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2019-04-26 | 阅:  转:  |  分享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成分 % 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纤维质) 66.85 含氮素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11.31 水分 8.98 溶醚成分(其中含挥发油0.02%) 4.42 离子成分(包含K、Na、Ca、Mg、Al) 8.44 (2)艾叶的性能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支艾条加药末6g。

ⅱ太乙针:人参、参三七、山羊血、千年健、砖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穿山甲、小茴香、苍术、蕲艾、甘草、防风、麝香

ⅲ雷火针: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

(二)艾柱灸法

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又称着肤灸、明灸。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①操作方法:

患者体位:平正、舒适

安放艾炷:在穴位涂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线香点燃

ⅰ.间断法:每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另换一炷再燃;不易出现循经感传;

ⅱ.连续法: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炷;可出现循经感传。

a.灸穴疼痛灼热:病人不能耐受,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b.灸满壮数后,灸穴上敷贴淡膏药

c.5~7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

d.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

②临床应用:

ⅰ.慢性腹泻: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俞、命门、肾俞;

每次1穴,每穴5~7壮。

ⅱ.哮喘: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

每穴7壮。

③注意事项:

ⅰ.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

ⅱ.1一2小时后方可进食;

ⅲ.忌生冷瓜果;

ⅳ.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

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①操作方法:

穴位涂抹凡士林(水);

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

ⅰ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

ⅱ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待其燃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清除余烬。

穴位处拍打减轻疼痛;

一般用3~7壮,以不烫伤皮肤或气泡为准;

②临床运用:

ⅰ小儿发育不良: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

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

ⅱ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一般可灸3~7壮,

每日1次,10次1疗程

2.间接灸(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1)隔姜灸

①操作方法:厚0.3cm的生姜片,针扎数个孔,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病人有灼热痛感可将姜片提起,旋即放下,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5~10壮。

②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风寒湿痹

(2)隔蒜灸

①操作方法:

隔蒜片灸:同隔姜灸;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隔蒜泥灸: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②临床运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疖未溃,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

铺灸或长蛇灸:大蒜500克,捣成蒜泥,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厘米厚、6厘米宽,周围用绵纸固定,用中艾炷在大椎穴、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患者口中有蒜味为止。由于火热和蒜泥的刺激,背部正中多有水泡,注意防护。民间用来治疗虚痨顽痹等证

铺灸应用举例—督脉铺灸法:

①观察组39例,令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常规消毒脊柱及两侧皮肤,涂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斑麝粉(斑蝥1份,丁香、肉桂各2份,研细末备用,人工麝香0.15g),铺1层绷带,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7cm宽、1.25cm厚中间稍凹陷的蒜泥,然后在蒜泥上铺长蛇形艾绒1条,点燃艾绒头、身、尾3点,使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绒施灸,每次铺灸30min,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皮肤,即施灸完毕如起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渗液,并用药棉揩干,涂以碘酒,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直到结痂脱落。每天进行康复体操锻炼。每周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39例柳氮磺胺吡啶口服1g,每日2次,连续用药3个月。

②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治疗后血沉、TNF-α、ICAM-1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

(3)隔盐灸

①操作方法: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可更换;

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②临床运用:回阳、固脱、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4)隔附子灸

①操作方法:

附子片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薄片,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附子饼灸: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厚0.4cm,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②临床运用:有温肾壮阳作用,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疥疮久溃不敛。

(三)艾条灸法

1.悬起灸

(1)温和灸

①操作方法:

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一般每穴10-1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②临床运用: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2)回旋灸

①操作方法:

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一般每穴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使皮肤有温热感不致于灼痛。

②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瘫痪

(3)雀啄灸

①操作方法: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艾条一起一落,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次5min

②临床运用:

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注意:此法热感较强,勿烫伤皮肤

2.实按灸

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白发神针,为何称为针?

——艾条实按在腧穴上,犹如针刺一般。

(1)操作方法:

施灸部位铺上6-7层绵纸或布,点燃艾条,对准腧穴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每穴按压5-7下,以皮肤红晕为度。

(2)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

(3)病案举例:

杨某,女,39岁。因心悸心慌,乏力多汗1年余,加重6个月,于1982年9月28日入院。证见:心悸心慌,坐卧不安,心烦易怒,畏光怕热,多汗,多食易饥,气短乏力,消瘦眠差,头昏头痛,口干苦喜冷饮,手足震颤,手心湿润多汗,耳鸣,腰背酸痛,经量减少,便溏溲黄,每日2次。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甲状腺肿大,不对称,右侧Ⅱ°,左侧Ⅰ°,可闻及血管杂音,触及可疑震颤。心界不大,心率130次/min,律齐,主动脉副区第一音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2cm触及,肝区压痛明显,右肾区叩击痛,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有多处压痛点。双膝关节以下非凹陷性水肿,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T3:315ng/dl,T4:20μg/dl;甲状腺吸碘率增加,峰值前移。

