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陈有清新作《俗话诗辑解》的独特价值
2019-07-10 | 阅:  转:  |  分享 
  
内容提要俗语诗是民间语言中的特殊形式,它较之常见的俗语更加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习和掌握俗语诗,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必备的“
心灵鸡汤”,可以使我们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做人与应世的本领,增强对子女的教育能力。该书辑录俗语诗886首,配图15幅,并视内容需要
以不同字体加以注释或解颐点评,以便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使得它们能更好地传世行远。《俗语诗辑解》的独特个性道荣嘉
玉俗语诗是一种罕见的文学体裁,清代乾嘉年间,杭州诗人黄增首次打出这个旗号,以一首“情人眼里出西施”流行于世。二百年后,有人
发现清河堂有一本抄录于民国十四年的俗语诗手抄本,抄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小心细胆做人家。滚烫锅里捞三把,冬着绫罗夏穿纱”、“从无爬
不过的山,笑是笑来玩是玩。自己肚皮自己画,有钱不买半年闲”等俗话诗数十首。近日,当代作家陈有清先生出版了一部《俗语诗辑解》,在民间
文学园地乃至整个文学界,即将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这部书,由作者采撷民间口头俗语三千多条,辑录成诗近千首,又以通俗、流畅、优美的语
言加以注释解颐,以更好地宣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同时,由著名书画家沈启鹏先生题签,女画家姚晶晶设计封面并插图,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古朴
典雅,别具一番韵緻。更令我们引以为重的是,这部书在艺术之林中独特的美学价值。首先,是作者发现手抄本(见后记)之后,咬定青山不放
松,半个世纪虽是踽踽独行,但一直坚信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终于熬来了“一个雷声天下响”,让“俗语诗”的旗帜,坚定地插上“上甘
岭”!本来嘛,俗语诗与文人之诗就是同根同源。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就是民间的歌谣集成。“关于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不就是民间文学的作品吗?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从李白、杜甫、刘禹锡到郑板桥、姜长卿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到“求人不如求己”、“菜花天气捉螃蜞”…….不仅表明仲伯难分,而且昭示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诗人。必然从民间俗语中吸取营养的真理。
有人说,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这类民谣、俗语算不上诗,这就同当年胡适先生推行白话文被人指摘为“引车卖浆者之流”的“齐东野语”成不了气
候一样,现在都由历史站出来作了结论。如果说,在俗语诗一轮、二轮出现之前,有人怀疑俗语诗的存在、有人指责打出这一旗号的必要,那还情有
可谅,如果在第三轮问世之后仍然固执己见,恐怕会被历史的巨石击为虀粉。《俗语诗辑解》将“俗语诗”牢牢地定格在历史画面上,坚不可摧,
风雨如磐,这当是它的第一个独特价值。其次,《俗语诗辑解》饱蕴了丰富的群众语言与生活的常识及为人处世、积德行善的哲理。在我们生活
中,有的人峨冠博带,相貌堂堂;有的人大腹便便,腰缠万贯……可他们一开口却词语贫乏,像个上海人说的“瘪三”。这部书正如南通江淮文化研
究会会长王家先所说,为我们提供了一只伸手可掏的“语言锦囊”。那些励志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
难多”;那些教人要善于生产经营的“货到地头死,催工不催饭”;那些劝人学好的“养成秉性不爱小,不该你的不要捞。一个鸡蛋吃不饱,一生
臭名背到老。”何等生动、简洁而又接地气。《俗语诗辑解》是一部生活常识教科书,为“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
腰中间”、“紧抓鱼,慢抓虾,不紧不慢抓蛤蟆”、“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论及生产的有“长木匠,短铁匠,修锅匠离不开泡灰擦,裁缝没
法浆糊刷,漆匠没法石膏搨。”“干榆湿柳,木匠一看就走”“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拉。忍痛割菜籽,含泪收芝麻”、“种田学问大,收
