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修订文县大事记
2019-05-12 | 阅:  转:  |  分享 
  
文县大事记谭昌吉校核稿2019.4.1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前赵刘暇斩割据秦州的陈安,仇池国主杨难敌大惧,弃仇池奔晋
寿(今四川昭化南)降于李雄。至前赵兵退,杨难敌归武都(治仇池,今西和县南),逐李雄所派阴平太守罗演。雄弟李含、李稚来讨,被难敌歼杀
。阴平复为杨氏占有。成帝咸和六年(331)秋七月,成汉大将李寿攻阴平、武都,氏帅杨难敌降。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前秦符坚
克仇池,设置南秦州,辖武都、阴平二郡。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晋初撤销阴平郡,本年复设阴平郡,属秦州.武帝咸宁四年(27
8)六月,阴平、广武地震。武帝太康三年(282)撤秦州,阴平郡改属雍州。太康七年(286)复立秦州,阴平仍属之,阴平郡辖
阴平、平广(今平武)二县。太康八年(287)七月,阴平西北地展。惠帝元康六年(296)关中氏人齐万年和马兰山(在今陕西白水
县西)一带的羌人起兵进攻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郡,晋发兵讨之,不克。氐人杨茂搜率众还保仇池,据上禄(今西和六巷),
自置骆谷城(今西和县南),自称辅国将军、右贤王。惠帝元康八年(298)秦、雍大早,民饥。阴平县令李远率领流民随略阳、天水等六郡
流民首领李特及弟岸等入蜀。怀帝永嘉六年(312)阴平都尉董冲与郡人毛深、左腾逐太守王鉴,并率众投降李雄(成汉).原来的晋人都流
入蜀地,阴平由氏人杨茂搜所建立的割据政权仇池国占有。晋人流窝于益、梁二州者各侨立南、北阴平郡。?五代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
蜀行营都指挥王宗汾攻破岐王李贞茂文州守将李继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李继岌伐蜀至凤州(治今陕西凤县),蜀武兴军节度使(驻
凤州)王承捷以兴、凤、文、扶四州降.后唐阂帝应顺元年(934)石敬塘率师伐蜀,分道趋文州,袭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被蜀将潘
福超、沙延作击败。六月,后唐文州都指挥使成延龟降蜀。十月,唐雄武军节度使(治秦州,今天水市北)张延朗围文州,蜀先登指挥使范延军将张
赶走,文州没于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十一月,后蜀以孟贻业为昭武(即昭武节度使,驻利州)文州都招讨使,分屯要害以备后周
兵。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初,仇池杨难当以第二子虎为镇南将军守阴平,难当败,虎还至下辨,被宋将裴方明子肃之摘获,送京
师斩于建康(南京)。元嘉二十年(443)武都王杨文德进戍葭芦城,武都、阴平氏多归之。元嘉二十五年(448)魏将皮豹子率军讨
文德,文德奔汉中。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德自汉中西入,其宗人杨高率阴平、平武群氏据唐鲁桥以拒文德。高败遁走奔羌,文德追至黎卯
岭斩之,阴平、平武悉为文德所有。宋顺帝异明元年(477)魏将皮欢喜攻霞芦,破之,斩杀杨文度,封难当族弟杨广香为霞芦镇主、阴平公
。由是阴平国立。弄明二年(478)七月,宋遣将攻仇池,被魏阴平太守杨广香击走。齐高帝建元元年(479)杨广香降齐。齐以杨广
香为沙州(治今四川青川白水)刺史。建元三年(481)杨广香卒。其众半奔杨文弘,半奔梁州刺史崔慧景。北魏太和间于县境置北部、南
五部县,隶武阶郡,属南秦州。齐武帝永明元年(483)至十一年(493)水明元年483),齐以杨广香子征虏将军杨贝为沙州刺史、阴
平王.永明七年(489)、八年(490),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九年(491),齐进杨灵为前将军。十一年(493)五月、十二月,阴平
