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上七年地方课程“人与社会”教学反思木奇中学徐聪颖2018.10地方课程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 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选入地方课程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它在中 学地方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古诗词本身颇具情感性,如韵律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 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而作为地方课程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 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启发学生把握古诗词中一泻千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 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使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古 诗词将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启迪学生通过想象来体味和赏析。“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 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力!譬如:杜甫的《 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学生一般把它当作了比喻来理解,难以窥透诗人的心情。可以激发想象,在当时国灭家破、妻离子散、 颠沛流离的情景之下,诗人“危墙独夜”,说自己象一只沙鸥那样渺小,那般魂无所依、漫无目的地飘忽于天地之中,该是一种怎样凄惶的心境啊! 这种复杂的心境正是由“沙鸥”的形象具体表达出来的。而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提供想象来 源,围绕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发掘和想象,进入情境,产生共鸣,促进理解诗词的内涵,体悟到诗词的深远意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又如陶渊明的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与仰望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 进入了悠然恬淡自适的佳境。这两首古诗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几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诗作背景、诗人情调有所了解 ,并且进行想象,才能够进入情景。教学中,不宜对学生进行直接讲解,而是靠点拨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自我感悟。对于学生感悟到的内容 ,只要不违背诗人表达意图,我们就应当给以肯定和鼓励。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诵读古诗词,准确把握先人的 心境,开拓自己的思维,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相信古诗词中的情境教学好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孩子们真正能够“一辈子有用”,养成健康、高 雅的情趣和情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信念,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既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定可以看见“千树万树 梨花开”的美景!2018.1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