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促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2019-06-24 | 阅:  转:  |  分享 
  
如何促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行长期以来,对进出口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来说,检验一直都是一种对质量的“控制”手段,而不是“验证”手段。企业对质量优劣的
评介,过分依赖出厂和装运前的最终检验,往往是在检验不合格后,才检讨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及质量管理方面的不足,而不是从质量管理体系,从源
头进行质量控制。这是与检验的初衷相违背的,质量管理被放在了次要地位。直到实行了质量许可制度,质量体系受到重视,以及近年来ISO90
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在进出口企业中蓬勃开展,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检验检疫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质量体系建设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进出口企业,包括少数已获得质量许可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虽然其质量体系文件写
得很好,但质量体系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目前检验检疫机构为促进外贸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方便企业的措施,如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分类管理等。
而这些措施都是以完善的质量体系为基础的。如果“完善”仅仅体现在体系文件上,而体系的运行并不完全符合要求,这样的基础就是脆弱的,因此
切实有效地运行质量体系尤为重要。《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后的的监管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质量许可本身是一种行政许可,这也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对质量体系建立后要有效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质量体系没有很好实施的典型表现是:对各项质量活动仍采取“有事找领导”,“师傅带
徒弟”,“言传身教”的陈旧的管理模式,简单地说,质量管理仍是“人治”,而非“法治”,导致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传达错误;质量职责不清,
互相扯皮;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较草率,没有按相应的程序和方法执行;产生问题的原因不能深入分析,相同相似的问题重复发生;……等等。实
际上,任何已获得质量许可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在其质量体系文件中都能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关原则和规定,然而事实上这些体系文件却往往
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推动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使质量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考虑:一、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毫无疑问,企业领导者思想上重视与否是质量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基石。在质量体系考核评审过程中有时
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企业在申请认证时全力以赴,获得认证后则对质量体系不闻不问。这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获得认证已成为市场准入的通行证
,企业申请认证只是销售目的的需要,而非真正认识到质量体系的意义和好处,因此只是短期利益的驱动,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搞好质量体系建设的。
还有的企业领导多方面了解到质量体系的好处,起初确想认认真真地抓好质量体系建设,但由于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
了。归根到底,企业搞质量体系是利益驱动的,要想使企业真正重视而不是敷衍了事,必须使其真正感受到质量体系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最有
说服力的应是以鲜活生动的实例来说明。如果检验检疫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能在检验和管理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这样的实例,通过实例对因
质量体系完善尝到的甜头和体系不完善而吃到的苦头进行宣传和教育,就能引起全体员工对质量体系的重视,并自觉按照体系要求运行。让我们先来
看一个早期的实例:在70年代日美半导体争夺战中,日本企业曾一度因优良的品质占尽优势,他们的芯片失效率仅为美国的1/6。美国人担心如
果继续下去,世界市场差不多完全被日本人控制了。美国的专家们经细致的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的质量管理和检验是同义词,但日本所采取
的途径是从工艺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地做好,防止产生缺陷,从而获得最高的可靠性。”原来保证高质量的秘密之一是严格的质量管理(QC)。美国
企业认识到质量体系在生死存亡的竞争中的价值,积极向日本学习,开展了更有活力和特色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水平迅速提高,很快达到日本的水
平,确保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这种将检验延伸至生产前沿的质量管理模式后来经过不断完善风靡全球。其实这样的实例在日常检验中也比比皆
是。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常遇到的实例:通常盛装食品的纸箱价格便宜,利润很低,只有3-5%左右,有的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如果出现一个废品
,就要白做几十个纸箱来弥补。这样成品率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了。实践证明陈旧的质量管理模式是无法保证稳定的高成品率的,只有对质量环节的
每一个方面都严格控制,及时在成品前的各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或及时将不合格品在半成品阶段剔除,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满足苛刻的市场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产品都会走上微利阶段,只有重视并踏踏实实地抓好质量体系建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完善的质量体
系还会实实在在地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材料和工时的浪费。废品少了,再加工成本低。而且,因生产中断带来的损失小,则成本也会降低。这方面
的例子还有很多。既然质量体系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质量体系的运行就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应象生产操作一样作为一种日常工作来抓,坚持不懈
,不走过场。二、鼓励所有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质量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质量体系建设必须覆盖质量管理的每
一个方面,因此是与每一位员工都分不开的。但在一些工厂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质管人员了解质量体系,所有体系文件均由少数几个人专门负责编
写,大多数员工对质量体系既不懂也不关心。这些工厂的质量体系的运行只是停留在少数管理人员层面上,可想而知是难以有效运行的。员工对质量
活动的参与完全是被动的,在被问及本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工作规范、操作方法、与组织其他岗位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当
看到本企业的体系文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些方面早有明确规定而自己并不了解。新人培训,交接工作等也是口传身教,而不是参照明确的有关
