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章.背腰症状的秘方
2019-07-19 | 阅:  转:  |  分享 
  


196.第四章.背腰症状的秘方



190.背痛:191.背冷192.背热:193.腰痛:194.腰脊痛:195.腰痠:196.腰重:

197.腰膝无力:198.腰如绳束:199.腰冷:200.腰背俯偻:201.尾闾痛:



199.背痛

背痛,是指背部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引及肩、胸、心下、腰部。本症在<素问.阴阳别论)将之归属于“风厥”,(金匮要略)归于“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虽也有背痛症状,但以胸痛为主,可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下为胃,胃痛可引及相应的背部,但每有胃部症状。腰痛引脊上引背部,则称为腰背痛,以上症状与单纯背痛不同,应予鉴别。

常见证候

寒湿侵袭背痛:背痛板滞,牵连颈项,项背强痛,肩胛不舒,或肩背重滞兼有恶寒,舌苔白腻,脉浮缓,或沉紧。

气血瘀滞背痛:睡后背部酸痛,时觉麻木,起床活动后痛减,舌淡暗或有瘀点,脉沉细或细涩。



寒湿侵袭背痛;多为素体虚弱,寒湿乘袭太阳经,寒湿凝滞,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背部痛板滞,颈项强痛,肩胛不舒。其临床辨证要点为:背痛板滞,兼有恶寒,脉浮缓或沉紧。若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为手太阳经受邪以阴雨潮湿寒冷环境时加重。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颈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其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常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胜湿汤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g)藁本防风

甘草炙川芎各五分(各3g)蔓荆子三分(2g)上哎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

一盏,空心食前去滓大温服。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

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功用:祛风胜湿。主治:外伤于湿,郁于太阳,肩背痛,脊

痛项强,或一身尽痛,或身重不能转侧,脉浮;邪在少阳、厥阴,卧而多惊。

方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除下部风湿,二者相合,长于发散周身之风寒湿

邪,舒利关节而止痹痛,共为君药。防风、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助君药祛风湿止

痛之功,同为臣药。川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蔓荆子祛头面风湿而止痛,用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与九味羌活汤相比,俱用羌活、川芎、防风、甘草,均有祛风湿,止头痛的功

效。但九味羌活汤多苍术、细辛、白芷及生地、黄芩,其解表之力较本方略强,且兼清

内热,主治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本方多独活、藁本、蔓荆子,祛风湿之力略

优,而解表之力较弱,主治以头身重痛为主,恶寒发热之表证不著。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卷上)

[异名]大羌活汤(《经验秘方》,录自《医方类聚》卷62)、羌活冲和汤(《伤寒全

生集》卷2)、冲和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神解散(《寿世保元》卷2)、羌活散

(《嵩崖尊生全书》卷15)。

[组成]羌活一两半(9g)防风一两半(9g)苍术一两半(9g)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用法]上九味,哎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

不用汤投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

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

腻之生地黄,加枳壳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

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荨麻疹

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使用注意]

1.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

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

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2.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气血瘀滞背痛,多发于老年人或久病体弱人,气虚血少,气无力推动血行,血流不畅,气滞血凝,经络失养,则背部酸痛,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曰:“久病必入络,气血不行”,又云:“络虚则痛”。其临床特点为:睡后背部酸痛,入夜痛甚,活动后减轻,其脉沉涩或沉细。其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活络,宜用蠲痹汤,配服小活络丹,或配按摩治疗。



蠲痹汤

酒当归3克羌活3克姜黄3克炙黄芪3克白芍3克防风3克炙甘草1克

1.若寒邪偏重而剧痛者,加桂枝、细辛等以温经散寒止痛;

2.若肢体沉重疼痛者,加苍术、防已、薏苡仁以除湿;

3.若手臂麻木较重者,可重用黄芪,加桂枝、全蝎等,以增强补气和血,通络止痛之功。

(《杨氏家藏方》卷4)

[组成]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黄芪蜜炙白芍药防风去芦头各

一两半(各45g)甘草半两炙(15g)

[用法]上哎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加生姜五片,枣三枚,同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和营。.

[主治]风痹。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肩臂肘痛,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证治以营卫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袭,痹着肌肉、经络为主要病

机,故临床以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肩臂肘痛,手足麻痹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寒邪偏重而剧痛者,加桂枝、细辛等以温经散寒止痛;若肢体沉重

疼痛者,加苍术、防己、薏仁以除湿;若手臂麻木较重者,可重用黄芪,加桂枝、全蝎

等,以增加补气和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辨证属营卫两虚,风寒湿三气

乘袭以风气偏盛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于温补,故痹证属于风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本方也可

用药渣熨敷或煎水熏洗患处,但熨洗之后宜避风寒。



小活络丹(活络丹)

炮川乌6克炮草乌6克地龙6克炮天南星6克乳香2.2克(粉)没药2.2克(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各180g)

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66g)

[用法]上为细末,人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R),

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汤送下亦可。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挛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

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药性温燥,适用于痹证偏于寒性者,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

伸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紧为证治要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或患侧手足沉重,

见上述舌脉者亦可使用。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和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

阻滞经络者,均可使用本方治疗。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温燥,药力较为峻猛,用于体实气壮者为宜,对素体阴虚有

热者、久病肝肾不足者和孕妇,均应慎用。



背痛一症,有内外两因,虚实迥异。如《医学入门.问症》曾简要记述肩背疼痛:“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夹郁。”临床治疗,选用适宜的引经药,如防风、羌活,疗效会更好。



[文献别录]

(杂病广要。肩背痛>引(医学六要):“背痛,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属虚,除湿化痰兼补脾肾。醉饱后多痛欲捶,是脾不运而湿热作楚也,须节饮。瘦人多是

血少阴虚,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养血清火,四物、酒芩、连、丹皮。背痛须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



191.背冷



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背冷:背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痰饮内伏背冷:背恶寒,冷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色白,头目眩晕,不欲饮水或喜热饮而不多,腹胀纳少,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滑。



1.风寒束表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皆因寒致病,其不同点,一为表证,一为里证,一为外寒,一为内寒。

风寒束表背冷,多因外感初期,风寒侵袭肌表,寒邪外束,则见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而阴盛阳虚背冷,多因素体虚弱,阳气衰微,寒从内生,故见背冷,肢厥,脉沉迟等阴寒之象。临床辨证要点:风寒侵袭背冷,背恶寒,必兼有表证,如发热,头身痛,脉浮等。

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得热痛减,必见有阴盛阳虚之证,如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滑腻,脉沉迟等。

其治疗,

风寒束表背冷,以解表祛风散寒为主,宜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九味羌活汤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卷上)

[异名]大羌活汤(《经验秘方》,录自《医方类聚》卷62)、羌活冲和汤(《伤寒全

生集》卷2)、冲和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神解散(《寿世保元》卷2)、羌活散

(《嵩崖尊生全书》卷15)。

[组成]羌活一两半(9g)防风一两半(9g)苍术一两半(9g)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用法]上九味,哎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

不用汤投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

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

腻之生地黄,加枳壳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

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荨麻疹

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使用注意]

1.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

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

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2.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阴盛阳虚背冷,宜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为法,常选用附子汤。



附子汤

炮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白芍9克

1.本方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的药同用其效更好;

2.若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

3.若痹痛日久,血行瘀阻,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8g)茯苓三两一(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

两(12g)芍药三两(9g)

[用法]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主治]阳虚寒湿内侵证。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口不渴,舌淡苔白

滑,脉沉无力。或妇人妊娠六七月,‘见腹胀,腹痛恶寒,少腹冷痛如扇,并伴脉弦发热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剂,临床运用以痹痛,兼有畏寒肢冷,

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的药同用其效更好;

若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若痹痛日久,血行瘀阻,加乳香、

没药以活血止痛。,

3.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寒性痹痛者,以及阳虚寒

盛之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

[使用注意]方中附子有毒,其主要毒性成分是双脂型生物碱,3~4mg即可致死,

但经加热煎煮易被水解,变成低毒的乌头次碱,或无毒的乌头原碱。故应用本方时一定

要注意合理的煎煮、炮制和剂量,谨防中毒。



2.痰饮内伏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二者皆因阳虚,均为里证。一是痰饮为患,一为寒邪致病。

痰饮内伏背冷,多发于久病体弱。年老气衰之人。脾肾阳气不足。脾阳一虚,健运失司,而水湿停留,凝聚成饮,痰饮留积之处,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心之俞在背,饮留而阳气不达,则见背心一片冷痛。其临床特点为背恶寒冷如冰。(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可兼有脾肾阳虚症状仑有脾阳虚者其治疗以健脾除饮法,可用茯苓饮合指迷茯苓丸。



茯苓饮

组成: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炙,锉)、防己、羚羊角(镑)、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木香各二两,槟榔(碎)五枚,红雪二两半(旋入)

用法:上药,除红雪外,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七分,绞去滓,纳红雪二钱匕,空腹温服。当快利三二行,须隔日服

主治:脚气。两脚肿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时复心闷,夜卧恍惚,昏热惊悸

出处:《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茯苓丸(治痰茯苓九

半夏9克茯苓6克风化硝3克枳壳3克

1.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

2.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全生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卷5)

[异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3)、消痰茯苓丸(《仁斋直指方论》卷18)、指

迷茯苓丸(《玉机微义》卷4)、千金指迷丸(《医学入门》卷7)、世传茯苓丸(《证治准

绳.女科》卷2)、茯苓指迷丸(《不居集.上集》卷17)、指迷丸(《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41)。

[组成]茯苓一两(6g)枳壳麸炒,去瓤半两(3g)半夏二两(9g)风化朴硝一分(3g)

[用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以生姜

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停中脘,流于经络。两臂疼痛,手不能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

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之证,乃痰停中脘,“滞于肠胃,流

于经络”(《徐大椿医书全集.杂病证治》卷2)所致。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

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正如《是斋百一选方》卷5所论:“伏痰

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舌

苔白腻、脉沉细,乃湿痰内阻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痰停中脘,流于四肢之两臂疼痛诸症。治当燥湿行气,软坚

化痰。方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以茯苓健脾渗湿化痰为臣,两者合用,既消已成之痰,

又杜生痰之源。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气顺则痰消;风化朴硝软坚润燥,使

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用生姜汁煮糊为丸,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且可化痰散饮。诸

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之功,且作用较强,对其痰停中脘之证,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

“潜消默运”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主治湿痰为病,以两臂疼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壳、瓜蒌等。

3.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湿痰者,可加减用之。

[使用注意]本方不仅化痰之力较强,且能攻下痰结,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有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合指迷茯苓丸,温肾化饮。



肾气丸

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金匮要略》)

[异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98)、八仙丸(《养老

奉亲书》)、补肾八味丸(《圣济总录》卷51)、八味丸(《如宜方》,录自《普济方》卷

401)、八味地黄丸(《小儿痘疹方论》)、附子八味丸(《证治要诀类方》卷4)、金匮肾气丸

(《赤水玄珠全集》卷7)、桂附八味丸(《简明医彀》卷4)、桂附地黄丸(《简明医彀》卷

8)、附桂八味丸(《医方论》卷工)、桂附八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1)。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薯蓣四两(120g)山茱萸四两(120g)泽泻三两

(90g)茯苓三两(90g)牡丹皮三两(90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

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

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

渴,脚气,转胞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

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

阳之力;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痰饮咳喘

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辨证属肾阳不足

者:

[使用注意]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背冷一症,表证里证均可出现,以其部位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而脏腑之气血都注入俞穴,背又为诸阳经所在,故不论经络脏腑皆与背相通,其背冷多与外感风

寒和脏腑阳气衰微有关,治疗要审病求因,辨证分析,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痰):“背心一片常为冰冷,……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192.背热



背热是指背部感觉发热的一种症状。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肩背热”。后世有称胸背热、项背热者。<医学入门)则称背热。

临床上单现背热者颇为少见,此症常与身热、胸热并存,本条只讨论以背热为主之证。

常见证候

肺火背热:背部发热,午后加重,喉干咳嗽,咳吐黄痰,胸背胀痛,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

阴虚背热:背有热感,晚间热增,腰背酸痛,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肺火背热:肺居上焦,背为肺之分野,肺火炽盛,则背部发热。热邪郁于肺中,气机不利则胸背胀痛;肺失肃降则为咳嗽,热灼肺津则喉干痰黄。午后阳气盛,热势愈甚其症亦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皆热盛之象。其特点为背热而咳,胸背胀痛。治宜清降肺火,方用泻白散。



泻白散

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肺汤(《证治准绳。幼科》卷9)。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g)甘草炙一钱(3g)

[用法]上药锉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肺主气,其气宜清肃下降,.则一身之气顺行。若肺有伏火郁热,则肺

