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阳痿,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
皮肤过敏者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虚证,寒证,如慢性腹泻,寒性腰痛,腿痛,急性腹痛等。
热证及眼周围,鼻尖,高血压患者的头部。
四、操作方法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二)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三)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五)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六)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七)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四、操作方法
(一)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三)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软组织损伤,关节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肢体循环障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神经痛,肌肉萎缩等。
急性传染病,皮肤化脓性炎症,烧伤,静脉炎,严重出血倾向。
四、操作方法
(一)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二)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三)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四)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红外线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阴证者。
二、禁忌症
中医辨证属于阳证者慎用。
三、操作方法:
1、治前应疗先检查灯头、灯罩是否固定好。
2、治疗前检查皮肤是否有疤痕及知觉障碍,防止烫伤。
3、根据医嘱选好治疗种类,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治疗过程中以舒适温热感为宜,如过热、头晕,及时告诉医务人员,调整灯距,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
4、红外线灯一般应固定在距离患部20-60cm的斜上方或旁边,可根据灯的大小和患者的感觉随时调整。
5、治疗完毕关闭机器,检查皮肤,拭去局部汗水,休息片刻再离开。
四、注意事项:
1、皮肤感觉障碍、疤痕、植皮部位、缺血肢体治疗时应特别小心并经常询问,观察局部反应,以防烫伤。
2、治疗时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碰触灯具引起烫伤,如感觉不适立即报告。
3、治疗时应避免直接辐射眼部,必要时用浸水棉花或纱布遮盖。
4、在治疗过程中如有疲乏无力、睡眠不好、头晕等情况应停止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法。
5、床边患者治疗应由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不应由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操作治疗。治疗前后由工作人员负责检查被治疗局部的皮肤状况。
电脑中频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二、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三、操作方法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操作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一、适应症?1、软组织损伤——韧带、肌肉、软组织扭挫伤、肌肉劳损;
?2、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
?3、关节痛——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4、慢性支管炎,慢性盆腔炎;
?5、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
?6、神经痛。
二、禁忌症
目前磁疗法尚无绝对禁忌证,但对以下情况可不用或慎用,如严重的心、肺、肝及血液疾病,体质极度衰弱,副作用明显者或孕妇的下腹部。
三、操作方法
1、磁疗机的机头直接对准患区或穴位,使磁头的开放面与治疗部分充分接触。
2、根据治疗需要调整磁疗的强度。
3、调整治疗时间,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4、结束治疗将磁头取下。
?四、注意事项
1、掌握好剂量
2、正确使用磁头,磁头不要相互碰击
3、注意不良反应。治疗后如血压波动、头晕、恶心、嗜睡或严重失眠应停止治疗。
4、白细胞较低的患者定期做白细胞检查。
5、磁疗时不要带机械手表、手机、磁卡,以免损坏。
6、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慎用。
?
牵引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二、禁忌症
