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太丘神社的古代功能探讨》
2019-05-09 | 阅:  转:  |  分享 
  
太丘神社的古代功能探讨□夏浚钟太丘社,《史记》称之为“宋太丘社”,也可称之为太丘神社《史记·孝武本纪·封禅书》曰:“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
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入泗水彭城下。”,“遭圣则兴,鼎迁入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六国
年表》表秦于周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1]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太丘社与九鼎并列同等地位象征国家社稷,且不依通例将“宋太丘社亡
”表于灭宋的齐,而表于秦,形成了他的“天命与德并重决定社稷归属”观点,受其影响西汉大兴置社之风,受其影响社祀制度直至明清依然兴盛不
衰。太丘社的历史名称太丘社,以在太丘之上所立之社而得名。周朝初期太丘社社主亦称社神从殷墟南朝歌回迁重回太丘社后,因变身为宋国神社而
被司马迁称为“宋太丘社”。太丘社即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在早期因周围遍生茂密桑树的原因,又因“商汤桑林祷天求雨”的美誉故事还
被称为“桑林之社”,大众亦称“太丘神社”。太丘,是华夏族远古繁衍生息依靠的老丘、大丘,《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2]太丘应是自然形成的大丘,《史记》:“周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集群》裴骃案《尔雅》曰左陵太丘。索隐:郭璞云,宋有
太丘社,以社名此地也。丘社之称还见于《周易筮述》卷三:“至丘社,则敛袵过之”。《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后百一十岁,周
赧王卒,九鼎入秦。或曰,周显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县三十七~敬丘,侯国。
”。《水经注·睢水》:“睢水又东迳太丘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敬丘也。”[3]。《先秦社祀研究》:“社之最为原始的形态为土主,
人们常常将社建成高大土丘之形,或建在高大土丘之上。~春秋时期,宋有建于丘陵之上的太丘社。”,[4]《太丘非春秋考辩》:“春秋宋地符
合太丘名称的唯有现太丘镇丘庙村一处且无曾改名犬丘之实。”。[5]以上文献记载足可证实在周朝的宋国太丘邑上立有宋国的神社太丘神社,这
个太丘的地址也是汉代的敬丘侯国和太丘县故城。如果探讨西周之初的宋国为什么把神社立在国都睢阳之东80多公里的太丘之上,最有说服力的原
因应是太丘神社原本就是早商部族的原始神社,所以殷商在殷墟败于周后携社神重返古族神社原址比较符合情理与最接近史实。这个推断从太丘故城
南门外丘庙村遗留下来的疑似太丘神社社主的远古莲花石柱及疑似生殖崇拜石柱亦可以作为有力的参考物证。太丘社的历史功能早商时期的太丘神社
是炎黄部落的交织部族与东夷部族融合聚居地域的图腾崇拜之所。《社与图腾》:“社的产生,是封建社会初期,替代图腾的东西”。[6]《中国
图腾文化》:“社是氏族社会图腾圣地演变而来的,亦即社最初是祭祀图腾的圣地,而社树社石等,则是图腾的象征物。”。近代历史学者孔令谷在
《论社稷》一文中认为,社稷的神,即为天神,又视为地神,更视为祖神。一切水旱疾痛祯祥休咎,他都主持,不只以生万物产百谷为限的,社神是
古代唯一的大神。[7]日本学者铁井庆纪认为,社是天上诸神降到人间的媒介与道路。[8]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9]
,《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先秦社祀研究》:“人民对社神的祭祀,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社神将人们祭祀的目的上达于帝。社
神与上帝的这种关系与上帝与祖先神的关系基本一致。”,“社作为一个固定的宗教场所,其所祭祀的神灵在社形成之初当然是社神。由于社神与上
帝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社也因此而常常成为人们与上帝沟通的场所。”。[10]太丘社从图腾崇拜圣地发展演化变形到神社,一直是部落
民族大众的保护神和精神靠山及寄托处,从精神世界的最高层面支撑着部落大众从蛮荒过渡到文明时代,孕育了华夏文明,奠基并衍生了各种文化
使之发展升华。太丘社从图腾崇拜时期就以莲花为社主承担着部族民众的期望,随着文明的发展脚步,神社的概念逐渐替代了初期的图腾崇拜,人
们从精神深处需求更高级的支柱与依靠,这时天神崇拜就顺势而生了,人们以天为大衍生万物,以天帝或上帝为天意的掌管者、执行者而无限崇拜和
敬畏。太丘神社的功能从民族信仰和宗教的范畴去诠释,太丘神社是远古先民公认的部族大众与土地神直接沟通的场所和通过土地神向天地神灵
表达意愿的圣地,天帝也通过神社发布表达其命令。太丘神社地处远古几大部落民族的交汇之地,即是各部落的边界门户,又是重要部落之间文化交
流融合发展的汇集中心,因为天生大丘的独一性,占据了洪荒年代能够保留人类生存繁衍的天赐地理条件,所以太丘之上的从洪荒时代进入三皇五帝
至夏商华夏文明时代的图腾崇拜文化演化到神灵崇拜文化的圣所就从来没有消失过。也是由于这种地貌优势的长期存在,使得太丘神社的威望和神秘
度超越了其它同期建立的神社和后期短时存在的各级神社,历史上形成了对太丘神社的敬畏感超越了所有存在过的任何神社。太丘神社的历史地位文
献最早记载太丘社的是《史记》,《史记·六国年表第三》表秦于周显王三十三年,宋太丘社亡。《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周德衰,宋之社亡,
鼎乃沦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第六》: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周德衰,宋之社亡,