气壅实,气逆不降而发为喘咳,甚则气急。肺合皮毛,肺中伏火郁蒸,故见皮肤蒸热。

伏热伤于阴分,故其发热以日晡为甚。舌红、脉细数,皆肺热阴伤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为肺有伏火郁热而设。肺热喘咳,治当清泄肺热,平喘止咳。方

中桑白皮甘寒人肺,清肺热泻肺气而平喘咳,凡肺中“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

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药品化义》卷6)。桑白皮气薄质液,不燥不刚,虽泻肺而不

伤肺,用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归肺、肾经,助君药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

《本草备要》卷2曰:“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

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

未有不愈者”,君臣相合,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培土

生金,扶正祛邪,且藉其甘缓之性,既可使君臣清热之力缓留于上,又可使其泻肺之力

缓行于下,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其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清

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素质,兼顾肺为娇脏而立法用药。方取桑白

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燥伤阴,且有粳米、甘草养胃益肺,使金清

气肃,以平喘咳,有标本兼顾之妙。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使用注意]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阴虚背热:阴虚背热以阴虚为主,背脊部为足太阳经所循之处,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表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循腰脊而引于背,故见腰脊背热。且兼腰背酸痛,手足心热,夜眠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泽泻4.5克茯苓4.5克盐知母5克盐黄柏5克

(《医方考》卷5,原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即六味地黄丸加

知母盐炒黄柏盐炒各二钱(各6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

(6g),温开水送下。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

酸痛,遗精等。。



二者鉴别要点在于:二者虽皆有热象,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肺火背热因热邪犯肺,故胸背胀痛,背热兼咳;阴虚背热多因肾阴不足,常兼腰背酸痛,手足心热。背热之症,临床少见。古代医书鲜有记载。单发背热者,往往见于老年阴虚之患者,入夜发病,白昼可缓。发病时并不喜凉,却以温水洗浴而稍舒。



[文献别录]

<杂病证治准绳.发热):、“肺居胸背,肺热则当胸背亦热。”

(赤水玄珠.火热门}:“肩背热及足小趾外臁胫踝后皆热,足太阳。”

(医学入门):“背热属肺,肺居上焦,故热于背。”(转引自(东医宝鉴./>卜形篇))



193.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而言。腰在脊柱两侧,腰脊相连,故腰痛常与脊痛并见,并见者称为腰脊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可参见有关条目。

常见证候

风寒湿腰痛:腰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因感受风邪较重者,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脊背,或关节游痛;感受寒邪较甚者,则腰痛部位固定,有冷痛之感,疼痛程度也较重,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有力;感受湿邪较重者,虽疼痛不甚,但有重着酸楚感觉,舌苔多滑腻,其脉缓。



湿热阻痹腰痛:腰部疼痛较著,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而活动后可以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肾虚腰痛:双侧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揉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伴见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伴见心烦失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瘀血阻络腰痛:腰痛如刺,固定不移,日轻夜重,拒按,舌质暗紫,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1.风寒湿腰痛与湿热阻痹腰痛:两者均为外感邪气而发病,

风寒湿邪常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腰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中风气胜者为行痹,腰痛并见关节游走疼痛,治宜疏风通络为主,方用羌活汤;



羌活汤

处方羌活、独活、干姜(炮)、牛膝(酒浸、炒)、草豆蔻、桂心,各半两。细辛、藿香,各一分。吴茱萸(汤洗.炒)、陈皮(去白),各半两。干蝎(炒)、半夏(汤洗),各一分。甘草(炙.四钱)。川芎、白术,各一两。

功能主治治寒风中,面青,遍身骨节俱冷,两手拘急,筋脉牵抽,手足不仁,厥冷,得暖气则舒展。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稍热,不拘时候,身暖并筋脉舒展则止。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寒气胜者为痛痹,腰部疼痛明显,固定不移,遇冷加重,并见畏寒等寒象,治宜散寒通络为主,方选姜附四物汤治疗;



姜附四物汤

方剂来源元。(医垒元戎}。

组成与用法干姜3克附子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熟地黄9克白芍药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主治冲任虚寒,痛经,产后腹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

下,痹证,痿证,癃闭等病症。例如;

(1)闭经本方加减,治疗证属寒凝血瘀型。寒甚者,加桂枝、川

乌、草乌,瘀血重者,去熟地,加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气滞者,加香

附、郁金、柴胡、枳壳;兼痰湿者,加苍术、半夏、南星、米仁,常能获得良

效(《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不孕症本方加减,治疗19例。阴盛寒凝者,加桂枝、细辛,

艾叶、茴香;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石椭叶、巴戟天、鹿角;瘀血凝结

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结果均受孕(《全国中医妇科学

术会议资料》江西省妇女保健院1982年)。

(3)产后腹痛本方加减,治疗证属寒凝血瘀型者。腹痛甚、恶露

少、夹有血块者,加蒲黄、五灵脂、益母草、桃仁、红花;疼甚欲呕者,加吴

萸、半夏、旋覆花;小腹胀痛者,加枳壳、香附、青皮,气短神疲者,加党

参、黄芪。常能获得良效(《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产后恶露不下本方加减,治疗证属寒凝血瘀型者。风寒阻络

者,加桂枝、细辛、白芷、艾叶,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肉苁蓉;

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阿胶、首乌、鸡血藤;气滞瘀阻者,加三棱、莪

术、香附、柴胡、郁金;瘀滞腹痛剧烈者,加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

胡索。常能获得良效(《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5)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加减,治疗155例。偏于风者,加桂

枝、防风;偏于寒者,加细辛、川乌、草乌;偏于湿者,加苍术、米仁;偏于

瘀者,加乳香、没药,偏于虚者,加黄芪、鸡血藤;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全

蝎、蜈蚣;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姜黄,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川

断。结果:总有效率为96%(<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骨质增生本方加减,治疗121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1.7%

,《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重症肌无力本方加减,治疗41例。兼脾虚者,加党参、黄

芪、白术、山药;兼肾虚者,加仙灵脾、巴戟天、补骨脂、鹿角片;兼血虚

者,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瘀血甚者,加地鳖虫、蜈蚣、全蝎、马钱子

等。结果: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年第7期)。

(8)肩周炎以本方加羌活、独活、姜黄、白芥子、黄芪等为基础

方,治疗36例。寒甚者,加防己;活动受限,加木瓜、威灵仙。结果:痊

愈31例,显效5例。一般服药3—6剂即见效,服药时间最短3天,最

长30天(《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癃闭本方加减,治疗神经性尿闭、尿路结石、尿路狭窄、前列

腺增生、慢性肾炎、尿毒症等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寒瘀阻塞而致的小便

不通。病久气血虚者,加黄芪、丹参、山药、茯苓等,肾阳虚者,加益智

仁、巴戟天、肉苁蓉;小便不畅利者,加泽泻、赤苓、猪苓、车前子等;有结

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冬葵子、石苇;兼有血尿者,加三七、琥珀、血

余炭、炮姜炭,前列腺肿大,加象贝、鸡内金、夏枯草、海藻、昆布等。常

能获得良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方用四物

汤养血活血,配以干姜、附子温经祛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月经

后期、量少、色暗淡有块,腹冷痛,四肢不温,关节冷痛、剧痛,脉沉迟涩,

舌暗淡,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寒甚,加桂枝、细辛、乌头;瘀甚,加三棱、莪术、乳香、没

药;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全蝎、蜈蚣;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血虚,

加鸡血藤、丹参、阿胶;阳虚,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鹿角片。

凡周舌红、苔黄、脉数、出血量多等热性病症忌用.



湿气重者为着痹,腰痛并有重着之感,治宜除湿为主,方用肾着汤。



肾着汤

甘草6克白术12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治寒湿腰痛如带五千钱。此带脉为病,名曰肾着。

腰痛如带五千钱,肾着汤方岂偶然?甘草茯苓姜与术,长沙老法谱新篇。

甘草二钱,白术、干姜、茯苓各四钱,水煎服。即《金匮)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但分两多少不同。

陈修园曰:带脉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寒湿之邪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不在温肾而在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若用桂附,则反伤.肾之阴矣。



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则成湿热阻痹腰痛,此时当有热象,如痛处灼热,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治宜清热除湿并重,方用四妙丸加味治疗。



四妙丸

黄柏24克苍术24克牛膝24克薏苡仁24克

(《成方便读》卷3)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各八两水泛为丸。

每服6—9g,温开水送下。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四妙丸是在三妙丸的基础上又加薏苡仁而成。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清热除痹,尤

其对湿阻肌肉所致麻木、筋脉不利多用。故四妙丸更长于治湿热下注之痿证。



2.肾虚腰痛:常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腰者肾之府,转播不能,肾将惫矣。”肾虚腰痛以病程长,酸痛喜揉按,腿软无力为临床特征,

其中偏于阴虚者,兼见肾阴虚表现,如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治疗;



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枸杞四两(120g)山茱萸肉四

两(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鹿胶敲碎,炒珠四两(120g)龟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

红少苔,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滑精者,去川牛膝;无火象者,去龟甲胶;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

润肺止咳;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

湿;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多种老年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

老年性痴呆等)、腰肌劳损、不孕症等辨证属真阴亏损者。

[使用注意]本方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偏于阳虚者则面色觥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治宜温阳补肾,方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治疗。



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微炒三两(90g)枸杞微

炒四两(120g)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杜仲姜汤炒四两(120g)

当归三两(90g)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120g)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60—18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

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

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

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原书谓:“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

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

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

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

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人之。”(《景岳全书》卷51),此外,便溏者,可去当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精少不育症,以及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本方纯补无泻,故对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应用。



肾气丸

(《金匮要略》)

[异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98)、八仙丸(《养老

奉亲书》)、补肾八味丸(《圣济总录》卷51)、八味丸(《如宜方》,录自《普济方》卷

401)、八味地黄丸(《小儿痘疹方论》)、附子八味丸(《证治要诀类方》卷4)、金匮肾气丸

(《赤水玄珠全集》卷7)、桂附八味丸(《简明医彀》卷4)、桂附地黄丸(《简明医彀》卷

8)、附桂八味丸(《医方论》卷工)、桂附八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1)。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薯蓣四两(120g)山茱萸四两(120g)泽泻三两

(90g)茯苓三两(90g)牡丹皮三两(90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

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

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

渴,脚气,转胞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

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

阳之力;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痰饮咳喘

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肾虚腰痛而无明显阴阳偏虚者,治疗以补肾为主,可用青娥丸治疗。



青娥丸

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



3.瘀血阻络腰痛:常因跌扑外伤引起,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亦可使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生疼痛。外伤所致腰痛,常有局部青紫和压痛;久病腰痛成瘀者,常在原来腰痛基础上疼痛性质改变,而以刺痛为主,且入夜更甚,拒按,舌质紫暗。两种腰痛的治疗均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等治疗。



桃红四物汤

酒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卷3工。原名“加味四物汤”)即四

物汤加桃仁(9g)红花(6g)水煎服。功用:养血活血。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

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本方原名“加味四物汤”,见载于《玉机微义》卷31引《医垒元戎》,《医宗金鉴》

卷44收录此方时改其名为“桃红四物汤”,《方症会要》卷2又称其为“四物加桃仁红

花汤”。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要药,加入四物汤则使原方行血之力大增,原书专治

“瘀血腰痛”,后世逐渐将其扩大应用于辨证属于血瘀兼有血虚证候的多种疾病,其中尤

以妇科病证更为常用。



身痛逐瘀汤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医林改错》卷下)由血府逐瘀汤去柴胡、枳壳、桔梗、生地,加

秦艽、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地龙组成。功用: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祛风除

湿。主治:痹证而有瘀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王清任善于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创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名方,血府逐瘀汤、通窍

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常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川芎、当

归、桃仁、红花、赤芍为基础药物,俱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

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

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

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

止痛之品,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少腹逐

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之月经

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

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腰痛成因,有外因与内因之分,外因为风寒湿热邪气及外伤致病,属实;内因为年老、久病,耗损肾气所致,属虚。实证日久,必损及肾而成虚证,故腰痛以虚者多。正

如<景岳全书。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



[文献别录]

<渚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凡腰痛有五:一日少阴,……二日风痹,……三日肾虚,…”四日暨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



《丹溪心法。总论痛病):“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积痰。脉大者肾虚,杜仲、龟板、黄连、知母、枸杞、五味之类为末,猪脊髓丸服。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脉缓者湿热,苍术、杜仲、黄柏、川芎之类。痰积作痛者,二陈加南星、半夏。”



