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水环境规划设计(十一)
2019-07-10 | 阅:  转:  |  分享 
  
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水环境治理规划设计第十一部分城市雨洪防涝系统的综合规划主讲:北溪2019年3月录制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1城镇内涝
防治规划的编制要求2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3城市防涝系统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4综合规划的背景与现状概况分析5城市排水
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6城市防涝系统综合规划的总论7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8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9城市防涝系
统规划10城市综合防涝系统管理规划11城市综合防涝系统的保障措施ξ1-城镇内涝防治规划的编制要求?第七条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
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布局、任务以及保
障措施等。《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
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排水与污水处理目标与标准,排水量与排水模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排涝措施,城镇排水与污
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建设用地以及保障措施等;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当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第八条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
治规划和防洪规划,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城镇人口与规模、降雨
规律、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内涝防治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第十八条城镇排水主管部
门应当按照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确定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标准,明确雨水的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合理控制雨水径流。ξ2-城市排水
防涝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ξ3-城市防涝系统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三、规划总论四
、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九、保障措施1城市
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体制、机制、建设、管理、技术)1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2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3内涝风险
评估与区划城市防涝系统综合规划规划依据、原则、范围及期限规划目标及标准?系统方案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
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止标准4)城市防洪标准(顶托)防涝系统规划:1)平面与竖向
控制2)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3)城市防涝设施布局(雨水行泄通道及调蓄设施)4)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ξ4-综合规划的背景与现
状概况分析(一)规划背景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经济社会概况上位规划概要相关规划概要(二)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
涝现状城市水系排水分区道路竖向历史内涝排水设施内涝防治设施2.问题及成因分析(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技术)
1)雨水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2)城市易涝区域分布情况3)城市水系存在的主要问题ξ5-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1降雨规
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2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3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研究降雨变化规律(降雨机理、
雨型、峰值、时空分布,城市化影响)分析城市长历时和短历时降雨过程曲线对城市下垫面情况进行解析分类(产流汇流机理、分类、表达)1.系
统总体评估管渠覆盖率、设施达标率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推荐使用水力模型进行评估)由于城市下垫面、降雨强度和汇水区的变化,需校核原有
设计标准在现状普查评估的基础上,对现有设施进行排水能力评估与校核。评估结果作为管网改造的主要依据借助先进的工具分析排水系统遭遇不
同暴雨频率下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淹没时间、淹没范围以及淹没深度,从而展示城市建设用地(地块)的淹没风险,为规划方案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为城市开发建设及改造提供决策依据。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并通过图纸表示各风险等级所对应的空间范围ξ6-城市防涝系统综合规划
的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重点考虑城市局地的高内涝风险区域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1)发生城市雨水管
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
间)。?(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人员伤亡。六)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通过
控制综合径流系数ψ来控制)?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传统的、高限)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新)4、城市防洪标准
(顶托)七)系统方案?根据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相组合;在城市地下水水位低、
下渗条件良好的地区,应加大雨水促渗;城市水资源缺乏地区,应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受纳水体顶托严重或者排水出路不畅的地区,应积极考
虑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对尚未建设地区,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用地布局和场地、道路竖向等,规划设计地表雨水行泄通道;对老城地
区,对原有低于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并通过雨水调蓄等措施,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总论ξ7-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
量控制(水量)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单位土地面积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
地率等)明确城市开发后的径流不能超过开发前(LID),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
担。一般按不超过0.5进行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水质)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截流量、设施规模)(三)雨水资源化利用(资源利用)
缺水地区应加大雨水资源化利用力度;优先考虑市政杂用水、景观用水和补充地下水等方面的用水需求。ξ8-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一)排水体制(前提)除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的,应结合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等,加快雨污分流改造
。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应加大截留倍数。?对于雨污分流地区,有条件的城市宜考虑建设雨水管的截流干管,加强初期雨水的污染治理,并根
据实际确定截流的初期雨水量,以及接纳初雨的污水处理设施冗余空间。(二)排水分区(基础)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合理确定城市
的排水分区,并细化排水分区,在此基础上,划定城市排水系统。(三)排水管渠(传统、必不可少)结合城市地形水系,合理布局城市排水管渠
系统。充分考虑与城市防洪设施和内涝防治设施的衔接,确保排水通畅。对于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以内的,可以采用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采用推理
公式法时,建议折减系数m值取1。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管段,推荐使用水力模型对雨水管渠方案进行校核。市政管道设计径流系数可取
上限值或按实际情况取值。(四)排水泵站及其它附属设施ξ9-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源头减控措施)结合城市内涝风险
评估的结果,优先考虑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出用地性质和场地竖向调整的建议,根据城市低影响开发(LID)的要求,结合涝水量和涝水
产生的地区,合理布局城市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涝水。内涝防治设
计重现期的相关规定执行。(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主要问题)?对现有城市内河水系及其水工构筑物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水量和水位等
进行计算,并划定蓝线;提出河道清淤、拓宽、建设生态缓坡和雨洪蓄滞空间等综合治理方案以及水位调控方案,在汛期时应该使水系保持低水位,
为城市排水防涝预留必要的调蓄容量。(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缺乏)确定超过城市管网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量的汇
集路径,并结合城市竖向和受纳水体等,合理布局大的雨水行泄通道。雨水行泄通道应优先考虑地面设施,通过规划大的排水干沟、干管,并结合泵
站等,确保超过城市管网设计标准但是低于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雨水能够有路径进入受纳水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多种措施)结合城市
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合理布局临时性的雨水调蓄空间,并对其调蓄能力进行计算。?结合历史上城市内涝易发地区和内涝风险
评估中的高风险地区,规划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倒灌)城市内涝防治设施应与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水位以及运行管理上
的衔接。统筹防洪水位和雨水排放口标高,保障在最不利条件下不出现顶托,确保城市排水通畅。ξ10-城市综合防涝系统管理规划(一)体制机
制?建立统一管理机制,统筹安排。?(二)信息化建设?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确保数据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为建立城市排水防
涝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创造条件。积极建立城市排水管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和质量应满足构建水力模型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应考虑建
立排水防涝的综合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并根据城市建设情况,动态更新。(三)应急管理?强化应急管
理,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处置程序和措施,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的降雨时,城建、水利、交通、园林、城管等多部门应通力合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城市内
涝监测预警系统ξ11-城市综合防涝系统的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
用地落实。?(二)资金筹措?多渠道筹措资金?(三)与其他规划的衔接本规划要与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等全面协调,充分衔接,提出对相关规划的调整意见,增强排水防涝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注
重与城市防洪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城市防洪的水位、流量、淹没过程等对城市排水防涝的影响。对城市已建地区,要结合旧城改造的可能性,提出
近期可实施的城市排水防涝方案;对已经规划尚未建设的地区,要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结果,优先考虑内涝高风险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和场地竖向调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用地性质和用地竖向的调整建议,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与排水防涝相关的指标:建筑容积率、径流系数、绿地率、透水性地面比例等,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充分衔接。本课程第十一章节的内容暂时结束,谢谢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联系方式:tel:18095212591;1353460045@qq.com下一章节课程的内容为:黑臭水体治理中的系统性要求
献花(0)
+1
(本文系书虫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