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胭脂扣》里的爱情模样正逢剧荒季,突感老剧怀人,便观《胭脂扣》。原意是感怀“哥哥”绝代芳华和“梅姑”绝世风姿, 却是重温经典为如花为十二少的爱情浸湿了眼眶。“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这就是《胭脂扣》中所描写的爱情最贴切的表达了吧。前世相遇的那 一刻注定是为之后的“愁怀”留下了“预兆”。“第一触景更添情懊恼,亏我怀人愁对月华圆”这是两人对接的两句戏词却也是最后如花的感情状态 。不得不说关景鹏导演是个绝妙才子,原著中这段并未细节描述出来,而关景鹏导演却很贴切的让演员把场景重现了,不仅场景重现让人恍如曾闻, 那台词更是让人觉得奇妙,这段感情似乎从一开始便有了结局。如花阴间苦等53年,始终不见她的陈十二少来赴约,做孤魂鬼重返人世欲寻人,跟 报社一对情侣重返当年花场,虽然显示已经与她的年代隔了许多年但依旧多番触景生情回忆曾经,却不想陈十二少却并未与她共赴黄泉,亏得她每夜 对月思愁何时能寻回她的陈十二少。如花与陈十二少的爱情是激烈的是需要致死不休才能被人祭奠和传颂的,而袁永定和凌楚娟的爱情却是温吞的需 要时间去好好走下去才能成就的。两种爱情的不同状态一如那句“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如陈的爱情就“如梦如幻”,是罗曼蒂克的,袁凌的 爱情就“若即若离”,是现实洗刷的。两种不同却也相通,都是需要爱去浇灌的。如陈的爱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面临着太多的阻碍,家境身世的悬 殊是当时最世俗也最不堪的一个阻碍。如花精心打扮去面见陈家二老,在原著里只说最后被掘头扫把赶了出来,而电影里却更多了些“斯文”的侮辱 ,先是说她有气魄实则暗骂不要脸越矩,又乳前龙井暗指她身世不净,最后更是用请她为表妹淑贤作衣衬表示陈家对她的不屑,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女性的身世飘零却还要接受世俗的鄙视,好在如花是有勇气的,不过她的勇气却并非是她自己所出的而是出陈十二少,一个愿意为自己离家放弃拥 有的一切的男人的确会让很多女人无可自拔的爱上并也付出一切的。不过时代对女性的鄙视却并未在男性身上体现出来,陈十二少终是不适应作戏徒 的生活的,在原著里他还是选择了回头,因那个时代给予男子回头的机会,只要他回头他还是那个十二少。他的回头使得如花做了最凄惨的决定,她 要带着她的十二少共赴黄泉。电影里虽未演陈十二少的回头却也把他的胆小,怯弱表现了出来。他不敢与如花共赴黄泉,却也深爱着如花。无论是电 影还是小说,陈十二少都没有死。不论他是吞鸦片与否他也被世人救了回来,并且未曾寻死追如花。所以至此,如陈二人的爱情也就成了悲剧,阴阳 两隔誓言不作数了。而袁凌二人的爱情在当代社会要宽容得多,但彼此若即若离不去思考未来,不去放下姿态与对方认真相处陪伴,少了信任与担当 ,所以明明是相爱的却总是看着即将分散。两段爱情的呈现上,如陈的好似是主要的其实袁凌的也在悄无声息的体现着。如花那句“一个女人命好的 ,一生跟一个男人;命不好,便跟很多个男人”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也是一种批判,批判那个时代女性的懦弱批判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公。反看 凌楚娟,她自己都说一辈子就围着一个男人转太没意思了,她的意思并非是说要几个男人,而是觉得女人的一生不应该只围绕男人依靠男人,要活出 自己的精彩来。这是两个时代的对话,是两个时代女性思维与女性地位的交流。我们看起来关于女性话题作者是有意让我们进行比较的,其实除了这 方面还有情谊礼仪的比较。如花如花就是人像花,处处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留给世人的净是安静美好的一面,却不想她的爱却是最强烈的,愿意为了陈 十二少做一切事情不惜去死,只因她爱十二少并且她以为陈十二少也爱她,纵使最后她察觉出陈十二少并没有她的爱浓烈,她也并未放弃他。而袁永 定和凌楚娟因工作节奏快而缺乏沟通和陪伴使得二人并无机会表现爱意,所以对彼此的爱意自己都感知不清且并无信心去面对对方的爱。但在经过了 解如花的故事之后,两人有了更高的理解,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就很满足了,不必牵扯到生死那么复杂。最后的结局,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 。小说并未告诉我们如陈二人最后有没有碰面,但如花却把信物胭脂扣留下了,这与电影里如花把胭脂扣还给陈十二少其实是一样的。如花最后已不 再执着,她看开了两人的爱,“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情像水向东逝去,痴心枉倾注,愿那天未曾遇”,小说里无从知晓陈十二少的心境 ,只知他有可能不久就会与如花相遇,而电影中他忏悔着让如花原谅他,且在最后小声喃喃着一句“你又把我一个抛下”。许是导演想把陈十二少更 深刻地描出来,这句台词的的确确把这个男人的爱与怯懦细致的呈现出来了。不论小说还是电影,在最后的描述和镜头都是在袁凌二人身上,如花这一孤魂鬼终是离开了,一而且像未发生又发生了什么一样,“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