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端阳 划龙船
2019-06-17 | 阅:  转:  |  分享 
  
大端阳划龙船【广西铜鼓上的龙船】旧时宜昌有三大热闹时节:一为“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也就是辞旧迎新之意,各地大同小异。二为清明“赶堆子”,
本土风俗极为独特,按下暂且不表。还有端午节除了挂艾蒿、吃咸鸭蛋、喝雄黄酒之外,还有下河(宜昌话,到长江边的意思)看“划龙船”(又叫
“划龙舟”)。这一群体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位于渝东鄂西、长江黄金水道咽喉部位的宜昌城区每年一度的划龙船自有与众不同之处,而且曾
经盛行一时。【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之一)】关于划龙船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王的一种祭祀活动,隋代
的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则把它划入夏至这一天的娱乐活动中,《淮南子·本经训》所说“龙舟鷁首,浮吹以娱”,就是划着龙船一边奏乐、一
边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史书上均有历代帝王临水边观看划龙船的记录,比如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
船,清代的乾隆、嘉庆则在圆明园的福海进行观看。【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之二)】划龙船如何由一项娱乐活动转变为竞渡体育、由帝王将
相的高档欣赏转变为市井百姓积极参与的节庆活动,同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打捞投江自尽的屈原,必须力争上游;有人认为南方人(尤其是
江浙)素来争强好胜,任何活动都得分出个胜负,所以划龙船就逐渐演化成夺标竞渡。这在宋代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中反映得淋漓尽致。【福
建旧时的龙船】《晏子春秋》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而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戴表元在诗中更指出:“十里不同云,五里不同雨。”这都说
明因为环境不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也就不同。就拿龙船来说,在没有规范之前,彩扎的龙头式样不一、龙船的船身长短不一、木雕的龙尾重量不
一、划手的数量同样不一。【旧时上海的龙船】旧时江浙一带的龙船又大又长,有的还分为上下两层,水手执长钩立于船头,船头亭上,有孩童扮成
的龙头太子,船尾有孩子们表演的“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等造型,有些类似后来的彩船出游。而在多次代表国家出征并屡获
殊荣的广东顺德,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前者体积大,装饰美观,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重在划速。【湖南湘潭
划龙船】还有一种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那里曾经是屈原的流放地,他在《湘君》一诗中表达的“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
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也被硬说成是对当地龙船的赞美。那里龙船竞渡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始古老的民间习俗,比如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