国遣使朝贡于魏。齐明帝建武元年(494)至三年(496)建武一年(494)九月,阴平王杨灵朝魏。建武二年(495)齐进杨灵安西
将军,十二月灵卒.建武三年(496)三月,以阴平王杨灵子崇祖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十七年(518)天
监元年(502),阴平王杨崇祖卒,子孟孙为沙州刺史、阴平王.天监十年(511),阴平王杨孟孙卒,子定袭封。天监十三年(514),魏
遣高肇伐蜀,梁遣宁州刺史任太洪,从阴平入益州(四川)北境,氏蜀欣然响应,魏将傅竖眼屡战屡败之。梁信义将军、督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与征
虏将军李光宗据白水旧城。傅竖眼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平国王杨大赤(魏封)率千余人夜渡白水,大破梁兵,斩兴起,克复旧城。又遣统军傅昙表击
败梁宁朔将军王光昭于阴平。天监十五年(516),阴平国遗使朝贡于魏。天监十七年(518),阴平王杨孟孙卒,魏以孟孙子定为阴平王。
武帝大同元年(535)以雄勇将军、北益州刺史、阴平王杨法深,进号为平北将军,十二月进号骤骑将军。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51)正
月,杨运乾据平兴(今四川青川白水),法深退兵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归。后西魏废帝以杨法深为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刺史,旋从尉迟迥平蜀
。法深还镇后,与其族人杨崇集等各拥其众,互相攻讨,经督成(治仇池郡)、武、沙(治平兴,今四川青川白水)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赵袒遣使
和解,深等从命,乃分其部落置州郡以处之。西魏废帝(552-553)废阴平国,“始置文州,统芦北郡(领建昌县)、武阳郡(领盘堤、
蔑芦二县)、阴平郡(领曲水、正西二县);又置邓州…”(据〔清〕长资编纂《文县志》)北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蔑芦郡置文州。后
文州民夷相继反周,宇文庆应募征讨,反周民夷保据岩谷,径路悬绝,宇文庆束马而进袭破之.后阴平、霞芦氏又复屯聚,与厨中氐相呼应,成州刺
史赵叔简轻骑出其不意人厨中,连破七寨,诛头目,二郡并降。及艇厨中还,生氏复反。赵昶又遣刘崇义、宇文琪讨之。群氏悉平。明帝武成元年(
559),文州阵阳族人叛,利州刺史豆卢永思击破之。二年(560)文州氏酋反,键为公高琳讨平之。静帝大象二年(580)八月,北益
州总管王谦起兵于蜀,反对杨坚,法深子杨永安鼓动利、武(治今武都)、兴《治今陕西略阳)、文、沙、龙(治今四川平武东南)六州氏、羌、汉
民以应王谦,杨坚遣大将达奚长儒讨平,阴平国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秋七月,广汉塞外白马氐首领率羌人内附。安帝永初二年
(108)十二月,广汉塞外参狼羌降,以广汉北部为广汉属国,设都尉,治阴平.辖阴平(今文县)、甸氏(今四川南坪)、刚氏(今四川平武
)三县。安帝元初二年(115)武都、阴平羌人攻入汉中,杀太守。四年(117)复攻汉中。顺帝永和二年(137)广汉属国都尉击
破白马羌人,斩首60。余人;校尉马贤又击斩其首领饥指、累祖等300余人。植帝建和二年((148)白马羌人进攻广汉属国,杀死属国
长吏。益州刺史率板循蛮讨破白马羌人。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汉中,设置阴平郡.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攻武都
、阴平,派张飞、昊兰等趋下辨(今成县西三十里),氐人雷定等部响应蜀兵,魏派曹洪拒之。次年(218),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三月,
张飞、马超退还汉中。阴平氏人强端斩昊兰,传首曹魏。三国蜀后主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欲出兵