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太丘神社虽然从名义上衰落为诸侯国宋国的神社,但从整个社会的认知上仍然是王级国社,这个认知从
司马迁对太丘社亡去的记载位置和宋太丘社亡带来的后果可以直观的体会到,一是司马迁打破通例将不将宋太丘社亡事件记载到灭宋的齐头上,而是
直接记在了秦的头上,用意之一是为了阐述其“天命与德并重决定国家社稷”观点,用意二是隐喻“失太丘社者失天下”畿语。[11]二是司马迁
把周德衰将失天下、九鼎迁转新主或失落三次与太丘社亡去并列告知天下三件事是同期发生和同等重要的事件,充分说明太丘神社在司马迁眼中的位
置始终和国家社稷、国宝九鼎是同等重要的。虽然太丘神社在公元前336年就因被洪荒之水的泥土深埋地下而不见,但受司马迁“失太丘社者失天
下”思想观点的影响西汉即在太丘神社原址地域设立了敬丘侯国,封敬丘侯“以事上帝”,《水经注》:“睢水又东迳太丘县故城北,《地理志》曰
:故敬丘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明帝更从今名。《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鞋履为业,以正月朔日会故妪
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也。”。太丘故城的位置根据世代的传说和近年的考古挖掘,已经确定在现太丘镇西太丘村并公布为永城市文物
保护单位。《明·清永城县志》亦始终将太丘社作为古迹记载在册并由官府按规制祭祀。太丘邑名字至少从西周初年即为太丘,没有曾更名为犬丘之
据,后世的犬丘之说来源于杜预在《左传注》中的一次错注[12]。太丘故城应为远古太丘邑旧址,太丘神社为邑城南郊社,这个位置符合远古祀
天祭地圣地的规制设置,神社社的具体位置在现太丘镇南三里半路丘庙村,丘庙村村民世代称该村为太丘老南门,而丘庙村民世代传留下来的古莲花
石柱恰能互相证明太丘神社原址和社主的关系。太丘神社的社主太丘神社从图腾崇拜升华到神社,其社主是从原始的图腾植物莲花逐渐被社会作为上
帝天神的象征物而立为社主、社神的,远古太丘地域的先民对莲花产生崇拜情结和后期以莲花为天神上帝为象征物而敬畏,是由于当时的地理因素和
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远古的太丘地域地处东海边沿,沼泽、湖泊与丘陵结伴互生,半水生植物莲藕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其生长能力和其块根果实带给先
民们的生存繁衍机率就显得异常重要,被早期先民奉为神物也就在情理之中,甲骨文帝的原型中其中一个就是莲花的初期果实莲蓬形状。日本已故中
国史考古大师林巳奈夫指出:从西周到汉前后时代,上帝的象征图形是莲花。[13]。林巳奈夫的研究结论与远古太丘地域信仰文明的发生发展结
果和现存遗留证物“莲花石柱”及疑似生殖崇拜石柱相吻合。另据地质学者对遗存莲花石柱的材质研判初步确定该石材取材于太行山脉,这与殷商败
于殷墟之地,从朝歌迁莲花石柱于太丘相吻合,再一点就是太丘距离芒砀山仅25公里,芒山的石材足以雕琢莲花石柱,宋国殷微子完全没有必要在
千里之遥的太行山上取石雕琢莲花石柱,唯一符合情理的结果就是该莲花石柱本来就是殷商在失国之前的神社中的社主,在失国后迁到太丘之上立在
太丘神社作为社神的。太丘神社的社神、社主是莲花石柱是贴切的。太丘神社从远古部族的图腾崇拜圣所,升华进步到天神上帝祭祀圣地,经过了华
夏文明的发展重要过程,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太丘社的顶礼膜拜到西汉王朝置敬丘侯国重立汉太丘社的具体举动引起的汉武帝在全国大兴鬼神祭
祀之风,充分说明太丘神社在当时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信仰领域和宗教领域所占据的崇高地位,太丘神社文化所涵盖的报恩文化、敬畏文化、
儒道文化、信仰文化以及信仰文化分流的宗教文化是华夏一切文明、文化的承载体和传承发展圣地,太丘神社文化中对天神的悔过求赦免古制又是现
行的众多外来宗教忏悔形式的原发筋骨文化,发现、挖掘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真正坐实文化自信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2、566、1118、1137。[2](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227.[3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178,288.[4]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108,20[5]夏浚钟·太丘
非春秋犬丘考辩:报刊荟萃杂志社,2018.9(下),280,284。维普网收录。[6]李则刚·东方杂志,1935年,第三十二卷十三
号。[7]孔令谷·说文月刊,民国三十二年,第二卷。[8][日]铁井庆纪·《东方学》第六十一期、[9]戴德、戴圣·礼记·郊特牲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2010年,240[10]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179,180。[11]夏浚钟·华夏文明之根-太丘社,司马迁在《史记》中泄露的天机:商丘日报,社会周刊,2017年10月13,11月24.中国知网收录[12]夏浚钟·太丘非春秋犬丘考辩:报刊荟萃,2018年第9期(下)280,284。维普网收录[13]林巳奈夫·中国古代莲花的象征: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蔡凤书译,中国知网收录。作者简介:夏浚钟系退休公务员,现为河南省永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史及古代信仰。7
献花(0)
+1
(本文系太丘神社文...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