儿的妇人,不可能是虢国夫人,贵族夫
人出游不可能自己抱孩子,因此,这位妇人最大的可能是保姆,她骑的马之所以有踢胸,并且梳三花,表明马上的孩子是虢国夫人的女儿。那就剩最
后一位身穿男装的骑者了,明明是个男子,怎么可能是虢国夫人呢?许多研究者认为,恰恰是这种男装,证明她就是显赫一时,又极其飞扬跋扈的虢
国夫人。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一,她在画面的首位,这是最突显的位置,作者显然是在突出她的地位。可是,有人反驳说,古代贵族出行,主人
公不可能居第一位。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这是画面,不是生活场景。绘画构图可以超越
生活,这种超越表现为对生活画面的截取,也就是说,队列前面还有人,只是为了突出虢国夫人而被作者处理到画面之外去了。理由二,虢国夫人喜
欢穿男装。前文提到,虢国夫人用剑先刺死了杨国忠的妻子裴柔,然后挥剑自刎,说明,她随身带着佩剑。带佩剑者是不太可能身着女装的,这也间
接证明她喜欢穿男装。理由三,从画家用笔和着色上分析,第一位人物,作者最上心、用力最大。与画面中其他人物比较,明显表现出服饰的质感,
衣服用料的高贵,都是画面上的其他人物不可比的。理由四,第一位骑者坐下的罩泥,也就是马鞍下的垫子,比所有人的都长,而且绣着一对鸳鸯,
一只猛虎,这种唯一性更加证明,这位女扮男装的骑者,就是虢国夫人。理由五,我们可以从这位骑者的帽子下,隐隐看到发髻的根部,与其他几位
着男装的骑者相比,明显不同。显然,作者在暗示,她是女扮男装。总之,这样的构图和形象,虽然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既准确而典型地表现
了虢国夫人的个性,也体现了张萱这位艺术家概括生活、提炼细节的功力。只是,画面上的人物,相貌有些雷同,表明古代社会即使开放得有如唐代
,也无法直接面对这些美人去写生,因此,将一群美女画成了一个模样,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附录:来源《国宝迷踪》一,作者简介《国宝迷踪》
作者傅小凡,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担任中国哲学、美学、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出版《晚明自我观研究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意义》《本体论建构与主体性转向——宋明道学新论》等专著。2014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主讲《崇祯那些年》,2015年7月主讲《大明疑案》,2015年30月,主讲《走近朱熹》,2016年7月主讲《大明疑案》
下部。二,作者傅小凡与一个学生的对话一位学生看完我主讲的《大明悲歌—一崇祯那些年》《大明疑案》之后问我:您是哲学家,为什么讲
历史?我回答:中华传统,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语言表达技巧,史学是基本知识架构,哲学是逻辑分析能力,要治学且有成就,三者缺一不可
,学生:那么,您讲历史与历史学家讲历史有什么区别呢?我:史学注重史料考据,哲学注重逻辑分析;史学用详实的史料告诉后人,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件;哲学以严密的逻辑分析,告诉后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以及这事件对现代的影响和意义。史学注重知识,哲学注
重观点,但二者不可偏废。因为,有知识无观点,是资料汇编;有观点无知识,是“心灵鸡汤”。因此,史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
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引发人们的深人思考,结合现实,触类旁通。学生:可是,您这次讲《国宝迷踪》,从历史学转向了考古占学,为什么有
如此大幅度地跨行呢?我:历史与考古从来就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两个专业。考芒。考古学为历史学提供实证材料,历史学为考古学提供理论基础。《
国宝迷踪》这个系列,目的就是寻找一个引人入胜的实物载体。不过,我讲国宝,不讲鉴定,更不估价,而是讲与国宝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国宝身
上的文化内涵。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将自己的分析告诉大家。依然是哲学与史学的结合,依然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因为,这样的设计,已经不是纯
粹的历史,更不是考古,而属于文化学范畴,它是哲学、历史、艺术和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那您在讲述国宝的故事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
么?我:如何把握讲述的重点,学生:什么意思?我:过多地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会使国宝本身缺少存在感且专业性不够;过多地讲述国宝本
身的意义和价值,又会因为太学术化而失去生动性。学生:既然有这么大的困难,那么您选择讲述这个主题,究竟为什么呢?我:我也曾经有过编写
五千年中华史的“野心”,但是,如果没有任伺新意的话,无非多一件书架上无人间津的摆设而已,出版社也未必愿意将其付梓。怎么才能将中华民
族的文化历史讲得和别人不一样呢?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并为此而苦恼。后来,接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编导李峰先生的建议,设计了
目前这个系列。当然,我们之间存在着争议,他从电视节目的角度考虑,更喜欢解谜。我则坚持自己的追求,以国宝为载体,讲述这些国宝离奇的身世的同时,讲述我们民族的历史。当然,我必须按照编导的要求,捕捉谜点,设计悬念,逐步解谜,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最终就咸了现在这个样子。学生:您创作这个系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在撰写脚本的过程中,面对精彩纷呈的国宝和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的确,教育者先受教育,这话千真万确!学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您为什么只讲21个国宝呢?我:这本《国宝迷踪》只是第一部,之于中华国宝不过是冰山一角。我将继续讲述更多国宝的故事,《国宝迷踪》还会有第二部、第三部,敬请关注。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