诊断:瘿气病(阴虚阳亢,气滞痰凝)。

治疗:取穴分两组,①风府、大椎、身柱、肩井(双)、翳风(双);②大杼、风门、肺俞、天宗(均双取)。两组穴位交替,每日一组,每穴均用艾卷实按灸至局部潮红,热力内透为度。

经灸治8次后,头昏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烦躁易怒、坐卧不安诸症明显减轻,易饥感消失,睡眠好转,灸治24次后,腰酸背痛、耳鸣、双下肢肿胀等症消失。余症显著好转。出院后继续灸治,随访两年半,未见复发,能胜任正常劳动。

讨论:灸法治疗甲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千金方》载“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诸瘿,灸风池百壮”。《外台秘要》“灸瘿法,灸大椎百壮”。灸治阴虚内热的患者并未出现“焦骨伤筋”、“助阳伤阴”之弊。是故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并非绝对,只要辨证准确,合理应用适宜的灸法,“微数之脉”亦能灸治。

(四)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1.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2.临床运用:简而易行,可推广。

(五)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

1.温灸架灸

(1)操作方法:

①选定腧穴,首先系好橡皮带,绕身一周系紧。

②将艾条燃旺,插入灸架的顶孔红,对准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

③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

④燃烧10min后,架内有灰烬积存,宜清除

⑤灸后皮肤潮红,停灸后可自行消失;发生水泡,可刺破后涂龙胆紫,不必更换他穴;在多次施灸,可形成黑色痂皮,效果并不减弱

⑥施灸时间长短,根据反应情况及病情决定。一般在新病或局限性病变,必须等待灸感传导过程完善后方可停灸,3~4小时后再灸。对顽固久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灸感传导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1~2小时,每天2次为宜。

⑦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2)临床应用

①艾条温和灸适宜的病症均可使用,因其施灸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调节随意,可控制施灸时间,所以容易激发灸感。

②全身无禁灸处,全身常以1穴为主,最多不超过2穴。

③体位不受限制,可自由活动;长期自灸可用于保健治疗。

2.温筒器灸

(1)温筒器结构

(2)操作方法:

①装艾:用手指轻按表面艾绒,但不要按实。

②点火预燃:用火点燃中央部艾绒(不能见火苗),放置室外;预燃不足则施灸时艾火易灭,过度则使用时艾火不易持久。

③施灸:灸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于腧穴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够而不烫伤皮肤为佳。

④固定:

⑤灸后处置:在下次灸时将筒内灰烬倒出。

(3)临床应用

①适应范围:凡适于艾灸的病症,可用本法施灸;尤其适于慢性病。

②灸量:久病嬴弱者,进食少而喜凉恶热者,小火灸治前15天的灸量,腹部每次灸20min,背部、四肢每次灸15min。待进食增多、体力增长后再用一般的灸量头部灸10min,背部、四肢灸20min,腹部灸30min

(4)注意事项

①极少数患者灸后见头晕、口干、鼻出血、纳呆、乏力,此时宜减少灸量。

②各种慢性病,可用中脘、足三里等通理腑气。

③温灸时感觉过热,可增加隔布层数;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减少进入空气,热度可下降;不热时减少隔布,或敞开顶盖,但不可将筒倾倒。

3.温盒灸法: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施灸时,把温灸盒放于应灸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穴位或患处,每次15~30min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臀、腹部等处

(六)非艾灸类

1.灯火灸: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爆灯花”、“灯草灸”

(1)操作方法:

①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

②取灯芯草10-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3-4cm左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1/3处。

③点燃灯芯草浸油端,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起。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重复一次。

(2)临床运用:

①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②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

③处方示例:

i.急性扁桃腺炎:点灸角孙穴(注意将穴位处头发分开直径约0.5cm,使灸火能直接接触皮肤)

ii.小儿腹泻:天枢、神阙、足三里、中脘

iii.鼻衄:少商

iv.多发性疖肿:古骑竹马灸处,约当第10胸椎左右旁开0.5寸,头面部疖肿配角孙;腰以上配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腰以下配八髎。

(3)注意事项:

①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②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③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④幼儿体弱以及敏感者,颜面部位施灸时点灼宜轻;