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船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练,十四、十五竞赛,整整十一天。与宜昌的风俗有些吻合,就是不知道究竟是谁先谁后。【
《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刚看过由上海申报附送、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1884-1898年)的部分内容,发现其中有一
篇《追踪屈子》的报道颇有趣,摘抄如下,以飨各位看官:“芜湖端阳节有龙船竞渡之举,争先斗捷,各奏尔能。时适有湖南煤船泊于此。船中东伙
十余人蒲觴醉,逸兴遄飞,戏以划船装作龙船模样相隨大队,容與中流,不料一转侧间,竟作紫燕翻身之态。所幸众人熟于水性,如点水蜻蜓款就赴
岸。內有两人,賈其余勇跃登船背,若无所谓败兴也者。观者无不相与拍手叹为奇观。”【百年前的老照片】看过各地划龙船、有感而发的历朝历代
文人骚客枚不胜举。关于划龙船,诗人序凝写得短小而精彩:“乍疑鲸喷浪,忽似鹢凌风。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对于竞渡的过程,唐代的状
元郎卢肇这样写道:“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怎样才能确定
胜者?人称“王司马”的唐代诗人王建写的清楚:“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杨毓秀赠与他
人的紫檀木雕管城(揷笔筒)】不知唐代的储光羲到没到过宜昌,反正他写划龙船很生动:“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那位明代进士雷思霈倒是宜昌人,写得颇有意境:“樵歌社鼓插秧归,肯放江头乐事稀。天下无舟不竞渡,峽中有鸟只争飞。”不过还是枝江一中
的周德富老师向笔者推荐的清代宜昌恩贡生、因写出《东湖竹枝词》而享誉四海的杨毓秀对宜昌划龙船的特色写得最好:“中流箫鼓锦帆张,五日乘
龙戏浪翔。漫赌今朝真胜负,养精还战大端阳。”【宜昌江边云集的大帆船】雷思霈说得对极了:“天下无舟不竞渡,峽中有鸟只争飞。”位于长江
西陵峡口的宜昌是一座承上启下的水运码头,尤其是清代的“川盐济鄂”、而后的宜昌开埠,加上民国宜昌成了“土药”(鸦片的隐称)的集散地,
从西坝屯甲沱到城区大南门沿江一带桅杆如云、布帆如云,就被说成是“日有千人扶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桅灯)。”常年数千条船往来、数
万名船工忙碌,到了端午节,靠水吃水的行业和码头岂有不组织队伍下河划龙船的道理?【宜昌大南门上关帝楼】说到划龙船,必须有一个足以广袤
的水面才能施展得开,不然的话,就是宜昌歇后语所说的:“茅厕里划龙船——翘屎(死)”。比如长江三峡之中,峡谷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
江面最狭处不足二三十米;加上水流湍急,滩多礁险,划龙船根本施展不开。而长江冲出西陵峡,宜昌江面赫然开朗。被唐代大诗人李白演绎成“山
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象,也被当代文人郭沫若发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咏叹。初夏数百米的江面自然划得龙船。【旧时
宜昌沿江】当然,也必须有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市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搭台,商业唱戏”。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开始的“川盐
济卾”直接使得“蜀舶云集,百货充牣,萃于东湖。”也导致大河(宜昌话,特指长江)、小河(宜昌话,特指现在的三江)沿岸码头连绵数里,城
墙内外各种货栈店铺鳞次栉比,于是就有了十三帮(宜昌商会的前身),就有了宜昌开埠,新商埠区的崛起。随着宜昌水上交通的发达,随着商业社
会的建立,有钱有势的宜昌自然可以划龙船。【观者如潮】划龙船还要人多,除了一条船的划手动辄数十人,加上挥旗的、打鼓的,搞后勤服务的,
