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六课《散步》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
2019-09-27 | 阅:  转:  |  分享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六课《散步》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一家三辈四口人在一次散步的经历,晕染出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文章平易朴实,蕴藏其间的亲情、人性和生命之美却使文章变得温馨隽永,耐人寻味。

2.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白沙码头》,中篇小说《诗礼人家》等。

人物评价:

莫怀戚是个思维方式很特别的作家,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作家黄济人

3.创作背景:作者曾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有两个。首先是一次真实的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当时作者正上幼儿园的儿子那句机灵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大家都很开心,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作者有一次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中西文化,美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想到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作者感慨良多,遂作此文。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



内容主题

这是一篇“小题大作”的文章,课文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生动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温馨的动人场景,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与爱的美德,也表现出中年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与选择的感慨。





写作技巧

1.以小见大,意蕴丰富

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写出两家庭中的互敬互爱,真诚的理解与信任。这美好的家庭关系与亲情友爱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富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描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如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说明母亲充分理解孙儿的愿望,却也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

3.语言朴实而隽永,简约而耐人寻味。如文中的语言描写,充满家庭生活温馨和美的情趣。这些看似浅显简单的语言却常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是需要仔细口味的。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就让母子二人的和谐温馨的生活情态跃然纸上——母亲的老弱与顺从,儿子的诚恳与孝心,展现无遗。文中还有不少浅近的短句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思考。



关键字词

信服xìnfú:相信佩服。

分歧fēnqí:差别;不相一致的地方;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取决qǔ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一霎时yí?shàshí: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儿

两全liǎngquán:指顾全双方或两方面;于两方面皆无损害。

委屈wěiqu: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责而心里难过。②使人受到委屈。③不好的、不公平的待遇。

粼粼línlín:形容水流清、闪亮的样子。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散(sàn)步散(sàn)落

B.劳累(lèi)果实累累(lěi)

C.强(qiáng)壮勉强(qiǎng)

D.重(zhòng)量重(chóng)复

2.下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溜来liū田埂jīng 拆chāi散

B.咯咯gē 粗犷guǎng 熬áo过

C.分歧qí 霎chà时 咩咩miē

D.揣chuǎi摩 吟lín唱 散sàn步

3.下列词语中字形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波光鳞鳞初春信服(相信并佩服)

B.各得其所脑瓜熬(忍受,艰苦支持)

C.两全其美取决取决(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D.委曲求全一霎时拆散(使家庭、集体的成员,或者成套的东西分散)

4.品读课文。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改了主意,要走小路是出于()

A.看到了小路那边的美丽风景,想走近看看。

B.想让儿子不必为难,孙儿也可以开心。

C.拗(niù)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无限宠爱,乃至溺爱。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妻子是中年人,家庭、工作负担很重,必须勉力支撑。

B.“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身体素质渐渐下降,觉得力不从心。

C.“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D.“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背负着家庭的希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3)试简析结尾句中“慢慢”“稳稳”和“整个世界”的表达效果。

(4)文中反复提醒小路那边的菜花、桑树和鱼塘等景物,有什么作用??

5.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一种有趣的用词技巧。比如,文中面对“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时,“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种技巧与哪种写作手法类似?有什么好处?

6.课外阅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这是一首 (体裁)。

其中表现诗人离家之远的句子是“ ”;

点明家书之短的句子是“”。

直写家书内容的诗句是:“。”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是写家乡亲人对诗人的思念,还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应为果实累累(léi)

2.B

3.A

4.(1)B。(2)C。(3)“慢慢”和“稳稳”,体现了母子之间的关爱和呵护;“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经过去;一方面指孩子,代表着未来。“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深知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和妻子心中对家庭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4)“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小路那边的美景蕴含着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烘托了我们一家和谐美好的亲情。这些美景反复出现,不仅营造了温馨和美的氛围,还形成前后的照应,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

5.以小见大。例句中的大词小用,把家庭小事说得似乎非常重大,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暗示出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生动而耐人寻味。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刻的意蕴,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6.(1)五言绝句(2)江水三千里(3)家书十五行(4)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此空只填“只道早还乡”亦可)(5)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家人在来信中只说让诗人早日还乡,表现的是家人的对诗人的思念;但远在异乡的诗人,读到这样的家书,一定也会深深地思念家人,渴望回到家人身边。





和语文在一起 七(上)课内资料汇编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