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农村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共同构成多元农村社会治理结构 下,乡建运动已不限于村民与政府,而动员了包括市民、文化人等在内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 [1] 和跨界参与。 村庄空间结构转型与农村组织机制之间需产生目标一致的契合关系。换而言之,村庄空 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结构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 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规划 过程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在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建设中,规划应配合农村基层乡村治理体系, 梳理新的空间秩序有效衔接新型社会秩序。村庄物质空间的提升应当率先服从于组织结构的 新形式,满足新型的社会活动功能需求、精神凝聚力需求,与管理方式结合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思悦.宁波市王家岭村乡村建设规划[D].南京大学,2018. [2]杨子江.永宁坝区摩梭村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 [3]刘宁.机制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稳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刘锐.礼制、宗族、血缘与空间[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5]徐晖.空间秩序与空间生产[D].云南大学,2015. [6]李怀宇.町村景颇人的空间观探析[D].云南大学,2015. [7]李学勤等.十三经注疏-四-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赖晨野.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0. [9]李志英.黔东南南侗地区侗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 [10]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吉林大学,2015. [11]陈江虹.我国村庄治理的社会组织基础探析[J].理论导刊,2006(10):76-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