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七
2019-05-08 | 阅:  转:  |  分享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七(会集)《文钞》覆吴慧济居士书。“人未有不愿生好儿女者,然十有八九,将好儿女教坏,后来败家声,荡祖业,作一庸顽之
类,或成匪鄙之徒”。中国古人看这个家庭有没有前途,会不会兴旺,就是看家教。现在父母本身就没有受过好的家庭教育,生了小孩,不知道怎样
教他。孩子长大后逆反、不听话、反叛,其实不能怪小孩,要怪自己没把他教好。在近代,全世界常常听到,父母杀儿女,儿女杀父母的新闻报导,
一个星期会听到好几次。伦理道德完全没有了,人跟人相处没有一点恩情,充满了怨恨。伦理道德是恩情的教育。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学生不听老师
的话,员工不听老板的话,人民不听政府的话。人与人的结合都结合在利害的关系上,错了,不能经济挂帅。孟夫子对齐国国君讲:“利是人所必争
,还是提倡道德为好”。读书志在圣贤,志在变化气质,古圣先贤叫我们道德挂帅。孔门四德:“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字”,第一是德行,重点
在德行。《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贤教育重视德行,不重视升官发财。伦理教育。伦是类,人与人是一类;理是道理,人跟人相处有道理。伦理教育
,是教人与人的相处关系。如果不知道人与人相处,就会处处碰壁。儒家讲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家
庭,父子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如果懂就会相处好,家庭和睦,万事兴旺;在社会,与上司、与朋友的关系处好,事业会成功。不会相处,则
父子冲突、夫妻冲突、兄弟冲突,百姓与政府冲突。道德教育。道是大自然运作的规律,即自然现象。譬如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
规律。在人伦上讲,父子、夫妇、君臣、长幼、朋友,这是道。亲、别、义、序、信就是德,随顺自然是德。人与人和睦相处,这是道德教育。“
其根本错点,总因不知爱子之道。从小任性惯,大则事事任意,不受教训,多多狎昵匪类,为社会害”。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爱的教育。“父子
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有亲”,亲就是爱。父母对婴儿的爱,出自天性,婴儿对父母的爱,也是天性,不用
人教,教育就是从这个地方兴起来,从这里建立。教育的目的,第一、希望如何把这种天性的爱,保持一生不变。第二、希望将“父子有亲”这种爱
发扬光大,知道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再扩充到爱一切众生,把这种爱扩大,整个教育的核心就是这爱。而“父
子有亲”是根本。在夫妇,别就是爱;在君臣,领导与被领导,道义就是爱;在长幼,序就是爱;在朋友,信就是爱,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名称,
都离不开“父子有亲”这个爱。这是处好人际关系的教育,常说的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些。全是做人的教育。“今之天灾人祸,多由此不知为父
母之道者所酿成”。家庭教育是根,是所有教学的重点。我们观察社会、观察这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判断它的兴衰,就看这个国家的人民受的是什么
教育?如果人人都明理、都如法,都受过良好教育,这个国家民族前途无量。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有责任,父母是不是真的爱护子女,要看他是不是
善教儿女,怎样才叫善教?家教扎根深,才真的叫善教。有根,他一生都不会改变;怎样来教导?父母起心动念,一举一动,要做儿女的好榜样。儿
女在幼年的时候,天天看着父母,父母的举动都会影响他的身心。中国人常讲先入为主,从小就养成正知正见,当他长到十几二十岁,接触社会,看
到很多负面的事情,他有智慧去辨别。他能排斥邪恶,守护正知正行,这统统要靠家庭教育扎根。“使彼失教者,最初得贤父母之善教,则为害之人
,均是兴利之人;导恶之人,尽是劝善之人”。“世道不期太平,而自太平。此匹夫匹妇,预培治世之根本要道也”。
献花(0)
+1
(本文系佛弟子2yui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