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覃瑞
2019-10-27 | 阅:  转:  |  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2009年3月第二版复习资料(覃瑞QQ21267529)

绪论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年龄特征即表现连续性,又表现阶段性,两个部分(1认知过程,智力活动;2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四个方面(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4语言的发展)。

动物进化的标志:第一阶段是刺激感应阶段—网状神经系统第二阶段是感觉阶段—梯形神经系统第三阶段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第四阶段思维萌芽—高级脊椎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社会关系的过程。

人类的心理特点:1意识的心理2社会性的心理3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普遍性)、典型特征(代表性)、本质特征(有一定的性质)、相对稳定、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横向的年龄阶段的研究、纵向的认知研究。

美国霍林沃思,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摄取—选择—中国化

行为主义学派----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能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自然主义者智力、存在主义智力。



发展心理学理论

佛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冰山理论是意识和无意识。人格结构是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动机的力比多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五个阶段:口唇期(0-1)吮吸快感;肛门期(1-3)排泄快乐;前生殖器期(3-6)依恋异性父母;潜伏期(6-11)平静时期;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摆脱父母控制;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考虑了生物基础和社会文化因素,现实----理想,脱节导致变态。

八个阶段:婴儿期(0-2)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儿童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或游戏期(4-7)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实现;学龄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体验能力实现;青春期(12-18)建立同一感,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蜜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体验智慧的实现。

美国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后天习得,环境决定论,刺激S----反应R,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要及时强化,增加反应的概率。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隔绝不良刺激)2行为矫正3教学机器和程序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的基本概念观察学习—通过别人学习。强化可以直接强化,也可以替代强化。

苏联的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是心理机能由低向高级的转化过程,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两种形式:1同化(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2顺应(主动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语言符号、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具体的事件、少抽象4形式运算阶段(12-15)抽象、假设

中国的朱智贤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是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微观发生设计是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诱发刺激,观测个体变化过程。

研究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和测验法4心理生理学方法(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事件相关脑磁ERF,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经颅磁刺激TMS,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通常40周280天: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8-40周)

影响胎儿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先天代谢缺陷

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噪音100分贝以上超声波(影响大脑发育和胎儿耳膜)高温电磁场化学因素(贡,铅,吸烟,嗜酒,咖啡因,吸毒,大气污染,妊娠期药物,)生物因素地理因素(高原低氧)母体因素(情绪,应激,营养,患病,)

胎教是通过声、光、动作等刺激大脑发育

胎儿的心理卫生: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语言胎教光照胎教



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0-3岁,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动作对心里发展的作用:1个体心理的起源渝动作密切相关2动作在内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动作使个体能积极的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能动性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婴儿的语言过程:1语言感知2语言理解3语言表达

19—21个月为“词语爆炸”现象,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单词句阶段结束。

双词句阶段,

20—36月是母语语法的关键期,掌握语法规则系统。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强型---是否平衡弱型---是否灵活1多血质(强而灵活型)2胆汁质(强而不平衡型)3黏液质(强而不灵活)4抑郁质(弱型)气质无好坏之分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期良好的依恋,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途径长时间的在一起。于母亲得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安慰、安全、抚慰。

依恋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就是选择性。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母亲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婴儿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积极的,不在时不安,回来接触,探索)2回避型依恋(不良的,不在时少紧张,回来不接触)3反抗型依恋(不良的,不在时大哭,母亲回来主动接触时抗拒)

婴儿自我的发展: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尊。

自我由主体我和客体我组成,主体我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客体我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在镜子面前是否产生自我指向行为,判断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3—6.5岁,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皮质对皮质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的逐渐加强,内抑制,自我控制。

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瞒住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发泄的方式,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

3(行为)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练,遵循效果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4中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游戏适合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做好活动形式,特点:1游戏具有社会性,反应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俺有愉悦体验活动,不要求创造财富,没有强制的义务性,深受儿童喜爱。

游戏的种类:1创造性游戏(积木,沙,石)2教学游戏(提高观察、记忆、注意、独立思考)

3活动性游戏(走、跑、跳。投)一般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进而到有规则的游戏。总之,要了解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以便给儿童帮助指导。

幼儿语言的发展:1词汇量的增加(幼儿最快期)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3词汇范围的扩大(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反应事物的关系)4积极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的增长5从简单句到复合句6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7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8口语表达的连贯和独白语言

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的增加2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3形象记忆在主导地位,语言记忆4自传式记忆5记忆策略的形成,复述储存策略,组织(系统化)归类6元记忆的形成,记忆过程的认知活动。