⑤灸后局部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不留痕迹

2.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溶化,用以施灸的方法。本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七,治猘犬(即狂犬)咬伤:“火炙蜡,以灌疮中”。《医宗金鉴》记载用于痈疽、疔疮外证先以湿面团沿着疮疡肿根围成一圈,高出皮肤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圈内放入上等蜡片约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受热熔化,皮肤有热痛感即可。若疮疡肿毒较深,可随灸随添黄蜡,以添到围圈满为度。④若灸使蜡液沸动,病人施灸处先有痒感,随后痛不可忍,立即停止治疗。⑤灸完喷冷水少许于蜡上,冷却后揭去围布、面团及黄蜡。拔毒消肿适用于风寒湿痹、无名肿毒、痈疖、臁疮、关节痠痛等症。③处方选取:多选取阿是穴

(3)注意事项

①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性或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癌等均禁用本法②灸蜡配制过程中,加热时防止蜡液中渗有水滴,以免烫伤皮肤。灸蜡用过后要注意清洁,其方法是在灸蜡中加等量的水煮沸30min以上,使蜡中的药末溶于水中或沉淀于蜡的底层,待冷却后将溶于水中的药末去除,沉于蜡底层的药末刮掉又称桑柴火、桑木灸、桑枝针等。是以桑枝作为灸具施灸的一种灸法。首载于明·《医学入门》: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周围。灸具制备

桑枝灸条:取新鲜桑枝,劈成直径1cm左右、长约20cm的桑枝条若干,加工成铅笔状,晾干备用。②桑木炭:取桑木烧成炭,加工成小块备用。

具体操作

①桑枝灸法:分二法,一为将桑枝条,燃着后,在所选穴区进行灸照,燃完1根为1壮。每次3~5壮,每日或隔日1次。一为将桑枝条点燃后,过15~20秒钟后吹灭火焰,以火头灸穴区,至火头熄灭为1壮。每日2~3次,不计疗程,以愈为度。

②桑木炭灸法:取特制灸器一具,形似漏杓,内置烧红的桑木炭,在穴区或病灶区悬灸,一般用回旋灸法,由外向里反复施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次15~20min,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一疗程。

①功用:温阳祛寒、拔毒止痛、去腐生肌

②主治:痈疽、瘰疬、流注、臁疮等多种外科病证阳燧”指古时用铜制成的凹面镜是利用凹镜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用棉纸紧裹药末捻成细条,剪成小段,贴于穴位上施灸。如蓬莱火即为药捻灸的一种《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载:蓬莱火,以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去西黄加硼砂、草乌皆可。用紫棉纸裹药末,捻作条,如官香粗,以紧实为要。治病,剪二、三分长一段,以粽粘粘肉上,点着”,“治风痹、瘰疬,俱按患处灸;水胀、膈气、胃气,按穴灸。又称药片灸,是用多种药物研末与硫磺溶化制成药锭点燃施灸的方法。因药片组成成分不同,施灸部位不同,适应症也各异,文献记载有香硫饼灸、阳燧锭灸、硫朱灸等。1)香硫饼灸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治寒湿气。制作方法是“麝香二钱,辰砂四钱,硼砂二钱,细辛四钱,俱为细末;角刺二钱,川乌尖,二味俱用黄油半斤煮开为末;硫黄六两四钱。先用硫黄、角刺、川乌入铜杓内,火上化开,再入前四味末搅匀,候冷打碎成黄豆大。用时以干面捏成钱大,比钱薄些,先放在患处,置药一块在上,以香火点之,连灸三火”。阳燧锭灸?《针灸逢源》,《理瀹骈文》载有制法:“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依次入川乌、草乌、蟾蜍、朱砂等细末各一钱,僵蚕1条(研细末),冰片、麝香2分,搅匀倾入磁盒内荡转成片。使用时取一片置于穴位上,点燃,灸后穴上起一水泡。本法应用于风湿痹痛、关节扭伤、手足挛急等症”。硫朱灸硫朱灸又称香砂灸。《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载有制法:“真麝香一钱,劈砂水飞二钱,好硫黄三钱,各研极细。先将硫黄化开,次入麝、砂二味,离火拌匀,在光石上摊作薄片,切如米粞样小块,贮瓶勿泄气。治病将药安患处,以灯火点之,侯至火灭,连灰罨在肉上”。又法加樟脑钱半,如前制成硫末备用。近代有以制硫黄六钱,朱砂细粉五钱制成灸锭。置于灸位上,每月一粒,年老体弱及儿童半粒,适用于风寒湿痹、伤痛、脘腹寒痛等。利用电能发热以代替艾炷施灸。将特制的电灸器接通电流,达到一定温度后,在选定部位上点灸或来回熨灸。用于风湿痹痛等症。

