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一、阴阳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 、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 ,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 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https://baike.baidu.com/i tem/%E8%80%81%E5%AD%90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https://baike.baidu.com/ite m/%E6%98%93%E4%BC%A0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98%93%E7%BB%8F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 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 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二、五行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 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 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 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三、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https://baike. baidu.com/item/%E7%81%AB%E5%85%8B%E9%87%91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四、天干、地支 与阴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阳天干:甲、丙、戊、庚、壬阴天干:乙、丁、己、辛、癸地支: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五、五行与干支时空关系属性方位 天干地支时令木东方甲乙寅卯春火南方丙丁巳午夏土中央戊己辰未戌丑长夏金西方庚辛申酉秋水北方壬癸亥子冬六、二十四节气正月寅月:htt ps://baike.baidu.com/item/%E7%AB%8B%E6%98%A5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 aike.baidu.com/item/%E9%9B%A8%E6%B0%B4雨水到https://baike.baidu.com/ item/%E6%83%8A%E8%9B%B0/9428惊蛰止。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aike.b aidu.com/item/%E6%98%A5%E5%88%86春分到清明止。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https ://baike.baidu.com/item/%E7%AB%8B%E5%A4%8F立夏止。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 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8F%E6%BB%A1小满到芒种止。五月https://b aike.baidu.com/item/%E5%8D%88%E6%9C%88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aik e.baidu.com/item/%E5%A4%8F%E8%87%B3夏至到https://baike.baidu.com/ite m/%E5%B0%8F%E6%9A%91小暑止。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aike.baidu.com /item/%E5%A4%A7%E6%9A%91大暑到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8B %E7%A7%8B立秋止。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https://baike.baidu.com/item/%E 7%99%BD%E9%9C%B2白露止。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aike.baidu.com/ite m/%E7%A7%8B%E5%88%86秋分到寒露止。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https://baike.bai du.com/item/%E7%AB%8B%E5%86%AC立冬止。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十一月子月 :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AC%E8%87%B3冬至到小寒止。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