攻陈式,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建威(今西和县北),郭淮闻讯退兵,蜀据有武都、阴平二郡。后主延熙元年(238)阴平太守廖悴攻魏守善羌人
侯宕策营,魏雍州刺史遣广魏(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太守王赞、南安(治源道,今陇西东南)太守游奕拒战,奕为廖悼打败,赞中箭死。蜀后主
延熙十一年(248)蜀大将军姜维率军出石营(今西和县石堡),从滋川(今迭部、临潭、碌曲一带)西迎凉州胡王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
成重山筑城,攻破羌人保质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大将夏侯霸等追击姜维于沓中(舟曲以西、峨县以南地区),淮亲率大军筑城于阴平攻击廖化(郭
淮城遗址在县东玉垒乡关头坝,现巳淹没于碧口水库),后姜维果回军救廖化。后主炎兴元年(263)五月,魏诏诸军征蜀,使邓艾趋甘松(
今甘肃迭部东南)、沓中攻姜维,诸葛绪攻取武街(今成县西)、桥头(今文县玉垒关桥),断姜维归路,以钟会领十万余人从斜谷(今陕西眉县至
汉中的通道)、络谷(今陕西洋县与周至西南的通道)向蜀汉中进攻。蜀遣大将廖化前往沓中援助姜维,又遣张界等前往阳安关口(阳平关)为各军
外援,后魏军追姜维至掇川口(今迭部境)大战.维败退阴平,与张其等还保剑阁,拒钟会,十月,艾自阴平景谷道旁入,悬车束马,行无人之地7
00余里,攻下江油,破绵竹,蜀后主刘禅投降于魏。隋代文帝开皇元年(581)废郡,存州、县。开皇三年(583)废芦北、阴平郡
,以建昌(今文县北)、正西、曲水,属文州。开皇十八年(598)改建昌为长松。扬帝大业三年(607)全国废州复郡,置长松、曲
水、正西三县改属武都郡.恭帝义宁初(618)析武都之长松、曲水、正西,置阴平郡。唐代高祖武德(618-626)武德初,陇蜀
平,复置文州,移治曲水(今西园行政村).属陇右道。武德二年(619),属秦州总管府.九年(626),归氓州总管府。太宗贞观元年(
627)并正西于曲水贞观八年(634)文州始朝贡,贡品有耘金、绸、绵、蜡烛、柑、庸香20余枚,白蜜1石.高宗永徽中(650
-655)文州改属剑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文州属山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文州改为阴平郡。天宝四年(7
45)文州西四十里设同昌释肃宗乾元初(758)复置文州。代宗大历三年(768)大酋马重英合南诏(唐代今云南及四川南部、贵
州西部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兵二十万进犯文州、扶州(治同昌郡,今四川南坪)。大历十四年(779)吐蕃攻利(
治绵谷。今四川广元)、茂(治仪山,今四川茂仪)、文、扶四州,风翔节度使朱优、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破吐蕃于七盘城。德宗建中初((780
)吐蕃袭火井,掠龙州,陷文、扶等州,被李叔明击走。建中三年(782)移州城于麻关谷口高原上(今上城),号曰文台。建中四年(
783)唐蕃清水之盟后,文、武、成、迭、氓、宕各州皆为蕃地,郡县俱废。德宗贞元六年((790)废长松人曲水,文州改属山南西道
。宣宗大中五年((851)和文任文州马步军都虞侯,后为兴德军节度使,卒于任。墓在城西大渡坝。猫宗咸通三年(86幻文州刺史秦
述谋在谁门外建《省仓梁记碑》。僖宗广明元年(880)帝自骆谷趋兴元(今陕西汉中),杨最西出,袭文州,逐刺史,据成(治上禄,今甘
肃西和西)、龙、文、茂等州。落宗文德元年(888)置威戎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昭宗大顺二年((891)文州属岐王风翔府(府
治今陕西凤翔县)。昭宗天复二年(902)八月,蜀王建陷兴元,山南西道节度使王万弘附叛于建。文州属前蜀。哀帝天佑三年((906
)置兴文节度使,辖文州。宋代北宋太祖建隆初(960)文州设置桥阁军、克宁军、厢军。太祖乾德兰年(965)灭蜀后,复文州领曲