规定。要想使所有员工都能投身到质量管理中来,必须将质量体系的观点渗透至生产实际中,使每位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岗位在质量环节中的地位和作
用,了解如何才能防止次品发生,做出最好的产品。引导员工自觉参与质量管理,奖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因认为不是份内工作而没有积极性
。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是经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方式。在QC小组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的日本,一个
中等规模的工厂就有100多个QC小组,小组可以按工序或班组划分,也可以按不同的质量研究课题或兴趣来划分,人员可以同时参与几个小组,
不拘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研究提高质量的方法。各小组是质量管理的实际执行部队,从生产实际出发,以独特的方式提出具体建议
,分析次品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改善作业效率。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会受到重奖。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质量体系建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是值得
我们学习的地方。笔者建议质量体系文件由相关职工或小组自己编写,并认为这是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在参照本厂原有文件或其它工厂文
件之前,应组织有关人员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编写,然后进行对比,补充遗漏或不足,剔除对比文件中不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地方。通过这
种方式,员工可以对本岗位在质量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会引发员工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思考,从而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按照
自己参与编制的体系文件的要求去执行。显然,这也是比培训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当然对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人员流动
频繁等实际问题,这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企业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卓有实效地做好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将质量
体系意识渗透到工厂管理的每个方面;同时努力建设“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营造人人注重质量的氛围,使质量管理不仅不受人员流动的干扰,反
而,新入厂职工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很快融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去。三、应创造条件使质量体系易于运行质量体系没有很好运行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体系运行不易操作。如:体系文件较难理解,难以将有关的原则和思想贯彻下去,即使将文件发放到有关部门也难以执行,却很容易被
束之高阁。一些纲领性文件,如质量手册等,术语较多,语言精炼,相对较难理解,对这些文件应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员工对质量体系有关的概念、
原则和文件内容的充分理解,鼓励员工对体系文件展开讨论,提出疑问和意见,培养对质量体系的研究气氛。同时,编制对这些文件的解释说明性的
、易于理解的、可被全体职工接受的文件形式,作为对正式文件的补充,及时发放到有关部门。有些企业在编写体系文件时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
多”才“全”,写少了就不充分。结果文件制度繁多,但其中部分文件的内容重复,容易引起混乱。文件内容不尽其详,但很多不必要的内容罗列其
中。其实体系文件应以能够真正指导生产和质量管理实践为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应通过实践对文件内容适当取舍,对指导实践有必要的一句都
不能少,没有必要的或应在其它文件中体现的则不必啰嗦。重要的是有指导性,便于有关人员掌握。还应考虑运行程序不能繁琐,尽可能减少执行环
节,从而提高效率。对指导性文件中的某些内容也应仔细推敲:运行起来是否困难太大或代价太大而不易执行?如果真是这样就应考虑对文件进行修
改。例如:对于一次性打火机来说,原材料之一的塑料对打火机质量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塑料的性能指标理应列入必检项目,但这种检验的投入较
大,代价较高,不符合企业现阶段的实际。与其写出文件不能执行,不如退而求其次,以质量体系内的其它措施来替代和补充,只要这样的措施也能
完成对质量的监控职能,并易于操作。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质量水平和资质,对原料的选购偏重品牌因素;对入厂塑料定期抽查
送有关机构检测;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检测能力,通过对半成品塑料机箱的压力试验和成品的跌落试验等后续检验手段,依靠首件检验来验证塑料的
质量,从而对原料是否可用作出判断。在此笔者再一次主张质量体系文件由相关员工或小组自己编写,这一方面是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另
一方面通过参与质量体系建设,员工对有关的质量体系文件有了透彻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遇到质量问题会以积极的态度设
法解决,并乐于按自己参与编制的体系文件去执行。?四、加强监管质量许可作为一种行政许可,已受到很多专家的重视,与其相关的质量体系实际
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受到关注,最直接地体现在《行政许可法》的频布上。由于专家们尖锐地指出了我国目前的行政许可,包括检验检疫部门的质
量许可,存在着“重许可、轻监管”的问题,《行政许可法》对质量许可后的质量体系实施情况的监管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61条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第62条又规定:行政
机关可以对被许可人生产经营的产品依法进行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对其生产经营场所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
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被许可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这就为检验检疫机构从事质量许可后的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同时
也使我们认识到,对质量许可的监管不仅是对检验和质量体系评审工作的补充,而是与后两者一样,是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一项法律职责。应研究监
管的具体办法和程序,使这一举措尽快付诸实践。当然,这种监管是以第二方审核的方式,与第三方审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以行政手
段促使企业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能自觉主动地做好质量体系的运行工作,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应大力促进企业自身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企业质量监督员的作用,根据需要对其定期或不定期培训;积极开展质量小组活动,将监督溶解于日常工作中去。检验检疫部门与企业及各个质量管理小组配合,共同完成监督工作,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质量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只能初探其一角。质量体系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量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就会不断获得耕耘后的收获和喜悦。
献花(0)
+1
(本文系盛和书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