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作家的经历与其创作个性.doc
2019-05-28 | 阅:  转:  |  分享 
  
作家的经历与创作个性



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从一出娘肚皮,就开始感觉周围环境的人和事。人的思想就是人的大脑对周围环境各种刺激作用的反映,并通过大脑这一特殊器官处理而形成的理念。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写照,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表明了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人生价值取向。

一个作家,他的生活经历与他创作的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作家的童年、少年经历,直接影响他的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人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就是其思想体系框架构建的过程。人在童年、少年时期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许多事物都善于进行探究,甚至寻根究底。作家也不例外,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凡杰出的作家,都是对社会现象观察最仔细、最认真,对社会生活体验最广泛、最深刻的人。

作家在童年、少年的经历,往往在思想上给他打下深深的烙印,熔入他的血液、骨髓中,成为他生命的重要内容,对他日后的创作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几个著名作家,谈谈他们的童年、少年经历与他们创作个性的关系。

鲁迅,众所周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官员,由于在科举考试的督巡过程中,有受贿之嫌而被罢官,从此家道中落。鲁迅的父亲体弱多病,由于鲁迅在家排行老大,抓药、煎药为父亲治病的事,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因此,鲁迅的童年、少年时光,主要是在家、当铺、药店之间循环往复度过的。由于家道衰落,过去常来往的达官贵人们,即所谓上层社会的人,逐渐疏远了,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愿意支助。这使鲁迅深深体会到世事的艰难,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而在另一方面,鲁迅的母亲的老家——鲁镇,那里的人们(主要指贫民、农民,即所谓下层社会的人们)却一如俱往,对他们问寒问暖,关心爱护,这使鲁迅感到穷苦民众的善良、忠厚。这鲜明的对比,使鲁迅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反判心理,使鲁迅在日后的创作中,关心国民的命运和前途,写出了大量对统治者的怨愤和对劳苦民众及知识分子的同情和赞颂的优秀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等。

再如,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属满族八旗子弟的正红旗士兵。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及光绪出逃,丢下守城士兵和老百姓,士兵们和烧杀掠抢的侵略军展开了殊死的街头巷战,老舍的父亲就在这次战斗中阵亡。就连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也差点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这段往事,以后,母亲常讲给年幼的老舍听。八国联军的凶猛残暴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画得很深很深。

这些儿时的记忆对老舍日后的文学创作活动有着很大的作用,起码是起着一种动力作用,有了这点动力,老舍从很年青的时候就开始收集资料了。他收集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史料,收集了义和团的起义史料,收集了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

父亲死后,老舍一家主要靠母亲为别人洗衣、缝补来维持基本生活,老舍及家人住在北京的西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叫“小羊圈”的小胡同里,家里有母亲、三姐、哥哥、一个守寡的姑姑和年幼的老舍。这个小胡同是一个贫苦人和下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当中有糊棚的、有当兵的、有卖艺的、有做小买卖的、有当伙计的、有卖苦力的、有当仆人的……。老舍就在这个十分狭窄和肮脏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在这样的环境中,老舍看到了母亲的善良、勤劳,深受母亲的影响,也了解到贫民生活的艰难,老舍在纪念他的母亲的时候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小羊圈”使老舍和北京这个古老城市的下层居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理解他们的心和语言。小胡同和它里面的人成了他的作品的描写对象。人们在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里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一些影儿来,这些影儿的真实的蓝本就是作者儿时的故里——那个哺育了他的顶小顶小的胡同。

再如:曹禺,真实姓名万家宝,出生在一个军中文人的家庭,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较浓,母亲是一个戏迷,曹禺3岁起就受到各种戏剧的熏陶,对幕表剧、话剧有比较深刻的感受认识。在南开中学,他是学校剧团的一个活跃分子,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写成了他的第一个剧本:《雷雨》,受到文艺界的好评,可以说,《雷雨》是我国最好的一部话剧剧本,是一流水平的。后来,曹禺又创作了剧本《日出》、《原野》等。这也充分说明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其童年、少年的经历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最后,谈谈巴金和他的作品《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大家庭,四川人,祖辈、父辈都做官,父亲任过知县。巴金幼年在衙门生活,亲眼目睹了许多对犯人的严刑烤打,他感到很奇怪,觉得很悲惨。巴金的母亲很善良、贤惠,巴金从小也比较善良,他跟三哥、小丫头香儿玩得很好,调教他的教师姓刘,下人杨嫂负责他的生活起居,杨嫂给他讲了许多故事,教给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下人老轿夫,一个跑了老婆、死了儿子的老人,也常常教育他:“要好好做人”。巴金在五六岁的时候,在姐姐的房里,找到了一本《列女传》,上栏有字,下栏是图,图画得很细致,尽是一些美丽的古装女子,她们总带着忧愁、悲哀的面容,有的用刀砍断了自己的手,有的投身在烈火中,有的在汪洋的水面上浮沉,有的拿宝剑割断自己的头颈,有的在高楼上投环自尽。巴金不知是何缘故,问了姐姐,又问母亲,感到充满了血腥味。1917年,军阀开战,巴金目睹了惨无人道的战争和许许多多的流血事件。这些,在巴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呼唤起他的良知。