水县,隶属西川路。太宗至道三年(997)文州属利州路。真宗景德二年(1005)文州请许沿江守把,人丁置木弓箭以备戎寇。仁
宗至和元年(1054)利州路转运使言番部进攻文州,诏益、利、梓、夔(今四川奉节)路铃辖秦凤部属司,严加守备,并令阶州抚绥所部,
勿令连结为患。英宗治平四年(1067)七月,文州曲水县令宇文之邵向皇帝上书,指陈时政得失。神宗熙宁十年(1077)文州番族
扰边,为官兵击退。神宗元丰五年(1082)文州禁茶叶民间交易,官卖茶叶。哲宗元佑间(1086-1093)文州太学生张觉民,
中进士后,与马涓等上书件权贵,坐党锢。后退居成都,号草堂先生,著有诗歌杂著百余篇。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川、陕边界设文、
黎(今四川汉源县南)、珍(今贵州正安县)、叙、南坪、长宁、阶、西和八个茶马场购买战马。建炎四年(1130)文州设沿边管内安抚司
,后废。是年,利州路大饥,斗米四千,饥民遍野,文、成、康各州早。是年,鲁安仁(雄州人)任文州刺史.在文三年,抗早自救,人民感德
.为立生祠。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四川宜抚司所属部分兵士在兴(今陕西略阳县)、成、阶、凤(今陕西凤县)、文、龙(今四川江油
县西北)、利(今四川广元县)、金(今陕西安康)、洋(今陕西洋县)、绵(今四川绵阳县)、房(今湖北房县)、西和等郡,分屯就食.绍兴
十四年(1144)改利州路,属四川宜抚司。孝宗淳熙二年(1175)吐蕃袭文州,守臣库彦威(皋兰人)战段。淳熙十四年(118
7)利州西路安抚使吴挺因阶、文、成、礼、西和州早,岁大饥,人乏食,力为服恤,全活甚多。光宗绍熙三年(1192)正月,免文州人
民杂役。绍熙五年(1194)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利州西路,文州属西路,后又合。宁宗庆元二年(1196)分利州为东西路,文州
属西路。宁宗嘉泰三年(1203)蒙古兵破武休(今陕西凤县东南),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小校张锥以其徒渡入文州.杀太守杨必复.
将自龙趋绵,以闯成都。宋乃派绵州知州高定子来文、龙州作严密防御,定子部署诸将守青塘岭(摩天岭)擒袱。宁宗开禧二年(1206)吴曦
出卖关外阶、文、成、西和四州,求金封为蜀王。宁宗嘉定三年(1210)合利州东、西路为利州路。十一年又分,文州曲水属利州西路。
理宗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大举伐蜀,蒙古太子出大散关,宗王穆直出阴平道,期会于成都.十月,蒙古太子阔端自成都还攻文州.文州守
刘锐与通判赵汝向乘城固守,率军民千余,昼夜搏战,逾月援兵不至,锐及二子自刎死,蒙古军攻占文州。太宗八年(1236)按竺迩攻占文州
后,因招徕吐蕃酋长勘随孟逛等十族。路定龙州.设文州吐蕃万户府(万户府址可能在今文县城关)。太宗九年(1237)蒙古攻占陇南后,
州、县俱废。世祖至元元年(1264)改礼店元帅府为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治所今甘肃礼县长道),后又建立文扶州西路、南路、
底牙等处万户府,亦称文扶州万户府.万户府(治所当在南坪境)所辖则为国家招抚归顺的呵哩禅波里揭所部的蕃族。至元九年(1272)十
月,复置文州,属吐蕃宣慰司。后并入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车民元帅府。宋端平间文州城破毁,元初将州城改建于东一里,西依高原,南临
白水,东距麻关谷,北通北关厢,周围三里三分。武宗至大四年(1311)吐蕃攻掠礼店文州,命总帅亦令真等讨之。泰定帝泰定二年(1
325)四月,洮、岷、文、阶四州大雨水,山崩。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文州为蜀明昇所据。明代太祖洪武四年(1371)
傅友德奉谕伐蜀,引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直抵阶州,蜀守将丁世贞仓惶拒战,败走,阶州下。明军直趋文州。蜀人据白龙江桥以自固。友德