194.腰脊痛



腰脊痛,是腰脊部疼痛的症状。因腰脊相邻、其疼痛部位或以腰部正中脊部为重,

或在脊柱两侧为甚,故一般称腰脊痛,或称为腰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腰痛症状,涉及范围较广,本条所述是以腰脊痛症状为主者。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腰脊痛:因外感风寒,发病急骤,腰脊强痛拘急,伴有头痛,项强,周身关节痛,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湿阻腰脊痛:.腰脊痛;.多为钝痛或隐痛,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寒邪较甚,则疼痛较重:部位固定,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紧;湿邪较重,疼痛多有沉重酸楚感,、.脉缓;风邪较重,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脉弦。风寒湿痹腰脊痛曰久不愈,往往伴有腰骶或下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肾虚腰脊痛:腰脊痛绵绵,劳累加重,伴有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膝软,足跟痛。偏于肾阳虚者,畏冷,肢凉,喜暖,舌质淡胖嫩,脉沉细弱;肾阴虚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红,脉沉细数。

瘀血腰脊痛: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腰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动则痛甚,若因闪扭所伤,外无肿迹可察,若因挫伤,财局部可有瘀血肿痛,舌淡红,.或有瘀斑点,脉弦紧。



太阳伤寒腰脊痛与风寒湿阻腰脊痛:

太阳伤寒腰脊痛如(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风寒湿阻腰脊痛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二者鉴别的要点在于,

太阳伤寒腰脊痛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起病急,必有发热,恶寒表证;

风寒湿阻腰脊痛是因感受风寒湿邪.起病较缓,且不具有风寒表证。

太阳伤寒腰脊痛起病急,除腰脊强痛外,尚兼周身骨节疼痛,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现。若治疗不当,肌表风寒之邪未去,经久可转为风寒湿阻腰脊痛。治当辛温解表,可用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方加减。



麻黄汤

麻黄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伤寒论》)

[异名]麻黄解肌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

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邪收引凝滞,伤于卫,则致卫

阳被遏,使其“温分肉”功能失调,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恶寒;卫气向外抗

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正邪交争于头部,经气不利,则头疼;寒邪束表,腠理闭塞,

使卫气“司开合”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外泄则无汗。伤于营,则致营阴郁滞不畅,经脉

不通,不通则痛,故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亦主表。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

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余如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故本证属邪

实而正不虚的风寒表实证。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

肺与膀胱经,“乃肺经专药”(《本草纲目》卷15),“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

(《成方便读》卷1),本方用之,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以除致病之因;宣肺平喘,

泄闭郁之肺气,以复肺气之宣发,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

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引营分之邪,

达之肌表’,(《医方集解.发表之剂》),助麻黄解表逐邪,使发汗之功益著;温通血

脉,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此如汪琥所言:“今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

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血脉而发散寒邪,兼佐麻黄而泄营卫之邪实”(《伤寒论辨

证广注》卷1)。杏仁苦而微温,“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卷3),“功专降气,

气降则痰消嗽止”(《本草便读》卷3),用之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宜一降,

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

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故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寒邪得散,营

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麻、桂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行血

滞,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

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

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挟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

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风寒袭表

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止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风寒表

实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

“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

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用之得当效果颇为迅捷。使用时

尚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

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

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

肉之间,又有麻桂各半与桂枝二麻黄一之妙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可谓

阅历有得之言。



九味羌活汤

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黄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卷上)

[异名]大羌活汤(《经验秘方》,录自《医方类聚》卷62)、羌活冲和汤(《伤寒全

生集》卷2)、冲和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神解散(《寿世保元》卷2)、羌活散

(《嵩崖尊生全书》卷15)。

[组成]羌活一两半(9g)防风一两半(9g)苍术一两半(9g)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用法]上九味,哎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

不用汤投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

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

腻之生地黄,加枳壳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

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荨麻疹

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使用注意]

1.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

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

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2.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风寒湿阻腰脊痛因风寒湿邪客袭腰部,经脉气血滞涩不通,而发为腰脊痛。若风邪为主,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治疗当祛风散寒除湿,可服羌活汤。



羌活汤

处方羌活独活柴胡防风

功能主治治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寒邪为主,则腰脊痛重,部位固定不移,遇暖减轻,遇寒加剧,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姜附汤加减。



姜附汤

处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湿邪为主,腰痛沉重酸楚,其脉沉缓,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详见腰重条。风寒湿阻腰脊痛久病兼虚,气血不足,则需益肝肾、补气血,挟正祛邪,可用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

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备急千金要方》卷8)

[异名]独活汤《圣济总录》卷162、万金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独活三两(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

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十五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喜虚下利

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藿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

取茎,熬,卧之佳。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

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现代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夫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筋脉、皮

肉、肌肤,久而不已,则人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3)。本证为感受风寒湿邪

而患痹证,经久不愈,邪气未除,肝肾已损,气血已耗。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

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又风寒湿邪客于

腰膝筋骨,故腰膝疼痛,畏寒喜温,或麻木不仁。《儒门事亲》卷1说:“夫痹之为状,

麻木不仁,以风、湿、寒三气合而成之。”《素问。痹论》谓:“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

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言:“营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心悸气短,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由此

可见,风寒湿邪痹着于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本证的基本病机。

[配伍意义]本方为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而设,故以祛风湿,止痹

痛,益肝肾,补气血立法。方中以独活为君药,取其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本

草备要》卷1谓;独活“气缓善搜,人足少阴气分以理伏风”。《药品化义》亦云:“独

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动

移,非此莫能效也。”臣以细辛散阴经风寒,搜筋骨风湿,通络止痛,《实用药性字典》

云“细辛为风痛要药,功能深入以散风祛寒”;防风祛风以胜湿,《长沙药解》称其“引

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经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秦艽除风湿舒

筋,《名医别录》卷2言其“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古人称防风、秦艽为“风药中

润剂,散药中补剂”,有祛邪而不伤正之妙;肉桂心温里祛寒,通利血脉。佐以桑寄生、

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养血活血,即所谓“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成方便读》卷2);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痹痛愈。

本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故取独活和桑寄生二药,命名本方。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

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类方比较]独活寄生汤与蠲痹汤,两方均用防风、当归、芍药、甘草,具有祛风

除湿止痛之功,治疗痹证麻木不仁等。其不同点,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配伍秦艽、

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茯苓、地黄、川芎等祛风散寒,补肝肾,益

血之品,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腰膝疼痛,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等,而以下部痹证为主。蠲痹汤以羌活为君,配黄芪、姜黄以益气和营,主治风痹,营

卫两虚,症见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肩臂肘痛等,以上部痹证为主。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本方治证以风寒湿邪痹着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

临床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

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湿阳祛寒;湿邪偏盛者,去

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腰椎骨质

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小儿麻痹症、慢性布氏杆菌病、颞颌关节功

能紊乱综合征、新产腹痛腰背痛、隐性脊椎裂、湿疹等辨证属风寒湿痹着日久,正气不足者。

[使用注意]本方由辛散燥湿及扶正之品组成,对于痹证属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肾虚腰脊痛:腰为肾之外候。<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即指肾虚腰脊痛。肾虚腰脊痛,或因年老肾气衰减,或因起居失节,房劳过度所致。肾虚又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阳虚腰脊痛,则畏寒喜暖,肢凉,便溏,甚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治当温补肾阳。肾阴虚腰脊痛,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当滋补肾阴。

肾虚腰脊痛,可用斑龙丸。

斑龙丸

方剂来源明。{景岳全书》。

组成与用法鹿角胶250克鹿角霜250克柏子仁250克菟

丝子250克熟地黄250克白茯苓120克补骨脂120克

先将鹿角胶溶化,余药共研细末,以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2—3克,日服2—3次,空腹淡盐汤或酒送下。也可改作汤剂水煎

服,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用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膝无力,怕冷,阳

痿早泄,滑精,小便余沥不尽。夜尿频多,舌淡嫩苔薄白,脉虚软无力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精液异常症,性机能减退

症,不孕症,夜尿增多症,糖尿病等病症。例如:

(1)前列腺肥大症以本方加肉桂为基础方,可治疗老年人前列

腺肥大引起的尿后余沥不尽症。如小便混浊者,加萆藓、益智仁;小便

不畅者,加牛膝、车前子。

(2)精液异常症以本方加天门冬、人参为基础方,治疗遗精以

及精于数量不足、存活率低、活动力差,或精液不化以及无精于等精液

异常症。如见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台乌药、上肉桂;大便溏薄者,加

附子、白术、淮山药(《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性机能减退症以本方加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为基

础方,治疗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性欲淡漠等性机能减退症,以及由此而

造成的不孕、不育症。如见下肢清冷者,加肉桂、肉苁蓉、锁阳;毛发枯

槁、经血稀少者,加当归、龟板、紫石英、石楠叶;带下清稀如水者,加芡实,淮山药。

(4)糖尿病以本方加淮山药、山茱萸、芡实、金樱子为基础方,治

疗糖尿病引起的尿频尿多、尿色清长、饮一溲二、腰酸肢软、神疲乏力

等症。如见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鳖甲;目花头晕者,加枸杞子、白芍。

(5)夜尿增多症以本方加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为基础方,治

疗老年性夜尿增多症。如见气短面浮神惫者,加人参、淮山药、白术;

大便溏薄者,去柏子仁,加附子、肉桂;尿后淋沥失禁者,加五倍子、桑螵蛸、煅牡蛎。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遗精阳痿,尿频尿多症。方用

鹿角胶、鹿角霜大补元阳,配以熟地黄、菟丝子、补骨脂温肾填精固涩,

再以柏子仁、茯苓养心通益为佐;温中有润、补而兼涩,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尿频尿多、夜间尤甚、尿色清长、形寒肢冷、面咣无华、阳痿

滑泄、腰酸带下清稀如水、苔薄白舌淡嫩,脉细软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阳损及阴者,加龟板、鳖甲、枸杞子,心肾两虚

者,加麦冬、人参、远志;脾肾两虚者,加淮山药、芡实、石莲肉。

凡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等属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纳呆口苦、胸

闷苔腻者,也不宜服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学正传》引<青囊集》斑龙丸,由

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黄组成;功能温阳补肾;主治肾亏体虚,遗精阳痿。



肾阳虚腰脊痛,可用右归丸;



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微炒三两(90g)枸杞微

炒四两(120g)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杜仲姜汤炒四两(120g)

当归三两(90g)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120g)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60—18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

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

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

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

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原书谓:“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

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

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

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

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人之。”(《景岳全书》卷51),此外,便

溏者,可去当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精少不育症,以及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本方纯补无泻,故对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应用。



肾阴虚腰脊痛,可用左归丸。



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枸杞四两(120g)山茱萸肉四

两(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120g)龟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

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

红少苔,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滑精者,去川牛膝;无火象者,去龟甲胶;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

润肺止咳;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

湿;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多种老年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

老年性痴呆等)、腰肌劳损、不孕症等辨证属真阴亏损者。

[使用注意]本方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瘀血腰痛:因闪挫而致,起病突然,有明显的外伤史。若因闪扭所致者,则称为闪腰腰痛。腰部无明显肿胀,剧烈刺痛,是因闪扭后经脉气滞不通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止痛为主,可用立效散。



立效散

处方牙消0.03克雄黄0.015克麝香0.015克

制法上药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闪挫腰疼,不能屈伸者。

用法用量以少许点入眼中,令人扶患者,周围行数次,腰痛如失。如未效,再点再行,疼止为度。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七



若因跌扑挫伤腰痛,受损伤部位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或肤色青紫,局部压痛,活动障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亦可用趁痛散。



桃红四物汤

酒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卷3工。原名“加味四物汤”)即四

物汤加桃仁(9g)红花(6g)水煎服。功用:养血活血。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

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本方原名“加味四物汤”,见载于《玉机微义》卷31引《医垒元戎》,《医宗金鉴》

卷44收录此方时改其名为“桃红四物汤”,《方症会要》卷2又称其为“四物加桃仁红

花汤”。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要药,加入四物汤则使原方行血之力大增,原书专治

“瘀血腰痛”,后世逐渐将其扩大应用于辨证属于血瘀兼有血虚证候的多种疾病,其中尤

以妇科病证更为常用。



趁痛散

处方没药30克(细研)杜仲45克(炒断丝)延胡索30克当归30克(洗,焙)肉桂(去粗皮)30克萆薢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寒湿相搏,攻注腰脚疼痛,行步少力,筋脉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酒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四



趁痛散

处方当归半两,官桂半两,白术半两,牛膝半两,甘草(炙)3钱,黄耆半两,独活半两,羌活半两,生姜半两,桑寄生(或续断)半两。

功能主治产后血滞,筋脉拘挛,腰背强直,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上药每服4钱,水煎去滓,空心热服。

摘录《便览》卷四

腰脊痛一症,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脊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腰脊痛以肾阳虚损者居多,<沈氏尊生书)云:“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一于补肾而已。”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腰痛):“余尝治一董翁者,年逾六旬,资禀素壮,因好饮火酒,‘以致湿热聚于太阳,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甚可知。余为诊之,则六脉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胀急。遂以大分清饮倍加黄柏龙胆草,一剂而小水顿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



