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东巡抚陈世倌为观城《张氏家乘》作序之谜
2019-04-25 | 阅:  转:  |  分享 
  
山东莘县观城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夏代,夏启三子武观封于斟观,并更名为“斟观”。商代称观国。自汉初,实行郡县制,称畔观县,已有2200年。一
直到隋开皇六年(586年)改称观城县,观城县之名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这座古城孕育了无数国之栋梁社会精英,在历史长河中被默默湮灭
。然而一部家谱却揭开了这座古城张氏望族的百年荣耀,让我们一同探寻山东和云南巡抚为山东莘县观城《张氏家乘》作序之谜。一部家谱揭开山东
莘县观城张氏望族的百年荣耀(上)山东巡抚陈世倌为观城《张氏家乘》作序之谜去年央视纪录片《家风》开播,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
与责任感,使人们对家风有了新的认识。正是这一年莘县观城张氏后人张聿法将军和张宪昌教授为使张氏良好家风代代传承,广泛搜集资料,查阅史
料、典籍,释编而成的《观城大张家张氏家族史料汇编》家谱篇面世。1742年(清乾隆七年)《张氏家乘》由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山东巡
抚陈世倌作序。然而1767年(乾隆三十一年)云南巡抚刘藻却为何又欣然作序,并对张氏家族大加赞颂。翻开厚重的家谱,让我们一同探秘那些
不为人知的观城张氏家族历史。张虬乡试得到主考官赏识说起陈世倌与张家的交情,在其为《张氏家乘》写的序里道出了缘由。陈世倌在序言里说他
曾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当年阅卷时,发现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与同考官当时的山东“学政”黄叔琳拍案称奇,认为
得到一奇才。按当时的考规,考生的名字是封起来的,批阅的考官并不知道考卷的考生是何人。待拆封以后,方知是张氏子弟张虬。黄叔琳惊叹说:
“这学子的文章必然能传播后世,敢保此人必是人才!”然而,此后十余年,张虬并没有如人想象的那样继续进京考试或作官。到清雍正二年(17
24年),陈世倌奉旨再次巡抚山东时,发现张虬仍于待考之中。不同的是,时间愈久,张虬写的文章愈发厚重,名声更大,当地人士,大小官员无
不称赞,津津乐道。直到乾隆一年(1736年),新皇登基,陈世倌奉旨让张虬写一篇论政的文章,文章下笔千言,潇潇洒洒,堪称一流。作为历
来看重人才的陈世倌,很想再次见到张虬。京城会试陈世倌欣然为《张氏家乘》作序乾隆七年(1742年)春,机会来了,张虬到京城会试,见到
陈世倌,嘘寒问暖后,拿出一册《张氏家乘》,请陈作序。陈世倌在《张氏家乘》里讲,他曾阅过很多人的家谱,“大多是本世荣耀,而后代人则平
平无为,中道衰微,不能发挥祖人的余辉。而张氏家谱则不同,自张九皋任江西袁州府照磨之后,又有第六代张奇策任辽海卫经历,致身边庭,正气
凛凛,争光日月;还如七代张所志曾任江西宁都知县,荡寇除暴,招集安抚受难的百姓,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崇拜。而这些还仅仅是指张虬的本
支而言,张虬的伯父、叔父支脉,如七代张汉扬曾任户部主事,八代张三杰曾任甘肃巡抚,当时明朝国运衰败,内外交困,一方面要守住边疆,抵制
住戎羌族人的侵扰;另一方面还要节减国财,以供应边饷,都是在困境中建立了丰功伟绩,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卓卓乎一代名臣!除上述之外,受皇
封而为官者还有十余人,真是盛况空前!再说到张虬本人,终身致力于学问,名闻乡里,来学者无数,进其家,读书声朗朗,将来光宗耀祖的人数不
可估量!”另外他还写道:“我在家翻阅史籍的时候,看到晋朝时代的名家王、谢(指王导家族和谢安家族,曾五六世为官),唐朝时代的崔、卢(
指崔氏和卢氏家族),百世而下,很少能有比得上张氏家族的。现在读到张氏子弟张虬的家谱,禁不住兴奋异常!慨然命笔,为之序。——赐进士出
身,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前巡抚山东等地方,辛卯科山东主考,浙江海宁友人陈世倌莲宁拜撰。”陈世倌在此使用了“友人”和“拜撰”一