督兵修桥以渡,乘胜至五里关,蜀将丁世贞拒险以守。傅友德部将汪兴祖跃马直前中飞石死。后傅破五里关克文州,留朱显忠守之,寻为蜀将丁世贞
所害,土人田姓率众归附于明。明改置文州为文县。洪武六年(1373)金陵(今南京市)移民在新关等地落户,种植棉花、桑树、养蚕、织
绢、织布。是年,设守御千户,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守御千户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县归所,省
人阶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文县千户张嚞获骏马为流言通乱,派平羌将军宁正总川、陕兵讨之,二十八年(1395)正月平。洪武
二十八年(1395)置文县军民守御千户所。以旧城为治所(因称所城),并修建安定、镇羌、文兴、武胜四门。成化六年(1470)准都御
史马文升请复置文县,属巩昌府阶州。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王继礼中辛已进士,后任湖广按察使,卒于官。世宗嘉靖二十V9年(1
545)设守备1员,原额步兵150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西安人田辅守备文县。立堡塞,谨烽火,禁边禁,申军法,募勇壮,时
训练.在任期间,地方安靖。神宗万历六年(1578)建北关城一道。万历九年(1581)六月,文县地震,山崖、城墙多崩。万历
十五年(1587)春大疫,庆阳、文县、庄浪、清水、正宁、秦州等处大早,灾荒严重,人相食,流亡过半。万历二十二年(1594)肖
籍中甲午科举人,授河南混池知县,后升开封府通判,山西泽州知州。著有诗文上下卷行世。万历三十四年(1606)张其光中丙午科举人。
后任四川威茂兵备参议。熹宗天启元年(1621)二月,阶州文县天雨灰三日,日赤如血,无光。思宗崇祯元年(1628)冬,文县地
震,山川崩裂.崇祯七年(1634)四月,李自成义军攻克文县。九年(1636)二月,李自成部又过阶、文,与明军大战于郭家坝。十年
(1637)正月十日,李部复入文县。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二日李自成部与明军战于石瓮子、小分水岭、巷道河(在今文县中庙境)
,后自成部入西羌。是年,北关城毁于战火。崇祯八年(1635)马百户茅庵族部反抗官府,守备王政围剿失利,战死于氓堡寨。九年(1
636),白马峪夹石等族响应,旧寨以东民俱入城.知县张佩玉、守备李志忠设谋进剿始平。十三年,李志忠又进攻马儿部,但为马百户部族杀害
.后参将柳应时继续出兵剿之。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阶州、文县、康州地震,全省大早,秦陇州县大饥,麦价腾贵。民有父子、夫妇
相食者。清代世祖顺治三年(1646)五月,郭志、李旺名等叛,官兵分三路进据牛头关堵剿,败逃。不久,郭等复拥兵围旧城不克。潘凌霄
斩郭志等,余众溃败。是年,白马峪马聪、胡登旺、吴起运等不自安,于八月夜袭旧城。后中路河杨挺,上丹堡田自彩、姚大文,哈南寨李旺名等
一时俱响应。有同堡相残,有仆杀其主者,生员被杀者40余人,庶民死者无数。副将侯永宁、游击万从信、参将柳应时合剿,歼其头目,余众尚未
尽歼。顺治五年(1648)原明将赵云贵叛清,遣将陷文,据两城。参将吴应科、杨相等合兵逐之。是岁冬,复犯文,镇标游击张学诗率兵
堵剿,叛军自下丹堡退回龙安(今四川平武县)。六年,赵云贵扶明秦王经玉垒关犯阶州。顺治十三年(1656)直隶高阳进士刘彬任文县知
事,兵灾之余,百废俱兴,彬爱民课士,洁己廉明,后升浙江提学道.顺治十四年(1657)重修北关城,后复废。顺治十五年(1658
)平武南路部纠合各族,夜袭铁楼寨烧杀,副将罗映台、守备潘云龙进军捕剿,竹林等族降,复立铁楼寨。顺治十六年(1659)裁守御千
户所归县。圣祖康熙三年(1664)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文县裁所归县后,属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六年(1667),陕西右布政使司