巴金生活在封建大家族里,看到父辈吃喝嫖赌奢侈堕落的生活,看到争夺家庭财产尔虞我诈的斗争,看到大家庭及人与人之间的丑恶嘴脸,逐渐地形成了巴金的反叛心理。

1923年,巴金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出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间,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作品《家》,实质上是一部封建礼教大家庭的历史,作者在《家》的序中写到:“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部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青人,控诉、申冤,……希望我没有顾虑地把自己的事情写出来。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我要拔开大哥的眼睛,让他看见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按照我大哥的性格和他所走的生活道路,他的自杀是可以料到的。但是没有能挽救他,我感到终身遗憾。……我所要展示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我知道那些人物,我在生活,我在战斗,战斗的对象就是高老太爷和他代表的制度,以及那些凭借这个制度作恶的人。对他们,我太熟悉了,我的仇恨太深了,不是替自己吹嘘,是描写一个幼稚而大胆或者有点狂妄的青年形象。挖得更深一些,我在自己身上也发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不仅是警告大哥,也在鞭挞我自己。我熟悉我反应的那种生活,也熟悉我描写的那些人,正因为象觉新那样的人太多了,高老太爷才能横行无阻。我除了写高老太爷和觉慧外,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我写的大哥的事情,差不多全地真的。我当时怀着二十几年的爱和恨向旧社会提出控诉,我指出这里是血,那里是尸首,这里是屠刀。写作的时候,我觉得有不少的冤魂在我的笔下哭诉、哀号,我感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说我要替一代人伸冤,死了的人我不能使他复活,但是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可以无情的打击。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在《家》里我的矛头针对着高老太爷和冯乐山。”

作者在《家》里,塑造了觉新、觉民、觉慧、梅、琴、鸣凤、高老太爷、冯乐山等人物形象,其中,觉新、觉民、觉慧是高家三兄弟,与梅、琴是表姊妹,鸣凤是下人,高老太爷自然就是高家权力至高的代表,是统治者。

在封建礼教的大家庭里,高老大爷所代表的那个阶层,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猖,无恶不作,横行霸道,特别是在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上,完全剥夺了男女婚恋的自由,完全由他们主宰青年人的命运,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青年终身的痛苦。无论是其子女,还是下人,完全由他们说了算。作者在这方面,看到的太多太多,深有感触。在《家》中,作者悲愤地以大哥觉新和梅表姐,觉民和琴、觉慧和鸣凤三对恋人的爱情故事,对封建婚姻制度给予了无情的控诉和抨击,此其一;其二,作者对鸣凤被逼嫁冯老大爷,鸣凤暗恋觉慧,最终投湖自尽以死抵抗的描写,表现了青年男女渴望婚恋自由和争取婚恋自由的决心和勇气,也表现了作者对鸣凤寄予深深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社会青年尤其是女性的关心和爱护。这一点,正好说明童年时代作者所看的《列女传》对他的影响之大。其三,作者对觉新的描写,主要表现了觉新“孝子贤孙”的思想及其危害,指出了对封建礼教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只有死路一条。作者主张反判,并进行坚决的斗争。

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家》这样的好作品,就在于他生活在那种腐朽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目睹了封建礼教家庭的“忠、孝、仁、义”。

《家》中的大哥觉新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大哥的真实写照。作者的大哥,他的婚姻,就是由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决定的。大哥确有顺从别人的鬼话送大嫂到城外荒凉之地生产一事,不过,大嫂并未因生产而死。大哥的确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最终服毒自杀。后来,作者在《呈现给一个人》的祭文中这样写到:“你有一个美妙的幻梦,你自己把它打破了;你有一个光荣的前途,你自己把它毁灭了。你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你含着眼泪忍受了一切不义的行为,你从来不成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你活着完全是为了敷衍别人,任人播弄。自己知道已经逼近深渊了,不去走新的路,却只顾向深渊走去。”

《家》中的觉慧,实际上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在关于《家》的十版代序中写到:“他(指觉慧)做过我做过的事情,譬如他在‘外专’读过书,他交结新朋友,他编辑刊物,他创办阅报处,……他有两个哥哥,而且那两个哥哥的性格也和我的两个哥哥相差不远。他最后也怀着我有过的那种心情离开家庭”。《家》中的觉慧是一个活泼,富于激情,思想活跃,具有斗争精神的新青年形象。

关于《家》中的琴和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一个堂姐和一个表姐的影子,生活中的琴是作者的三哥所爱恋的女性,她热心地读了不少传播新思想的书刊,与三哥有较深的感情,但由于两家产生了矛盾,琴被她的父亲用感情做的铁栏关在家里,她母亲死后,父亲舍不得花一笔嫁女费,而成了一个老处女,到死都没有走出家门;关于梅,作者确有一个象梅那样年纪的表姐,跟他的大哥感情很好,由于她的母亲不愿意亲上加亲,后来做了富家的填房少奶奶,生育一大群儿女。《家》中写梅穿着“一件玄青缎子的背心”,这也是有原因的,在作者八九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远房的亲戚,由于死了父亲,境遇不好,说是要去“带发修行”。她就穿了“一件玄青缎子的背心”,给作者留下了印象。

关于鸣凤,则是作者虚构的,作者家中根本就没有她投水死的那个湖,但作者家中曾有一个“寄饭”的婢女,叫翠凤。当时,确有作者的一个远房亲戚要讨翠凤去做姨太太,却被她严辞拒绝了。后来,她快乐地嫁给了一个贫家子弟,撇弃老爷而选取了“下人”。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的,给作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总之,作者在孩提时候,常常目睹身边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横遭摧残,目睹了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青年男女的悲惨命运,极大地震撼和激怒了作者,使作者最终不得不拿起笔来,把多年积累的怨愤发泄出来,揭露封建家庭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综上所述,无论是鲁迅、老舍、曹禺或是巴金,他们的少年、童年经历,都直接影响他们日后的创作,使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各自的生活气息,有各自的特色,有独立的个性。































第1页















献花(0)
+1
(本文系黔莎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