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理查漏补缺,弯道超车——知识清单
2019-05-12 | 阅:  转:  |  分享 
  
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大气环境一、气压与风(一)等压线图(二)气压带(三)海陆气压中心(四)风与风向、风速、性质与天气气候、风灾二、气温(一
)等温线图与气温空间分布(二)气温曲线图与气温时间变化(三)等温差图与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四)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五)气温
与地理环境三、降水(一)水汽凝结条件与雾、露、霜、雨、雪等(二)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分析(三)等降水量线图与降水空间分布(四)降水柱
状图与降水时间变化(三)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四)降水与地理环境四、光照(一)等太阳辐射量线与等日照时数线(二)影响光照强度的因素(
三)光照与生产生活五、天气(一)静态天气分析(二)动态天气变化(三)天气系统:对流天气、气压系统、气流系统、锋面系统、锋面气旋(四
)天气特点描述六、气候类型(一)气候类型及分布(二)气候成因分析(三)气候特点描述(四)气候与地理环境查漏补缺,弯道超车——水环境
一、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水循环环节及影响因素(二)水循环的意义(三)水量平衡与生产生活二、水源补给(一)雨水补给(二)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三)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四)地下水补给(五)湖泊水补给(六)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三、河流水系水文分析(一)河流水系特征
及成因(二)河流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河流开发利用四、湖泊(一)湖泊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二)湿地形成、价值及破坏(三)水库综合分
析五、海岸(一)海岸带、海岸线、海陆轮廓(二)海岸开发:资源能源开发、海港建设、填海造陆等六、洋流(一)洋流类型及成因(二)洋流分
布及影响因素(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七、水资源问题与水文灾害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地表形态及变化一、陆地地形(一)等高线图、地形
剖面图与陆地地形、地形部位(二)陆地地形成因分析(三)陆地地形特征描述二、岩石与矿产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一)板块划分(二)板块
运动(三)火山、地震、地热资源、金属矿产资源四、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的判断(二)构造地貌(三)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五、外
力作用与外力地貌(一)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素(二)风化作用与风化壳(三)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四)流水溶蚀作用与喀斯特地貌(五)风力作
用与雅丹地貌、沙丘(六)海浪作用(七)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六、等深线与海底地形七、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查漏补缺,弯道超车——生物环境
一、植物生长环境分析二、动物生长环境及迁徙分析(一)陆生动物生长条件(二)水生动物生长条件三、生物生长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与指示性四
、生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五、生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六、生物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土壤第一部分:背诵——土壤第
二部分:高频考点分析一、土壤物质组成与土壤性状二、土壤形成因子三、土地退化与土壤改良查漏补缺,弯道超车——人口地理与城市地理一、人
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二)中国人口分布界线及影响因素二、人口自然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空间进程(二)人口问题三
、人口机械增长(一)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人口计算及新概念的理解五、城市分布(一)城市分布特征描述(
二)城市区位因素六、城市化与城市等级七、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八、城市问题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农业地理一、农业生产特
征及影响因素二、农作物区位分析三、区域特色农业的区位分析四、新型农业发展五、农业问题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工业地理一、工业集聚与工
业分散二、某工业部门的区位分析三、某区域工业发展的区位分析四、产业转移五、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工业问题)查漏补缺,弯道超车
——地域联系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三、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分析四、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五、商业贸易六、现代
物流业查漏补缺,弯道超车——资源开发及区域发展第一部分:背诵——资源问题第二部分:高频考点分析一、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二、资源型产业发
展三、资源问题与资源跨区域调配查漏补缺,弯道超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部分:背诵——农业地理第二部分:高频考点分析一、耕地资源问
题二、生态破坏问题(一)土地退化问题(二)湿地破坏问题(三)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三、环境污染(一)水污染(二)大气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四、农业环境问题五、工业环境问题六、城市化问题七、旅游环境问题查漏补缺,弯道超车——旅游地理一、旅游资源类型及形
成条件分析二、旅游资源的特性及价值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四、旅游规划五、旅游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查漏补缺,弯道超车——自然地图一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图二、大气受热过程图三、三图环流图四、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五、海陆气压中心与季风图六、水循环图七、地壳物质循环
图八、洋流分布模式图九、气候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十、中国重要地理界线分布图1.自然区界线(1)https://baike.
