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清热方之竹叶石膏汤
2019-04-13 | 阅:  转:  |  分享 
  
竹叶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半夏9克,麦门冬15克,人参5克,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

【方解】:本方有白虎汤合麦门冬汤加减而成。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据《本草求真》记载:竹叶“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故为主药;辅以人参、麦冬益气养阴,《本经》谓麦冬主“胃络脉绝,赢瘦短气”;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配合大量麦冬,尤有妙用,盖半夏得麦冬则不燥,麦冬得半夏则不腻,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使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且防竹叶、石膏寒凉伤胃。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确为清补并行的良方。

【同名方】

《痧疹辑要》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红花、生地、花粉、煅石膏、陈皮、甘草、僵蚕、连翘、黄莲、玄参、牛蒡子、桑皮组成。功能清热宣肺,解肌透疹。主治痧疹见形二三日,涩红,烦躁,出不透快。

《证治准绳》竹叶石膏汤,由淡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生姜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胃火内盛,痈疽肿痛,口渴喜饮。

【附方】:

人参竹叶石膏汤(《辩证录》)本方去半夏,加知母构成。功能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主治阳明火盛发狂,腹满不能卧,面赤面热,妄见妄言。

加减竹叶石膏汤《喉痧症治概要》由竹叶、桑皮、桑叶、金银花、熟石膏、苇茎、杏仁、连翘、白菜菔汁、甘草、象贝母,冬瓜子构成。功能清肺化痰。主治痧疹之后,热汗不退,口干欲饮,或咽痛蒂坠,咳嗽痰多。

竹叶黄芪汤(《医宗全鉴》)本方去粳米,加黄芪、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芩、生姜、灯心构成。功能清热解毒,益气养阴,调气和血。主治痈疽发背,诸般疗毒,表里不实,热甚口中干大渴者。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