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泻下方之温脾汤
2019-09-05 | 阅:  转:  |  分享 
  
温脾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12克,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甘草6克。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功效】:温补脾阳,攻逐冷积。

【主治】:冷积便秘。症见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解】: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为本方辩证要点,属中焦虚寒,冷积内停。脾阳不足,阴寒凝滞,气机不行,冷积结于肠中,故大便秘结,腹痛;脾主四肢,阳虚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冷积内停,故脉沉弦;久痢不止,损伤中阳,积滞不去,故见下痢赤白。便秘于下痢,症状虽然一通一闭截然不同,但在病机上都属虚中挟实,由冷积停滞不去所致。

本方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停滞的代表方剂。若纯攻冷积,恐伤中阳;若单用温补,则已成之冷积不去,故只能温补脾阳与攻下冷积并用。方中仍以附子配大黄,温里散寒,攻下冷积,为主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专温脾阳,助附子温散寒凝,为辅药。佐以人参甘温益气,培补中焦,又可防止大黄泻下太过损伤脾胃之气。甘草既可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便秘、腹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肠梗阻、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慢性痢疾、消渴、便秘等。如呕吐,加制半夏、砂仁、代赭石;腹痛,加肉桂、沉香、木香;黄疸,加茵陈、山栀;胆道蛔虫症,加当归、朴硝、槟榔、乌梅。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治疗大白鼠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能使其血中的尿素氮、肌酐量明显降低,纠正高钾、高磷、低钙血症,并使亮氨酸、缬氨酸水平上升,显著抑制尿毒症“毒素”的胍类化合物的产生,减少肾中腺嘌呤代谢产物——二羟基腺嘌呤的沉积,从而延长患数生命。

【同名方】:

《普济本事方》:温脾汤本方去人参、加桂心、厚朴构成。功效与本方略同。,主治寒重积轻,肠胃冷积,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

《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除本方外,另有两方:方1.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方2.即本方去甘草,加桂心构成。功效、主治略同,宜于寒症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

《会约医镜》:温脾汤由山药、茯苓、薏苡仁、白术、芡实、白扁豆、桔梗、甘草、砂仁、神曲、百联肉、秫米、红枣构成。功能健脾益气。主治脾虚失血。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脾汤由干姜、当归、黄柏、地榆、阿胶、茴香、石榴皮、黄莲构成。功能清热燥湿,温脾养阴。主治久痢阴虚,脾阳不振,湿热未清,下利赤白相杂,腹中?痛,里急后重。

《温病条辩》:温脾汤由草果、桂枝、生姜、茯苓、蜀漆、厚朴组成。功能温脾截疟。主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