195.腰酸



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伴有腰部轻度疼痛。称腰酸,又称腰酸痛。<张氏医通)日:“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

腰酸与腰痛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腰痛则以疼痛为主要表现。



常见证候

肾虚腰酸:轻者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遇劳加重,休息后缓解,重者尚伴有酸困而痛,腰膝无力,肢酸膝冷,足跟疼痛等;甚者脱发,牙齿松动,.阳痿,遗精,舌质淡,脉沉细。



劳损腰酸:腰酸常固定于腰部某一部位,因劳累而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晨起症状较重,轻度活动后减轻;亦可伴有轻度腰痛,但全身无其他异常表现。



1.肾虚腰酸与劳损腰酸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必兼有肾气不足的症状表现,其原因或因年老肾气不足,或因房劳过度致使肾气斫伤。劳损腰酸则不兼有肾虚表现,其原因则是因劳动时腰部长期固定于同一姿式,腰部肌肉长时间负担过重所致。肾虚腰酸卧床休息后即可暂时减轻,而劳损腰酸则于轻度活动后症状减轻。



肾虚腰酸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其病情轻者,疼痛较轻,病情重者疼痛亦重。腰酸是肾气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此外尚有肢软,脱发,牙齿松动,尺脉弱等症状,治宜温养补肾,方用青娥丸、二至丸、七宝美髯丹等。



青娥丸

胡桃肉10克蒜8克酒补骨脂16克姜杜仲34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宝庆新增方)胡桃去皮、膜二十个(150g)蒜

熬膏四两(120g)破故纸酒浸,炒八两(240g)杜仲去皮,姜汁浸,炒十六两(500g)上为细

末,蒜膏为丸,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妇人淡醋汤送下。功用:温肾壮阳,强腰

固精。主治:肾虚为风寒湿邪所伤,或坠堕伤损所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溺有余沥,妇女白带。

方中杜仲性味甘温,人肝肾经,能补益肝肾,强腰膝,壮筋骨,为治肾虚腰痛之要

药,故本方重用以为君药;补骨脂性温助阳,温补命门,能补肾强腰,壮阳固精,擅治

肾虚腰痛,与杜仲同用,温肾阳,强腰膝之效尤佳,为本方臣药;佐以胡桃肉甘温人

肾,通命门,补肾阳,强腰膝,协杜仲、补骨脂则补肾强腰之功相得益彰;大蒜辛温走

窜,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则疼痛可缓,亦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温肾壮阳,强腰固精之功。

本方集诸补肾强腰之品为一方,故补肾强筋壮骨之功较强,为治肾虚腰痛之证的专

方;。肾气丸重在少火生气,温肾壮阳之力逊之,并长于化气行水,故宜于治疗肾气虚

馁,水液内停之证。



二至丸(女贞丹)

女贞子旱莲草

1.若方中再加桑椹子以滋阴补血,则滋肾益肝之效尤著。

2.本方药简力薄亦常配入其它滋补肝肾方中以增强滋之力。

(《扶寿精方》)

[组成]冬青子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

[用法]待旱莲草出时,采数担捣汁熬浓与前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夜酒送下一

百丸(现代用法: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60g及适量的水,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9g,

温开水送下,一日2次)。

[功用]补肝益肾,滋阴止血。’

[主治]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旧苦咽干,腰膝酸痛,下肢痿软,须

发早白,月经量多,舌红苔少,脉细或细数。、‘

[病机分析]肾藏精,肝藏血,肝肾阴虚,‘精血无以上荣,体海失充,故眩晕耳

鸣,须发早白;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不健,故腰膝酸痛,下肢痿软;阴精

不足,虚热内生,故咽干口苦,若热扰心神则失眠、多梦,迫血妄行则月经量多。舌红

苔少,脉来细数等皆肝肾阴虚之征。

[配伍意义]本方为肝.肾阴虚之证而设,治宜补益肝肾之阴。方中女贞子甘苦而

凉,滋补肝肾之阴,可“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本草备要》卷

3);墨旱莲甘酸而寒,擅养肝肾之阴,又兼凉血止血。二药皆为清凉平补之品,故合而

用之,共奏补肝益肾,滋阴止血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为以甘凉平补之药组方,补而不滞,润而不腻,故宜于久服。

本方中女贞子,于冬至日收采者为佳;墨旱莲,以夏至日收采者为优。在二至之时

采撷此二药制成丸剂,故方以“二至丸”名之。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平补肝肾的代表方,临床应用时应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红苔少,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若方中再加桑椹子以滋阴补血,则滋肾益肝之效尤著。本方药简力薄,

亦常配人其它滋补肝肾方中,以增强滋阴之力。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悸,以及吐血、便血、尿血、月

经过多等辨证属肝肾阴虚证者。

[使用注意]二药性偏寒凉,脾胃虚弱者慎用。本方属清补之剂,须久服方能奏

效,如《本草新编》云:“女贞子缓则有功,而速则寡效,故用之速,实不能取胜于一

时,而用之缓,实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女贞丹”,出自《扶寿精方》,用其“乌发,强腰膝,强阴

不足”。明代王三才《医便》始提出方中药物宜在二至时收采,并将其更名为“二至

丸”,用其“清上补下”。本方被多版《中国药典》所收载,成为平补肝肾之阴的代表方剂。



七宝美髯丹

赤何首乌10克白何首乌10克白茯苓10克当归5克枸杞子5克菟丝子5克补骨脂3克

1.腰膝酸软,畏寒者,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以加强温肾壮阳之力;

2.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者,加熟地、白芍等以助滋阴补血之功;

3.遗精甚者,加沙苑蒺藜、芡实、煅龙牡等以收补肾固精之效。

(《积善堂方》,录自《本草纲目》卷18)

[异名]七珍至宝丹、乌须健阳丹(《扶寿精方》)、美髯丹(《医级》卷8)、七宝美

髯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首乌补益丸(《实用中成药手册》)。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一斤(各500g)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

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

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各500g)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

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当

归八两酒浸,晒枸杞子八两酒浸,晒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各250g)补骨

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12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共150丸。每日3丸,清晨温酒送下,午

时姜汤送下,卧时盐汤送下。[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若兼有肾阳虚(畏寒,水肿,面色咣白,五更泄泻,尿清长,短气,阳痿,舌淡胖润,脉沉迟)或肾阴虚(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口干,头晕耳鸣,盗汗,遗精,尿赤,脉细数)者,其治疗可参阅肾虚腰痛。劳损腰酸轻者除去病因,适当进行导引、按摩、针灸及太极拳等运动即可获愈,经久不愈症状较重者,多兼有肾气不足,治同肾虚腰酸。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男子用青娥丸或八味丸加补骨脂、杜仲,有热去附子加五味……大便不实加肉果、补骨脂,山药粉糊代蜜”。



196.腰重



腰部感觉沉重,故称腰重。<金匮要略)记载“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诸病源候论>谓“身重腰冷”。此症大多伴有轻度腰痛。

常见证候

寒湿腰重:腰及腰以下部位沉重发凉,甚者腰冷如冰,如坐冷水中,并伴有腰痛,下腹部常感沉重发胀,舌质胖淡或有齿痕,舌苔白润或滑,脉沉细或缓。

肾阳虚腰重:腰凉而重,如有冷风吹入,伴有腰酸或轻度疼痛,肢凉,畏寒,膝软,足跟疼痛,脱发,牙齿松动,腹泻,尿清长,甚者阳痿滑精,妇女月经不调,舌

淡,脉沉细,以尺部为著。

表虚风湿腰重:腰冷重,一身尽重,腰肢浮肿,腰以上活动自如,腰以下屈伸不利,且四肢少力,或关节烦疼,汗出,恶风,舌淡,脉浮。

1.寒湿腰重与肾阳虚腰重:腰重,乃因久卧寒湿之处,或冒雨着湿,或劳动汗出之后进行冷水洗浴,或没有及时更换湿衣所致。寒湿客于下焦,湿胜故体重。寒湿阴邪遏阻阳气,故常伴有腰痛。治疗以祛水湿、温中散寒为主,轻者可用薏苡仁粥,重者可用渗湿汤,或肾着汤,若兼肾阳虚者可加附子。<金匮要略心典)谓:“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渗湿汤

处方苍术、白术、甘草(炙),各一两。茯苓(去皮)、干姜,各二两。橘红、丁香,各一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卧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衾泠湿,久久得之。腰下重疼,两脚疼痛,腿膝或肿或不肿,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取四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姜苓术汤

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1.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

2.加红花,可治妇人久年腰冷带下;

3.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遗尿至十四岁犹不已者;

4.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细辛配附子,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又名:肾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

上4味,以水500ral,煮取300ral,分温3次服。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渗湿。

(主治)

主证:寒湿腰痛,腰以下冷重,如坐水中,饮食如故,小便

自利,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细而缓。

副证;辗转反侧,行动坐立困难。

(临证加减)

1.寒湿之邪侵于下焦,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

凉者,本方加猪苓、泽泻,以暖中胜寒水,分别清浊。

2.脾肾阳虚之寒湿腰痛,症见腰痛沉重,下肢微水肿,劳

则汗出,脉沉缓而苔白腻者,若偏肾阳虚则加肉桂、制附子;脾

阳虚加砂仁、白蔻;挟瘀者,加牛膝。

3。脾肾阳虚兼外感风湿,症见腰痛剧烈,全身肌肉酸痛,

头痛,行走困难者,合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4.上肢痹痛或不举,手腕部水肿,脉浮缓,苔白腻者,加

桑枝、桂枝、威灵仙。

5.寒湿流注,痹阻下肢经络,症见腰以下掣痛至下肢不能

转侧,脉沉紧,苔白腻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木瓜、地龙、丝瓜络。

6.本方证如脉来濡缓者,加独活,以温通督脉之阳,祛风

以胜湿;如脉沉细而缓者,加桂枝、制附子,以温阳化气。

7.甘姜苓术汤治疗鼻鼽:方药组成为茯苓12g,白术、附

片、甘草各lOg,干姜15g,麻黄5g,葱白3节。水煎服。[四川

中医,1988,(5):15J

注:鼻鼽者,过敏性鼻炎是也。

8。《千金》肾着汤: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泽泻。适应证与本方同。

9.本方加当归,治肾着之为病,身体冷,从腰以下痛重者,名甘草散。[圣惠方]

10.茯苓、干姜各四两,炙甘草、白术各二钱。上为剀散,

每服四钱,水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血流人胃,胃满吐血,名除湿汤。

11。茯苓、干姜、泽泻各二两,桂心三两。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洽腰脊膝脚浮肿不随,名温肾汤。阡金翼方]

12。肾着汤辨析:《千金》、《外台》载本方,皆甘草用二两,

干姜用三两,白术、茯苓用四两;《肘后方卷四》无方名,用甘

草、干姜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医心方》引僧深方茯苓

汤,与《肘后》同。由是观之,《本经》白术、干姜分两错置,盖

传写之谬也。,按本方盖变治中焦之理中汤,而为温下焦之剂,其

妙在少用甘姜而多用术苓。乃除湿之意居多,可以见也。注家皆

以扶土健中释之,非是。令取理中治中焦文,与本条病属下焦文,

以相对看,则义自见矣。[椿庭经方辨。日本: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3





2.肾阳虚腰重,常觉腰部寒凉重坠,如冷风吹入,绵绵不休,甚者腰冷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剧。常伴有腰痛,膝软,足跟疼痛,脱发,牙齿松动,或腹泻,尿清长,或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诸症表现均为肾之元气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治当温补肾阳,可用姜附汤加杜仲、肉桂,或用肾气丸、右归丸等方。



姜附汤

处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肾气丸

(《金匮要略》)

[异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98)、八仙丸(《养老

奉亲书》)、补肾八味丸(《圣济总录》卷51)、八味丸(《如宜方》,录自《普济方》卷

401)、八味地黄丸(《小儿痘疹方论》)、附子八味丸(《证治要诀类方》卷4)、金匮肾气丸

(《赤水玄珠全集》卷7)、桂附八味丸(《简明医彀》卷4)、桂附地黄丸(《简明医彀》卷

8)、附桂八味丸(《医方论》卷工)、桂附八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1)。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薯蓣四两(120g)山茱萸四两(120g)泽泻三两

(90g)茯苓三两(90g)牡丹皮三两(90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

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

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

渴,脚气,转胞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临床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

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

阳之力;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痰饮咳喘

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性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微炒三两(90g)枸杞微

炒四两(120g)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杜仲姜汤炒四两(120g)

当归三两(90g)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120g)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60—180g)

[用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

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

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

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

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原书谓:“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

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

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

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

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人之。”(《景岳全书》卷51),此外,便

溏者,可去当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精少不育症,以及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本方纯补无泻,故对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应用。