恶性肿瘤、结核、骨折、脊髓压迫症、突出的椎间盘碎裂、急性损伤、严重的骨质疏松、颈椎病术后、腰椎感染、腹疝、动脉瘤、严重痔疮、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等。
三、操作方法
1、检查传感器,电机及电源线连接是否良好。牵引绳是否在滑轮槽内。活动床板是否固定好,整理好牵引带。
2、打开电源预热1分钟。按下回退键,使电机丝杆回退到工作初始状态。
3、根据病人治疗情况,选择绑扎带或其他固定方法,收紧牵引带。松开活动床板固定。
4、初步设定牵引力。牵引力设置:颈部4-6公斤起,一般不超过9公斤;腰部一般牵引力为体重之1/2为上限。根据疗程、体重、疾病以及身体状况酌加减。
5、选择治疗方法:连续或间歇。
6、如时间需要修订,安设定键分别设定时间。
7、按启动键,牵引开始,计时及自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进入治疗状态。
8、在牵引治疗中:1)、可随时调整牵引力或时间。2)、需停止治疗后才可重新调整牵引力或时间。
9、治疗时间到蜂鸣器提示,电机自动回退,到位停止后,活动床板固定,松开绑扎带,嘱病人平躺5分钟后慢慢起床。
四、注意事项牵引中有头晕等不良反应时应中止牵引,平卧休息。牵引时有牙痛者,在上下齿间咬上一块小纱布。与其他物理治疗并用,如超短波,温热疗法等,应在牵引前进行,以使肌肉弛缓。为保持腰前弯姿势,在小腿下放一个。运动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操作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和步行。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情况,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上肢功能训练(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注意要确保患者为腕掌关节活动而不只是掌指关节活动。之后,可让患者练习在旋前位用拇指和其他各个手指捡起各种小物体,然后前臂旋后,再旋前放入另一碗中,以进一步训练操纵物体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用拇指指腹抓握物体而不是用拇指内侧缘抓握。为增加难度,患者可练习用五指抓握塑料杯杯口边缘但不使杯子形状发生改变的动作,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抓握塑料杯向各个方向移动,注意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不能让杯子滑落。为了有效使用手的功能,需要准确地控制肩、肘、腕关节。可采用增加上肢活动复杂性的训练,如:训练上肢整体控制手的活动能力;练习从自己对侧肩上拿取小物品;前伸拿取或接触某一物体;向后伸展上肢抓握和放下某一物体;训练使用餐具等。.口面部功能训练(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作。)等。也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坐位是吞咽和进食最有效的姿势。(2)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与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以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必要时,在患者进餐前训练其吞咽功能;在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或其它活动时要监督其面部表情,保持闭嘴,改善其口面部的控制和外形等。上述口面部功能问题如能早期处理,一般会很快恢复。????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转向健侧的困难为:①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困难;②不适当的代偿活动为用健手将自己拉起。从侧卧坐起可能发生的代偿为:①旋转及前屈颈部或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侧屈颈和躯干;②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动作包括:①转向侧卧位;②颈的旋转和屈曲;③髋和膝屈曲;④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⑤躯干旋转。从侧卧位坐起的动作包括:①颈和躯干侧屈;②外展下面的臂;③由健侧腿钩提患腿向床边放下。训练步骤:①训练颈侧屈:治疗师帮助患者从枕头抬起头,再自行回到枕头上,做颈侧屈肌群的离心性收缩;②帮助患者床边坐起:治疗师帮助患者坐起时,患者颈侧屈,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肩上,另一手推患者的骨盆,并尽可能把患者的腿部移至床边;③帮助患者躺下:患者从坐位侧移体重到健侧前臂上,当患者提起双腿放在床上时,其颈部向相反方向侧屈,然后让自己低下身体呈侧屈。.从侧卧坐起训练(1)让患者颈侧屈,同时治疗师一手放其肩下,另手推其骨盆,患者用健手作杠杆。帮患者躺下时,让患者将体重侧移于健侧臂上;提双腿放在床上时,让其向相反方向侧移头,然后侧卧下。(2)训练移到日常生活中:只要病情允许,应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坐起动作,这对中枢神经系统是良好刺激,可预防抑郁症,有助于增加口面部的控制功能、增加膀胱的控制功能、增加视觉输入及便于交流。坐起时要坚持上述正确方法,防止替代动作。坐起时用枕头支持其患臂。