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2019-10-09 | 阅:  转:  |  分享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7题,每题2分,共34分)

1.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2.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8m/s B.9m/s C.10m/s D.11m/s

3.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5.37cm,5.36cm,5.36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

A.5.3633cm B.5.363cm C.5.36cm D.5.36333cm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5.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6.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7.下列四个句子: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引吭高歌;她是唱高音的;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 B. C. D.

8.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9.《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10.妈妈买瓷碗时常把两只瓷碗轻轻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瓷碗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11.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A.3:2 B.5:3 C.5:8 D.9:10

12.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先升华后凝华 B.凝固 C.凝华 D.升华

1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1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14.如图中,能表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15.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16.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得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A.27 B.25 C.31 D.50

17.下列现象或做法中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二、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26分)

18.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丙图是某个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图(a)、图(b)中能正确反映沸腾现象的是图

(5)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19.如图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图象并回答:

(1)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固体的熔点为.

(2)这种物质属于.(“晶体”或“非晶体”)

(3)图中AB段表示物质处于状态,BC段表示物质处于状态,CD段表示物质处于状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分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20.1.2m=μm,2.5mm=nm,15m/s=km/h.

2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长度为cm.



22.二胡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拉二胡时,由于琴弦的而发出声音,人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传来的.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不同.

23.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考虑:在摩托车上加消声器,这是在减弱噪声;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减弱噪声;在工厂的工人戴噪声耳罩,这是在减弱噪声.

24.液体气化的两种方式:一,二.

25.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高”、“不变”、“降低”或“可能升高”).

26.初春的早晨会看到大量的露水,露水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吸收/放出)热量.

27.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由于液化形成的是.

28.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

29.一人站在两山之间喊一声经2秒听到回声,再经1秒听到第二次回声,当时的气温为1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则两山之间的距离是m.



四、简答题

30.农民们晒稻谷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稻谷摊开来?

31.干冰升华吸热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五、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共8分)

32.在汽车行驶的正前面有一座山崖,现在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4秒后司机听到回声,求:

(1)4秒内汽车前进了多少米?

(2)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有多少米?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永州市李达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题,每题2分,共34分)

1.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方向为直线的运动,反映在频闪摄影中就是相同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均相同.

【解答】解:读图可知,只有A图是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运动的距离均相同,而B图是做加速运动,C图是做减速运动,D图则是先加速后减速,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2.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8m/s B.9m/s C.10m/s D.11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百米赛跑的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

运动员的平均速度===10m/s;

故选C.



3.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5.37cm,5.36cm,5.36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

A.5.3633cm B.5.363cm C.5.36cm D.5.36333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题目中测量了木块的长度三次,求出平均值即可.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

木块的长度的平均值为L===5.3633cm5.36cm.

故选C.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长,甲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由甲先到达终点,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B、两图的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错误;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5.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时,物体是静止的.分析游客相当于船舱、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是否变化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解:(1)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船舱位置不变,所以说游客相当于船舱是静止的.

(2)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当于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它们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

故选A.



6.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抽气后,罩内变成真空,无法传声.但真空并不影响电铃的振动,声音还会产生.

故选B.



7.下列四个句子: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引吭高歌;她是唱高音的;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 B. C. D.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歌曲调子太高,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

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所以“高”字指音调的是;

故选C.



8.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考点】声音的产生.

【分析】解答本题要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解答】解:手拨琴弦,琴弦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所以声源是琴弦.

故选D.



9.《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介于二者之间.

【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10.妈妈买瓷碗时常把两只瓷碗轻轻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瓷碗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量

【考点】音色.

【分析】“听声辨人”、“听声辨物”靠的都是音色,可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通过听两个瓷碗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瓷碗的好坏,主要靠的是它们的音色不同;

故选C.



11.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A.3:2 B.5:3 C.5:8 D.9:10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甲、乙两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之比.

【解答】解:

s甲:s乙=6:5,t甲:t乙=4:3,

根据v=可得:

==×=×=×=.

故选D.



12.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先升华后凝华 B.凝固 C.凝华 D.升华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升华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答】解:家用电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灯丝中的钨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泡内壁,在灯的内壁上又凝华,即物态变化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

故选A.



1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1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当物体间有温度差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当温度低于0时,水会结冰.

【解答】解:在0的环境中,当把﹣10的冰投入0的水中后,热量会从0的水传递给﹣10的冰,0的水放出热量会凝固成冰块,﹣10的冰温度升高不会超过0,所以不会熔化,所以冰的质量会增加.

故选C.



14.如图中,能表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分析】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电吹风吹头发,加快了头发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

B、用扫帚把积水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

C、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提高了粮食的温度,加快了蒸发;不合题意;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减慢了空气流动,同时降低了温度,减慢了蒸发.符合题意.

故选D.



16.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6,用此温度计测得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A.27 B.25 C.31 D.50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此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温度计插入水中显示温度是27,距离4有(27﹣4)个小格,求出这些小格表示的温度,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解答】解:

由题可知,不准的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用此温度计测得液体的温度是27,则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27﹣4)=25.

故选B.



17.下列现象或做法中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考点】声与信息.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26分)

18.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多或初温太低等.

