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州李姓史简略 |
|
|
鄂州李姓
文/李幼安
鄂州位于长江中游南旁,浩荡长江,旁境东流,奔腾而去。鄂州市历史悠久,素有江南古镇之称,早在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开拓生息,古代唐尧时称为樊国,夏朝时称为鄂都,殷商时称为鄂国,是商王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楚王将鄂城封给中子熊红,称鄂邑,秦废鄂邑改为鄂县,三国时(公元220至265年)属吴国所辖,孙权于公元221年,自公安迁都鄂县,欲“以武而昌”,故改名为武昌县,同时建立武昌郡,辖六县,这是鄂州称武昌之始。鄂州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官兵在鄂州防守。鄂州处于“左控肥庐”,“右连襄汉”,“扦御上流”,“西藩建康”的要冲之地。《史记》中称鄂州“地属吴头楚尾”,“北背汉水”,南镇雉峰,西山锁樊口之险,凤台塞石盘之流。宋元之际,鄂州战乱频仍,蒙古铁骑肆虐中原,百姓逃离不可计,红巾军徐寿辉抗元,拉锯争夺,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才夺得胜利。土著人亡十之八九,繁庶的鄂州,满目疮夷,土地荒芜,十室九空,许多地方渺无人烟。大明定鼎,开始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地区,随着滚滚移动的人流,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迁入鄂州主要有二支,其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十一世孙李衜的子孙,俗称“磨刀李”;其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高宗李治的十世孙李汭的子孙,俗称“三田李”。皋陶李氏,郡望陇西,李唐宗室后裔的“磨刀李”和“三田李”后裔子孙在鄂州大地开枝散叶,人文蔚起,且广泛分布于各乡镇,依据各支系宗谱不完全统计,入谱藉约61330人,为鄂东望族。一、支系溯源
1、“磨刀李”
在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杨吉尔)所生之子,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在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韬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旧唐书》称“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唐太宗本想立李恪为太子,因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最终,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后,李恪被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而冤杀。毛泽东在评价李恪和李治时批评李世民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
