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每朵鲜花之美山坡上开满的鲜花在牛羊眼里不过是饲料。我们今天的鲜花并没有少,但牛羊的眼光却多了。究竟是什么致使本该对鲜花之美驻足欣赏的人们 ,沦为了只会啃嚼的牛羊呢?鲜花代表的是自然生活中的美,这种美能慰藉人们的心灵,令他们体验生命的喜悦与生活的幸福。而牛羊的眼光,便是 只依照物质的实用价值来评判其好坏的肤浅见识,体现了人们对美的鉴赏力的缺失,更映射出了心灵被物化而导致的麻木,从而使得人与牛羊无异。 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内心的干涸,对美的感知的丧失,甚或是一直忽视、乃至不明白美的价值。正是对美的无知引发人们对鲜花的娇嫩美好熟视无睹。 如今物质的丰盈、生活条件的改善没能挽回人们心中对鲜花之美的珍惜。为了实施新的城市空间规划,一批批古建筑被轰然推倒,这不仅表现出对文 物保护滞后的牛羊眼光,更让人们付出了民族文化流失的惨重代价。事实上,往往珍惜鲜花之美的人才能从中汲取生命的养分。纳博科夫热爱蝴蝶, 他内心对于这种美丽生物的渴望驱使着自己穷尽一生地收集、研究它们。他对美的追求同样投射在作品与言论之中,“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是它的 艺术价值”,也许这份珍重艺术美的情怀为他的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其作品流芳后世。泰戈尔《误入劳动者天堂的人》引发了这样的思考: 类似绘画、雕刻、音乐这样的事,是否既无“意义”又无“用处”?换句话说,美这种看似无用的东西存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美不单单 有其存在的意义,甚至意义深远。一朵冒出的小花成为了支撑安妮密室生活信念的组成部分,它是美;一次静坐听雨为身处战火纷飞时代的联大学子 带来些许安宁、静谧与无畏,它是美;茶道、弓道,这些传统的保留伴随平和淡然的精神,引导着日本战后在废墟上重建,那也是美。使人们不再囿 于蒙昧的,是美;冲破人们内心空洞,带来探索与感悟的,是美。美是一个符号、一种精神。小至个体,大至民族,无时无刻不在被美影响着,对于 美的信念与执着推动全体人类向前的进程。我们又怎么能说美是没有意义的呢?倘若不明白美的价值所在,那便不会懂得珍惜,当人们对鲜花之美流 露出牛羊般的目光时,实则可悲而可叹。但若有人珍惜每朵鲜花之美,那么便可以说,他真正诗意地栖息在了这片大陆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