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范
2019-04-16 | 阅:  转:  |  分享 
  
DB2101/T

沈阳市地方标准

DB2101/T0042—2018

?????



虾稻共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范

(Crayfish-riceCo-cropping,Rice-crayfishCultureStandard)







????? 2018-XX-XX发布

2018-XX-XX实施

沈阳市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局???发布

B50.52.202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定义 1

4养虾稻田环境条件 2

5稻田改造 2

6养殖模式及操作 3

7控制敌害 5

8常见疾病及防治 5

9捕捞和运输 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创普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沈阳市沈北新区农渔委、沈阳市沈北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包名君、施洋、李宇航、许焰林、仲伟光、沈北新区农渔委人员、沈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沈阳农大人员、沈阳市沈北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人员、舒新亚。









虾稻共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虾稻共作中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的定义、稻田环境条件、养殖模式、病害防治、捕捞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沈阳市境内克氏原螯虾的稻田养殖。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评价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SC/T1009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虾稻共作Crayfish-riceCo-cropping

“虾稻共作”全称是“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共作一体”,它是每年的5月至7月投放3~5cm的幼虾,5月下旬大棚育秧,6月中旬中稻插秧,6-10月份捕捞成虾,10月份收获中稻,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幼虾Youngcrayfish

脱离母体后能独立生活的小虾至没有性成熟的个体,小规格幼虾主要靠摄食浮游生物生长,大规格幼虾杂食性。



成虾Adultcrayfish

性腺发育成熟的虾,可作为亲虾和商品虾。



商品虾Commercialcrayfish

是指可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亲虾和食用虾,商品幼虾分为两种规格,一种小规格幼虾在秋季的9~11月上市,体长为1.0~2.0cm,一种为大规格幼虾在春夏季的5~7月上市,体长为3.0~5.0cm。食用虾是上市供食用的虾,既有成虾也有大规格幼虾。

养虾稻田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

养虾稻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符合GB/T18407.4要求;底质自然结构,保水性能好;交通方便,电力供应有保证的稻田。

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没,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要求。

面积

面积大小不限,一般以33350m2(50亩)为一个单元为宜。

稻田改造

挖沟

沿田埂外缘向稻田内6~7m处,开挖环形沟,沟宽4m~5m,沟底离田面深1.0m,沟壁坡度1:1。环形沟靠田埂边有宽1m的平台,平台低于田面0.3m,平台与田埂的坡度1.5:1,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

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压实,以防渗水或坍塌。田埂应高于田面0.8m,顶部宽3.0m,田埂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7%。

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用波纹管或U型水槽做主渠道,支渠用PVC管并有阀门控制进水量,进水口用60~80目的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以双套管排水闸的形式建在稻田另一端环形沟的最低处。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证水灌得进,排得出。

防逃设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40~6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可采用石棉瓦、硬质塑料膜或密网片加塑料农膜等材料制作,防逃网地上部分高40cm,地下埋20cm。

其它设施

每个单元在环沟上设置1处鱼道,方便农用机械和人员通行,也保证环沟水体循环流动。将1根直径0.6m,长4m的波纹管埋于环沟底部并用土填平,两端用砖砌。有条件的地方可安置太阳能诱虫灯。

养殖模式及操作

投放幼虾养殖模式

每年的5月至7月,中稻插秧前后,稻田灌水,在稻田环形沟平台上投放规格为3.0cm~5.0cm的幼虾,每667m2(亩)投放30千克(160~200尾/千克),投放幼虾养殖模式经成虾养殖阶段养成商品虾,亩产商品虾不低于100kg。

前期准备

清塘除野。投放幼虾前用市售并出厂不久的漂白粉(有效氯≧30%)按实际环沟水面每亩1袋的用量兑水全环沟泼洒,消灭野杂鱼及敌害。10小时后待野杂鱼全部死亡后可逐渐加水。

移植水草。清塘除野后应在环形沟或操作平台上移植水草,供以后幼虾栖息、蜕壳、躲藏或起遮阴、净化等改善环境的作用。水草包括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可选菹草、眼子菜、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一般选2~3种,首选菹草、眼子菜;漂浮植物除水葫芦外,可用水花生、狐尾藻等替代,首选水花生。沉水植物种植在稻田操作平台上和环形沟底,种植面积应为操作平台面积和环形沟底面积的30%~50%;漂浮植物移植在环形沟上,面积应为环形沟面积的30%~50%且要固定。

6.2.1.3肥水。幼虾投放前10天或5月份稻田整田前,应在稻田投施不含有害物质并经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牛粪、羊粪、鸡粪、猪粪等)或复合微生物有机生物肥,农家肥每667m2用量为100kg~200kg,复合微生物有机生物肥每667m2用量为200kg~300kg,为幼虾培育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保持水体透明度,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营养。



幼虾投放

幼虾来源与运输。幼虾应来源于小龙虾良种场,采用双层尼龙袋充氧、带水运输(水运法),根据距离远近,每袋装幼虾300~400万尾;幼虾也可以采用半干半水运输法;对于不超过2小时的短距离运输也可以采用干运法。

