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水道真情 笔墨写人生—当代著名书画家吴焕金的艺术之路
2019-04-22 | 阅:  转:  |  分享 
  




艺术简历:

吴焕金,职业画家,名:东林,号:水鸣山人,广西桂平市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广西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广州市番禺区中学特聘美术老师。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1988年广西"桂花杯"书画赛获一等奖

1989年参加中国青年国画创作大赛作品《小溪伴家园》获二等奖

2001年,作品《古柏下的柔情》《归途》参加国展并获奖

2007年,作品《大山无忧》参加"中华情"中国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作品多次被国外及港澳台机构人士收藏。











于墨海中立定精神,游于艺,已是几十年的光阴。如今,吴焕金的书画人生在笔锋中决出生活,在墨色里放出光明。

吴焕金出生于广西山区的农民家庭。从小喜欢书画艺术的他,完全是天性使然。少年的文赋常以笔墨、废纸、油灯作伴,他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与磨难。他从小拿起如椽大笔,一步一步走来,走出大山,走到城市,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











吴焕金在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上不仅勤奋,他还善于思考,在这种思考中也逐渐形成了他“抱朴归真、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如他说过的:“艺术需要纯净与真诚。艺术不能有功利,功利心重了,艺术就俗了。艺术要稚拙,不要取巧。艺术太取巧,媚就产生了。这是规律,任谁都躲不过去。”







吴焕金把自己这种对宇宙对生命的所感所思所悟自觉融入到个人山水画创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了画如其人,人亦如其画。欣赏吴焕金笔下的山水,那时心就会不自觉地静下来,然后就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在的和气,一种安然静谧的文气,一种盎然蓬勃的生气,一种浩然向上的正气,一种弘然开阔的大气,让人身心舒泰,如沐春光。







正是有着历史文化责任感的情怀,吴焕金在书法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上世纪80年代,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开始在全国兴起且迅速发展。吴焕金大学毕业后到珠三角城市,从事中学书画艺术教育工作。他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如今,桃李如云,成就斐然。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摘自《庄子.知北游》)画者之于山水花鸟乃以笔墨展天地之大美也,故画之善者必通万物之理者也。所以吴焕金老师在指导学生时说“美在自然,自然万物之美如鬼斧神工。惟顺其自然则万物之理皆通,书画之道也就通了。”吴焕金所说的和唐朝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应是一个意思。















广州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南北书风的融汇,来自全国书画高手的交流,让他在点与线中成长,在黑与白中领悟。正是这种高层次的学习,带给他转折性的飞跃。他的审美不再只停留在线条表层的变化,而是深刻地理解了隐藏在艺术里面的文化内涵,那是超越了笔墨之外的博大精深,也是艺术真正的魅力与光芒。此后,他以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和对书画的专业追求,开拓着属于他自己的天空。













也许,正因为吴焕金是大山的孩子,年少时的艰苦便给了他山一样的品质,而这种磨砺在他日后的成长中,对于他的书风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细看他的作品,书风淡雅,无功利之气,自然生出萧散疏朗的山林逸趣。董其昌曾在《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中提出了“古淡”之说,“古淡”就是指古朴自然之美,体现的是清润的雅意,如晋人的风流潇洒,其书不工而自工。吴焕金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古淡之美,既有古意盎然,也有秀润雅致。让人徜徉其间,渐渐领悟他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内涵。











清刘熙载云:“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家在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着自己的思想及情志,美的书法作品必然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故,书到深处是文化,亦是修养。但书法的技巧可以在时间的磨炼中日臻娴熟,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无穷无尽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却非人人能及。放眼当今书坛,写字者甚多,但浮躁,急于求成者亦比比皆是。有些人,甚至偏重于笔墨效果和创新,忘记了抒情达意的本质,书卷气更无从谈起。习字未久,便独起炉灶,想以新的语言打破传统,但没有积累的创造,没有生命力的作品,何来艺术之高度?更不可能奢谈艺术的发展。他们忘记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这恰恰是他们最终无法成功的根本。

















吴焕金的书法,墨线淋漓,恣情而奔放,带着率性的天真,能纵能收,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因流动生变而洒脱不羁,正是文情所至;从章法上来说,与他追求的魏晋风韵相当一致。作品上的每一个字体都暗藏变化,却以通篇平和之气,尽显风流典雅。点画之间,上下连贯,弹性取势,张弛有道,相辅而成的点线,以变化多端合情于纸,对立而统一,风骨独成;从结构上来说,字与字之间气韵流动,运笔时不动声色,收笔时含蓄内敛,似风行水面,雨润春山,疏朗清旷之中,意气相连。