患者必须卧床时,要帮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坐位平衡训练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患者坐位,双手放在大腿上,向一侧转动头部和躯干以使视线通过该侧肩膀上方向后,然后还原到中立位,再向另一侧重复此动作。患者坐位,让患者向前伸展患侧上肢触摸某一物品,然后再练习向前下方地面及向两侧方伸展患侧上肢。每次动作后都回到直立坐位。治疗师在必要时帮助支持患侧上肢。增加练习的复杂性坐位,让患者从侧下方地面拾起一件物品。坐位,让患者用双手拾起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子,双手向前拿起桌上一件物品,再向后伸手取一件物品。日常生活中的训练经常练习将重心在两侧臀部交替转移。要练习站立。如果患侧上肢松弛无力,应用桌子支持患侧上肢,以便能够阅读和做其他活动。患者可以按照日程安排表进行练习。.站起与坐下训练(1)练习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患者坐位,双足平踏地面,双足间距不能过大,通过屈髋伴伸展颈部和躯干来练躯干前倾,同时重心前移,注意患者双足,使其充分着地。(2)练习站起。让患者肩和膝前移,练习站立。治疗师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患足充分着地,如果患者很弱或体重过重,需要两人帮其站立,分别扶肩和扶膝,方法同上;此外,坐较高椅子练习站起和坐下都比较容易,可改善对站立的控制。(3)练习坐下。治疗师帮助患者前移肩和膝,让患者向下、向后移动臀部并坐下。(4)增加难度。开始阶段可让患者双上肢向前放在桌子上来练习抬高臀部和前移肩部,可用较高椅子来练习。以后可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子、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站起,交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5)注意练习的连续性,即其他时间也要按治疗中学习的站立与坐下要点去做。要为患者安排平时的练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次数等。????7.站立平衡训练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双足分开5~10cm,以使双腿垂直。双肩垂直于双髋上,双髋在双踝之前。此对线使患者能来回移动和有效工作。髋膝伸展,躯干直立。双肩水平位,头中立位。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仰卧位,患腿置于床边,患足踩地,患者练习小范围的髋伸展。站立位,双足负重,髋前伸。(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坐位,支持和伸展膝关节,练习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并尽可能坚持一定长的时间,然后放松。坐位,治疗师用手托住患膝呈伸展位,然后将手移开,嘱患者不让患腿落到地上或让其慢慢下落。????(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10cm左右,嘱患者看天花板。要注意髋、踝前移。患者站立位,向一侧转头,同时躯干也向该侧后转,然后还原到中立位,以同样方法再完成另一侧运动。患者站立位,患侧上肢分别伸向前方、侧方及后方从桌子上取物品。患者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用健腿向前迈一步,然后还原到中立体,再向后退一步。患者靠墙站,双足跟间距约10cm,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嘱患者做重心前后移转的动作。重心后移时,令其双踝背屈。治疗师站在患者前予以一定帮助和保护。(6)增加难度治疗师从不同方向将球抛给患者,让患者分别向前、向侧、向下伸手去接抛来的球或向前迈一步去接球;用一手或双手从地上拾起大小不同的物体;用健腿或患腿向不同方向迈步(前、后、左、右),以及练习跨过物体等。(7)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可在治疗以外时间练习,但要给患者以书面指导,以便患者能监测自己的练习。特别要患者注意站姿及患腿负重。可以练习靠桌子站,可用家用磅秤放在地上,两足分别站在两个磅秤上以确保患腿负重,另外,站立和坐下要结合起来进行。.行走训练(1)站立期:①训练在整个站立期伸髋。卧位抬患侧臀部以引出伸肌活动;站位,髋正确对线,患者练习用健腿向前及向后迈步,并保持患侧伸髋;②训练站立相膝控制;取坐位,伸膝,治疗师从跟部向膝部加压,通过0°~15°屈膝和伸膝练习肌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保持膝关节伸展练习等长收缩,以改善股四头肌对膝部控制;患肢负重,健腿向前,向后迈步同时将重心移至健腿,伸患膝。在负重不多的情况下练习小范围的膝屈伸控制。用健腿在8cm高的台阶迈上、迈下。保证迈健腿时患髋始终伸展;患腿踏台阶上,用健腿前移重心并迈上台阶,再迈回,然后过渡到迈过台阶。③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取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至另一脚。治疗师用手控制其移动范围在2.5cm左右;练习侧行;先将重心移到健腿,再迈患腿,然后健腿合拢,再迈下一步。(2)摆动期:①练习摆动初期屈膝:俯卧位,治疗师屈曲患者膝关节,并使之<90°,通过小范围屈伸活动来练习屈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范围并计算时间,使在各个角度都得到良好控制,要求患者不能屈髋。