寒湿腰重与肾阳虚腰重鉴别的要点在于,一为外感寒湿之邪,水湿客于腰部,湿胜则重,其治在脾;一为肾阳不足,阳虚则寒,其治在肾。



3.寒湿腰重与表虚风湿腰重:二者均有水湿内盛的内因,又复感受外湿之邪而为病。正如(金匮要略心典)所云:“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浸于外”。但寒湿腰重的内湿不甚,症状表现仅“腰冷重,如坐水中”,而无水肿。表虚风湿腰重的内湿素盛,腰脚乃至阴部俱肿。寒湿腰重脉沉而无表证症状;表虚风湿腰重有脉浮、汗出、恶风,表虚之证明显可见。寒湿腰重寒湿客于腰部经脉分肉之中,多兼有腰痛;表虚风湿腰重水湿泛溢下焦,很少兼有腰痛,治疗以益气固表,健脾除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防己黄芪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12g甘草6g白术9g生

黄芪15g生姜3g红枣2枚

上6味,以水800ml,煎取300ml,温服,服后取微汗。

(功效)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主治)

主证:风湿、风水证。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短少,舌

淡苔白,脉象浮。

副证:口干饮少,神疲,肢软乏力。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兼腹痛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若有喘息者加麻黄、

杏仁以平喘;气上冲者加桂枝以降冲逆;下焦有寒者加细辛、桑

枝以温经散寒;若水湿偏盛,身形肿者加茯苓、猪苓、桂枝以通

经利水;身疼痛者加附子、秦艽以温经散寒止痛。

2.治肾炎、全身水肿时,加猪苓、泽泻或合五苓散或五皮饮,以增强利水之力。

3.慢性肾盂肾炎,湿郁化热,小溲黄,苔黄,尿量减少者,

加大黄粉、瞿麦、黄柏、川萆薢等,以增泄热之力。

4.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两组

各30例,均用能量合剂、肌苷、维生素C,加工0%葡萄糖液

1000ml,静滴,每日工次。本组药用黄芪、丹参、白术、防己

各15g,益母草、茵陈、虎杖、桃仁、厚朴、生姜、甘草、大枣

各lOg.每日l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

程.[实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4,:ss]

5.加减防己黄芪汤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药用防己、黄

芪、白术、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赤小豆、川椒目、生姜

皮。每日1剂,水煎服。该方对血象、肝功能改善似无作用,而

对症状改善、黄疸消退等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杂志,1960,c3,:116]

6.防己黄芪汤治疗狐臭:药用防己、黄芪各30g。炒白术

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每日1剂,水煎服。水湿盛

加茅术、车前草、茯苓皮;有肥胖病加茵陈、焦山楂。本组患

者,疗程最短2月,最长6。5月,平均3.5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5,(3):34]

7.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药用生黄芪30一

60g,党参15"~30g,生白术15~18g,金樱子15---18g,黄精工2

~18g,防己12-18g,山药30--45g,芡实30g,生姜3片,大

枣6枚,炙甘草3—5g。随证加减。结果:全部临床治愈。[河北

中医,1985,(2),22]

8.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用防己15g,

黄芪15g,白术12g,甘草lOg。急性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急

性发作,关节变形,红肿热痛者加银花、野菊花、雷公藤、薏苡

仁、丹皮、秦艽;恶寒怕冷,关节疼痛较剧者加细辛、桂枝、附

子、川乌、草乌、乌梢蛇、白芍;湿热互结,关节肿痛,麻木不

仁者加寻骨风、海风藤、乌梢蛇、炒薏苡仁、银花、蒲公英;风

湿在表明显者加桂枝、防风、羌活、独活、忍冬藤;风湿在里明

显者加生地、丹皮、虎杖;血虚者加当归、熟地;病久痛甚者加

全蝎、炙蜈蚣、乌梢蛇;头部症状重者加羌活、川芎、藁本、细

辛;上肢症状重者加桂枝、片姜黄;腰部症状重者加川断、杜

仲、狗脊;下肢症状重者加木瓜、威灵仙、牛膝。[浙江中医杂志,1989,(2):591

9.本方加木瓜、苍术、薏苡仁、独活。治风湿一身尽痛者,名加味防己汤。

10.本方去黄芪,加茯苓、桂心、生姜、乌头、人参.治历

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己汤。[千金要方]



[文献别录],

<古今医案按。卷七):“祝茹穹治张修甫,腰痛重坠如负千金,惟行房时不见重,服补肾等丸总不效,祝曰,腰者肾之府,肾气虚,斯病腰,然何以行房时不见重,必瘀血滞之也。……以黄柏、知母、乌药、青皮、桃仁、红花、苏木、穿山甲、木通各一钱,甘草五分,姜枣煎,二剂而愈。”



197.腰膝无力



腰膝无力即腰膝软弱无力,轻者称腰软、膝软,因二症往往同时发生,故又称为腰膝无力,重者称腰膝痿弱。腰软无力常伴有膝软无力,但膝软无力由于损伤关节所致

者,与腰膝无力不同。

腰膝无力常与腰酸同时发生,称腰膝酸软或腰酸膝软。所不同的是“腰酸悉属房劳肾虚”(<张氏医通)),而腰膝无力除劳损肾虚外,寒湿、湿热等亦可导致。

常见证候

肝肾虚腰膝无力:腰膝部无力或兼有腰酸、腰痛、膝冷,绵绵不已,休息后略见轻减,稍遇劳累则加重。手足清冷,畏寒,喜暖,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频数,大便溏或腹泻,脱发,牙齿松动,甚者遗精,阳痿,困倦神疲,短气,舌质淡,脉沉细。

寒湿腰膝无力:腰膝部软弱无力,兼有腰凉膝冷,或腰膝酸困沉重疼痛,遇阴雨冷湿则加重,得温暖即可减轻,舌苔白,脉沉细或缓。

湿热腰膝无力:腰膝部无力,下肢痿弱,不耐久行久立,或兼膝足红肿作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肾虚腰膝无力:腰膝软弱无力是肾虚的主要表现之一。(内经)谓:“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则腰软无力、腰酸、腰痛,过劳则加重。肝肾虚则筋失所养,出现膝软无力,足痿弱不能行。临床所见多因房室失于节制,耗伤肾精肝血而造成,或因久病、大病之后,元气未复,致使肾肝不足,筋骨失养,而致腰膝无力。临床常以肾阳不足者居多,见肢凉,腰寒膝冷,耳聋,耳鸣,小便清长,大便泄泻,甚至遗精,阳痿,舌淡,脉沉细等。治当养肝血,补肾气。又因下焦肝肾不足,常可使湿邪(或寒湿、或湿热)袭居腰膝,故补肝肾方中应配以温化寒湿、或清化湿热的药物,方用续断丸或滋阴补肾丸加减。亦可常服梁公酒。



续断丸

处方川续断当归(炒)萆薢附子防风天麻各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川芎23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湿流注,四肢浮肿,朋肉麻痹。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米饮送下。

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八



滋阴补肾丸

滋阴补肾丸,中成药名。由生晒参、鹿茸、五味子(制)、菟丝子(炒)、锁阳、远志、山药、熟地黄、地黄、黄芪、巴戟天、山茱萸、龙骨、胡芦巴、马钱子组成。具有滋阴壮阳,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腰膝酸痛,梦遗滑精,阳痿早泄。

功能滋阴壮阳,益精填髓。

本品为黑色光亮的水丸,除去外衣显灰棕色;气微,味微酸,苦。

主要功效滋阴壮阳,益精填髓。

适用病症用于腰膝酸痛,梦遗滑精,阳痿早泄。

主要成份生晒参、鹿茸、五味子(制)、菟丝子(炒)、锁阳、远志、山药、熟地黄、地黄、黄芪、巴戟天、山茱萸、龙骨、胡芦巴、马钱子。用法用量淡盐水送服,一次5g,一日2次。







寒湿腰膝无力与湿热腰膝无力:二证感受湿邪的病因相同,但寒热性质完全不同,

寒湿腰膝无力为寒,而后者为热。寒湿腰膝无力是寒湿之邪客于腰膝,以湿邪为重,<内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阴湿寒邪多侵及身体下部之腰膝。寒湿之邪困着,阻遏阳气,可出现腰膝无力,酸楚疼痛的症状,脉沉细或缓。并多兼有腰部沉重,膝关节酸楚不适,腰膝发凉,得暖则轻减,遇阴雨冷湿则加重。此证初期多为实证,治当除湿通痹,方用除湿蠲痹汤加减。



除湿蠲痹汤

方剂来源清。戌类证治裁》。

组成与用法苍术6克白术3克茯苓3克羌活3克泽泻

3克陈皮3克甘草1。5克姜汁3匙(冲)竹沥3匙(冲)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健脾利湿,通痹止痛。主治着痹,身重酸疼,痛

有定处。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

围炎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着痹疼痛。方用羌活、苍术祛风除湿,配

以白术、陈皮健脾燥湿,更用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加强除湿之功,为其

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痹痛有定处、身重、苔腻,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祛风湿,除痹痛力较弱,用时可适当加用猪莶草、木防已,以助

羌活之力。此外,临床如见寒邪,加川乌、附子、桂枝;热邪,加木通、忍

冬藤,发于上肢,加姜黄、桂枝,发于足膝,加牛膝、苡仁。



久病常兼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治宜益肝肾,补气血,强腰膝,祛寒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桑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

当归6克白芍6克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备急千金要方》卷8)

[异名]独活汤《圣济总录》卷162、万金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独活三两(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

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上十五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喜虚下利

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藿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

取茎,熬,卧之佳。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

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现代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本方治证以风寒湿邪痹着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

临床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

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湿阳祛寒;湿邪偏盛者,去

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腰椎骨质

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小儿麻痹症、慢性布氏杆菌病、颞颌关节功

能紊乱综合征、新产腹痛腰背痛、隐性脊椎裂、湿疹等辨证属风寒湿痹着日久,正气不足者。

[使用注意]本方由辛散燥湿及扶正之品组成,对于痹证属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无论新久虚实,可服用五积交加酒。

湿热腰膝无力多由湿热邪气流注下焦所致,常见于痿证及脚气诸病。临床表现多为湿热证候,除腰膝痿弱无力外,若兼膝足红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等症则为实证;若兼发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则为虚证。实证用二妙丸、苍术散或拈痛汤加减,虚证用虎潜丸加减。



二妙散

炒黄柏15克苍术15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丹溪心法》卷4)

[异名]二妙苍柏散(《医学入门》卷7)、苍柏散(《疡科选粹》卷5)、二妙丸(朱

震亨方,录自《医学纲目》卷20)、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卷3)。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沸汤,人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

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

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以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而见小便短赤、足膝

肿痛、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如热重于湿,则以黄柏为

君,用量可大于苍术;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若湿热痿证,可加猪莶草、木瓜、怀牛

膝、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若湿热脚气,可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

浊;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若下部湿疮、湿

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3.本方现常用治关节炎、腰膝关节骨质增生、痛风、腓肠肌痉挛、阴囊炎、阴道

炎等病机属湿热者。

[使用注意]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若属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



苍术散

别名二妙苍柏散(《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日夜,盐炒)黄柏(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各12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下注,下肢酸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带下色黄而臭,阴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进三四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九



当归拈痛汤

方剂来源金。《兰室秘藏}。又名拈痛汤。

组成与用法白术4.5克人参6克苦参6克升麻6克葛

根6克苍术6克防风9克知母9克泽泻9克黄芩9克猪

苓9克当归9克炙甘草15克茵陈15克羌活15克



上药共研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胸膈不利,肢节疼痛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

末梢神经炎,荨麻疹,痹证,湿疹等;又用于治疗痛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例如,

(1)肩关节周围炎本方加秦艽√¨芎、乳香、没药、木瓜等治疗。

结果:服药后肩关节周围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2)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加蜈蚣、独活、乳香、没药等治疗。结

果。服药20剂,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3)坐骨神经痛本方加乳香、没药、独活、地龙、五灵脂等治疗。

结果:服药3剂左腰腿疼痛明显好转,10剂后疼痛大减,15剂后疼痛

麻木消失,再进2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吉林中医药》

1989年第2期)。

(4)末梢神经炎本方加秦艽、川芎、地龙、蜈蚣等,治疗末梢神经

炎所致的四肢肌肉痉挛。结果:服药7剂后,四肢肌肉疼痛大减;15

剂后,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

(5)湿热痹治疗24例。热盛而表现为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去

防风、白术,加石膏,生地、银花、桂枝;湿盛而表现为关节漫肿疼痛者,

加萆藓、苡仁、五加皮;四肢痛者,加威灵仙、桑枝;下肢痛者,加牛膝、黄

柏、黄芩;皮肤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药,发热者,加柴胡,身体浮肿

者,加麻黄、石膏,肿痛日久者,加蜈蚣、地龙。结果:治愈u例,显效6

例,有效5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6年第1期)。

(6)热痹治疗20例。湿热偏重、发热口渴者,加生石膏;偏于血

分热、热势不高、红肿疼痛者,加生地、板蓝根;湿热下注、小便短涩、

滴沥刺痛者,去黄芩,加黄柏、滑石;久病入络者,酌加地龙、丹参。结果;