投放时间。幼虾投放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阳光直射。

投放密度。每667m2应投放规格为3.0cm~5.0cm的幼虾30千克(160~200尾/千克)。

幼虾质量。幼虾应规格整齐,体色浅褐色,活泼健壮,受惊吓能迅速后窜,健康无病。

注意事项。包装、运输、投放幼虾时应避免离水操作。幼虾运到稻田应进行泡袋调温,避免水温相差过大(温差不超过2℃),泡袋调温方法是将装有幼虾的尼龙袋放置在平台水中浸泡约20~30分钟,再打开尼龙袋扎口,若袋中水温与环沟水温一致,即可放虾;若袋中水温与环沟水温不一致,则将环沟中水少量、缓慢加入袋中至内外水温一致,即可放虾。放虾地点应选择水草较多处,不能搅浑水。

饲养管理

投饲。幼虾投放第一天即要投喂,投喂的饲料种类有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小龙虾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28%~36%)。动物性饲料包括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厂的下脚料等,植物性饲料有玉米、麦麸、黄豆、豆渣、瓜皮、红薯及饼粕等,饲料应新鲜、清洁卫生,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克氏原螯虾的投喂讲究“四定”,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每日投喂1~2次,除傍晚投喂一次外,有条件的宜在午夜增投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以幼虾总重的4%加减,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日投喂量的分配如下:傍晚70%;午夜30%,或傍晚70%,黎明30%,投喂以沿田边操作平台成线状投喂。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1℃时减少投喂,当水温低于10℃时停止投喂。

巡池与调控水质。早晚巡池,观察水质等变化。成虾养殖阶段水体透明度30cm~60cm,水体透明度用加注新水或施肥的方法调控。平时要定期加注新水,克氏原螯虾生长旺季每隔20天投施一次“EM菌”或“光合细菌”或“小球藻”等有益微生物,调控水质,有条件的每半个月用市售的水质测试盒检测一次水质,水质指标PH7~8.5;溶氧≧5mg/L;最适温度17~31℃。

调控水深。5月至6月插秧前投放幼虾阶段,田面水深可保持10~30cm,插秧后根据稻谷需要保持田面适当水深,稻谷收割后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加深水位至60cm~70cm。

控制敌害

稻田饲养克氏原螯虾,其敌害较多,如水蛇、鲫鱼、草鱼、黄鳝、肉食性鱼类、水老鼠及水鸟等。放养前应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除野,加水时要用60~80目的纱网过滤;平时要注意清除田内敌害生物,有条件的应在田边设置一些彩条等,恐吓、驱赶水鸟,也可用反光的金属丝和反光的玻璃镜片、废光盘等反射阳光驱鸟(光驱鸟);还可用锣鼓或鞭炮驱赶水鸟(噪音驱鸟);有条件的可用微波驱鸟器(微波驱鸟)和无人机驱鸟(机器驱鸟)。

常见疾病及防治

克氏原螯虾常见疾病见下表,治疗过程应按NY5071要求操作。水稻病防治与农药使用按SC/T1009的规定执行。

病虫害防治

病名 病原 症状 防治方法 病毒病 病毒 患病个体多为大、中虾;螯足

无力,行动迟缓,反应迟钝;

解剖可见肝胰腺肿大,颜色变

深或变浅,甚至坏死;空肠,

肠有蓝色出血点。 调整养殖模式,早投苗、早捕捞上市;

用EM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调控、改善水质。

使用添加有壳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药的饲料。

用近期出产的聚维酮碘0.3~0.5mg/L全池泼洒,连

用2次;死虾要捞出深埋。





甲壳溃烂病



细菌 初期病虾甲壳局部出现颜色

较深的斑点,然后斑点边缘

溃烂、出现空洞。 避免损伤;饲料要投足,防止争斗;

要有足够的隐蔽物用;(10~15)kg/667m2的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或用(2~3)g/m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纤毛虫病



纤毛虫 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幼虾、幼体和受精卵的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层“毛”。 用生石灰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

用3~5%的食盐水浸洗虾体,3d~5d为一个疗程;用0.3mg/L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

投喂克氏原螯虾蜕壳专用人工饲料,促进克氏原螯虾蜕壳,脱掉长有纤毛虫的旧壳。

捕捞和运输

捕捞时间

克氏原螯虾与中稻共作的捕捞时间在东北应从解冻后5月开始,到10月捕捞结束,在此过程中一边捕捞商品虾,一边按1/10的捕捞量补充3~5cm幼虾,实行轮捕轮放。

捕捞工具

克氏原螯虾与中稻共作的捕捞工具主要是地笼。地笼网眼规格应为2.0cm或以上,保证成虾或商品虾被捕捞,幼虾能通过网眼跑掉。成虾或商品虾规格宜控制在30g/尾以上。捕捞幼虾销售可用密网眼的地笼(0.8cm左右网眼)捕捞。

捕捞方法

将地笼放置在稻田的田面上、环形沟或操作平台上,将诱饵(如死鱼、死虾等)用纱布包裹置入地笼内,每天清晨收虾。收虾后地笼仍放置在稻田中,每5~7天将地笼移动一次位置,以增强捕捞效果。最后排水,仅环形沟中有水,用抄网在环沟中来回抄捕。

运输方法

幼虾应采用“水运法”(尼龙袋带水充氧运输)和“半干半水运输法”,对于距离较短,运输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也可以采用“幼虾干运法”(浅虾筐上下放水草中间放幼虾,层层叠放,最上层不放虾放冰袋或碎冰,保证潮湿并控制温度);商品食用虾用“干运法”(泡沫箱打冰无水运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I







献花(0)
+1
(本文系cph8968978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