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馍馍大传
2019-09-26 | 阅:  转:  |  分享 
  
馍馍大传馍馍,也叫馍、馒头或者大饼,似乎很平常的食物,其实不然,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交流关系密切。传说,馒头的起源与一千七百年前的诸葛亮有关
。诸葛亮七擒孟获归来经过泸水时,阴云四起,恶浪汹涌,狂风怒号,当地人提醒诸葛亮需要祭祀。当时,蜀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祭祀要用战俘的头,
诸葛亮爱惜生民,不忍屠戮,想出用面做成人头模样祭祀。这样的人头称为“蛮首”(1)馒头最初是作为祭祀品在《晋书》也有记载:“春祀用馒
头,始列于祭祀之品”(2)然而,《事物紺珠》里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说明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书》中说朝廷太庙祭
祀时用“面起饼”。其文曰:如酵面中,令松松然。“面起饼”就是馒头。汉朝初期,霍去病三次征讨河西走廊,骠骑将军的军队没有后勤,走到哪
里就地补给,那个时候西域的主食是“胡饼,”类似今天新疆地区的“馍馍”或者“囊”。骠骑将军的军队感到很好吃,随后,中原引进胡饼。胡饼
的引进,促进中国的面食进入新时代。秦汉时期,随着面粉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饼食逐渐代替粒食,开始在中原流行,最终代替本土的粟和黍,成
为主食。(3)西晋时期,贵族生活极为奢侈,“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面食非常讲究,“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制
作蒸饼的技术已经成熟,不仅能够恰到好处地发酵,饼的花样也多了起来,同时能够很好地把握火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中记录的面食
有二十多种,有蒸饼、汤饼、胡饼、烧饼、乳饼、膏环等等。蒸饼接近今天的馒头。到了唐朝,《汇苑详注》一书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
别称也”。馒头虽然仍是祭祀品,但名称美好了,还成为观赏品,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这时候,馒头已经是朝廷上常见的食
物了。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皇帝石季龙,“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可以称之为美食家,这种饼,逐渐演化为今天的包子、月饼等。
到了宋代,馒头是大学生的标配食用品。岳珂有馒头诗:“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今年夏天,我去西宁拉萨旅行,吃了新疆风味的“
囊”,也吃了回民的“馍馍”,我认为,馒头可能还有另外的起源。现在我们日常用的数字是1234567890,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是我
们国家及全世界数学课本通用的数字。为什么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呢?是阿拉伯人传播到全世界的,但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是哪个有智慧的民族
创造的呢?是古代的印度人。在公元三千年前,阿拉伯人就展开了横跨亚飞欧三大洲的贸易与文化活动,他们接受并使用方便好用的阿拉伯数字,就
把阿拉伯数字最早传播开来,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些数字是他们创造的,就叫阿拉伯数字了。在这之前,人们用什么记数呢?中国人用的是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希腊人用的是拉丁数字。这些数字记数很麻烦。比如中国春秋战国的《老子》、《论语》等书籍的页码123页,记作一百二十三,某
个县有人口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人。如果把这些数字刻在竹简上,更不方便。希腊数字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即使这样,中国古代人仍然使用了一千
多年,到了唐朝才引进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怎样传播到中国的呢?这中间有馍馍的功劳。回族有这么一个传说:古代的一个老人,去远方谋生
意,要带上面粉、盐、佐料,还要带上锅和柴,准备工作很复杂,也限制了行走的距离。后来发现发明了馍馍的做法,方便多了,人们才可能走得更
远。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又发生在哪里?据生物学家考证,小麦在一万年前出现在肥沃的两河流域,随后在新月地带的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国种
植。从小麦的出现到发现馍馍的做法,也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人们发现了掺了水和成的面团会发酵,进而发现经过发酵的面团做成的食物更好
吃。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怎么加热把面团做成熟食?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有一个妇女蒸馍,把发酵的面团整个放在铁锅里,蒸了一早晨也没有蒸熟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一个笑话,古代的两河流域人会不会也有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呢?应该会有这种或者其它的探索吧?在拉萨,回民有一种做馍
馍的方法是,把发酵的面团揪成剂子,加上面粉揉搓成拳头大小的圆球,压扁,一批做六个这样的饼子,放在鏊子里,盖上盖子加热。鏊子下面烧煤
。加热几分钟后,拿开盖子,把面饼翻面,继续加盖加热几分钟。然后拿开盖子,挪移面饼,使它们都微微发黄,起锅,面饼就做好了。虽然没加什
么佐料,这样做成的面饼依然香气扑鼻。我买了三个,吃了三天,仍然好吃。这应该是最原始的做法。阿拉伯人或者两河流域的先民当时可能已经在
铁锅上加热,因为四五千年前的古巴比伦王国已经有了冶炼技术,有了金属,两河流域的文明比亚洲东部的文明要早一千多年。他们出现了文明繁荣
的王国,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与有产量比较高的小麦应该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原产在那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他们不会一直处于粒食状态
的。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考古证明。考古能够证明的是在4500年前,埃及人掌握了烤面包的技术,开始了烤面包(4)在两河流域,先后出现巴比
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些帝国,横跨亚非欧,疆域数千公里,官员、将士、僧侣、商人往来,吃什么?“
馍馍”!馍馍不仅携带方便,还可以保存数天,是长途跋涉的必备品。他们应该把面包的烤制技术在帝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包括中亚的一些地方。回
族流传的故事,应该是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3~公元前330年)的故事,或者罗马帝国时期的故事。阿拉伯人把馍馍传播到中亚,后来的汉
人称之为“胡饼”。中亚人加上本地的芝麻,胡饼就演变为“囊”。中国人知道世界上有“大月氏”、“大秦”的第一人是张骞,接着走这条路的
人可能是探险家、西方国家的使者、宗教传播者、商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
几种植物,但是,没有小麦!为什么没有小麦呢?难道张骞没有见到小麦?没有吃到烤面包?贸易认识到小麦的重要?不是,其实是,小麦在商周时
期已经来到中国!(5)在镐京周围栽培。直到秦汉时期,面粉加工技术才慢慢在民间发展,面饼在中原才迅速普及。小麦原产地的饼食比中国饼食
的普及至少要早2-3千年。霍去病三次征讨河西走廊,骠骑将军的军队没有后勤,走到哪里就地补给,那个时候西域的主食是“胡饼,”类似今天
新疆地区的“馍馍”或者“囊”。骠骑将军的军队感到很好吃,随后,中原引进胡饼。胡饼的引进,开启了中国的面食新时代。人类的战争,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碰撞,促进文明的交流。文明因借鉴而丰富多彩,东西方的饼食,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提高。附:丝绸之路的历史:六百年后,
唐朝僧人玄奘西行经过这条路的时候,见到的依然是黄沙漫漫,甚至把尸骨作为路标,荒凉得很,真正的东西方的贸易还没有开始。玄奘在公元64
5年返回大唐,一百年后的公元751年发生的阿拉伯帝国与唐朝的怛罗斯之战后,两国交好,中国的蚕丝、造纸术、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流行在
阿拉伯国家的文明,包括阿拉伯数字、清真食品等等也来到中国,两个文明因碰撞而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起支持作用的是“馍馍”!没有馍馍,就没有远行;没有馍馍,就没有文明的交流。(1)《事物纪原》、《三国志》均有此说法。今人据此说馒头起源于南方。(2)《晋书》卢湛(3)当代美食家王仁襄的观点(4)欧洲人类学家罗宾斯普尔的考古发现(5)考古发现,在镐京附近的垃圾填埋坑里,有2800年前的碳化小麦
献花(0)
+1
(本文系上善若水s9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