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北京中医》1987年第5期)。

(7)湿疹治疗47例。风热甚者,加生地、石膏、丹皮;湿热甚者,

加生苡仁、厚朴、赤小豆,血热甚者,加紫草、槐花、地骨皮;血虚风燥者,

加首乌、丹参、元参、乌梢蛇。结果。治愈38例,显效5例,有效2

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5剂,最多32剂(《湖北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

(8)荨麻疹治疗荨麻疹引起皮肤瘙痒。结果。服药3剂,身痒消

失(《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

(9)血尿本方去人参,加蒲公英,治疗53例。服药1—2周为

1疗程。结果。肾炎血尿2工例,痊愈10例,有效8例,无效3例,肾盂

肾炎血尿7例,显效6例,有效l例,泌尿系感染血尿20例,显效工2

例,好转8例,肾结石所致血尿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用

于急性肾炎血尿,疗效最佳(<黑龙江中医药}1986年第5期)。

(10)疮毒本方加黄柏、白鲜皮、胡黄连、茵陈蒿等,治疗周身疮

毒痛痒。结果。服药工5剂后,全身疮疖痒痛好转,已溃者结痂,未溃者

消退,再予原方工5剂后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7期)。

(11)臁疮以本方加黄柏、连翘、木瓜为基础方,治疗13例。气虚

者,加黄芪、党参,肾亏者,加熟地、山茱萸,筋骨萎软者,加怀牛膝、虎胫

骨。结果: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工5剂,皆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

药3剂,痊愈6例,好转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n、12期)。

(12)淋证本方加黄柏、瞿麦、木通等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小

便频数刺痛、淋沥不爽、少腹作胀等症大减,续服3剂痊愈(<浙江中医

杂志)1986年第7期)。

(13)痛经本方合失笑散治疗。结果:服药3剂,疼痛消失,获愈

(噶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14)带下本方加莲须、贯仲炭、椿根白皮、党参、煅牡蛎内服,并

配用苦参、明矾、蛇床子、黄柏煎汁熏洗坐浴治疗。结果:用药工。剂后,

带下显著减少,瘙痒已止,内热体痛好转,续用10剂诸症均瘥(<浙江中

医杂志》1986年第7期)。

(15)产后恶露不绝本方加木通、生地、丹皮、黄柏等治疗。结果,

服药5剂,恶露止(《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16)绝经前后诸症本方加杞子,合二至丸治疗。结果:服药5

剂,诸症大减(《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瘀阻所致之四肢肩背关节烦热肿痛

等病症。方用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解表散风,配以苍术、白术、苦参等

健脾燥湿,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当归和血行血,血行湿行,血行风消,为

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四肢关节烦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烦痛,或脚气

肿痛,或舌有瘀点等湿热血瘀,为其辨证要点。

拈痛丸(《鸡峰普济方》),由五灵脂、木香、当归、高良姜、莪术组成,

功能温经活血止痛,主治九种心痛。



虎潜丸

盐知母9克盐黄柏9克酒熟地9克炙龟板12克猪脊髓一条干姜1.5片陈皮4.5克锁阳4.5克虎胫骨4.5克牛膝6克当归6克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丹溪心法》卷3)

[异名]健步虎潜丸(《饲鹤亭集方》)。.

[组成]黄柏半斤酒炒(240g)龟甲四两酒炙(120g)知母二两酒炒(60g)熟地黄

陈皮白芍各二两(各60g)锁阳一两半(45g)虎骨一两~(30g)干姜半两(15g)(一

方加金箔一片,一方用生地黄,一方无干姜)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或粥为丸(现代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9g,每次1丸,日服2次,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步履乏力,或眩晕,

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肾阴亏,下肢痿弱的常用方剂,临床以筋骨痿软,舌

红少苔,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原方注曰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

安神;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面色萎

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若久病阴损及阳,怕

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者,去知母、黄柏,加鹿角片、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

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方中虎骨可以狗骨或豹骨代替。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结核筋骨痿软等辨证属肝肾阴虚火旺者。

[使用注意]痿证由湿热浸淫筋脉所致者,不宜使用本方。



总之,肝肾不足的腰膝无力因于劳倦房室不节等所致多属虚证,寒湿腰膝无力因湿客下焦所致,多屑实证:而湿热腰膝无力因湿热流注下焦所致,或为实证,或为虚证,然以虚实夹杂者居多。

[文献别录].

(脉因证治>:“腰软,因肾肝伏热,治宜黄柏、防己”。“解亦证,少气不欲言,寒不寒,热不热,壮不壮,停不停,乃精气虚而肾邪实矣,治以泽、茯疏肾实,地黄、牛膝、麦冬补精气。”

<杂病源流犀烛.解亦证):“解亦,肝肾虚病也。……洵由肝肾二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弱而无力以束,……肾虚则骨萎枯,而不能自强,宜袢仙既济丹”(黄柏、山药、牛膝、人参、杜仲、巴戟、五味、枸杞、茯苓、茴香、苁蓉、山萸、远志、菖蒲、熟地、知母、生地、菟丝子、麦冬、黑山栀、甘菊、陈皮)。



198.腰如绳束



腰部周围如绳紧束。称腰如绳束。腰如绳束是带脉为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沈氏尊生书)谓:“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七脉者也”。故临床十二正经及奇经为病,均可影响带脉,其表现虽各不相同,但腰如绳束是其典型症状。因带脉围腰一周,故带脉为病常兼有腰痛,腰酸,腰冷重,或腰无力等症状。<傅青主女科)谓:“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故腰如绳束一症,也常见于妇科的滑胎、带下等疾病中。

常见证候

带脉不利腰如绳束:患者感觉腰间如绳紧束,并伴有腰痛。除此之外,可无任何其他症状,舌脉正常。

肝经湿热腰如绳束:腰如绳束.灼痛如刺,兼有胁痛,口苦,面赤,目红,耳聋,尿赤或痛,便秘,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带脉不利腰如绳束与肝经湿热腰如绳束二证临床不难鉴别,

带脉不利腰如绳束除腰部如绳紧束并兼有腰部筋肉作痛症状之外,余无它症,这是因为带脉气结不通所致。(张氏医通.诸痛门)谓:“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脉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调肝散”。



调肝散

处方半夏(制)0.9克辣桂宣木瓜当归川芎牛膝细辛各0.6克石菖蒲酸枣仁(汤浸,去皮,微炒)甘草(炙)各0.3克

制法上药锉细。

功能主治主郁怒伤肝,发为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八



肝经湿热腰如绳束因肝经湿热侵及带脉为病,.腰部如绳紧束,腰周的皮肤作痛,有烧灼感,并兼有肝经湿热证的表现,治疗当清泻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异名]泻肝汤(《类证治裁》卷4)。

[组成]龙胆草酒炒(6g)栀子酒炒(9g)黄芩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

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

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

黄,脉眩数有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

候,均可使用。但诸症不必悉具,以口苦溺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

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

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肝经湿热,带下色红

者,可加莲须、赤芍等以清热燥湿凉血;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

可加菊花、桑叶以清肝明目;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

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

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

等病,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且以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故不宜用于脾胃

虚寒和阴虚阳亢者。



[文献别录]

(石室秘录。卷三):“腰间忽长一条肉痕如带,围至脐间,不痛不痒,久之饮食少进,气血枯槁。此乃肾经与带脉不和,又过于行房事,尽情纵欲,乃得此疾。久之带脉.气虚,其血亦渐耗,颜色已黑,然虽无大病,而病实笃也。法当峻补肾水,而兼补带脉,自然身壮而形消”(熟地、山萸肉、杜仲、山药、白术、破故纸、白果肉、炒当归、白芍、车前子)。

<类经图翼.奇经八脉):(带脉)“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



199.腰冷



腰冷是指腰部感觉寒冷发凉,如束冰带,或如坐水中之症。<金匮要略)谓其“腰中冷,如坐水中”,(诸病源候论)称之“身重腰冷”。本症常伴有腰酸、腰痛等。

常见证候

风寒腰冷:腰及腰以下部位发凉发紧,如束冰带,伴有腰痛,头痛,全身疼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

寒湿腰冷:腰及腰以下部位发凉、寒冷,如坐冰水中,伴有腰部沉重疼痛,下肢浮肿,发麻发木,无汗,舌淡苔白润,脉沉弦紧。

肾阳虚衰腰冷:腰部发凉,如冷风吹入,伴腰膝酸软无力,肢冷畏寒,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阳痿遗精,或带下清冷,月经色淡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1.风寒腰冷与寒湿腰冷:二者皆为实证,乃感受外邪所引起。

风寒腰冷乃因外感风寒之邪客于腰部,阻遏阳气,失于温煦。故见腰及腰以下部位发凉发紧,如束冰带。此症常是全身病症的一部分,风寒外束,凝滞经脉,不通则痛,常伴有头痛,全身疼痛,无汗。治疗以疏风散寒为主,方用荆防败毒散。



败毒散

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独活5克枳壳5克茯苓5克荆芥5克防风5克桔更5克川芎5克甘草3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

[异名]败毒散(《类证活人书》卷17)、羌活汤(《圣济总录》卷21)、十时汤(《圣

济总录》卷144)、人参前胡散(《鸡峰普济方》卷5)。

[组成]柴胡去苗前胡去苗,洗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羌活去苗独活去苗茯

苓去皮桔梗人参去芦甘草各三十两(各90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少许,同煎七分,去

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酌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

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以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

浮按之无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

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

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品;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

以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若用于风毒瘾疹,可加蝉蜕、苦参疏风除湿止痒;用于疮疡初起,去人参,加银花、连

翘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3。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腹泻、痢疾、皮肤瘙痒证及疮

疡初起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使用注意]本方多用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

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寒湿腰冷于(金匮要略>称之谓“肾着”,着即附着,乃由于寒湿之邪留着于肾之外府的腰部所致,病因起于久居潮湿,或触寒冒雨,或汗后淋浴,皆可致寒湿之邪留于腰部,客于下焦,阻遏阳气而见腰及腰以下部位发凉、寒冷,如坐冰水中。寒性凝滞,湿性下注,寒湿致病而见下肢沉重疼痛,或见浮肿。<金匮要略)云:“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即针对此症而言。治疗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为主,方用甘姜苓术汤。



甘姜苓术汤

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

1.本方加杏仁,可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

2.加红花,可治妇人久年腰冷带下;

3.加附子,可治老人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及男女遗尿至十四岁犹不已者;

4.若寒多痛甚者,再加细辛配附子,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又名:肾着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

上4味,以水500ral,煮取300ral,分温3次服。

(功效]温阳散寒,健脾渗湿。

(主治)

主证:寒湿腰痛,腰以下冷重,如坐水中,饮食如故,小便

自利,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细而缓。

副证;辗转反侧,行动坐立困难。

(临证加减)

1.寒湿之邪侵于下焦,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

凉者,本方加猪苓、泽泻,以暖中胜寒水,分别清浊。

2.脾肾阳虚之寒湿腰痛,症见腰痛沉重,下肢微水肿,劳

则汗出,脉沉缓而苔白腻者,若偏肾阳虚则加肉桂、制附子;脾

阳虚加砂仁、白蔻;挟瘀者,加牛膝。

3。脾肾阳虚兼外感风湿,症见腰痛剧烈,全身肌肉酸痛,

头痛,行走困难者,合九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4.上肢痹痛或不举,手腕部水肿,脉浮缓,苔白腻者,加

桑枝、桂枝、威灵仙。

5.寒湿流注,痹阻下肢经络,症见腰以下掣痛至下肢不能

转侧,脉沉紧,苔白腻者,加牛膝、川续断、狗脊、木瓜、地

龙、丝瓜络。

6.本方证如脉来濡缓者,加独活,以温通督脉之阳,祛风

以胜湿;如脉沉细而缓者,加桂枝、制附子,以温阳化气。

7.甘姜苓术汤治疗鼻鼽:方药组成为茯苓12g,白术、附

片、甘草各lOg,干姜15g,麻黄5g,葱白3节。水煎服。[四川

中医,1988,(5):15J

注:鼻鼽者,过敏性鼻炎是也。

8。《千金》肾着汤: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泽泻。适应

证与本方同。

9.本方加当归,治肾着之为病,身体冷,从腰以下痛重者,

名甘草散。[圣惠方]

10.茯苓、干姜各四两,炙甘草、白术各二钱。上为剀散,

每服四钱,水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血流人胃,胃满

吐血,名除湿汤。

11。茯苓、干姜、泽泻各二两,桂心三两。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洽腰脊膝脚浮肿不随,名温肾汤。阡金翼方]

12。肾着汤辨析:《千金》、《外台》载本方,皆甘草用二两,

干姜用三两,白术、茯苓用四两;《肘后方卷四》无方名,用甘

草、干姜各二两,茯苓、白术各四两;《医心方》引僧深方茯苓

汤,与《肘后》同。由是观之,《本经》白术、干姜分两错置,盖

传写之谬也。,按本方盖变治中焦之理中汤,而为温下焦之剂,其

妙在少用甘姜而多用术苓。乃除湿之意居多,可以见也。注家皆

以扶土健中释之,非是。令取理中治中焦文,与本条病属下焦文,

以相对看,则义自见矣。[椿庭经方辨。日本:日本名著出版社,19773





总之,风寒腰冷与寒湿腰冷皆以寒为主,前者以风邪为先导,故有全身疼痛,后者兼夹湿邪,留着趋下,故见下肢沉重疼痛。



2.寒湿腰冷与肾阳虚衰腰冷:二者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同属寒邪为患,

寒湿腰冷属实,病在外府,寒湿之邪客于腰部经脉分肉之间,治以甘姜苓术汤温经散寒除湿。

肾阳虚损腰冷属虚在脏,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虚寒内生,肾之府失于温煦充养而为病。治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用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炮附子5克(包)

(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地黄24g山药24g山萸肉

24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桂枝3g制附子3g

上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次,每次1丸。

现代临证,本方常改用水煎剂服之效佳;水煎剂用量根据病

情酌以化裁之,一般用量比丸剂宜略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

主证: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

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

副证;痰饮、消渴、脚气、转胞。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阳虚较重,可去泽泻、丹皮,桂附之量稍增,

桂枝改用肉桂,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若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

利,或水肿者,可减地黄之用量,倍加附子、茯苓之量,以助温

阳利水之力。

2.痈肿已发,或未发作渴者,去附子加五味子、石斛,或天花粉.

