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俗语入诗唱古风
2019-06-11 | 阅:  转:  |  分享 
  
《俗语诗辑解》远承上古之遗风,近接今日之地气,使诗歌荷载并融合了历史的古意与时代的新调,终成今日古风之佳构。俗语入诗唱古风——《俗语诗辑解》
读后陈震诗歌与生活同源,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歌,而有诗歌的地方必定有生活。尤其对我们这个有着“诗的国度”之称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自《诗经》始,先秦的劳作者就是歌唱者,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到“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从“坎坎伐檀兮”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无不展现彼时的社会生活。同时,还为后人
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诗史性的资料。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使得诗歌始终保持与现实人生谐和共振。即便是抒发作者个人人生经验感
受或情怀意志的抒情诗,也保有这份对现实生活的情愫。诗歌与生活的同源,一方面让内容与现实人生几无隔膜,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口语、俗语成
为抒情叙事的重要手段。《诗经》开创的这种风气历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譬如,清代郑燮的《篱竹》: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做篱笆
,求人不如求己。口语、俗语入诗而令全篇晓畅明白,朗朗上口,诗味氤氲。时至今日,皋东陈有清先生所著《俗语诗辑解》正是立足于江海大地,
以江淮方言俗语入诗唱古风之力作。纵观全书,撮要大致如下:其一,品类繁多。历代流传至今且仍然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俗语诗,断以车载斗量
毫不为过。该书以世情百态、为人处世、生活智慧、砥砺前行、陈腐阴霾、革故鼎新、爱恨情仇、农事气象、持家待客、养生保健等十个方面,辑录
800多首俗语诗,加上附言的群众语汇,俗语总量当在3000句以上。浏览全书,如入山阴道上,放眼望去,青葱碧绿,繁花满枝,争奇斗艳,
好一派兴旺景象。其二,切中肯綮。以俗语入诗和以“俗语”为此类诗命名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前者因俗语入诗而先得其实,后者则因势利导,
顺势正名。由此,隐没久远的俗语诗得以重放异彩。如同《庄子·养生主》所说的那样,“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大意为: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
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其三,褒贬分明。俗语诗是流传并活在老百姓口头的诗歌,其内容与现实
生活零距离。老百姓喜怒哀乐都浸淫其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只说世上三种苦,行船打铁磨豆腐。谁知裁缝不落布,家中老婆没衣
裤”是对旧社会贫富不均的控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兴家好似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舟”“胸口一拍,一天八百。干部报功,群众要哭”
对比强烈,是非分明。“为求一官半职,管他仁义道德。清官如镜似水,贪吏如盗似贼”爱憎鲜明,跃然纸上。其四,深入浅出。俗语诗大多以比拟
、比兴、夸张、对比等手段将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好花
开不败,好事说不坏。人穷志不短,虎瘦雄心在”说理深刻,又明白晓畅,十分励志。“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不靠医,不靠药,天天
锻炼最见效”是保健养生的忠告。其五,随物赋形。俗语诗根据内容需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表达形式。就句式言,三、四、五、六、七、八、九言
都有,句式参差,长短相间,寓整于散,韵律谐和,节奏响亮,全看与内容的契合无间。如同苏轼所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
水之变”。惟其如此,《俗语诗辑解》就有了一般诗歌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一是对社会的认知价值。俗语诗接地气、近民情,在增进人们对江海平
原这片热土了解的同时,还会随之涵养对家乡、对人民的真挚感情;二是对人生的指导价值。俗语诗都是数百年来讫至今日此时此地群众人生经验的
概括与积淀,无论是正面倡导还是反面批判,都有益于当下、有益于读者,尤其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三是对生活的审美价值。俗语诗
的审美是与其独特的“俗”紧密相连的,俗而见雅,雅而返俗,故而大俗大雅,自成一格。更难能可贵的是《俗语诗辑解》远承上古之遗风,近接今日之地气,使诗歌荷载并融合了历史的古意与时代的新调,终成今日古风之佳构。2019-3-23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