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律诗的定型:文章四友与沈宋(文学的演变0504)
2019-04-28 | 阅:  转:  |  分享 
  
文章四友与沈宋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的升迁创造了条件。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
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
,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杜审言(约645
年—约708年)、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他们在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他也是“诗圣
”杜甫引以为傲的祖父。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
外,已完全符合唐代“近体诗”的粘式律。他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从所未有的艺术水准。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掠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把江南早春清
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颈联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华妙超然之感。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宋之问(约656—约712)和沈佺期(约656—约7
15)最后完成的。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武则天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置身宫苑,优游馆阁,使
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无外乎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词藻富美而内容贫乏之病。但另一方面,不断地琢磨词章技艺也使他们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渐
渐找出了“最美”的声韵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诗句的平仄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具体作法是,一联的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对(押韵的字可以例外)
,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
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
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南朝沈约引领
的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粘对律的过渡,而且因其易于识记便于运用,很自然地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
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
式的定型。尽管沈、宋等人在任职馆阁期间所写的应制五律和七律鲜有可观者,但磨练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和词章技巧,一旦他们因政治变故而遭谪
贬,有了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容易写出情韵俱佳的优秀之作。杜审言写得最好的五律,是在中宗复位时,他因曾依附武后男宠二张(张昌宗
、张易之)而被流放峰州后创作的。与此同时,宋之问和沈佺期也因相同的缘由而被流放岭南,他们同样也写出了较好的作品。如宋之问的五律《度
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
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他的《渡汉江》亦复如此: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
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绝,具有声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艺术感染力,与后来盛唐诗人的作品已相去不远了。在当
时,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如他于流贬途中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
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与他流放岭南所作的五言律相同,此诗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
,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总之,经过杜、李、宋、沈等人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已定型,并出现了极为成功的实践,有了一批佳作问世。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