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文县随属之。七年(1668),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文县随人甘肃省。康熙十三年(1674)添设千总1
员,把总2员,增马兵50名,守兵200名,合原额步兵150名。雍正十一年((1733),改设都司1员,裁守备。乾隆八年(1743)
,裁把总1员。四十七年(1782),裁千总1员,后逐年裁汰。至光绪初,实有马兵26名,原额步兵79名。是年,吴三桂部占据文县,一
日数征,士民星散,十室九空。十八年(1679),参将康调元收复文县.吴部由东路窜人川境,并裹走部分农民.是年,峨州武举马任远守御
文县,雍容有儒将风,修临江营署,文民德之。康熙二十六年(1687)冰毯盈城壕,大如鸡卵,内有小鱼、松苔。康熙三十八年(169
9)顺天宛平举人江景瑞任文县知事,纂《文县志》,察利害,劝学课农。玉垒桥明末寇焚,江复建。康熙五十年(1711)镶黄旗汉军人
王国柱任文县知事,文原为中学,王力请增加录取文生名额,改为上学。康熙六十一年(1722)湖南武陵武进士张金榜任文县武官.主持修
建营署、阴平桥、玉虚山、南海寺、北路栈道。世宗雍正二年(1724)何宗韩中进士.后任丙午科山西副主考,旋授江南凤庐道,补刑部郎
中,升大理寺左少卿等职,乾隆九年卒.是年,王勋中武进士,后官至御前侍卫、江南怀安营游击.雍正六年(1728)设在城释、临江释
。雍正七年(1729)升阶州为直隶州,文县隶阶州。是年,直隶阜城举人葛时政任文县知事.八年改土归流.土司裁撤,化番为民,并与
守备张金榜共建阴平桥(南桥)。高宗乾隆元年(1736)山西阳城进士曹恒古任文县知事,白马族时生事端,曹动公款补修城池,以防御之。
乾隆三年(1738)文县地展,数日方息。乾隆六年(1741)陇南诸州县冰雹、水患相继成灾,疾疫流行,大饥。乾隆十四年(1
749)河南汝阳进士孙严任文县知事,在任十二载,临事简,爱民诚,士民服教,图圈几空,重修龙津桥,补修临江、天乙等桥,续修《文县志
》。乾隆二十六年(1761)何宗韩三子何浑中进士(辛已),后任广东存化知县,精敏勤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蓝号张
士龙部被提督富成所追,来往于阶、文深山间。五年(1800)闰四月二十五日,教部由哈南寨绕至距城5里之西园,与官兵大战,后退入川界。
宣宗道光元年(1821)周清现中进士(辛巳),历任四川安县、彭山、罗江知县,后升知州。是年,张培兰(字九碗)中举(辛巳),后
任阶州正明书院山长,著有《獭祭篇》、《圣学指南》,精于书法,授固原州学正,卒于任。道光二年(1822)山西高平进士李闲任文县知
事,创修兴文书院,振兴文教,课士爱民。四月二十九日,地震,塌房70余间,死50人,伤20余人。道光五年(1825)文县麻关谷
水溢,居民受损,房屋、田地被冲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六月,文县大雨,白水江猛涨,冲决城南护堤,居民荡析。?文宗咸丰元年
(1851)广西临桂进士陈继仁任文县知事,文县故多盗,继仁设法治之.民赖以安,又捐养廉金,教民读书,复劝捐资金奖励学生,士气大振
.咸丰二年(1852)江西新昌举人罗凤鸣任文县知事。邑北百里有鲁班桥,陡壁直削,深渊莫测,旧无石径,乡民凿山插木,上铺木板,过
者股栗.罗筹款开路,砌石成桥,行人称便。咸丰三年(1853)韩树屏中进士(癸丑),历任四川清溪、彰明知县.咸丰十年(186
0)冬,四川南坪营都司因征粮激变,头目欧利娃聚众围南坪城.十一年(1861)正月,复围南坪城。三月,欧诱文武官绅百余人出城议和,
被尽歼之.南坪被围久,粮尽来文县告急,援粮被劫,民乘夜弃城走,欧等追至野猪关,杀掠甚多,余悉逃入文境。欧利娃复联合文属白马峪班银鱼
子等,焚掠汉民,文县知县常毓坤前往安抚.被掳入寨三日.遇救得脱。后川督委平武知县徐万有赴文查探,对文诸多骚扰,欧部势益猖撅,进通城
西西园乡,杀伤把总阎文科及士兵多名。是年,任文县知事淡树瑛报请上级,召乡勇数百防御,并于县城南筑长墙堵御。省派固原提督、定安挑眠副
将李玉珍督官兵2000余人,来文堵剿,本管道、州悉集文境年余,后班银鱼子死,余众始受招抚。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十七日,阶