3.肾虚耳聋:本方加五味子、磁石、菟丝子,去附子.

4.肾不纳气喘咳:本方加半夏、牛膝、枸杞子、五味子、补骨脂、黑芝麻、胡桃肉。

5.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甚者,加薏苡仁、猪苓、赤小豆;

蛋白尿加蝉蜕、生黄、益母草;血尿加小蓟、茜草炭、旱莲草;

血压高者,加车前子、青箱子、牛膝。

6.糖尿病:烦渴多饮加天花粉、麦门冬、石斛;消谷善饥

加服玉竹、玄参;尿频清长加黄芪、覆盆子;形瘦肌削加鹿茸、人参。

7。尿潴留:尿线滴短而少加知母、甘草梢;欲尿不能加杏

仁、通草;砂石阻滞加金钱草、琥珀(研冲);排尿无力加高丽

参、白术;年老体弱、妇人产后脾肾阳气不足尿闭之证,均可加八正散。

8.高血压病:头痛加葛根、川芎;头晕加菊花、天麻、白

芷;肢麻加川牛膝、地龙;纳呆加山楂、麦芽。

9。肺心病:呼多吸少加胡桃肉、蛤蚧;喘促气短加人参、

五味子;咳嗽痰多加法半夏、川贝母;唇甲灰暗加红花、三七。

10。妇女白带:腰部酸痛加杜仲、菟丝子;少腹冷痛加艾

叶、香附;白带如崩加鹿角霜、乌贼骨、怀山药;大便稀溏加白

术、怀山药。

11。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加当归、黄芪;带下绵绵加煅牡

蛎、巴戟天;腰酸腿软加仙灵脾、仙茅;崩漏不止加阿胶、黄芪.

12.臌胀(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肾性腹水、癌症腹

水):病久阳虚,脾肾衰败之证,加五苓散、赤芍、桃仁。

13.阳痿、遗精:房室太过,命门火衰者,均加菟丝子、杜

仲;阳痿加阳起石、淫羊藿、仙茅;遗精加金樱子、刺猬皮、桑螵蛸。

14.产后尿潴留:根据《金匮要略》转胞治法,以桂附八味

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为基础方。若产妇体弱,元气不足者,加人

参、北芪以补元气;产后感冒发热者,先用辛平轻剂治其感冒,

后用上方再通小便。[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cs):《]

15.本方加桃仁、牛膝、丹参、红花治前列腺肥大。

16.本方治疗前列腺肥大:药用附子lO-30g,肉桂、桃仁各

lOg,山药、茯苓、牛膝、山茱萸各15g,熟地、丹参各20g,丹

皮、泽泻、红花各6g.水煎服。合并感染加金钱草、焦黄柏;纳

差,脾胃呆滞加砂仁,或六君子汤。

17。本方治疗精子缺乏症:予以肾气丸散剂(地黄6g,山

茱萸3g,山药3g,茯苓3g,泽泻3g,牡丹皮2.5g,桂枝工g,

附子0.5g)每次2.5g,每日2次。饭前服,连服12周以上。

18.本方加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治疗基本方为肉桂6g,

赤芍、白芍、丹参各15g,熟地30g,淮山药、山萸肉各12g,茯

苓、丹皮、柴胡、制附片各lOg。乳房胀痛明显者加香附、川楝

子、郁金理气疏肝止痛;肿块较大、质硬者加夏枯草、浙贝母、

玄参化痰软坚散结:腰膝酸软,阳事不举者加鹿角霜、续断、桑

寄生温阳补肾;食谷不化,舌苔厚腻者加砂仁、神曲、槟榔醒脾

开胃。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并用热淡

盐水毛巾湿敷患侧乳房。每日1剂,水煎服。

19.本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药用熟附子9g,肉

桂5g,生地、山萸肉、丹参各15g,淮山药、生龙骨各30g,丹

皮lOg,黄芪20g,茯苓、泽泻、五倍子各12g。口子燥热,消

谷善饥,熟附子、肉桂减量,加天花粉、生石膏;畏寒神疲,小

便清长,熟附子、肉桂加量,加桑螵蛸、淫羊藿、巴戟天;合并

高血压加葛根、茺蔚子、槐米,并在耳穴心穴用冰片交替按压,

3日更换1次;合并冠心病加生牡蛎、赤芍、全瓜蒌、川I芎,心

绞痛发作加用速效救心丸含服;合并视网膜病变加菟丝子、青葙

子、水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加丝瓜络、鸡血藤、忍冬藤、威灵

仙。每日l剂,水煎服。[新中医,1995,《9,:27]

20.本方加鹿茸、五味子。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

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膂疼痛,均是肾虚之证,名十补丸。

21。本方加五味子。治左右二肾,水火兼益,名都气丸。[医垒元戎]

22.本方去桂附。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腰膝酸软,

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手足心热,或

消渴,或虚火牙痛,名六味地黄丸。

23。本方加川牛膝、车前子,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

。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

伤,扶阳而火不伤,名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24.本方去桂、附,加知母、黄柏,名知拍地黄丸,治阴虚

火盛,下焦湿热等证。又名知柏八味丸、凉八味丸、滋阴八味丸。

25.本方去桂、附,加枸杞子、菊花。治肝肾不足,眼花歧

视,或干涩目痛,名杞菊地黄丸。[医级]

26.本方去丹皮、泽泻、山药,加巴戟天、石斛、肉苁蓉、

五味子,麦门冬、菖蒲、远志。治瘠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

足废不用;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名地黄饮子。

27.本方加熟地、当归身、柴胡、五味子,茯苓改茯神。治

肾虚目暗不明,名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28。本方加紫河车、嫩鹿茸、北五味、大麦冬。治小儿痫

证,年深日久,肝肾已亏,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证候不时举

发,名河车八味丸。

按:据文献记载,由肾气丸衍生之方剂,约60余张,其线

乙之六味地黄丸,为承前启后者。

[文献别录]

(渚病源候论。肾着腰痛候):“肾主腰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浸积于肾,肾气内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身重腰冷,……久久变为水病,肾湿故也。”

(金匮要略心典):“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200..腰背俯偻



腰背俯偻,是指腰背伛偻屈曲下俯,舌动不利,甚者需附物而行之症。俯者,向下低头是也,一说附物而行也。偻者,吴崐谓之“曲其身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常见证候

宗气不足腰背俯偻:腰背屈曲下俯,气短乏力,气不得续,动则汗出,语声低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精血亏虚腰背俯偻:腰背屈曲下俯,形体羸瘦,动作迟缓,健忘脱发,失眠多梦,舌淡红苔白,脉细沉。

肾气亏虚腰背俯偻:腰背屈曲下俯,下肢痿软无力,伴腰脊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白,脉沉细。



宗气不足腰背俯偻:宗气乃总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之清气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助肺以司呼吸。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寒温调节,肢体活动及呼吸、声音的强弱均有密切的关系。<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故此宗气不足,胸中脏腑衰惫,而见背俯腰屈,不得站立,甚则附物而行。治以益气补肺为法,方用补肺汤加减。



补肺汤

人参5克黄芪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桑白皮6克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精血亏虚腰背俯偻与肾气亏虚腰背俯偻:二者皆为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司气血之生化,外充肌肉四肢。肝为藏血之脏,外合筋脉。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充于骨骼。凡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或情志过极,郁郁寡欢,暗耗肝血,或房劳过度,伤肾竭精,皆可导致精血不足,筋脉、肌肉、骨骼失于充养,府将惫矣,出现腰背俯偻,行动迟缓。

精血亏虚腰背俯偻乃有形之精血耗伤所致,常兼见头昏头晕,须发早白,未老先衰,健忘脱发,毛发干枯,失眠多梦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以填精养血,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大补元煎



方剂来源明.《景岳全书》;

组成与用法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

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益气养血,肝肾双补。主治气血两亏,精神萎

顿,腰酸耳鸣,汗出肢冷,心悸气短,脉微细。

。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又用以治疗紫癜,鼻衄,癫痫,带下,不育等病症.例如。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本方加减,治疗30例。、结果:显效26

例,有效4例。其中服药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2)鼻衄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病已12年,近年来病情渐重,每

于洗脸、喷嚏或高声谈笑时鼻内流血,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痠潮热。

结果:服药5剂后,诸症缓解;再进12剂;告愈。随访4年,未见复发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s)带下本方加减治疗。患者每因劳累则带下淋漓不绝、量多

质稀、无臭味,神疲乏力,耳鸣腰痛。结果:服药5剂后,白带大减,食量

倍增;继进14剂而愈(《四川中医净1989年第11期)。.“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气皿亏损,肝肾不足。方用人参、山药健

脾益气,配以当归、熟地黄、构杞子、山莱萸滋养肝肾,为其配饭特点:,;缶

床应用以神疲气短、腰痠耳鸣、脉微细,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阴虚甚,可加龟板、鳖甲、旱莲草;阳虚明显,可加巴戟、肉

苁蓉,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麦芽等。



肾气亏虚腰背俯偻则以肾虚为主,作强不能,肾府失充,常兼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男子阳痿遗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失调,带下等症。治以补肾填精,壮腰健骨,方用金匮肾气丸加桑寄生、川断、怀牛膝等。



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炮附子5克(包)

(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地黄24g山药24g山萸肉

24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桂枝3g制附子3g

上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次,每次1丸。

现代临证,本方常改用水煎剂服之效佳;水煎剂用量根据病

情酌以化裁之,一般用量比丸剂宜略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

主证: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

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

副证;痰饮、消渴、脚气、转胞。

(临证加减)

1.本方证若阳虚较重,可去泽泻、丹皮,桂附之量稍增,

桂枝改用肉桂,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若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

利,或水肿者,可减地黄之用量,倍加附子、茯苓之量,以助温

阳利水之力。

2.痈肿已发,或未发作渴者,去附子加五味子、石斛,或天花粉.

3.肾虚耳聋:本方加五味子、磁石、菟丝子,去附子.

4.肾不纳气喘咳:本方加半夏、牛膝、枸杞子、五味子、补骨脂、黑芝麻、胡桃肉。

5.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甚者,加薏苡仁、猪苓、赤小豆;

蛋白尿加蝉蜕、生黄、益母草;血尿加小蓟、茜草炭、旱莲草;

血压高者,加车前子、青箱子、牛膝。

6.糖尿病:烦渴多饮加天花粉、麦门冬、石斛;消谷善饥

加服玉竹、玄参;尿频清长加黄芪、覆盆子;形瘦肌削加鹿茸、人参。

7。尿潴留:尿线滴短而少加知母、甘草梢;欲尿不能加杏

仁、通草;砂石阻滞加金钱草、琥珀(研冲);排尿无力加高丽

参、白术;年老体弱、妇人产后脾肾阳气不足尿闭之证,均可加八正散。

8.高血压病:头痛加葛根、川芎;头晕加菊花、天麻、白

芷;肢麻加川牛膝、地龙;纳呆加山楂、麦芽。

9。肺心病:呼多吸少加胡桃肉、蛤蚧;喘促气短加人参、

五味子;咳嗽痰多加法半夏、川贝母;唇甲灰暗加红花、三七。

10。妇女白带:腰部酸痛加杜仲、菟丝子;少腹冷痛加艾

叶、香附;白带如崩加鹿角霜、乌贼骨、怀山药;大便稀溏加白

术、怀山药。

11。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紊乱加当归、黄芪;带下绵绵加煅牡

蛎、巴戟天;腰酸腿软加仙灵脾、仙茅;崩漏不止加阿胶、黄芪.