①操作方法:用鸡蛋大小脱脂棉球一个,医者右手持长柄镊夹住棉球,蘸上无水酒精,火柴点燃,直接快速涂于患处、或所选经络路线皮部上,左手随后迅即拍打扑灭。熄灭后再次点燃,如此反复十余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②临床应用:

功效:通经活络,行滞除痹,散风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肌肉拘挛疼痛,腰背胸胁痛、顽固性头痛、脘腹冷痛、宿经、疝气、坐骨神经肩,扭挫伤等一切寒邪所致之痛证。

③病案举例:

张××,男,53岁,农民。2000年5月l2日初诊。自诉腰背冷痛反复发作已6年,遇寒加重。5天前因下田劳作受寒,腰部冷痛加剧,转侧不灵,活动不便,入夜则甚,痛不能寐。患者精神苦闷,面色晄白,畏寒,膝软,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检查;双侧肾俞、大肠俞压痛明显,尤以左侧为甚。诊断为寒湿腰痛。治法:选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脉的悬枢至腰俞段,以拍打灸治之。每天l次,7次为l疗程。治疗1次后,痛势减轻;l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动较前轻便,2疗程后,冷痛全消,肢体活动自如,已能参加劳动。

(2)贴棉灸

①操作方法:以脱脂棉少许,摊开展平如铜钱大小的薄片,贴于患部或所选穴位上,点燃,急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然后再换薄棉。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肤潮红为度。亦可先用皮肤针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3—4次贴棉灸,其效更佳。

②临床应用:

功效:散寒除温,疏风止痒,养血润燥。

主治:顽固性湿疹,牛皮癣,银屑病,四弯风、风疹,阴疽等症。

③病案举例:

王××,男,58岁.干部,于2002年7月初诊。项部及双侧肘窝皮肤增厚,奇痒难忍。1年前起病,半年后加重,经多方治疗无效。检查:项部有6cm×7cm、双侧肘窝有2cm×3cm之皮肤增厚,干燥破裂,微有脱屑,搔后溢出淡红色米粒状液体。诊断为牛皮癣。治法:根据病损部位面积大小,用棉灸法贴于患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灸之。每隔3天1次,每一部位灸3次,重者可是5次。本案灸6次后剧痒减轻。l1次后,双侧肘窝部的增厚皮肤消失,瘙痒基本消失,25次后项部皮肤光滑,接近正常,共灸30次,剧痒完全消失,患处皮肤同健康皮肤无异。随访至今,来见复发。

二、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灸法的作用特点

1.艾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

2.艾灸法的应用,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络脉坚紧者为宜。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灵枢.官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3.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者。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

4.艾灸法主要用于寒证。

(二)灸法的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通过经穴配伍和温灸手法完成。

扶正祛邪: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1.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以艾冉。”可见艾灸有温经散寒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经脉、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的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灸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畅通,营卫调和,故淤血自散。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期、瘰疬、瘿瘤等。

7.防病保健:“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令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三)灸法的适应范围

1.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通经、经闭、寒疝、腹痛等证;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泄泻等;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萎、早泄;阳气虚脱而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内脏脱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外科疾患,如疮疡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久不愈等。灸法治疗热证,

有大量文献记载,如《圣济总录》曰:“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医学入门》亦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朱丹溪认为灸法治疗热证,乃从治之意,用于阴虚证,是因灸法可以补阳,取其言生阴长。临床灸法治疗肺结核,灯火灸治疗痄腮,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瘰疬,灸法治疗眩晕,灸少商治疗鼻衄等都是热证用灸法的例证。灸感指施用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灸法主要靠直接或间接地在体表施以适当温热刺激治病防病,除瘢痕灸外,一般为灸处皮肤及皮下温热或微有灼痛,温热刺激可直达深部,经久不消,或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①艾炷、壮数: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计算;艾条灸、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太乙针、雷火针是以熨灸的次数计算。

②疗程: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短灸量小,多用于急性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2)灸法的量效要素

①艾柱的大小

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计量。

一般而言,艾柱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柱越小,刺激量就越小。

②艾柱的壮数

一般而言,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小,刺激量就越小

③艾条施灸的距离

一般距离皮肤2-3厘米,以不引起灼通为度。

艾条施灸的距离越小,刺激量就越大;艾条施灸的距离越大,刺激量就越小

④施灸时间的长短

施灸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施灸时间越大,刺激量就越小

(3)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①施灸方法:直接灸时用小炷、中炷;间接灸时用中炷、大炷

②体质和年龄:

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益大炷、多壮。

妇女、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宜小炷、少壮。

③施灸部位:

头面、胸背,艾炷不宜大而多;

腰背腹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炷、多壮;

四肢末端,皮肉浅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

④病情:

风寒湿痹,上实下虚者,温通经络,驱散外泻,或引导气血

下行时,不过3~7壮,小中炷即可;

沉寒痼冷、元气将脱者,扶助阳气、温寒解凝,用大炷多壮

《外台秘要》“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生即少灸、熟即多灸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施灸顺序:

①先阳后阴(先背部后腹部),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②先上后下(先灸头面躯干后灸四肢);

③先少后多:初灸宜少,适应后增多;

④先小后大。

2.治神守气

(1)治神:

①温灸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②医者守神,病人守神。

(2)守气:

①守经络气血,脏腑阴阳。②守灸下的经气

3.灸法的补泻方法

关于灸法的补泻,《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1)补法:

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施灸穴位,以使其真气聚而不散。

(2)泻法:《黄帝内经太素》“火烧之处正气聚,故曰补也;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曰泻也。”

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祛散邪气的作用。

4.施灸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1)禁忌症

①禁灸病症: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灸;体弱者慎灸;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等不宜灸治。阴虚阳亢、热毒炽盛者慎用。

②禁灸部位: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孕妇下腹部、乳头、睾丸、阴部等不可灸。颜面不宜着肤灸、关节不能瘢痕灸。

(2)注意事项

①施术严肃认真,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若需瘢痕灸,须事先征得同意。应处理好灸疮,防止感染。

②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证施灸,取穴宜少而精,热力应充足,火力宜均匀,切勿乱灸暴灸。

③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④注意安全防火,防止烧烫伤。

5.灸后的处理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需注意不要擦破,可任其自由吸收;

(2)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

(3)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以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代其自然愈合;

(4)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或玉红膏涂敷;

(5)此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

(6)用过的艾条、太乙神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四、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内科病证

有研究者报道灸治双侧内关穴,配以膻中、心俞,对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及q-TC、HR指标进行了灸治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收到较为明显疗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报道采用艾卷悬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施灸,并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变化。经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说明脑血流量较灸前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收缩压降低明显。

有报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会穴,观察血压变化。经灸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4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三期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发现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再次发生的可能。

有报道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经灸治3个月后,转氨酶下降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显。从免疫学方面的有关指标观察,亦证实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有报道采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3%,通过对血清总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作者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认为化脓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优于非化脓灸的方法。有报道经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经铺灸治疗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补体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项变化,说明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隔药饼灸治疗42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近期治愈率达85.17%。通过对细胞免疫功能及甲皱微循环有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作者认为隔药饼灸,可显著提高E-RFC数值,并接近正常人,确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止血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报道用艾条灸关元穴,治疗30例休克,有效率为73%,经灸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明显提高,舒张压也有所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外科、皮肤科病证

有报道,对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有人以隔药饼及丁桂散间接灸为主,治疗21例硬皮病患者,有效为12例。经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其中36.8%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其中毛细血管襻极度驰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亦有明显提高。

有报道采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43例患者先以艾条施以局部回旋灸,至皮损部位充血发红,待疼痛瘙痒感消失后,再在相应穴位上施非化脓灸。其结果可以改善局部营养,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病理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起到很好镇痛效果。此外,以灯火灸治疗瘰疬、湿疹、肉瘤等均收到较好效果。艾灸对毛囊炎、痈疽、疔疮、白癜风、头癣、体癣、冻疮、褥疮、外阴白斑、斑秃、疣等均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妇科病证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自动转正。

妇科疾病中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干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灸法治疗很多,且疗效可靠。

预防保健

保健灸在防病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报道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3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IgA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这些变化对于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有报道运用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收到满意的效果;也提示说明,运用灸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可以未病先防。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上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即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意指病未至或病至而未发生时灸之,乃迎击之也.身柱灸基本作用:中医认为:身柱穴属督脉,为督脉之脉气所发,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下,接近肺脏,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具有通阳气、理肺气、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具体地说:其一,可健全神经系统功能。其二,有助于完善消化系统功能。其三,防止呼吸系统疾患。

有研究表明:艾灸大白鼠“身柱”穴及去掉肾上腺后进行艾灸对比,观察对大白鼠甩尾阈的影响,艾灸身柱穴后,能使大白鼠甩尾阈明显延长,切除肾上腺后,艾灸大白鼠身柱穴,其甩尾阈变化受到抑制,切除肾上腺后,腹腔注射肾上腺素,能使大白鼠甩尾阈延长。表明:促进了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有类似交感神经的作用,促进了机体重要器官和组织血行旺盛,致使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免疫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第7页共21页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