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易经》与百年国际关系理论变革与创新
(通讯员:凡小亚)7月11日下午,黄田园《易经》黄博士此次的发言论题是ForeignPolicyDecision-making,这是一篇新近在英国发表的约3000字的英文论文,阐述《易经》——我们民族独特的战略资源,全面地引入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的研究讨论,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易经》国际学“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以及“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两大国际关系学界的理论议题的回应:要,以中国新理念中国新思维,超越陈旧的国际政治逻辑《易经文明观:从易学到国际政治新思维》《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隐恶扬善的教化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易经》中的人文境界,是摆脱动物性弱肉强食的宣言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的发言题目为《“协和万邦”的逻辑层次与内在结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协和万邦”就是其中一种,在探讨“协和万邦”等类似思想的时候应该适当区分其逻辑层次与内在结构。为此,孙国柱博士借助易学的旁通原理,以相同/相通、共同/共通、共同体/共通体等社会交流中常用的词汇为例,深入分析了同与通在哲学上的意涵。简单说来,仅仅依靠同异思维看待事物还是容易陷入冲突或矛盾,在同异之辩中要引入“通”的思维。同与通两者在社会实践方法论上是有差别的,“同”需要相同点,而“通”强调相通,即使只有交点、交集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路,“通”的思维大大拓展了哲学史上同异之辩的逻辑可能性空间,“通”是一个应该受到重视的独立性哲学范畴,可以在同、异、和等概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经过对比可知,“通”的思维,更加富有共生兼容精神,它循序渐进,并不强求同一,可以在一个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空间中,寻求对话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根据事物之间共生的程度,诸如“协和万邦”等类似的共同体概念,是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的。从一定角度来讲,“同”体现了强共生关系,而“通”体现了弱共生关系。相通/相同、通识/共识、通感/同感、共通体/共同体等相关说法,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了更为明确的运用范围。
、、、、、、、、(RogerAmes)老师于7月10日上午莅临此次清华年会,并带来了题为MethodologyofStudyingHistoryandPhilosophyofIR的演讲。在7月11日稍后的年会晚宴上,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秦亚青先生亦提到relationality(关系)、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