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2019-10-16 | 阅:  转:  |  分享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散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都是“回忆的记事”。其中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暗示人间恶于鬼界的现实,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对人世不平的极度愤慨。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也表现出儿童不可抑制的快乐天性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为周树人,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3.写作背景: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名单,被迫离开北京。在辗转流徙中,心情苦闷的鲁迅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一系列回忆往事的散文作品。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初发表于《莽原》杂志上,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4.人物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内容主题

全文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两个不同阶段的片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有自然界的无穷趣味,有“美女蛇”的神秘传说,还有冬天雪地捕鸟的逸趣。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但作者浓墨书写的却是课间学生溜到后园玩耍,老先生在课堂上读书入神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使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充满了难忘的谐趣与欢乐。在两段生活的对比之下,即可见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也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写作技巧

1.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和不同心境。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的对照,凸显了百草园里无穷的趣味和三味书屋中单调乏味的生活。不过要注意的是,三味书屋里的生活虽然说是“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在方正朴实的先生眼皮底下找到了自己的乐趣。由此可见,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是不可抑制的,作者也就自然地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出了不满之情。

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文学创作,“白描”作为一种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关键字词

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1919年,周家将绍兴周家新台门卖给东邻朱阆仙,故作者戏称为“朱文公的子孙”。

确凿(záo):确实。

菜畦(qí):菜地。

桑椹(sāngshèn):桑树的果实。椹,同“葚”。

云霄(yúnxiāo):极高的天空;天际。

油蛉(yóulíng):就是“金钟儿”,也叫“铃虫”,形状像西瓜子,黑色,昼夜都叫。

斑蝥(bānmáo):一种昆虫,颜色美丽,有毒,爱捕食小虫。这里说的应是类似斑蝥的“行夜虫”,欲称“放屁虫”。

臃肿(yōngzhǒng):身体过于肥胖或衣服穿得太多,动作不灵活。也比喻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文中用以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攒(cuán):凑在一块儿。

机关:文中用的是古义,“机关”与“机械”在文言中一般表示“计谋,心机”。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高枕而卧:安心睡觉。

敛(liǎn):收拢。

鉴赏(jiànshǎng):鉴别、欣赏。

人迹罕至(rénjìhánzhì):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秕谷(bǐgǔ):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东方朔(dōngfāngshuò):(前154~前93),字曼倩。西汉文学家,性格诙谐幽默,善辞赋。

渊博(yuānbó):知识很广、很多。

宿儒(rú):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人声喧闹。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倜傥(tìtǎng):洒脱;不拘束。

窦(dòu):孔,洞。

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下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攒(cuán)成窜(cuàn)向确凿(quèzuò)轻捷(qīnjié)

B.脊(jǐ)梁脑髓(suǐ)倘若(tǎngruò)罕至(hánzhì)

C.倜傥(tìtǎng)宿儒(rú)绅士(shēnshì)执拗(ǎoniù)

D.蝉蜕(tuì)菜畦(qí)狗窦(dòng)和蔼(hé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盔甲倜傥云宵

B.人声鼎沸纳凉觅食油蛉

C.淋漓尽至倘若蝉蜕油蛉

D.高枕而卧锡箔秕谷签赏



3.选出字形和释义全对的一项()

A.渊(广)薄倜傥(潇洒、不拘束)琳漓(形容畅快)质(品质)朴

B.鉴(欣赏)赏人迹罕(少)至秕(不饱满)谷方正(正直)

C.宿(老的)儒人声鼎(铜铸的锅)沸缠络(缠绕)博(丰富)学

D.菜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确凿(明确、真实)轻捷(快、迅速)敛(收拢)在盒子里。

4.阅读《思,在百草园》选段,完成习题。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阳光下洒下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瞻仰者数说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摘桑葚吃的儿时的老桑树,虽然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多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的长吟,没有看到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蹿向云宵的情景,但当年的那堵短短泥墙,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1)指出文段中出现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错字:改正:错字:改正:

(2)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把修改后的答案写在下边横线上。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用错了,请找出来把修改后的答案写在下边横线上。



5.文章中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童趣》,完成练习: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吓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闲情记趣》



1.B

2.B

3.D

4.(1)“宵”改成“霄”“蹿”改成“窜”

(2)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椹吃的老桑树

(3)我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5.略,答案需言之有物有理有序。

6.(1)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2)B

(3)三件趣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作者当年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珍惜生命的孩子。

(4)描写: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此为示例,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此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海伦堕入黑暗无声的世界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她的求学生涯,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她是世界文学世上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范之一。自幼盲聋的她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哈佛大学。致力于创作,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利等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她88年的生命中,有87年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她却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亦有译作《我的一生》)、《石墙故事》等。



3.写作背景:

海伦·凯勒是一位自幼便因病而集聋、盲、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在七岁时,她遇到了她的生命导师——当时二十一岁的安妮·莎莉文老师。沙莉文老师毕业于柏金斯盲人学校,作者是安妮·莎莉文老师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学生。此后,她们相伴一生。莎莉文老师唯一一次离开海伦·凯勒是在1916年,莎莉文老师病倒了,后来又再次失明,缠绵病榻,直至1936年去世。她们相遇后的五十年间,莎莉文老师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生活与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4.人物评价: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内容主题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写作技巧与常识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意在塑造莎莉文“重塑生命的人”这一崇高形象,但在正面写莎莉文老师时只写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和文字,且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地一笔带过。文章的重点内容总是落在“我”的感受和行为上:详写莎莉文老师来前我的心理状态,详写她的每次教育给“我”带来的影响。恰恰是通过学生的感受突出了老师的杰出。所以,本文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上,是以侧面描写为主,通过学生的表现衬托了老师的美好形象:她是那么富有爱心、热情和教育智慧,为“我”重塑了光明的生命。

2.常识补充: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性特点,总要通过人物描写来完成。常见的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而细节描写精细入微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下面词语中字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ǎi)搓捻(niē)疲(pí)倦小心冀冀(yì)

B.惭槐(kuì)觅食(mì)繁衍(yǎn)花团锦簇(cù)

C.预兆(zhào)迁徙(xǐ)企盼(qǐ)美不胜(shèng)收

D.穿梭(sōu)煎熬(áo)悔恨(huǐ)混(hùn)为一谈

2.仿写句子。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温情的祝福,只要你张开眼睛就能看到;

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只要你。



3.在莎莉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4.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利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莎莉文老师是个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老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想加以运用。

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摹仿着说出口。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慢慢才能学会。但无论如何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

起初,老师告诉我许多新鲜事,我很少发问。由于我知识有限,概念模糊,字词掌握得很少。随着我对外界的了解逐渐增加,词汇也多了,问题也就多了起来。我常常对一件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探个究竟,想了解得更多些。有时从一个学习的新词,常常联想起以前发生的种种经历。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心脏但是对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么?”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的,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

(1)“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像。”句中“期期艾艾(qīqīàiài)”一词是形容人的样子。

(2)“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一句运用修辞,“钥匙”是指。

(3)莎莉文老师教“我”理解“爱”的概念时,可谓循循善诱,您能概括一下莎莉文老师的教导过程,并据此分析莎莉文老师的特点吗?

(4)文段最后,小海伦领悟到爱像“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请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

2.略,言之有理,对仗整齐即可。

3.之前的“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转变之后的“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4.“再塑生命的人”是指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是指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唤醒了“我”的灵魂,让我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重获新生。是莎莉文老师让“我”走出了生命的黑暗,重燃求知的热情,重新认识美好的世界,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我”的生命的人。

5.略,答案需言之有物有理有序。

6.(1)口吃

(2)比喻;学习语言的方法。

(3)莎莉文老师先是告诉海伦“爱”是从心而生的,不是花香或太阳那样具体可感的事物;一两天后,又抓住机会引导海伦理解了“想”(头脑中的思考)这一抽象概括;最终用形象的比喻让海伦明白了“爱”是给人们带来幸福甜蜜感受的美好情思。从这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和耐心,善于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富有教育智慧等特点。。

(4)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关爱。是爱如无数线条一般将人与人的心灵相连。因为有了爱,人们彼此关心,互相爱护,从而让对方感受到幸福甜蜜。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和父母之间,父母的关爱让我们健康成长,幸福快乐;而我们对父母的爱的回报,也会使父母感到欣慰、幸福。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儒家,信奉孔孟之道,是先秦时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其大成的一个学术流派。之后延绵两千余年而不断随时变化,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尊崇西周的礼乐文化和政治模式,儒家思想以仁、恕、诚、孝为核心,对个人重品德修养,对社会强调人伦秩序,对政治提倡教化和仁政。总体而言,儒家思想富于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道家思想的截然不同。在先秦时期,儒家和诸子百家是平等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家也遭受重创。到了西汉,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重新兴起,其后代代张大,两千年间,始终是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2.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不但开创儒学,还是私学的开创者,私人讲学之风自孔子始,据说其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六经”成了“五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人物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唐朝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杨炯集》卷四)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吾夫子之道始之于存养慎独之微,而终于化育参赞之;行之于日用常行之间,之于国家天下之远。(《王文成公全书天于·卷三十一》)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无奇中现出他的伟大,其不可不及处在此,其可学处亦在此。......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世界伟人传第一篇·孔子》)



3.《论语》:儒家的语录体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内容主题

《〈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经典论述,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十而立等成语就出自《〈论语〉十二章》。



写作技巧

语录体。内容多是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这种文体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如先秦时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和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

2.言简义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而思想深刻。虽然每则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多变,富有启发性。多种语气词的使用,使人物的神情态度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文中蕴含的思想尤为深刻,常常在一句话里便包含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哲理,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或格言,真可谓简明深刻、语约义丰。