到了竞渡比赛的时候,围着龙船忙碌的有上百人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宜昌的船工来自五湖四海,就有了凭拳头说话的码头之争,也就有了大端阳划龙
船争夺名次的由来,加上开埠以后,宜昌人口从不到一万人猛增到七万人。人多了,就造就了抗战前宜昌的“黄金时期”,人多了自然就热闹和繁华
,这也确立了宜昌人到了大端阳万人空巷下河看划龙船的习俗。【宜昌端午习俗之一挂艾叶】宜昌的端午节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从宜昌习俗把农
历五月初五称为小端阳,农历五月十五称为大端阳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些许端倪。小端阳(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城内家家户户包粽子、煮咸鸭蛋、
挂艾叶(宜昌话说:端午不插艾,死哒变个怪)。笔者倒是对那咸鸭蛋印象深刻。在那物资匮乏、少油无肉的年代,舌尖的味道谈不上,一个大大的
鸭蛋就是挡不住的诱惑。【江滩上的造船坊】宜昌本地有句俗话:“玩得起一条灯,划不起一条船”。指的就是元宵节的龙灯与端午节的龙船相比不
过是小巫见大巫,划龙船的开销要大得多。虽然宜昌话说的是“人多好种田”、“盐多酱不臭”,可龙船的重新打造或维修、几十号人的服装、吃喝
要安排,就是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旧时上海街头募捐的龙船队】因此,到了农历四月底、五月初,各龙船队的召集人就会打着自己的
龙船旗、一路吆喝着到自己所属区域进行募捐。各商家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市民百姓也大帮小凑,绝不强行摊派,全凭自觉自愿,量力而行。解放
以后,各船队就变成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自行组织,花销自己解决,也就是宜昌话里所说的“丁丁(蜻蜓)吃尾巴——自个吃自个”了。【镇川
门江边的老镇江阁】当年的龙船竞渡都是各行各业自发组织的,龙船队的名称或以庙宇(如西霞寺)、或以码头(如镇川门)、或以单位(如盐局)
、或以街道(如青龙巷)命名,而城墙内外的商铺都会依据惯例,被划到自己支持、而且乐意掏钱的各自龙船队。这似乎就是表明龙船队募捐的范围
,就和现在企业命名一样。【最后一次赛前训练】当然,在每一条龙船的背后,少不了家族和街巷的身影。一个家族的族人和一条街巷的住户在当年
的凝聚力之大,现代的人完全想象不出。比如在宜昌西陵二路靠北门外正街一头的北侧,曾经有一条又窄又长的巷子,最开始被称为长巷子。【宜昌
1980年地图(局部)】传说之一,民国初年编保甲,要把长巷子与另一巷子合并,便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取名青龙巷。传说之二,据说
民国某年划龙船中一条青龙抢标得胜,而站在龙船头上的人,恰巧是住在长巷子,自然为长巷子挣得了荣誉,于是长巷子就被改称为青龙巷。(备注
:青龙巷1967年曾改名新农巷,1973年恢复原名。)【1932年的大南门驿码头】而地方帮派的影响力和参与程度更加不可小视。据资料
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5年)宜昌“汉流”大爷、西陵社社长王泉山手下有山堂8个,大哥300人,成员6000余人,多是从事商界和航
运界。一年一度的大端阳,划龙船也是展示其力量的难得几回,自然会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船中戴礼帽者为站头人】龙船队的组成人员除了年轻
有力、水性好的划手,还包括站头人、打旗人、鼓手、舵手(宜昌话扳艄的)。站头人手持长桡,站在船头指挥;站头人为全船的头:航线如何选
择、比赛中采用什么战术,全由站头人决定。正因为如此,站头人要么是码头的老板、要么是街道的士绅、要么是慷慨解囊的富商、要么是当地的帮
主。比如西坝屯甲沱龙船的站头人就是宜昌洪帮大爷关天宝。【龙船上的锣鼓手】位于船尾的是打旗人,他的作用就是高举本船的龙旗。相对重要的
是坐在打旗人前面的鼓手。鼓手要根据站头人的指挥有节奏的敲击鼓点,一方面掌握划手们的划桨速度,一方面用铿锵有力的鼓点鼓舞士气;而舵手
则站在船尾靠前的地方扳动艄片,按照站头人的决定负责龙船前进的方向。有趣的是,除了划手、鼓手,舵手可以外聘,一般都是聘请天天往来于长