李衟,恪公十一世孙,字少贤。唐昭宗天佑时,由承事郎历太子太傅,特加光禄大夫,上柱国。晚唐因朝廷腐败,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势之下,唐朝此刻已经风雨飘摇。梁王(朱温)更是威震天下,天佑元年(904年),威胁唐昭宗(李晔)迁都东京(洛阳)。昭宗眼见唐室不保,谓部份宗室及衟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语罢群臣泣下沾襟。八月昭宗至洛阳后被朱温杀害。衟与李术、李衍兄弟三人亦晦名不仕洁身避难。於迁都洛阳途中,自陕西避至湖湘(今湖南)。而后衟再徏南康府建昌磨刀(今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境内)。时人称“李三公”。衟娶妻裴氏,乃中书裴公之女。生有子四:轩、辕、軿、辂。四公繁衍为四大房,至宋、元时,这四房的子孙不仅遍布江西,还传到湘东北、皖西南、豫东南、鄂东南,如阳新、大冶、鄂城、麻城、蕲春等地。明、清时更是传遍全国及海内外。
衟公支系可谓簪缨辈出、英才济济:李辂公,宋代楚江县令;李就,会稽太守;李份,旌阳县令;李常(字公择),北宋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祖籍江西修水)的母亲。黄庭坚13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宋元学案》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与苏轼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还有李善长,明代丞相;李思安,湖广总督;李田,右都御史;李永勋,户部尚书;李文郁,户部侍郎;李时珍,杰出医学家;李盛铎,驻日公使;李东竹,兵备道;李滋松,新疆抚台;李延萧,山西布政使、陕甘总督;两广总督李鸿宾;近代有李烈钧、李志、李书诚、李绪鄂、李赣骝等。如今,几乎全球到处都有恪公的后人,用一句古话来说,这大概就是“天之将酬长厚者”吧。
李衟墓原在今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磨刀之南老鼠尾。墓圆丘状,墓前有碑石三块,字迹不清,碑文“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李氏族人流传着“李氏族人多显贵,始祖坟墓水中淹”,说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兴建柘林水库,随着水库水位抬升,李衟的墓被淹没。墓於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库区水淹以上的山上,为李衟重新修建了一处墓,以供后人祭祀。
2007年2月,因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据说每年农历9月23日是李衟的诞辰日,全国各地宗亲自发祭祖,千年来从不停息。2、“三田李”
黎山,行万二,讳珣。因迁至六神港,居于阇黎山之西,而自号“黎山居士”。《江西瑞昌迁圻邑乘龙嘴阖族世传》载:“南宋户部主事,号黎山,公妣迁居六神港,人才济济,家声振振。后裔清字派为十一分。”迁至六神港时间,大约在黎山祖三十岁左右(即在南宋宁宗时,嘉泰至嘉定1200~1210年之间)。黎山祖约生于南宋淳熙五或六年(1179~1180),卒不详。娶茆氏,生、卒俱不详。生子:念八、(念九)、念十、念十三。咸淳丁卯(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与南宋王朝联合灭金后。立即撕毁和约,露出吞并江南的本来面目,调动大军向南逼近。这就是历史上的元军“围荆襄”事件。忽必烈的蒙古兵进入中原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百姓纷纷逃往江南。黎山祖之长孙千一公,官名李清,讳梦戈。“博学多才,性极聪颖,读书目数行。特科进士,选授国子司。”元军“躏入圻黄土,公亦恐累及父母,遂弃官裹粮,买舟携家,南渡大冶,落户黄山”之麓,客居“武昌县洪道乡白莲堡戴家湾”(古地名,即今之鄂城市沙窝乡保团村)。元军围荆襄,南宋军民奋力抵抗。历经六年,1273年终于失守。元军侵入江南,江南百姓再次惨遭浩劫。