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是:1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抽象概括性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语言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三座山测验---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解释世界,很难想象别人的观点看事物守恒实验,液体,物质,数量守恒实验—儿童期不守恒,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特点。类包含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不可逆性刻板性具体性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概念的特点,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物理体验不加区分。2自我评价的特点,依从---独立外部---内在简单---具体主管---客观3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求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不断深化,表现出易受暗示性。最值得重视自尊4自我控制,5,6岁有一定控制能力。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为的价值标准支配,权威给予,不理解规则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道德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幼儿晚期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道德两难故事发,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服从于惩罚定向,天真的利己主义),外在要求2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以他人期待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以自觉的方式幼儿属于前习俗水平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身体,语言,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社会因素,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儿童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的行为问题,包括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控制,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榜样的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帮助,合作,是他人愉悦,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

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合适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认同是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主要从父母那里,强化符合性别的角色的行为。最早表现在玩具的选择。3—7岁认为不容侵犯和所有人必须遵守的的。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发生学和荷尔蒙在性别化中的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会构建一种自我性别图式,以此评价对自己是否适合。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是直接训练和观察学习,强化。

认知理论认为依赖认知的发展。

心理两性化特质,糅合男女两性化的优秀品质,而不必只接受某一性别,而拒绝另一性别特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但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

同伴关系的作用:1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3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4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很快形成、很快破裂。多建立在地里位置接近、共同兴趣、共同玩具上

第一反抗期,3-4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强调“我自己做”,学会了说“不“,对于这种反抗不能简单加以遏制。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5--12.5岁,主要活动是学习,9—10岁思维发展最快,

经验获得和行为变过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社会义务。

学习的一般特征:1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2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活动。3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学习动机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利用诱因,形成学习需要,由潜在转为活动,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本身是内在动机,学习之外的是外在动机)5获得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发展智力,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

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1学习是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儿童必须完成的任务。2促进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3培养意志品质,健康情绪,良好人格4班集体培养交流,合作,互助

儿童学习的特点:1儿童的学习动机,分层次,成系统,其中一种主导。回报动机,求知动机,趋利动机,利他动机,学业成就动机,生存动机,实用动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随年级升高而下降,有意识的引导向内部动机转化2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和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内容初步分化性兴趣,游戏对学习的作用逐渐降低。3学习态度,低年级对教师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中年级对教师产生选择,怀疑,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得到儿童信任和对儿童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对集体从无到有,对作业从不到要当回事,知道评分的意义,4掌握一些学习策略



儿童的学习障碍的特征:1差异性2缺陷性3集中性4排除下5可逆性6贯穿性

学习障碍的分类:1语言接受和表达障碍2阅读和书写障碍3算术障碍

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语言的障碍2行为、情绪、社会性方面的障碍3其他方面,发育迟缓,品行问题

学习障碍的原因:1轻度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学假说—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某种神经质不足或过多。4心理与环境假设—营养不良、疲劳、不适当的教学方法5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的发展

预防和矫治:1胎儿和婴儿期,脑损伤的预防2及时提供帮助3特殊教育4行为矫正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思维。2具体向抽象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3思维结构趋于完善,待完善。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一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概括能力的5个等级(1直观概括水平2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3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4初步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5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概括的三个阶段(1阶段直观形象水平2阶段形象抽象水平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二比较能力的发展(1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2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多部分的关系的异同3从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4比较能力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三分类能力的发展,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四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成绩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五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

儿童概念的发展,1逐步深刻化2逐步丰富化3逐步系统化

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一直接推理。四、五年级加速。二演绎推理,不同角度思考三归纳推理,找出一般规律定律四间接推理,几个前提退出一结论五类比推理

推理能力发展特点:1归纳和演绎推理,年龄和个体差异2推理的抽象程度加大,步骤愈加简练,正确性、合理性、逻辑性、自觉性在加强3运算能力与前面的相近

儿童思维品质:1敏捷性,速度2灵活性,一题多解3深刻性,解题步骤4独创性(独立,发散,有价值的新颖性)5批判性三四年级是思维的转折点

儿童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自我意识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包括: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自己存在、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

的认识,有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我是谁?

二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标志。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2从笼统到多方面的优缺点评价。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4整个小学阶段,由具体到抽象,有显现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从早期的愉快和愤怒到自尊、羞愧、委屈。自尊心强的对自己评价比较积极,反之自暴自弃。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一角色采择技能,是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用来认识、理解他人的行为过程。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包(意图和归隐)。塞尔曼通过人际关系两难故事情景对的儿童角色采择技能发展分5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意识到他们人不同的观点,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运用社会系统。

二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是权威、友谊、公平。

三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的认识是规则、道德。

儿童的人际关系:一亲子关系是依恋安全和信赖降低1相处的时间减少2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变化3父母与儿童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4纪律约束和控制力增强5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6岁前由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儿童自己作出重要决定