江两岸摆渡的划驳老人,理由很简单,那些老人对龙船竞渡江面的漩涡、激流早已烂熟于心。【现在的龙舟赛,早就不以船身和划手服装颜色为区别
了】旧时宜昌的龙船的船身分别有红、黄、乌(黑)、白、鸭(宜昌话里的鸭蛋青就是浅蓝色)五种颜色,划船的队员头上扎的头巾、身上穿的背心
、腰间系的腰带也是同一种颜色。龙船的船名、船的颜色固定,所属码头、行业或单位也固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久而久之,龙船队就有了帮派
:以镇川门(现在的西陵一路江边)为界,上游的红、黄船为一派,下游的乌、白船和鸭船则是另一派,每年两派相争,必有一搏,就使得宜昌的划
龙船变得十分精彩好看。【宜昌话把“造船”说成“打船”】孔夫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是参与竞技,龙船的打造很要紧,
所以去年取胜的龙船第二年要精心维修;而输了比赛的龙船,改造龙头龙尾很正常,龙船拆了重做也很寻常。于是,选用好的木材十分重要。苦于募
集的款项有限,所以各地的龙船队都有自己的高招。【未装船头、龙头的龙船】在湖南沅陵,流传着一句俗话:“龙船料要偷,十赛羸九头。”还有
一句“买的料笨,偷的料灵。”船在水里自然要灵不要笨,“偷料”就形成了习俗。因此,每逢小端午之前,龙船队的队员便会半夜去偷料。如果被
木料的主人发现并追赶,便是偷料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偷料人跑在前,木料的主人在后面追,那就意味着龙船在比赛时也同样会被别的船追,自
己自然会羸。【扛木头(借意)】宜昌不是湘西那种蛮荒之地,对于龙船材料的获取自有宜昌的规矩。很久以来,宜昌就是川东鄂西物资集散地,江
边多的是上游扎筏漂流而来的木料,其中的几根只要被造龙船的木匠师傅看中,吆喝一声或者系上一根麻绳,就可以不出钱扛着就走,那些木材商即
便心疼也是不会阻拦的,也就是约定俗成。当然,那些轮船公司、海关、盐局之类机关单位的龙船队不需要到处化缘,人家有钱!【划龙船方显男儿
本色】宜昌话说得很实在:“好吃的婆娘生娃,好吃的男人推划。(指的是女人产后需要营养,推划子(划船)也是重体力活,男人只有吃的多才能
胜任。)”所以各码头、各行各业组成的龙船队召集的都是本帮年轻气盛、膀大腰粗,能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年轻人,那个时候,一个码头、一
条街道、一个帮派、一个氏族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之强大是现在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龙船队拜祭江神】一晃就到了农历五月十二,各龙灯队要打着
旗、排着队到雕铺或漆店把整修一新的龙头接回;第二天在江边把龙头龙尾装上船身,然后焚香烧纸拜祭江神,说些“见船会船,见船赢船”的吉祥
话,开始比赛前的练习。需要澄清的是,一些回忆文章将宜昌城区当年龙船队训练开始的时间或说成小端阳,或说成农历五月初十,都是以讹传讹,
那个时候经费有限,划手各有各的事,就只有两天的合练机会。【鸡血浇龙头】旧时宜昌城中庙宇众多、佛道并行,平时龙船都是存放在庙里的,到
了龙船下水的那一天,信佛的和尚会念经祈祷,道士则会跟着龙船队到河坝,将白色的灵幡插于沙滩,焚香燃纸,口中念念有词。振衣,捋袖,接过
准备好的一只雄鸡,高举,拍打,待雄鸡振翅昂首之时,接过递来的刀剁下鸡头,在龙船的船头淋上鸡血。在土铳、鞭炮、锣鼓、唢呐齐鸣声中,龙
船缓缓离岸,开始比赛前的训练。【光绪21年(1895年),福州商埠邮局发行的龙船竞赛图邮票】旧时宜昌帮派众多,码头与码头之间经常发
生械斗,同行业之间为了争夺货源,也时不时会发生剑拔弩张的流血事件。所以,到了正式比赛的前几天,参赛的各龙船队都会高度提高警惕,每天
晚上都要安排人到河坝(宜昌话里的江滩)去看守自家的龙船,以防对手暗中破坏。这就叫“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龙船下水】宜昌的龙船竞渡
旧时分两天进行,五月十四是预赛,大端阳是决赛。到了决赛那一天,站头人代表组织者必须先好酒好肉好好犒劳一下龙船全体队员,说些团结一心
、决战决胜和预祝胜利的话,给那些年轻人打气加油;比赛前还必须将下水的船身外沿及底部用生猪油和白芨(一种中草药)捶成的浆沫抹上,也有
抹上青油或是葱头沫的,目的都是力图使船与水减少摩擦,增加划行的速度。【观看龙船比赛的包船】就这样,宜昌就通过轰轰烈烈的募捐、精心