词,可见其对张氏家族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显示陈世倌本人十分谦逊的高贵品格。陈世倌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享年78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23岁时中进士;雍正二年(1724年)44岁时进内阁学士;山东巡抚;乾隆二年
(1737年)57岁时任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升太子太保。陈世倌序言中所指同考官“黄公”,应为当时的山东“学政”黄叔琳。黄叔琳
(1672年-1756年)。字昆圃,号金墩、北砚斋、守魁。顺天府大兴宛平镇人。康熙辛未科(1691年,康熙三十年)一甲探花,时年2
0岁,是最年轻的一甲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早任山东学政(负责教育和乡试的官名),以兴贤育才为己任,开办两个书院。官至詹
事(原为负责皇后、太子家事,至清代,詹事在大理卿之下,三或四品)、内阁学士、礼部和刑部、吏部侍郎、浙江巡抚、江南主考官等。当时被推
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张虬在1742年到京城会试后,不仅请陈世倌为《张氏家乘》写了序,还获任济南府长山县教谕的一职。陈世倌和
张虬的关系直到2010年张虬墓志铭发掘出土,才知他的墓志铭也是请陈世倌书写。不仅如此张虬之父张旷的墓志铭也是陈世倌所书并称自己为眷
弟,这样一来张虬论辈分应该叫陈世倌叔叔或舅舅,可见陈世倌同张家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张虬被乾隆帝多次召见张虬,字幼青,别号髯翁。生于
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十四日,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二月十七日,年八十五岁。钦赐内阁中书,乡试科举入选广西平乐府平乐知
县改济南府长山县教谕。原配邑张儒人,生于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二十九日,卒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年四十八岁。继配聊城县
傅儒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初七,年六十三岁。张虬,小时候就读私塾时就能看出不凡,定
能成大器,当时观城县最有文采的赵申季,铁面冰心,闻说张虬这么有名,就请他作文,亲自看看如何,正如张虬墓志所写“敦请备至,入幕衡文,
抵掌倾心,欢如平生(拍掌叫好,非常高兴)。以五经获乡荐(中举)。制艺(指八股)、策论(对国家大政问题的对策的论述)、表判(古代文体
奏章的一种)无不登峰造极。读书寒暑,昼夜无间,下笔千言立就,洋洋洒洒无停机,脱稿便纸贵(文章写出来马上就被抢空)。所做制艺前后二集
行于世。诗初学韩(韩愈),晚学白(白居易);精书翰(书法),龙蛇战斗,有襄阳遗风。”乾隆七年(1742年)春,张虬到京城有参加会
试,请陈世倌为《张氏家乘》作序。按常理说张虬这么优秀的人生也定能顺风顺水。可命运却往往不尽然,如墓志所说“屡战南宫不第”,后来又因
有病没能抽签去做官地方,吏部官员代其抽签,分配到广西平乐县任知县。但是,朝廷点名时误期没到,按惯例只能降级使用。乾隆皇帝久闻张虬之
名,特旨引见养心殿。对虬当面说“朕极知汝(即你)会做文字,姑就教职做教谕之职以便会试,且成就人才亦好”,遂得长山教谕。1745年张
虬又进京参加会考后,乾隆皇上特旨落第举人,年八十以上引见圆明园,张虬这一年被选召见。“御榻前,天语温和,虬对答得体”。皇上下旨,赐内阁中书衔,蟒衣二袭,白金一流吁。不能不说乾隆帝对张虬的厚爱。现在的张氏宗祠曾是甘肃巡抚张三杰告老还乡的宅院,后张虬居住,张虬将族屋改作了张氏宗祠。另据说张虬做过乾隆帝的老师,乾隆下江南时,曾到观城张府驻跸。这座宗祠虽已破败,但张氏先人的故事却一直流传。
献花(0)
+1
(本文系韩银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