(4)丙图是某个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图(a)、图(b)中能正确反映沸腾现象的是图a

(5)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是否加盖、酒精度火焰大小等;

(4)掌握沸腾时与沸腾前现象的区别: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

(5)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解答】解:(1)实验室中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甲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3)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以用初温较高的水开始加热;也可能是水量太多,可以减小水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使烧杯未加盖等;

(4)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所以a图是沸腾时的情况;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减小,所以b图是沸腾前的情况.

(5)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2)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3)水的质量太多或初温太低等;(4)a;(5)见上图.



19.如图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图象并回答:

(1)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5,固体的熔点为0.

(2)这种物质属于晶体.(“晶体”或“非晶体”)

(3)图中AB段表示物质处于固状态,BC段表示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表示物质处于液体状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4分钟.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晶体在熔化前处于固态,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

【解答】解:(1)由图可知,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5,从第2分钟到6分钟,固体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固体的熔点为0;

(2)由图知,从第2分钟到6分钟,固体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是晶体,且熔点为0;

(3)图中AB段物质还没有熔化,处于固态;BC段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CD段已经熔化完毕,处于液态,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6min﹣2min=4min.

故答案为:(1)﹣5;0;(2)晶体;(3)固;固液共存;液体;4.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20.1.2m=1.2106μm,2.5mm=2.5106nm,15m/s=54km/h.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本题根据长度和速度的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解:

1m=106μm,1.2m=1.2×106μm;

1mm=106nm,2.5mm=2.5×106nm;

1m/s=3.6km/h,15m/s=15×3.6km/h=54km/h.

故答案为:1.2106;2.5106;54.



2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01cm,物体长度为1.60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时一定要认清它们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这样才能进行正确测量.

【解答】解: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01cm,该木块左边对应的刻度是6.00cm,右边对应的刻度是7.60cm,该木块长度=7.60cm﹣6.00cm=1.60cm;

故答案为:0.01cm;1.60.



22.二胡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拉二胡时,由于琴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人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同物质的特征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会不同.

【解答】解:琴弦振动时会发出美妙的音乐,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

二胡和小提琴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的乐器;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



23.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考虑:在摩托车上加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工厂的工人戴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噪声的产生防治噪声,即在声源处减小噪声;

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戴耳罩是在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24.液体气化的两种方式:一蒸发,二沸腾.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

【解答】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一是蒸发,二是沸腾.

故答案为:蒸发;沸腾.



25.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降低”或“可能升高”).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1)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沸腾的条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保持在沸点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不变.



26.初春的早晨会看到大量的露水,露水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放出(吸收/放出)热量.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根据液化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解释.

【解答】解:初春的早晨,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珠,形成露水.

故答案为:液化,放出.



27.雨、雪、霜、露都是水的不同状态,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属于凝华的是霜、雪.由于液化形成的是露、雨.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液化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雨、露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雪、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故答案为:霜、雪;露、雨.



28.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每个人说话声带都会振动发出声音,但由于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29.一人站在两山之间喊一声经2秒听到回声,再经1秒听到第二次回声,当时的气温为1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则两山之间的距离是85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出声音传到较近、较远的山崖的时间(单程时间),二者相加得出声音传到两边山崖用的总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就可算出两山崖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传到较近的山崖的时间:

t1=×2s=1s,

声音传到较远的山崖的时间:

t2=×(2s1s)=1.5s,

声音传到两边山崖用的总时间:

t=t1t2=1s+1.5s=2.5s,

由v=可得,

两山崖的距离:s=vt=340m/s2.5s=850m.

故答案为:340,850.



四、简答题

30.农民们晒稻谷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并且把稻谷摊开来?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加快蒸发的办法有: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答: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知,将稻谷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空气的流动速度,放在向阳的地方,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将稻谷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这样都加快了稻谷内水分的蒸发,使得稻谷干的更快一些.



31.干冰升华吸热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非常容易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有:

(1)在长途运输水果蔬菜的车厢内,适当放一些干冰,利用干冰升华时吸热保持车厢内的温度不至升得太高,可防止水果蔬菜腐烂;

(2)人工降雨是飞机将干冰撒入高空的冷云层中,干冰很快升华从固态成气态,并从周围空气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并降落到地面;

(3)蛋糕店里在冰激凌蛋糕包装周围铺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进行保鲜;

(4)舞台上烟雾缭绕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雾.



五、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共8分)

32.在汽车行驶的正前面有一座山崖,现在汽车以30m/s的速度行驶,汽车鸣笛4秒后司机听到回声,求:

(1)4秒内汽车前进了多少米?

(2)问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有多少米?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知道汽车行驶速度和时间,利用s=vt求行驶距离;

(2)驾驶员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3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求出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听到回声汽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

(1)汽车行驶的速度v1=30m/s,

由v=得在t=4s的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s1=v1t=30m/s4s=120m;

(2)由v=得在t=4s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设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

所以s=(s1s2)==740m.

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740m﹣120m=620m.

答:(1)4秒内汽车前进了120m;

(2)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有620m.





























21

















献花(0)
+1
(本文系付秋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