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鼓浪笛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不知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一首《天空的猎户座》总能让我联想到空旷无垠的天空,猎户座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年少的我总认为猎户座一定被宗次郎大师赋予了某种神秘的面纱,等我大了我才渐渐觉得其实猎户座就是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希望,但在宗次郎老师的手中,一个陶笛竟被演绎得如此深入骨髓,我那时就渐渐的迷上了陶笛。
不论是欢快的节奏还是略带伤感的小情歌里,陶笛都可以有让你惊喜的出色表现,台湾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山顶黑狗兄》被我们的阿志老师演奏的活灵活现,陶笛俨然成为了全面娱乐不可缺少的一个乐器,而在我发行的第二张陶笛动漫音乐专辑的一首《幽灵公主》将陶笛的空旷幽深给表现的淋漓尽致,许多好友纷纷留言道,不看作者竟很难让人相信作者竟然是一个90后青年,这让我特别棒的激动,我演奏的作品能如此受欢迎。在国内,有关陶笛的资料也仅能从网络上了解,或者在一些国外的英文书籍里得以发现,陶笛的著作也不是特别的多,许多人在争辩,陶笛到底源自中国还是国外,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我国陕西的埙的历史确实要比陶笛的早很多,因此埙是陶笛的鼻祖,并且有史有据可查,陶笛和埙都属于陶土类闭管乐器,论技术、做工条件,埙要比陶笛的制作工艺苛刻得多,可以知道的一点是:我国埙的制作工艺确实影响着西方国家的陶土类乐器,陶笛与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目前并不能确切的讲陶笛源自中国,说埙是陶笛的鼻祖则更恰当。
陶笛的主要制作材料是陶土,土也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了,过去农村盖房子都离不开土,土里还孕育希望的果实,可见陶笛是一个特别亲民的乐器,把陶笛的音乐比喻为“泥土的芳香”再恰当不过了,泥土寓意陶笛的制作材料,芳香意指陶笛的音乐特点,两者结合奏出天籁般的音乐让人怦然心动。在懒洋洋的夏日午后,来一杯咖啡,一把老式折叠座椅,静静的倚着座椅小憩,听着美妙的陶笛音乐,那是怎样的享受啊!
也有很多朋友不禁发问:为何陶笛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那咱们就要从陶笛的历史起源讲起了。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直普遍沿用至今。
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现代状似潜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意大利音乐家GiuseppeDonati于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
陶笛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又称为奥卡利那笛、瓷笛、土笛、火笛、洋埙、甜薯笛等。从它丰富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国家的艺术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制和开发过此类乐器。例如,南美的阿兹特克人(Aztec)和玛雅人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鸟笛;英国人在14世纪初发明了羚角号(Gemshom);意大利人在19世纪中叶发明了奥卡利那笛(Ocarina)。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大多数是以19世纪中期意大利人都那提(GiuseppeDonati)设计的潜艇型款式为参照对象的。都那提不但是最早给这种乐器取名为“奥卡利那”(即意大利语中“小鹅”之意)的人,而且还开办了最早的陶笛工作坊,曾经设计七种不同规格的10孔陶笛,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陶笛乐队。陶笛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名称一般还是沿用都那提所取的名字——“奥卡利那”。在都那提的10孔奥卡利那笛的基础上,后来的日本、美国等地的艺术家又继续对此进行了改进,从而有了12孔陶笛和复管陶笛,目前陶笛已经发展到了专业的双管陶笛、三管陶笛等演奏级水平,而世界各国对陶笛的研发还在努力中。
而我现在要给大家普及一个我们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它叫埙。由于原始社会的特定条件和从各地出土的陶器来看,这种生产技术并不是由谁来传授的,而是由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和发明的。陶笛类乐器有很长的历史,在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许多支孔数不等的禽骨。这些禽骨经碳十四检测,已有七千年历史,经专家们鉴定,认定他们是先民用以诱捕飞禽的狩猎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象。此外,中国最古老的埙也是在这里出土的,不过只有一个吹孔,无音孔,只能发一音。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只普遍沿用至今。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现在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现在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在《17号囚房》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随着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现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在日本,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东京的德国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意大利式陶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1928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正规的乐器,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土笛。随着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乡的原风景》曾出现在香港和台湾拍摄的多部武侠影视剧中。
而陶笛从诞生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埙有着近八千年的历史,埙是一切陶土类乐器的鼻祖,埙的发展在当时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埙和陶笛之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同属于陶管类乐器,陶笛属于含着哨口吹奏的乐器,而埙是开口吹,埙对口风的要求要高一些,同样条件下,陶笛更容易吹响。高音陶笛的发音特点并不和埙的发音相似,只是低音陶笛与埙的发音特别相似。而在制作工艺上也是不同的,陶笛目前采用大批量的注浆工艺,埙是注模工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