baidu.com/item/%E4%B8%9C%E9%83%A8%E5%AD%A3%E9%A3%8E%E5%8C%BA东部季风区
与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5%8C%97%E5%B9%B2%E6%97%B
1%E5%8D%8A%E5%B9%B2%E6%97%B1%E5%8C%B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
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2)东部季风区与https://baike.baidu.com/item
/%E9%9D%92%E8%97%8F%E9%AB%98%E5%AF%92%E5%8C%BA青藏高寒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2.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界线(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
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C积温3200°C等值线。(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
、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https://
baike.baidu.com/item/%E5%8D%8E%E5%8D%97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
7500℃等值线。3.气候界线(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D%A3%E9%A3%8E
%E5%8C%BA季风区与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5%AD%A3%E9%A
3%8E%E5%8C%BA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4%E
5%B1%B1阴山、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BA%E5%85%B0%E5%B1%B
1贺兰山(与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大约重合)、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
降水量线):大体沿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8%97%8F%E9%AB%9
8%E5%8E%9F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A6%E5
%B2%AD秦岭——淮河一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https://baike.baidu.com/item/400%E6%A
F%AB%E7%B1%B3%E7%AD%89%E9%99%8D%E6%B0%B4%E9%87%8F%E7%BA%BF400毫米等降
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9
C%E9%A9%AC%E6%8B%89%E9%9B%85%E5%B1%B1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
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3)热量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
—淮河一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8%AD%E7%BB%BF%
E6%B1%9F%E5%8F%A3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4)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贫乏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4.地势阶梯一、二级阶梯界线:h
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6%E4%BB%91%E5%B1%B1昆仑山、https:
//baike.baidu.com/item/%E7%A5%81%E8%BF%9E%E5%B1%B1祁连山、https://bai
ke.baidu.com/item/%E6%A8%AA%E6%96%AD%E5%B1%B1%E8%84%89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
界线: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85%B4%E5%AE%89%E5%B2
%AD大兴安岭、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A%E8%A1%8C%E5%B1%B1太
行山、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AB%E5%B1%B1巫山、https://baik
e.baidu.com/item/%E9%9B%AA%E5%B3%B0%E5%B1%B1雪峰山。5.四大海域的界线https://
baike.baidu.com/item/%E6%B8%A4%E6%B5%B7渤海与https://baike.baidu.com
/item/%E9%BB%84%E6%B5%B7黄海的界线: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E
%BD%E4%B8%9C%E5%8D%8A%E5%B2%9B辽东半岛https://baike.baidu.com/item/%E
8%80%81%E9%93%81%E5%B1%B1%E8%A7%92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黄海与东海的界线:长江口北岸htt
ps://baike.baidu.com/item/%E5%90%AF%E4%B8%9C启东角——https://baike.ba
idu.com/item/%E6%B5%8E%E5%B7%9E%E5%B2%9B济州岛西南角;东海与https://baike.b
aidu.com/item/%E5%8D%97%E6%B5%B7南海的界线:广东https://baike.baidu.com/i
tem/%E5%8D%97%E6%BE%B3%E5%B2%9B南澳岛——https://baike.baidu.com/item/
%E5%8F%B0%E6%B9%BE%E5%B2%9B台湾岛南端https://baike.baidu.com/item/%E9%
B9%85%E9%8A%AE%E9%BC%BB鹅銮鼻。6.水文界线(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的东端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BF%E6%B1%
9F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3)长江与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F%A
0%E6%B1%9F%E6%B0%B4%E7%B3%BB珠江水系的界线:https://baike.baidu.com/item/
%E5%8D%97%E5%B2%AD南岭。(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BE%9C%E6%B2%A7%E6%B1%9F澜沧江与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
0%92%E6%B1%9F怒江)的分水岭:怒山。7.人口密度界线大致以黑龙江省的https://baike.baidu.com/i
tem/%E9%BB%91%E6%B2%B3黑河——云南省的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5
%BE%E5%86%B2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8.农业活动界线(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
水量线。从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除河套平原)-祁连山山脉(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缘连线。此分
界线以东为农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线以西为牧区,放养牛、羊、马等牲畜。(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
一淮河。(3)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分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分是我国牧区
畜牧业分布区。(4)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界线:长城(5)熟制:北方寒温带是一年一熟,中温带和亚热带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热带是一年三熟
。划分依据:活动积温(≥10℃)。9.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气候: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
的地方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大于等于10°C积温4500°C的地方)④湿润区与半湿润
区的界线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地形: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华北
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③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
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③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土壤:钙质土与酸性土壤的分界线、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农业:①农业水田与旱地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3)、长城①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分界线②冬小麦与春小麦分界线③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④年降水量400mm线⑤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⑥森林与草原分界线⑦年积温3500℃线14
献花(0)
+1
(本文系张作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