准备的新船和锣鼓喧天的训练极大地吸引了宜昌城区数万民众的眼球,将大端阳划龙船这一竞渡成功转化为一次群众喜闻乐见、万人空巷、盛大热闹
的民间体育赛事。有钱人可以租一划驳子(宜昌话摆渡的小船)带着亲朋好友到江心近距离观赏;由于最后决赛在下午举行,江面会出现阳光反射
,那些忠实粉丝就会预先渡江到江南等待,好观看龙船最后冲刺终点夺标的精彩瞬间。【清末民初的关于宜昌龙船的木雕版】宜昌城区大端阳划龙船
的时间安排正好和小端阳打了个时间差。利用划龙船的活动不仅将那个吃粽子、挂艾蒿、喝雄黄酒的文雅习俗变成了靠水吃水的有关各行各业之间争
强好胜、显示财力、力量和男人气魄的一次大的检阅,还利用龙船竞渡的火爆场景将全城的达官贵人、百姓小民在五月十五那一天全都吸引到长江两
岸,就给大端阳增添了不少节日喜庆的气氛。【清末民初的宜昌龙船赛】龙船竞渡除了造船的质量、站头人的指挥、划手的训练、鼓手和掌舵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船上所有划手当时的参赛状态,尤其是所有年轻人在比赛中血气方刚的爆发力和始终如一的保持动作一致,缺一不可,一点点懈怠和一
点点疏忽都可能会在最后关头痛失到手的成果。所以当鼓手敲响鼓点,发出“咚锵”的声音时,全体划手都要异口同声的吼出“嗨吆”的回应!【S
idneyD.Gamble摄】这是一个叫SidneyD.Gamble的老外在1917-1919年间所拍的宜昌江面的一艘
龙船,不知是赶去比赛还是在训练中?好就好在从史料中得知,由于长江黄金水道的日益繁荣,开埠以来宜昌商业发展迅速,各种与水运有关的行业
随之兴起、宜昌在长江上中游交通运输的地位日渐凸现,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划龙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到民国时,宜昌城区大端阳那一天已
经十分热闹了,鼎盛期出现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1958年,在西坝庙咀举办的划龙船】那一年,那位以拆城墙、修环城路而闻名的宜
昌县长赵铁公声望鹊起,决心借划龙船来显耀自己的政绩,不但要求原有城区的龙船队全都出动,又动员了西坝的西霞寺(后来的民康药业)红龙船
,江南的清净庵(位置在山水芙蓉)鸭蛋青龙船,西陵峡口的下牢溪白龙船,南津关红龙船,还有平善坝的二郎庙红船和平善坝对江的陵仙洞白龙船
,共有24(一说21)条龙船参加,盛况空前。赵铁公还亲自到岸边督阵,也是热闹之极。【看龙船】于是,到了大端阳决赛的那天下午,宜昌全
城自然万人空巷,从西坝到大南门沿江看龙船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笔者小时候第一次看龙船,是跟着同住在市法院(当时市法院在中书街中段)
的几个大哥哥一起在中水门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处都是人,没有人计较位置,后来者只好见缝插针。【抢占制高点】那个时候,宜昌还没有万里
长江第一坝,也没有用从小河挖起来的泥土堆积起来的沿江大道和滨江公园;那个时候,江面比现在宽多了,流水比现在急多了;那个时候,江边除
了船码头,还有着一个个堆积如山沤肥用的垃圾(宜昌话说渣子)堆;那个时候,大家很喜欢参加活动,如果太阳大,男人戴草帽,女人打布伞,孩
子们都站在水涨上来的江叉子(石阶梯)上望着江中窜过的龙船大喊大叫。【2001年在宜昌三江航道举行的龙船赛】想想那种场景:江中群龙飞
驰,岸上观者如云;龙船、划子、观阵船,交差有错;龙船的号子声、锣鼓声、鞭炮声、铳声,加上两岸看船的人声鼎沸,自然就形成了声势浩大、
别开生面的壮观景象。“绰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持虹霓晕”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想想那种场面:船到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站头人举起手里的桡片大声吆喝,鼓手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龙船旗被强劲的江风卷得呼呼直响;尤
其是到了最后夺标冲刺的紧要关头,所有的划手已经不再坐着划桨,而是和赛跑的选手那样单脚跪在船板上,上身前倾,惊人一致的将桨片深深插入