正如重光《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笔断”使点画有起有止,起止有度;“意连”使点画有呼有应启承分明。这种或断或连,似断还连;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的点线的艺术,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情趣与思想面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若每一线条,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只是为书写而拼凑在一起,那便是姜夔在《续书谱》所说的“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







吴焕金深知,学习艺术的过程是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又能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须临遍百家,融会百家,又师泥不古,方能推陈出新,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如此,在高定位的基础上创造自己风格,才是水到渠成,不负此生。







然而,每个艺术家都经历过彷徨、徘徊、困惑的过程,时至2000年,吴焕金在广州番禺建立自己的艺术培训班“墨香堂”。“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此时的他静下心来学习、思考、研究和探索。终归,吴焕金的内心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文人,几十年的岁月经历让他学会了沉淀和探索,也造就了他谦虚好学的君子风度。于是,他行走在山川河流与自然对话,访师会友纳百家之长,潜心索求于广泛的知识领域,无论历史,哲学,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等等,他希望在学习中修行,在修行中完善自己,继而领略以笔墨为载体的心灵之美,人格之美,素养之美。







多年的艺术修炼沉淀,完成了吴焕金艺术人生当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三十年来,他创造了多项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的辉煌;他漫游艺术历史的长河,反复思考,终于把自己的书风定格于山水写意之间,他把书画艺术的“度”与晋人的“韵”揉合起来,给世人呈现一种“古淡典雅”的艺术气息。



吴焕金的画有勾擦洇渍、抑扬有致、开合有度、笔墨变化、又有古人独钓寒江的处世之境,和现代画家人各自我修炼与主题情感基础上的抒发“畅神”、“言志”的胸怀。山水作品有广大无垠大海、巍峨屹立太行、郁郁葱葱的古树、肆意流淌小溪,甚至房屋、农舍、山柴,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通过天南地北写生,写出山水“真”、画出冰的“韵”,求有形变化之无限,更表现对艺术之诚和真。











观其字画,会之于意。翰墨如流,直抒胸臆,使作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因取法,悟性,学养所致,吴焕金的艺术风格如其学,如其性,如其才,如其人。









对于书画家来说,平生之意若能尽寄丹青,何尝不是游艺于心?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艺术作品的形与神,情与物,其实皆在于书者的思想境界,即所想,所知,所悟,所感。笔墨之上,吴焕金聚其心血与追求,不舍昼夜,一直努力于文才与艺术的共同发展,融古老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和谐并进。在吴焕金看来,字画都是有生命的,一笔下去,便是与它的重逢和知遇。如果说,作品反映的是作者情志的话,那么作品的外形便是彰显了作者的素养和内涵。?







艺术之路漫漫,恰如登山。每登高一层,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而每一次的新风景,又会激发你继续攀登,再攀登。然,人生不老,奋斗不息,已是名家的吴焕金,如今依然辛勤地耕耘在艺术讲堂。他正以自己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精神,他希望艺术的创新,是在继承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继承必须取法乎上,兼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而不是相互跟风。所谓不古不新,亦古亦新,就是要与传统保持一脉相承,又要以其无法颠覆的文化元素,立古出新,孕育出千姿百态的艺术文明风采。







在他的多个书法作品集中,各界人士更喜欢他的写意人物之风,意随笔来,墨色苍润。率性掷笔于天苍苍,野茫茫,直取性情真。书不尽纸,笔不尽意,他的书画散发着人性的温暖,仿佛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张怀瓘《文字论》曾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但如何把书画那种鲜活的、丰富的形象在个人的思想情感里凝聚,悟化为有形有色,有歌有韵的艺术作品,依然是艺术家们一直都在追求的艺术境界。若能让每一个字每一幅画,在平凡的观望中,生机怒放,带出撩人心扉的诗情画意,或是在平淡中,气象万千,该是何等的快哉。







采撷艺术的丰盈,捡起时光的背影。一点一画间,皆成妙境,虚白之上,墨气四射。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文明而灿烂,悠久而厚重,在吴焕金的心里,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当历史的天空,掠过飞翔的翅膀,承继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书为心画,渐入佳境。岁月至此,烟火无声而暖。中国山水画是画家面对自然造化,“神遇而迹化”的艺术,是画家个体精神、情感,凝铸的艺术,是画家人格、修养,外化的艺术。是明悟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大自然精神和儒道经典禅宗奥义的关系。吴焕金的字画作更为理性,更注宏观,关照自然。天地事物变化,寓于一书,谁又能惊扰他心中的大好河山?也许,人与书俱老,是他等待的另一种境界吧。



献花(0)
+1
(本文系吴家受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