在这次浩劫中,四世二六祖明远公丧于兵乱,年仅25岁;二一祖洪子公、二五祖容子公、成一祖雷鸣公等皆因避兵乱,而逃离他乡,杳无信音。至黎山第六世德字行时,共有二十七位先祖,而今只知其中七位,其余俱皆失散。黎山李氏家族自此骨肉分离,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全国。中国“重新出现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大统一的局面”。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元朝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实行了严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但是,社会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落业江南的先祖们,念念不忘故乡。“先人丘庐在此”,日夜思归。元世祖至元年间,德二祖、德三祖、德七祖相继迁回浠水六神港故居。重建房屋,整修田地,繁衍生息。
元朝后期,元顺帝荒淫无道,对百姓压迫剥削进一步加剧。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辛卯(1352)年八月,罗田布贩徐寿辉与麻城铁匠邹普胜领导的红巾军在蕲州起义。十月,红巾军占领浠水。并在浠水清泉寺建都、称帝,定国号“天完”。遍索有才能,有名望者,授以官。身为县衙公门的清七公与其弟清八公二祖,历陈大义而拒不受。徐、邹二人恼羞成怒,杀害二祖,烧我家园。危难之中,清七、清八二公之嫡兄清二仕英公,置其妻张氏并一儿一女被红巾军掠去而不顾,毅然将其弟清七、清八二祖遗孀赵孺人、王孺人及幼侄碧智、碧惠救出。与其父德二公一起,经蕲春逃至广济,将清八遗孀赵孺人安置在广济城外青蒿铺后,又渡江逃至江南兴国洲,将王孺人及幼侄碧智、碧惠安置在大冶湖之滨,凤山之麓,匿而居之。先祖们恐招杀身之祸,对浠水故乡之事,深藏腹中不敢透露。天长日久,清七祖支后世子孙对黎山之血祖,也就遗忘殆尽,不得而知。直至1989年,清七祖支才得以正本清源,回归黎山。在其后的岁月里,祖先们为了生存,相继迁徙。德一祖三子,其长子清一希晟祖有四子。其中一支迁至浠水团陂李家潭,该支人丁蕃衍。另外一支已远迁安徽,其余皆失派。次子清三一支,其后裔今俱不清。三子清六希白公中举人、进士,官至渭南县知县。生四子,目前除只知安徽无为、江西太平庄、湖北阳新以及浠水兰溪四支外,其余有记载的二十二支,均散居在陕西、河南、江西、安徽及湖北等地,至今尚未取得联系。德二祖四子,其长子清二祖一支,今散居蕲春、浠水与鄂州等地。目前,尚未取得联系。三子清八无出,立清二次子乾五为嗣,今仍未有所联系。次子清七、幼子清十两支人丁兴旺。清十祖支今仍主要聚居故乡六神港,人口已逾二万。德三一支之后清五,今仍散居浠水各地。德七一支清九,今主要集居浠水散花、策湖等地。此为今居于江北的几个宗支。德十六祖二子,长子奇四,讳希弼。其后世仍居江南鄂州黄山之麓,虽然当年是客居,然当今却是此地之望族,人口两万余,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地位。次子奇十二,讳佑。早年从军,以军功升为蒲圻主簿。其后世迁至关中,今亦失派。德六祖二子,长子太五,讳尧臣。为鄂州花湖胄山“军分”之祖,该宗支今族兴丁望,英才辈出。次子太六一支今失派。二、迁鄂繁衍
鄂州李氏大部分是唐代皇族后裔。“磨刀李”始祖李衜生子四:轩、辕、輧、辂,四子后裔超过五百万,鄂州四子后裔都有,李衜弟弟李術的后裔輗公有一支在庙岭落业。“三田李”始祖李汭第八世孙李珣,因迁至六神港,居于阇黎山之西,而自号“黎山居士”。在鄂州有三支:一支是奇四,讳希弼的子孙,鄂谚称“民分”;一支太五,讳尧臣的子孙,鄂谚称“军分”;一支清十祖公芳的子孙。
1、“磨刀李”支系