关键字词

《论语》十二则

子曰:“学而连词,表示顺承,这里可译为“然后”或“并且”时按时,在一定时候习之,不亦也说通“悦”,愉快,快乐乎语气助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吗”?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连词,表示转折,这里可译为“却”或“但是”不愠生气,愤怒,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解: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温习所学的,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这一则分三层,先讲学习方法,要“学而时习之”;再说为人处事与个人修养的原则。孔子的教育观、学习观强调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了解乃至赞扬自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称这一则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曾子曾参(shēn),字子舆,孔门贤徒之一,“四书”之《大学》的作者。曰:“吾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自己:为人谋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不忠尽心竭力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解: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做事是不是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还没复习呢?曾子用排比句强调品德的重要性,人应当学会时常反思,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连词,表示顺承,这里可译为“就”或“即”志立志于学,三十而立自立,立身,指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解: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惑,五十岁便理解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过规矩。”这里孔子自述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进步过程,既可见立志的重要性,又可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之)为师矣语气助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为政》

译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领悟,那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老师了。”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温故知新”是学习的法门之一。



子曰:“学而连词,表示转折,这里可译为“却”或“但是”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疑惑。”《为政》

译解: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这则讲的也是学习方法,不能读死书,也不能一味空想空谈,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二者的关系就好辩证地看待。



子曰:“贤哉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回颜回,字子渊,故又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钟爱的弟子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承受,能忍受其忧,回也语助词,不译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解: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注意,其中“贤哉,回也!”一句是一个倒装句,实际语序应该是“回贤也哉!”——颜回贤德啊!这一则里孔子盛赞颜回以学为乐,以仁为乐的淡泊情怀和贫贱不移的高贵品质。夫子特别忠爱颜子,应该就是因为夫子从颜渊的学习态度中看出他是仁者,是乐学者,是笃志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之者。”《雍也》

译解: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则亦在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今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哉斯言——对有浓厚兴趣的事物,我们就会不懈地投入其中,成为“乐之者”。



子曰:“饭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吃”的意思疏食,饮水,曲肱而连词,表示顺承,这里可译为“然后”或“并且”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连词,表示顺承,这里不译富且连词,相当于“又”贵,于对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解:

孔子说:“吃粗劣的食物,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就其中。用不合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般。”这一则谈的是个人修养,为人处事原原则。孔子提倡乐道安贫,有理想、有修养的君子不一定追求功名富贵。



子曰:“三几个,虚数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解: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就对照自身来加以改正。”这里孔子讲到了要有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在川河流上曰:“逝者…的事物,…的时间如斯代词,这夫,不舍停,停留昼夜。”《子罕》

译解: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这一则有相当强的画面感,大家可以想象宽袍大袖的夫子在河边慨叹时间不等人,滔滔如江水的情境。的确,日月如梭,时间是最可宝贵的。



子曰:“三军可夺改变帅也,匹夫平民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解:

孔子说:“三军主帅可以改换,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这一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志”的重要性,可以与下一则对照。



12.子夏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曰:“博学而连词,表示并列,这里可不译,亦可译为“且”或“并”笃坚定、坚持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在儒家看来,追求“仁”、践行“仁”是一生的事,是“任重而道远”的事,若不能“笃志”,便无法“得仁”。所以这一则综合地讲个人修养的途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其中既讲到了学习方法,实际上也强调了学习态度。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年代久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技巧的朗读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朗读请注意:一、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切忌太快;二、揣摩虚词,读出韵味,注意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1.下面各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论(lún)语》不亦乐乎(yuè)三省(shěng)吾身

B.学而不思则惘(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人不知而不愠(yùn)

C.传(zhuán)不习乎笃(dǔ)志匹(pǐ)夫

D.不舍(shě)昼夜一箪(dān)食曲肱(gōng)



2.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博学而笃志。

C.思而不学则殆。

D.人不知而不愠。



3.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个词语,按照其本义展开联想,可以引申出新的义项。如“花”可以由“花朵”(名词)引申为“开花”(动词),也可以引申为“漂亮的”“美丽的”“像花一样的”(形容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一句中“花”就是名词作动词来用,是“开花”而非“花朵”的意思。词类活动现象主要存在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下面四句中对词类活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传不习乎”的“传”本是动词“传授”,这里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

B.“饭疏食饮水”的“饭”本是名词“饭食”,这里活用为动词“吃”。

C.“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善”本是形容词“好的”,这里活动为名词“好的方面”,指优点。

D.“温故而知新”的“故”本是形容新“旧有的”“原来的”,这里活用为名词“旧知识”“学过的东西”。



4.文史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弟子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5.根据要求写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1)生活中最难免有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时候,所以我们都应牢记一句有关君子风度的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照阅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以上两则讲述的内容有相通相似之处,谈论的都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请参考第二则,并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何谓“见贤思齐”。

参考答案:

1.D

2.A

3.C。

4.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5.(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见贤思齐”是指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通过学习使自己得到提升。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好的同学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意对,言之有理有序即可)



























和语文在一起 七(上)课内资料汇编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