取站立位,治疗师帮患者微屈膝,让其练习离心和向心收缩控制。但不要屈膝太多,以免绷紧股直肌而引起屈髋;用患腿向前迈步,治疗师帮助控制最初的屈膝。前迈时确保伸髋;向后退时,治疗师指导屈膝及足背屈;②训练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者的患腿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患者前移其体重至足跟。(3)行走练习:患者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如患腿迈步有困难,治疗师可用自己的腿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情况,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4)增加难度:让患者到有人群和物体移动的公共环境进行练习。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时同时做其他活动,如和别人说话,拿着东西等;改变行走速度;在繁忙的走廊中行走;出入电梯等。(5)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使用平行杠、三足杖等要适当,因其只能暂时解决患者的平衡,但破坏了平衡控制的正确反馈。使用夹板或短腿矫形器也会妨碍足的背屈及跖屈。注意事项1.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再学习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掌握学习时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避免给肌肉有学习错误活动的机会。.在训练的早期,应使患者保持注意力集中。.治疗师应了解应用运动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肌力,而是为了增加运动的控制能力。????5.要注重训练与日常生活功能相联系的特殊作业,要模仿真正的生活条件,训练要按正确的顺序进行。.注意要训练的不是某种运动模式,而是有现实意义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充分利用反馈,视、听和言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训练要循序渐进,制定的目标符合要患者的现状,训练过程中应多给以患者鼓励,不要使患者丧失自信心。.训练的运动强度要适当,以防患者产生疲劳。作业适应症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尤其是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如儿童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截肢后、骨关节损伤后、手部损伤、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后、关节疾患等。
禁忌症????无特殊禁忌证操作?
1.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功能情况进行评定。(1)上肢情况评定:包括关节运动范围、肌力、动作协调性、感觉、肌张力、耐力、有无异常运动。按左上肢、右上肢、两侧上肢共用的次序分别进行评定。(2)躯干及下肢功能情况评定:包括平衡能力、坐位和站位耐力、感觉、肌张力、行走、步态等。.根据评定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确定治疗目标,如增大关节运动范围、增强肌力、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改善手的灵巧性、提高肌肉运动的耐力和改善对运动的调控等。.康复医师或作业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功能情况和治疗目标进行作业分析。(1)作业活动的技能成分分析:包括运动、感觉、智能、心理、社交等方面。(2)患者的功能状况分析:包括患者的姿势与体位、关节运动方向和活动范围、肌肉收缩的方式、抵抗负荷、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和作业活动分析情况,选择适合患者功能的治疗性作业活动。例如:(1)脊柱伸展、旋转、侧屈运动:可选择传球等活动。(2)肩肘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插板、砂磨、篮球运动等活动。(3)肩外展内收功能训练:可选择油彩、书法(写大字)、绘画、绕经纬线等活动。(4)手腕活动训练:可选择油彩、乒乓球、绘画等活动。(5)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可选择书法、插板、健身球运动、结绳、下棋等活动。(6)髋膝屈伸功能训练:可选择自行车运动、上下楼梯等活动。(7)足踝活动训练:可选择自行车运动等活动。.确定作业训练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间歇次数。一般活动量由小量逐渐到大量。活动时间和间歇次数根据患者的体能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定。.实施功能性作业训练(以插板训练为例)。(1)肩前屈: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尽最大可能肩前屈,拔除最远的插栓。(2)肩外展: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患侧对插板,肩外展时拔除最远的插栓。(3)肩后伸:桌式或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不转身,肩后伸)放进身后的盒子中。