“磨刀李”支系是以李轩支系、李辕支系、李輧支系、李辂支系和李輗五大支系组成,五大支系入谱藉约32330人。
(1)李轩支系
李轩后裔李受武、李兴贵、李什伍、李春标、李春时、李德贵等在鄂繁衍20庄,分布在碧石渡、庙岭、葛店、东沟、太和、长港、杜山、樊口、新庙等乡镇,入谱藉约4080人
20庄:碧石渡镇虹桥村受武庄,庙岭镇大叶村岱海李,葛店镇邓平村黄金里,东沟镇沙湾村沙湾庄,庙岭镇大廖村响塘李,长港镇滨港村李家墩,东沟镇大垅村泾头前庄、泾头后庄,太和镇子坛村什伍老庄,太和镇新建村什伍新庄,樊口街办杜沟村李家寨,燕矶镇车湖村观音港,鄂城新区茅草村李家庄,长港农场富家沟,临江乡王埠村黄家咀、吴家堤,泽林镇建新村西畈庄,西山街办石山庙,杜山镇杜山村德贵宗庄,白霞山庄。
(2)李辕支系
李辕后裔李淳九、李华二、李瓒堂、李广六、李孟容等在鄂繁衍29庄,分布在泽林、燕矶、花湖、碧石渡、汀祖、杨叶、涂镇、沼山、东沟等乡镇,入谱藉约3700人。
29庄:泽林镇涂桥村李昇庄,花湖镇白龙村李继业,花湖镇刘钊村石马嘴,花湖镇东庙村李百川,花湖镇华山村华山李,碧石渡镇龙会村李家铺,燕矶镇百洪村百节洪,燕矶镇花园村婆龙庙,沙窝乡黄山村港边李,汀祖镇王边村李家堡,汀祖镇汀祖村东上境,汀祖镇丁坳村东下境,杨叶镇杨叶村老屋湾,杨叶镇杨叶村赵家洲,杨叶镇三峡村丁家湾,涂镇龟塘村龟塘庄、土桥庄、土库庄,涂镇红书村石碧潭,涂镇宅俊村士全庄、刘田庄,涂镇沙咀村李木匠,沼山镇东沟村东沟庄,沼山镇王铺村李铁铺,沼山镇永塘村李铁黄,沼山镇永塘村李正安,东沟镇刘河村上李庄、下李庄,鄂州市城区南门。
(3)李輧支系
李輧后裔李世显、李贞三、李起明等在鄂繁衍12庄,分布在汀祖、樊口、燕矶、涂镇等乡镇,入谱藉3700约人。
12庄:汀祖镇丁坳村世显上门、世显中门、世显下门、细屋厦庄,樊口大闸庄,汀祖镇丁坳村世显新屋,细屋李,桥横头细屋,汀祖镇李坳村李坳庄,燕矶镇燕矶村李家湾,燕矶镇路牌村沈家湾,涂镇花园坜村李起明庄。
(4)李辂支系
李辂后裔李秀一、李秀七、李受山、李纯阳、李庆山、李茂修、李午七、李尚仁、李尚清、李茂七、李庚一、李思善等在鄂繁衍86庄,分布在杜山、碧石渡、长港、汀祖、沙窝、新庙、泽林、东沟、华容、段店、临江、葛店、蒲团、西山街办等乡镇,入谱藉约20600人。
86庄:杜山镇先台村李家大墩,杜山镇三山村三山李,杜山镇路口村李余凌,汀祖刘显村上秀一,汀祖丁坳村下秀一,汀祖镇刘云村李秀七,汀祖镇杨王村干垅庄,汀祖镇凤凰村铁铺湾,长港镇光芒村沈家台,碧石渡镇李境村西境大屋、西境细屋、殷家湾、万李家,碧石渡镇李家边村李家边、大李二、细李二,沙窝乡草陂村钓鱼台,沙窝乡走马村海子地,沙窝乡沙窝村神塘庄,泽林镇程潮夫子岭,泽林镇银山村沙子垴,泽林镇翁垴村马头庄,东沟镇六十村六十口,东沟镇沙湾村沙湾庄,燕矶镇沙塘村沙塘李塆,燕矶镇百洪村百洪李塆、绣球地,燕矶镇马元村陈家湾,燕矶镇茨塘村桂家畈,燕矶镇映山村牛车屋,燕矶镇百洪村李时夏庄,燕矶镇坝角村张家独李湾,燕矶镇映山村田家楼,新庙镇月陂村朱李梁,新庙镇茅草村清水畈,花湖开发区梅畈庄,鄂州经济开发区周铺李家咀,临江乡德胜村德胜洲,临江乡龙潭村吕家畈,西山街办七里界村毛家垴、七里界李湾、梁家咀,西山街办华光村石山庙李湾,西山街办小桥村李上湾、李新屋、李槐山,樊口街办李余凌,凤凰街办洋澜村李下湾,鄂州市城区百子畈村李家咀,鄂州城区百子畈世纪商城杨家湾,梁子岛梁子庄。华容镇周汤村叶李村,华容镇五分村赵家咀,华容镇刘花村徐树湾、旧赵村,华容镇何庄村檀树李、汤李村,华容镇杨巷村李华驿,华容镇牌坊村刘李湾、牌坊李,华容镇韩畈村宋倪村,华容镇廖铭村后港李、打帮咀,华容镇凉亭村吴饶李,段店镇孙彭村李家岗、李上冲,段店镇庄屋村李家咀,段店镇罗湖村杨林头、李家坡、上岸李,段店镇泥矶村上李村,段店镇中塆村李四家、下岸李、祠堂李,段镇骆李村骆李庄。蒲团镇石竹岭村石竹岭,葛店镇邓平村李王塆,葛店镇岳陂村蔡家海,葛店镇田岭村新田岭,葛店镇秋千村何李高,葛店镇张袁村湖路头塆,葛店镇曹岭村上李湾,葛店镇长咀村李家寨。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