12.臌胀(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肾性腹水、癌症腹

水):病久阳虚,脾肾衰败之证,加五苓散、赤芍、桃仁。

13.阳痿、遗精:房室太过,命门火衰者,均加菟丝子、杜

仲;阳痿加阳起石、淫羊藿、仙茅;遗精加金樱子、刺猬皮、桑螵蛸。

14.产后尿潴留:根据《金匮要略》转胞治法,以桂附八味

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为基础方。若产妇体弱,元气不足者,加人

参、北芪以补元气;产后感冒发热者,先用辛平轻剂治其感冒,

后用上方再通小便。[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cs):《]

15.本方加桃仁、牛膝、丹参、红花治前列腺肥大。

16.本方治疗前列腺肥大:药用附子lO-30g,肉桂、桃仁各

lOg,山药、茯苓、牛膝、山茱萸各15g,熟地、丹参各20g,丹

皮、泽泻、红花各6g.水煎服。合并感染加金钱草、焦黄柏;纳

差,脾胃呆滞加砂仁,或六君子汤。

17。本方治疗精子缺乏症:予以肾气丸散剂(地黄6g,山

茱萸3g,山药3g,茯苓3g,泽泻3g,牡丹皮2.5g,桂枝工g,

附子0.5g)每次2.5g,每日2次。饭前服,连服12周以上。

18.本方加减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治疗基本方为肉桂6g,

赤芍、白芍、丹参各15g,熟地30g,淮山药、山萸肉各12g,茯

苓、丹皮、柴胡、制附片各lOg。乳房胀痛明显者加香附、川楝

子、郁金理气疏肝止痛;肿块较大、质硬者加夏枯草、浙贝母、

玄参化痰软坚散结:腰膝酸软,阳事不举者加鹿角霜、续断、桑

寄生温阳补肾;食谷不化,舌苔厚腻者加砂仁、神曲、槟榔醒脾

开胃。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并用热淡

盐水毛巾湿敷患侧乳房。每日1剂,水煎服。

19.本方加味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药用熟附子9g,肉

桂5g,生地、山萸肉、丹参各15g,淮山药、生龙骨各30g,丹

皮lOg,黄芪20g,茯苓、泽泻、五倍子各12g。口子燥热,消

谷善饥,熟附子、肉桂减量,加天花粉、生石膏;畏寒神疲,小

便清长,熟附子、肉桂加量,加桑螵蛸、淫羊藿、巴戟天;合并

高血压加葛根、茺蔚子、槐米,并在耳穴心穴用冰片交替按压,

3日更换1次;合并冠心病加生牡蛎、赤芍、全瓜蒌、川I芎,心

绞痛发作加用速效救心丸含服;合并视网膜病变加菟丝子、青葙

子、水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加丝瓜络、鸡血藤、忍冬藤、威灵

仙。每日l剂,水煎服。[新中医,1995,《9,:27]

20.本方加鹿茸、五味子。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

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膂疼痛,均是肾虚之证,名十补丸。

21。本方加五味子。治左右二肾,水火兼益,名都气丸。[医垒元戎]

22.本方去桂附。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腰膝酸软,

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手足心热,或

消渴,或虚火牙痛,名六味地黄丸。

23。本方加川牛膝、车前子,又名加味肾气丸、资生肾气丸

。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

伤,扶阳而火不伤,名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24.本方去桂、附,加知母、黄柏,名知拍地黄丸,治阴虚

火盛,下焦湿热等证。又名知柏八味丸、凉八味丸、滋阴八味丸。

25.本方去桂、附,加枸杞子、菊花。治肝肾不足,眼花歧

视,或干涩目痛,名杞菊地黄丸。[医级]

26.本方去丹皮、泽泻、山药,加巴戟天、石斛、肉苁蓉、

五味子,麦门冬、菖蒲、远志。治瘠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

足废不用;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名地黄饮子。

27.本方加熟地、当归身、柴胡、五味子,茯苓改茯神。治

肾虚目暗不明,名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28。本方加紫河车、嫩鹿茸、北五味、大麦冬。治小儿痫

证,年深日久,肝肾已亏,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证候不时举

发,名河车八味丸。

按:据文献记载,由肾气丸衍生之方剂,约60余张,其线

乙之六味地黄丸,为承前启后者。

[文献别录]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其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



201.尾闾痛



尾闾上连腰脊,下接尾骨,尾闾部位的疼痛称尾阊痛或尾骶痛。<灵枢。骨度)篇称尾闾为“尾骶”。《素问。刺腰痛篇》称尾闾为“尻”或“尾尻”。尾阊痛与腰痛关系较为密切,因腰痛而牵掣尾阊痛,或因尾闾痛而掣及腰痛,临床则称为腰尻痛或腰骶痛。

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尾阊痛:有明显挫伤史,尾闾部剧痛,疼痛掣及腰部,功能活动障碍,不能俯仰转动,行走步履困难,不能平卧及翻身。并多伴有大便秘结,食欲减退,舌黯,

脉紧。.

肾气亏虚尾阊痛:疼痛症状较轻,不影响功能活动,多有尾闾部酸楚不适感,因损伤而诱发者,症状较明显,疼痛以骶部为甚,或有遗尿,舌淡胖,脉沉细弱。



血瘀气滞尾闾痛常见于中年体胖的妇女,有明显的跌扑挫伤史,起病突然而疼痛剧烈,尾闾部尤其是尾部压痛明显,急性期,瘀血内聚,不但疼痛剧烈,而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这是因为挫伤时尾骨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骨折的缘故。多伴有大便秘结。治疗以活血祛瘀止痛通便为主,可用鸡鸣散,



鸡鸣散

槟榔7枚橘红30克木瓜30克吴茱萸9克苏叶9克桔梗15克生姜15克

1.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

2.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

3.若脚气冲心,胸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槟榔七枚(15g)陈皮木瓜各一两(各12g)吴茱萸二钱(3g)紫

苏茎叶三钱(4g)桔梗半两(6g)生姜和皮半两(6g)

[用法]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

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以煎相和,安顿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

略温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

一碗许黑粪水,即是肾家感寒湿毒气下来也。至早饭前后,痛住肿消,但只是放迟迟吃

物,候药力过。此药不是宣药,并无所忌。

[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

1.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行动不便,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

2.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运用本方以足胫肿大重着,麻木冷痛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

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若脚气冲心,胸

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3。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水肿,丝虫病所致的象皮肿,慢性肾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

1.干脚气以及湿热脚气不宜使用本方。

2.服本方后泻黑粪水,乃槟榔之力。《本草纲目》卷31记载:槟榔能“治大小便

气秘”。因其有缓泻通便的作用,用量稍重即可引起腹泻,故脾虚便溏者,又当慎用。

[源流发展]本方出自《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又称为《集验方》,是指书中所载之

方多为选录各家验方,及来自民间的验方。朱氏在原书注明本方为“淮头老兵方”,说

明是来自民间,而非朱氏本人所制。追本溯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19脚气门中载

唐诗中治脚气攻心方,其药物组成与本方相比,仅差一味桔梗,唯无方名。由此说明,

后世所录的鸡鸣散,实从此方化裁而来。清代王子接指出:“《经》以脚气名厥,汉名缓

风,宋、齐后始名脚气,按前贤论,皆由风寒暑湿乘虚袭人三阴经,宜急为重剂以治

之。《外台》疗脚气,惟唐诗中方为最验”(《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明代王肯堂《证

治准绳.类方》卷4亦载有鸡鸣散,其组成与朱氏方基本相同,只是方中吴茱萸的用量

比朱氏方重一钱,王氏在文中指出:“上哎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

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

五服。”显然与朱氏用量不同,有八倍之差,补充了朱氏用量的不足。现代临床上更扩

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用其加减治疗五更泄、丝虫病象皮肿、水肿、膝关节肿痛等属寒

湿所致者,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严重者用桃仁承气汤或大成汤。急性期后。



桃核承气汤

桃仁8.5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

1.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

3.用于内火热上工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

(《伤寒论》)

[别名]桃仁承气汤(《伤寒括要》,录自《医方类聚》卷54)。

[组成]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2g)桂枝去皮二两(6g)大黄四两(12g)甘草炙

二两(6g)芒硝二两(6g)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

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

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等。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应用本方,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病机,均可

加减治疗。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

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证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

用于内火热上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

3.现代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的疾病涉及各科、多系统,有数十种之多。如精神分

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癔病;跌打损伤,各种外伤肿痛,早期胸腰椎骨折,脑震荡后遗

症;血管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

血;前列腺肥大,单纯性前列腺炎,肾、输尿管、膀胱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手术后尿潴留,血淋,糖尿病;肠结核,粘连性肠梗阻,痉挛性便秘,弛缓性便秘;雀

斑,湿疹,青年痤疮,冻疮,荨麻疹;盆腔炎,附件炎,继发性不孕症,子宫内膜炎,

宫外孕,葡萄胎,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痛经,闭经,阴道血肿,产后恶露不

下,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水泡性结膜炎,虹膜

炎,眼底出血等。

[使用注意]‘

1.如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而后再用本方。

2.本方功能破血下瘀,对孕妇忌用。



大成汤

别名大承气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处方大黄120克川芒消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本通各6O克枳壳120克厚朴少许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主受伤甚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25毫升,煎10~15分钟,去滓温服。不拘时。

大小便未通者,加朴消。

注意孕妇、小儿莫服。

摘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尾闾部轻度疼痛,遇劳累寒冷则加重,可用坎离砂或寒痛乐等热敷。



坎离砂

方剂来源现代.《中药制剂手册}。曾改名风寒砂.

组成与用法麻黄归尾附子透骨草红花干姜桂枝

牛膝白芷荆芥防风木瓜生艾绒羌活独活铁砂

上药各等分,用醋、水各半熬成浓汁,再将铁砂炒红后搅拌制成。用

时加醋]0—15毫升拌匀,装入布袋内,自然发热,敷在患处。

功效与主治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疼痛,扭伤。,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腰腿痛,腰椎肥大,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疼

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痠痛,肩背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病症。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方用羌活、独活,荆芥、白芷、

防风等散风祛寒,附子、干姜、桂枝、艾绒、麻黄等温经止痛,两相配伍,

共奏散寒止痛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肩周、腰背酸痛,关节

疼痛,得寒加剧,得温则止,为其辨证要点。

本品用醋拌和,宜用布包裹2层后敷于患处,以免过热,难以忍受。

局部红肿者,忌用。



填骨万金煎

药物组成生地黄

主治内劳少气,寒疝里急,腹中喘逆处方来源《千金》卷十二



药物组成编辑;

生地黄30斤(取汁),甘草1斤,阿胶1斤,肉苁蓉1斤,桑根白皮(切)8两,麦门冬2斤,干地黄2斤,石斛1斤5两,牛髓3斤,白蜜10斤,清酒4斗,麻子仁3升,大枣150枚,当归14两,干漆20两,蜀椒4两,桔梗5两,五味子5两,附子5两,干姜8两,茯苓8两,桂心8两,人参5两。

主治;内劳少气,寒疝里急,腹中喘逆,腰脊痛。

制备方法;上药先以清酒2斗6升,纳桑根白皮,麻子仁、枣胶,为刻识之,又加酒1斗4升煮,取至刻,绞去滓,纳蜜、髓、地黄汁,汤上铜器煎,纳诸药末,半日许使可丸止,大瓮盛。

用法用量;

饮吞如弹丸1枚,1日3次。若夏月暑热,煮前转味,可以蜜、地黄汁和诸药成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不知,稍加至30丸。

肾气亏虚尾阊痛,往往是因先天不足,骶骨未能完全闭合,常因劳累或损伤而诱发,起病较缓慢而疼痛症状亦不甚剧,有的伴有遗尿,治疗平补肾气,用填骨万金煎。

二者鉴别的要点是,血瘀气滞尾闾痛有明显挫伤史,起病突然而疼痛较剧烈;肾气亏虚尾闾痛则无明显外伤史,或因劳累或损伤而诱发,起病较缓,疼痛亦不甚剧,伴有肾气不足的遗尿。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诸痛门>:“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兼属厥阴,若肾虚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合二妙。有因死血作痛者,当归、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穿山甲、肉桂之类清理之,不应,加地龙、生附子。”



献花(0)
+1
(本文系学中医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