(4)肩旋转:墙式插板,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对插板,将拔除的插栓从颈后(外旋)或腰后(内旋)递给另一只手,然后放进盒中。(5)肩上举:墙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拔除最上一排的插栓。(6)肘屈伸: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伸肘拔除最远的插栓,然后放进身前的盒中。(7)腕运动:桌式插板,患者坐位,面对插板,固定前臂,手抓住插栓,腕背伸拔除(腕屈曲插进)插栓。.结果评定。通过评定,了解治疗效果,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需调整治疗方案,决定患者是否结束治疗。?????注意事项??1.选择功能性作业活动时要注意考虑患者的运动功能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生活技能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兴趣等因素。.功能性治疗活动是经过改良的、有一定治疗目标的、对患者身体功能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患者本人参加的、符合患者兴趣的、活动量可调节的活动,不符合这些特点的活动不宜作为功能性作业治疗活动。.功能性作业训练可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也可在家自行练习?构音障碍脑血管病或脑外伤等所致麻痹性构音障碍。
无特殊禁忌证。操作.构音及相关障碍的评价与分析。.选择训练课题(1)重度障碍者:呼吸训练、下颌训练、舌训练、唇训练、软腭训练、简单发音训练、交流辅助系统的应用。(2)中度障碍者:呼吸训练、舌训练、唇训练、软腭训练、发音训练。(3)轻度障碍者:语调练习、会话练习。????3.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1)训练前准备调整坐姿:尽可能取端坐位(踝90°,膝90°,髋90°)。松弛训练:颈肌放松,全身放松(2)呼吸训练坐位: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双手置于患者第11、12肋部,令其自然呼吸,在呼气终了时治疗师予以适当挤压,将残留呼气挤压出。仰卧位:治疗师站在患者的一侧,方法基本同①,挤压时要向上推、向内收。(3)下颌运动功能训练被动训练下颌关节被动上抬、下拉的运动训练。????②主动训练。(4)口唇运动功能训练:可根据患者水平进行被动(压舌板、冰刺激)、主动或抗阻(压舌板)训练。口唇闭合:双唇夹住吸管或压舌板,逐渐延长保持时间。口唇张大。噘嘴-呲牙:双唇尽量向前噘起,然后尽量外展唇角做呲牙状,反复交替运动。鼓腮:鼓腮数秒,然后突然呼出。(5)舌运动功能训练:可根据患者水平进行被动(压舌板、冰刺激)、主动或抗阻(压舌板)训练。舌伸缩:先做舌外伸训练,然后做舌伸缩交替训练。?②舌尖上抬-下拉:在舌外伸的基础上,进行舌尖向上、向下的反复交替运动。舌左右运动:在舌外伸的基础上,进行舌尖向左、向右的反复交替运动。舌环行运动:舌尖沿上、下齿龈做环行运动。(6)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软腭训练)鼻吸气-口呼气:由鼻深吸气,鼓腮维持数秒,然后呼出。吹气:吹吸管、吹乒乓球、吹喇叭、吹哨子、吹奏乐器、吹蜡烛、吹气球、吹羽毛、吹纸张。推撑”练习:患者在两手掌向下、向上、相对推,同时发出“啊”音。发声训练:反复发“a-a-a”音,每次发音后停顿3~5s,辅音-元音组合练习,如重复“pa-da”或“ci-chi”,鼻音-非鼻音组合练习,如“ma-ni”,舌后部音练习:如“ga-gei。软腭抬高:用力叹气或打哈欠,用冰块或细软毛刷直接刺激软腭。用压舌板辅助软腭抬高。.发音训练音量训练。构音点不同音的组合训练:如“pa-da-ka”等。构音点相同音的组合训练:如“ba-ma-pa”等。无意义音节组合训练:如“ha-hu”、“mi-ki”等。有意义音节组合训练:将患者由问题的音组合入有意义音节(单词)中,如“m”音有问题时,用“妈妈、棉帽、千里马、开门红”等组合练习。句子水平的组合训练:利用诗歌、儿歌、短文、会话等练习。言语代偿交流方法训练:重度患者可依据现有的语言及非语言水平,选择交流板[图画和(或)文字]、交流手册或电脑等进行言语代偿或补充,以助交流。方法参见“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交流能力训练”。1.训练场所:基本同言语评定时的要求。.训练前准备:每次训练前应根据患者的评价及上次训练的反应,制定具体训练计划。预先准备好训练用品,应尽量减少患者视野范围的杂乱及不必要的物品。.训练时间:每周3~5日(慢性期每周1~3日),1~2次/d,每次30~60min,耐受力差者也可从15~20min开始。.治疗师的态度(1)充分理解患者。(2)尊重患者人格。(3)让患者对自身障碍有正确的认识。????(4)注意正面引导,避免直接否定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训练欲望。
吞咽障碍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肌病等引起运动功能异常、无解剖结构改变的吞咽障碍——功能性吞咽障碍(或称神经性吞咽障碍)。
禁忌症???1.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2.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器械及耗材:呼吸训练用具(火柴、蜡烛、吸管等)、消毒大小棉棒、压舌板、消毒纱布、乳胶手套、手电筒、各种容器、餐具、保温瓶、特型杯、粘稠剂、口形矫正镜(可供两人并排使用)、节拍器、秒表、消毒器械等。?