割要讲巧。麦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正当腰”等等。至于“三长两短”、“七不出八不归”是什么意思,木匠打板凳为什么要带三、门的宽度为什
么要带五、桌子的高度为什么要带九?古时秤为什么要用十六两……从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相对应的日月
钟点,都可以像字典那样一翻即能查到。“经验”不仅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在时代兴衰,历史的更迭中尤为可贵,这一类,在作者的目光中更是
“高看一眼”。这方面的内容,辑解中亦为数不少,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红尘万丈三杯酒,起落兴衰满天云。”“经验”的升华
则上升为哲理,这在书中也比比皆是,“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留情”、“肉怕上斤,豆腐怕常拎。无
事上街小破财,贵不伤人贱伤人。”……都揭示了这一道理。再次,俗语诗具有一种极强的表现手段与深刻的揭示能力。俗语诗虽然流于最基层的
民众之中,但其运用修辞手段而产生的表现力,大大出乎我们的意外。如“番薯不怕羞,从夏栽到秋。麦苗屁股痒,越压越肯长。”采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冬瓜有毛,茄儿有刺。丈夫有钱,婆娘有势。”则从比兴开始;“娶个媳妇邋遢精,布衫油亮照见人。东洋大海汰一汰,分水龙王眼难睁”
可谓夸张到了极点。《辑解》除了充分利用修辞手法而外,着力人物的塑造,也是作者尽心尽力的一个亮点。请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
,挑着就走”,何等的鲜明痛快;“怒火烧到二架梁,张家娘子来圆场。一个哈哈两个笑,一场秋雨一次凉。”则塑造了一位普通妇女的沉着、稳健
,当双方剑拨弩张火气十足时,她上场了,用她的智慧与技巧,平息了这场激烈的战争;“土地公公不吃荤,抓个鸭子带活吞。吃个猪头不当饱,
外饶尾巴一大根”,用四个层次,层层推进。先是口头说得好,清正廉明,不吃荤。第二层则是吃鸭子了;第三层,吃猪头了,它比鸭子大得多;第
四层,猪头还不称心,还要外加一根大尾巴,真是贪得无厌了。这里的两个动词特带劲儿:“抓”表示土地公公很主动,满地转来转去赶着鸭子,手
伸的长长的,抓也:“吞”,则表示鸭子一到手,老公公猴急万分,等不及宰杀,等不及放血、拔毛、清洗,更等不及下锅蒸煮,就张开血盆大口,
将尚在扑着翅膀嘎嘎地叫着的老鸭,三下五除二活活地吞下去!这里有形象,有声音,真是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艺术形象的塑造,最终是为揭示生
活的真理。“干爹干妈,满嘴莲花。钱袋打开,快让我抓。”意在揭露当前兜售保健品的骗子嘴脸。拐杖诗则以拐杖与孤单老人相依为命,日夜相伴
,抨击“亲生儿子不如它”,道出老人的无奈,指出当前孝道的缺失,揭示出老龄化日趋严重而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后,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它的反腐
功能。它是青纱帐里的大刀队,以“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反腐,虽是历朝历代从不间断的大问题,但近一二十年来,却达到了
一个尤为激烈的时代。伴随这一现实在群众中产生了大量的精辟的俗语,但欲将其归类为“俗语诗”,尚显得年轻,就像成语,得紧扣一个“成”字
,面对此情,作者既没有望而却步,绕道而走。也没有生搬硬拽,胡乱归类,而是别出心裁,以“链接”之法,附之于书后。这些,揭露当前腐败现
象的诗作,有的写事,有的写人。写事的,如:“如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忙。十年辛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写人的,有的写其个体,有的写其群体。写个体者,有的写他们的工作作风,如:“戴上乌沙头就昂,哄吓诈骗霸一方。屁股冒烟轮子转,整天忙着
找红娘”、“上级来电话,腰杆躬成虾。同级来电话,谈笑打哈哈。下级来电话,出言像雷炸。群众来电话,秘书去挡驾”;有的写他们不作为,乱
作为“不读书,不看报,酒宴饭局场场到。肚子摇,胡子翘,讲话稿子拿颠倒”、“上车就睡觉,半途要撒尿。拉人拍个照,回来就登报”、“干劲
十足,一天八百。干部报功,群众要哭。”有的则贪污腐化、生活糜烂“研究研究,烟酒烟酒”、“革命小酒天天喝,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或“三陪小姐来按摩,酒绿红灯真快活。请问首长还缺啥?伸手直喊:拿伟哥!”由此可见,《俗语诗辑解》融合了历史的古意与时代的新风,是自成一格的大俗大雅之作。原载《南通民间文艺》2019年5月第2期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