二同伴关系是形成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态度的主要方式。其特点:1与同伴交往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2在交往中增强技能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

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塞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的5个阶段:1阶段3-7岁,游戏同伴关系2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3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不能共患难,功利性。4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心理上的相互信任5阶段12开始,最高阶段

儿童的同伴团体特点:1在一定规则基础上交往2限制成员的归属感3具有行为标准4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1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

儿童的集体就是班集体的特点:1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产生共同行为。2集体具有统一的领导3集体有共同的纪律

自发团体的分类:1亲社会团体2非社会团体3反社会团体

三师生关系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重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予以消极反应,对其评价作出相反的反应。

教师的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高期望时,学生能力显著提高

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1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总之品德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特点: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2有具体,近景向抽象发展3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一儿童道德认识的特点:1道德观念,在初步具备集体意识的水平上,最后达到抽象的集体主义原则进行评价的水平,包括:集体念、分享念、利他观、公益劳动观、谦虚观、公有观、责任观、纪律观、2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二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产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

三儿童道德行为特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道德意志行为、道德行为习惯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11.5—17.5岁),历时6年。11.5-14.5岁是青春期、少年期,身体发展的加速期,心理出现特殊矛盾和表现,一些列的心理危机。青年早期14.5-17.5岁,生理已达到成熟,心理表现出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身高的增长,第一个高峰在1岁左右,增加50%以上。第二个高峰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男性喉结,胡须,女性乳房,阴毛。大脑的发育加速期,第一个5-6岁,第二个13岁左右

女性月经初潮10-16岁,男性首次遗精,12-18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冲击,1希望尽快进入成人,摆脱童年。2对性的渴望,又不能公开这种愿望和情绪,体会冲击和压抑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导致的的冲突和矛盾,半成熟和半幼稚。具体的表现:1反抗性与依赖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怯懦4高傲与自卑5否定童年与眷念童年

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1心理生物性乱2自杀倾向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运用假设)过度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

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青少年逻辑思维(通过假设进行思维,具有预计性,形式化,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在其运用假设的能力上有所体现。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标志进入

成熟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三方面:概念,推理,逻辑法则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显著特点,成熟的标志。6大功能:1确定思维的目的2管理和控制非认知因素,有效的保护和转化为积极的非认知因素。3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4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策略5实施并监督思维过程6评价思维结果,调整和修正前5功能,直到实现既定的目的为止

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发散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5个阶段:1定向阶段,确定问题2准备阶段,搜集信息3酝酿阶段,无奈期,被潜意识,继续思考4顿悟阶段,思想火花闪现5验证阶段,批判性的评价

发散思维是指人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青少年个性特点:1不平衡性2极端性或偏执性

青春期时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由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导致。1—3岁,第一次自我意识的飞跃期,代词“我”为标志。

自我意识高涨的表现:1很多心智用于内省2主观偏执性。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特点:1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与以前的区别:1自我概念更加抽象2自我概念更加整合性和组织性3自我概念结构更加分化

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要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青少年情绪的特点:一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二心境变化两个环节,持续性环节,统一性环节。(消极心境:1烦劳增多,不知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中应有的地位。2孤独,霍林沃思提出“心理上的断乳期”。3压抑)三反抗心理,青春期是第二个反抗期。原因: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3独立意识4社会要求的变化。5反抗矛盾的焦点是对成长的正确认识和对成长未来

容易导致反抗行为的情况: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3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4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拒绝盲目接受

青少年反抗方式的具体表现:1态度强硬、举止除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性迁移是一点盖全

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趋势是从前习俗思维向习俗化的推理水平转变,不断超越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考虑,开始对权威人物提供的道德标准表示出一种真正的关注,对人类关系和谐与公平的法律作出认真的思考,成为法律的维持者,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一与同伴的关系(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3选择朋友的标准时共同的志趣、追求、苦闷、烦劳、性格相近,总之能互相理解3与异性的关系,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二与成人的关系(1感情上的脱离,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独立3观点上的脱离,自己分析和判断4父母的榜样作用消弱,开始评价权威)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成瘾行为(吸烟、游戏、网络成瘾)二内部失调(焦虑、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同性取向)三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18—35岁,可分为青年中期(18--25)和青年晚期(25--35)。

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一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包括:生理趋于稳定、心理情感和性格趋于稳定二智力发展到全盛时期三恋爱、结婚、为人父母具体表现:就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对稳定、精神上的性需要四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五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成年早期的发展课题张日昇提出:1对身体成熟变化的理解和适应2精神和经济上脱离父母独立3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4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5正确认识自己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6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社会实践7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人生观和价值观8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9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10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

影响成年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所处的新的客观环境及所面临的新的适应任务。

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运用知识、经验、技能、道德规范等,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成绩,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适应社会,获得自身的发展,把社会文化传递给他人或下一代。