操作
无论何种疾病导致的功能异常,均可分为残损、残疾、残障三个层次,可针对三个层次分别采取治疗、代偿、适应的康复方法。对于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是促进功能的恢复,比如通过吞咽肌训练提高吞咽肌的肌力及协调性的治疗;代偿的目的是采取一定的头位或吞咽策略来减少误吸的发生,促进食物的摄取。一般情况下会同时采取各种层次的康复方法。
1、口唇闭合不全:①指尖叩击、冰块击打唇周。②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③抗阻力下紧闭嘴唇;④吸管吹泡泡活动。
2、流涎:冰块刺激、按摩患侧皮肤。
3、颊肌能力低下:冰块或刷子刺激颈部、颊部。
4、舌肌功能差:①舌做水平、后缩、侧方主动运动;②用勺子或压舌板在各个方向上给以阻力,使之做抗阻运动。
5、下颌肌痉挛的训练方法:①牵张方法:小心将软硬适中的物体插入患者切齿间令其咬住,逐渐牵张下颌关节使其张口,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②轻柔按摩咬肌,可降低肌紧张;③训练下颌的运动,如用力咬住臼齿,或开口时给以最大阻力。
6、鼻咽闭合不全: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群伸展2~3秒,然后在颌下施加阻力,嘱患者边低头边发辅音“g,k,ch”的发音训练。
7、咽反射差:①用冰块刺激、按摩咽喉部;②用假声发声训练;③舌控制法:将舌尖放在门齿之间做吞咽动作;④空吞咽训练。
8、声门关闭不全:①鼓励患者做清嗓动作;②练习发元音声母“a”,尽量发长音,重复数次,屏气5秒后咳嗽;③声门内收练习;④声门上吞咽。
9、吞咽延迟/吞咽反射触发障碍:①咽部冷刺激如冰喉镜刺激上腭弓基底部;②颈部前屈(neckflexion);③促进吞咽反射手法: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诱发吞咽反射,即用手指沿着甲状软骨到下颌缘之间的皮肤上下摩擦;④用匙挤压舌体,或匙放入口内将食物倾出并有力下压舌体;⑤患者吸气时闭口、吐气时开口伸舌呈爆破状,增加对咽部肌肉的刺激,利于吞咽反射触发;⑥增加食物粘度;⑦美味可口的食物、视觉刺激及酸性食物均可增加唾液分泌,帮助激活吞咽反射。
10、喉上提差:①训练关闭声门;②牵张和促通舌体上部肌肉:a伸展头颈部,施阻力于颏部持续5秒,以促进低头的出现,利于吞咽;b舌体背伸抵于软腭;c用假声发声上提喉部;d吸吮吸气;③门德尔松方法:让病人在吞咽中自己感觉喉的提升,尽量延长喉在最大提升位置的时间;④声门上吞咽:病人吸气,摒住呼吸,然后吞咽,吞咽结束后紧接着自主咳嗽。
11、咽肌无力/咽部食物滞留/咽蠕动减弱/咽吞咽减弱:①吞咽动作之后发“Hawk”音,最后的K音加强,也就是改良的Valsalva动作(K音加重并持续几秒钟);②重复吞咽;③改变食物粘度;④反复吞咽;⑤咽肌训练。
12、单侧咽肌麻痹:采用头转向患侧的方法能增加环咽肌打开的前后径及食物通过量。
13、将进入气道的食物去除:①随意性咳嗽;②声门上吞咽。
14、吞咽前误吸:可采用下颌回缩方法(chin-tuck)减少误吸。
15、吞咽前、中误吸者:声门上吞咽。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