州属县雨雹,大如鸡卵,积沉深三四尺。溺死人畜甚多,伤毁田禾。穆宗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蓝二顺暨启王梁成福,由汉中一带入武都
。八月十八日阶州陷,州守沈风才战死.彼时路梗,言传欲袭文。邑令常毓坤从众议遭生员张奋、肖继先两次赴川告急.川督惧战火逼近川境,拨武
达、果毅18营由文入援。遣湘、果、彝字等30余营,由白马关(今康县云台)入援。诸军抵武阶,与之相持七月有余,城不得下。四年(186
5)五月,统领周达武伏地炮轰陷东南城墙,蓝死军中,太平军彼,启王梁成福、巡部蔡朝凤及曹姓蓝二顺妇等被摘。解赴成都。是役武达、果毅诸
营皆由文县供其粮需.计费10万余金,官民交病,年余倒悬始解。同治七年(1868)贵州黄平人卢锡绅任知县,助修让水河铁索桥.麻关
桥枢纽两城,久废,卢伤绅士张奋、刘健等募修,并修复养济院安置孤贫.同治十年(1871)广西苍梧举人何冠梧任知县,以慈惠著称,剪
除强暴,不遗余力。文多陋俗,作禁约八条革之。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秀水进士陶模任知县,于两城设振文、敷文、培风义学3所,褚
脯在裁规项下动支;在碧峪乡(碧口)设崇正、端习义学两所,情脯在碧山书院项下动支。同治间,案生袁焕章创立碧山书院。德宗光绪元年(
1875)七月,县知事长赞主持修纂《文县志》.令刘健、王润生等悉心纂订,次年五月《文县志》编纂完成,订为10卷刻版印刷.是年,
长资筹款兴办端习、崇正、龙津、化俗乡村义塾4处。是年,田家坝人田元有领导修建田家坝水渠,引丹堡河水入村,历3年完工,渠长6华里,
可灌田200余亩。是年,中路河人王佑、殷克忠率领村民修建中路河墩坝上水渠,3年始见成效。光绪五年(1879)地震,工程被毁.光绪
二十七年((1901),王佑呈请县衙支持,并将自己水田3亩出典,以作修渠费用,终于修成长7华里、灌田400多亩的水渠1条。光绪五
年(1879)五月十二日寅时,大地震,山崩水雍,城垣、衙署、仓魔、监狱、文庙及各乡民房多倾塌,临江桥陷没。全县计塌民房2800多
间,伤亡1万余人。后余震无常,有声如雷,八月十七日乃止。是年,石坊后坝农民罗文学利用尖山乡铁矿铸桦。光绪七年(1881)省拨
款补修城垣、河堤、县衙、仓庶、文庙,历时3年始竣工。是年,丹煲河水暴涨,超过往年最高水位。光绪十一年(1885)由武官杨清献督修的篙子店永济铁索桥工程开工,历时11年竣工。光绪十六年(1890)夏早,秋涝,田禾无收,灾荒异常,民大饥,多有流亡者。光绪十九年(1893)马连河发生牛瘟,牛死亡殆尽。光绪二十一年(1895)米撞中乙未科进士,签封奉天省(辽宁)海城县任县知事。是年,张鸣谦中武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早.岁大饥,农民纷纷来城乞食.县知事舒翎报省请呢,发放照济粮款救活甚众。光绪二十四年(1898)范坝乡孙家河口人孙长贵(武秀才)劝募修建何家湾铁索桥,历时3年竣工。光绪三十年(1904)程天锡中进士,签封云南禄丰知事,因耳疾未到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知事陈鼎主持补修篙子店永济铁索桥、让水河铁索桥、玉垒关桥.次年又将县境内沿江伐道、险路整修加宽,便利行人。是年,县设巡替总局。是年,天兴长商号刘长庆捐白银1000两,兴办文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汉光任文县知事,嫉恶如仇,尤注重兴学、禁烟。在任不满2年,大烟种、运绝迹,吸者减少;对学校选师较严,公余必赴学校考察勤情,并与学生讲论经文要义。是年,石坊乡吴家湾农民刘老大之父,在吴家湾石缝发现煤层。宜统元年(1909)李锦荣任县知事,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是年,所城南盘溪沟山洪漫牛家河坝,冲毁民房,宜统二年(1910)通同沟乡贡生刘希向筹建通同义学1所。宣统三年(1911)农民久为苛捐杂税所苦。十一月,马连乡农民2000余人、中路乡农民1000余人、白马乡农民600余人联合捣毁文县厘金局和税局。1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长e6yw9r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