江水中再挑起来,龙船就像木片似的在江上飞了起来!年轻人的肌肉、飞溅的水花,加上齐声号子排山倒海、一往无前!【龙船竞渡勇者胜】旧时宜
昌城区的赛龙船,各参赛队都将比赛看成是展示实力、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尤其是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年轻人,冒着酷暑烈日,不怕日晒雨淋,都想争
取个好名次。到了大端阳那一天,都憋着一口气,抱着极大的希望。大鱼大肉的滋润,加上酒精的催化,再加上两岸百姓的摇旗呐喊和鞭炮齐鸣,自
然就是《隋书·地理志》中壮观场景:“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大南门仿古戏台】倘若某一条龙船旗开得胜,夺得飞龙
第一,划手们将龙船划回江北,便会受到凯旋英雄式的待遇。组织者便会大摆宴席,除了犒赏三军,广邀地方士绅、亲朋好友一起庆贺,扬眉吐气、
一醉方休,还得请城里木桥街的皮影戏或西平巷的京剧汉剧班子来进行演出,与大家共庆凯旋。虽然那时候没有吴雁泽来唱“桨作蛟龙腿,旗是那蛟
龙头。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不过,据说无锡龙船赛的胜者倒是会请瞎子阿炳来弹一曲琵琶调《龙船》。【三江航道中的女龙船,对
岸护堤上人山人海,照片右上角可见磨基山】宜昌原来是没有女龙船(宜昌话说的是母龙船)的。这也是旧时川江上行船的规矩,认为女人划船不吉
利。其实与春节既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也是既有龙舟也有风舟,《天府广记》中记载明代宫廷便有过,《粤囊》说的更是清楚:“龙舟以吊大
夫,风船以奉天后。”不过,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龙船在宜昌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才出现在赛场上。【划手们赤膊上阵】时代不同、宜昌城区
划龙船比赛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抗战前各条龙船都会捉对较量,胜者为王;抗战以后实行的是层层淘汰,最后决出冠亚军;解放后变成了各条龙船以
枪声为号,一起开始划桨、共同划向对岸,用时最少者就是第一名。而宜昌划龙船竞渡的起点历来就是西坝川主宫(原峡江纸厂)前的江岸边,终点
是江南的孝子岩(原点军卷桥河轮渡口)岸边。【三江护堤上的女子鼓乐队】上世纪五十年代,鉴于西坝成了当时宜昌的工业区,宜昌城区才将龙船比赛的起点改成镇川门,以对岸江南的十里红为终点。葛洲坝建成后,划龙船不知怎么就慢慢的变成赛龙舟;没有了站头人和旗手,鼓手坐到了船头,比赛也有了新的规矩。划船的地方先是移到三江航道,后来又不知怎么被移到秭归茅坪去了,远离了宜昌城区人的视线,每年的大端阳在江边再也看不到划龙船,不得不说是宜昌中心城区的一大遗憾。【百舸争流】最为奇葩的是2001年举行的全称为“第二届中国宜昌‘三峡潮’国际龙舟拉力赛”的一次全程为76公里、史无前例的赛事,海内外18支龙舟队,504名选手划着船从当时还没有被淹没的秭归县城归州屈原祠出发,途经秭归茅坪港,上岸吃饭、休息片刻以后重新开始比赛。【三峡开发总公司的龙船在挺进】龙船从当时的导流明渠穿越建设之中的长江三峡工程,最后到达葛洲坝上游的黄柏河港。由三峡建设者组成的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的龙船队勇夺桂冠。当时报道说有数万宜昌民众前往黄柏河港码头“迎接龙舟健儿”,但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其实那也是龙船对宜昌城区最后一次带有回眸意义的眷顾。【奋勇前行】感谢罗洪波和杨煜先生的预审,感谢枝江一中周德富老师的推荐,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相关回忆,本文中采用的有关龙船的老照片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望及早告知,以便纠正,谢谢。(2019年6月定稿)
献花(0)
+1
(本文系宜昌石头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