成年早期智力进入形式运算,表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观察具有主动性、多维性、持久性、全面性,机械记忆下降,但逻辑记忆是高峰期,想象力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增加,

成年早期的思维优势:一在大学时期由形式逻辑思维过度到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佩里的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以对和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在把知识当做不变的真理,通过权衡各种观点,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有自己的观点,但又能作出调整。)二创造性处于上升阶段,在四十岁左右达到顶峰三有“变通性”,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条件限制,而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演。

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青年将注意力转到内心世界的原因:1身体的急剧成熟2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3认识能力的发展这些引发人生意义的思考。

修正自我意识:1经验2经验的分析包括:自我接纳,正视自己的长短;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甚至优点

青年发展的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青年期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是指延缓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青年学习并实践种种角色,以掌握各种本领,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的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人生问题上的看法。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标准或尺度。它是推动并指引人们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中国人的价值观根植与儒教。美国人的价值观根植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前提

爱情有三种层次:1性爱为主2以情爱为主3性爱和情爱的和谐统一

爱情的三个特征:1排他与守一的统一2冲动与韧性的统一3自私与无私的统一

成年早期的恋爱及爱情观的特点:1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2当代青年择偶更注意个体内在的素质,注重爱情等精神需要3当代青年持注重双方忠诚的同时对婚前性行为更为包容的爱情道德观

结婚后同性朋友多于异性,

理想家庭的6个条件:1生活在一起2夫妻“力动均衡”,夫妻的力量、动态等各个方面的保持均衡,家庭是一个动力系统。3亲子“一线之隔”,是父母与子女间有清晰的界限,保持每位家庭成员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相对自由和空间等4“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5“父性原理”(违背社会准则或家规,父亲毫不留情的训斥孩子,是切断机能)与“母性原理”(无论孩子怎样,即使惹是生非,母亲都会痛爱,甚至包庇袒护孩子,是包容的机能)的协调6相同的志向7最终需要双方真诚的沟通,努力地相互理解,勇于承担责任

职业的选择要根据:家庭、教育、智力、性别、人格等

霍兰德的人格分类:1现实的2研究的3艺术的4社会的5企业的6常规的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分类:1实用型2研究型3艺术型4社会型5企业型6事务型



第十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中年期,35—60岁,

生理变化:身体变化,外形变化(胖),内脏器官变化。更年期到来,中年向老年过度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改变的时期50岁左右。女性是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绝经前。男性是性功能从旺盛到衰减的时期。

埃里克森的观点,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感,体验着关怀的现实

莱文森的观点,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稳定器和转折期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活结构是个人的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综合体。中年转折期发生在40岁左右,四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依恋、分离、渴望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内省和认识自己

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晶体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相对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老年人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较强。

巴尔特斯提出的双重过程模型,是新机能主义对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智力由认知机械成分和认知实用成分构成,以知识经验为主体的智慧水平在70岁之后增长到极限。

中年智力的发展有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1群伙效应2个体差异

工作满意感是工作者在对其工作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性反应。

职业倦怠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个体在面对工作的过度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竭状态。



第十一章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晚期,成人晚期,老年期,60—衰亡时间段,个体差异很大,总体呈退行性变化,各系统衰退和功能减弱。老年期是一个在退行性变化的总趋势下仍保持诸多优势的时期,同事处于获得性发展时期。

一个国家和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老龄型国家和地区。

老化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衰老是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

德国巴尔特斯为代表的毕生发展观:1从胚胎形成到衰亡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2发展的形式多样,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内,不同的心理能力可以处于不同的发展方向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4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5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多重系统共同决定的。

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特点:1退行性变化2持续性,如晶体智力继续提高3个体差异大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表现:1视觉的减退2听觉减退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4记忆的减退,由加工速度减慢和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单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往往比青少年强。

老年人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经常关心、思考问题,仍能保持较高的思维水平。

中国大部分35岁前智力比较恒定,这个年龄后开始下降。

成年晚期情感的一般特点:一老年人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比如失落感、疑虑感、孤独感、忧郁感、老朽感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老年个性的变化特点:自我中心性、适应能力下降、不耐烦、爱发恼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变得保守

老年人适应退休四个阶段:1期待期,在临近退休前,对即将到来的退休态度各不相同。2退休期,刚刚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很短暂的一两天,留念、惜别、痛楚、感慨等心情错综复杂。3适应期,一般一年左右适应下来。4稳定期,清楚地认识退休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屈布勒—罗斯研究的临终时的心理状态有五个阶段:1否认2愤怒,承认死亡3交易,向延长寿命

4忧郁5承受,听从命运。





















献花(0)
+1
(本文系重庆覃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