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覃瑞
2019-10-27 | 阅:  转:  |  分享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主编乐国安第二版覃瑞(QQ21267529)



绪论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特征:1关注的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个体、群体)2社会行为的原因(行为、心理的关系)3科学系统的研究行为和心理(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个体心理和行为(1人的社会化2自我与同一性3社会感觉和认知4社会动机5态度改变)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1人际吸引2人际关系3人际沟通4社会影响5语言和符号在社会交往的作用)三群体心理及行为(1正式和非正式群体2气氛3凝聚力4目标和规范5结构和互动6领导7决策8冲突9行为和社会运动)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教育、管理、犯罪、环境污染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联系原则3发展原则4定量与定性有机统一原则5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原则信度是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的分类:1稳定系数(跨时间)2等值系数(跨形式)3内在一致性系数(跨分半项目)效度是测量能测量出所需目事物的程度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被试缺乏代表性2实验环境人为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具体的研究方法:1调查法(根据被调查者对事先拟定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分为:访谈法、问卷法)2实验法(在控制无关变量的前提下,由实验者任意建立自变量并控制,激起被试的某种心理或行为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自然实验法)3观察法(在没有干扰下,直接、系统的观察被试在日常环境下的自然行为分为:一般观察、参与观察优缺点:现实性、被动性、耗时)4档案研究法(优点:省时、费用低、不直接面对被试、检验先前的假设缺点:无法控制信息的类型和质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道德问题:1对身体伤害2对心理伤害3泄露机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道德原则:1匿名和保密原则2风险最小化原则3自愿参加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879年,冯特的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1908年,英国麦独孤(本能心理学)和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标志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1897年,特里普利特首次发表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一孕育期,19世纪上半叶,又称“社会哲学阶段”二形成期,19世纪下半叶,实证社会心理学,实验三扩展期,20世纪30年代二战,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学、心理学,两种取向的分歧:1心理学强调个体变量,社会学强调群体变量2心理学倾向实验法,社会学主要是基本调查法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是揭示内心深处的动力源及其性质、强度、活动模式,不是由自由意志作决定弗洛伊德早期,本能分为:自我本能、性本能性本能后的力比多是动力,它驱使寻求快感、解除紧张弗洛伊德晚期,本能分为:生的本能(满足需求而努力,包括:自我和性)、死的本能(破坏、向外侵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无意识部分,本能、欲望,“快乐原则”)、自我(意识部分,“现实原则”、控制本我冲动)、超我(“道德原则”,良心、理想、与社会一体)超我是个体力图与社会和文化保持一致的心理机制,使个体社会化弗洛伊德人格发展划分:一口唇期(0-1,)二肛门期(1-3)三生殖器期(3-6,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四潜伏期(6-12,性压抑,外部刺激快感)五生殖欲期(12-18,转向异性)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两个核心概念:1情绪联系(爱)2认同作用(领头人代替操我,在自己的自我中相互认同)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理论:阿德勒的追求卓越与社会兴趣学说、霍妮的基本焦虑学说、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学说社会学习理论(注重中介变量中的认知过程,突出了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社会化、行为矫正、观察学习、自我调节的积极作用)学派人物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早期研究行为主义的华生;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反应--刺激);赫尔的学习获得适应性;米勒--多拉德的模仿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核心思想是信息加工观点,大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能用符号表示外部事物和内部操作过程,研究社会心理现象,认识过程支配行为,调整自己社会行为与社会达到和谐)人物布鲁纳;社会认知的一致性理论人物费斯丁格,又称平衡理论,心理上的不协调会推动人们努力去减少不协调达到协调一致,避开不协调的情境和信息;社会认知观点的三度归因理论(一致性、一贯性、特异性)人物凯利;社会认知归因中的对应推断理论人物琼斯和戴维斯,系统解释个体根据具体行为推断行为者意图的推理过程;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内隐社会认知是深层次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操作过程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奠基者物米德(传递有机体内部信息的姿势是人际互动的基础,当个体不言明但有意识的做出姿势,姿势能引起对方的反应,姿势才成为符号)二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攻击--赞同命题6理性命题布劳的社会交换行为心理基础:期待、评价、吸引、计算)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一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来自于群体成员的地位,人会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争强自尊,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试图离开群体)二社会表征理论(人们对周围事物或目标作出反应的一系列定义性短语或形象,是社会共享的知识,用来解释世界的工作)三话语分析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通过影响话语的结构来影响心理事实的建构,引入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将自己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要点:1个体学习(技能、价值、个性、社会角色)2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行为规范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二政治社会化(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是社会化的核心)三法律社会化四性别角色社会化儿童国家意识发展过程:一国家象征期(国旗、国歌)二抽象国家观念期(权利、义务)三国际组织系统期(不局限于自己国家)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1前习俗2习俗3后习俗我国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发展:1道德感情定向阶段,16岁以前2法律理智定向阶段,16-17岁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个人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同社会文化要求不同社会化的发展阶段:一儿童期的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感情联系)二青春期的社会化(为未来角色作准备)三青年期的社会化(生理基本成熟、参加社会生产)四成年期的社会化(适应成人生活角色)五再社会化(个体环境或角色剧烈变化,原有的社会化失效,为适应,个体有意识调整,并形成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再社会化两种形式:强制性,监狱非强制性,移民国外)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是前提和基础)二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文化是社会整体的产物,是民族社会化的关键,社会文化特点:普遍性、共享性、后天习得、以象征符号为基础、整合性社会化的主体是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网络埃里克森社会化观点:更关心理性的“自我”的世界,分为八个阶段,任务是解决每个阶段的“认同危机”,受自我作用和社会文化影响精神分析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的八阶段:1婴儿期(1-1.5岁,认同危机是信任与不信任)2儿童期(1.5-3岁,认同危机是自主与怀疑和羞怯)3学龄前期(3-6岁,认同危机是主动性与内疚感,发展想象力与感兴趣活动)4学龄期(认同危机是勤奋与自卑感,追求成就感和认可)5青春期(12-18岁,认同危机是认同与角色混淆,形成统一自我,克服角色混淆)6青年期(18-25岁,认同危机是亲密与孤独,求爱和建立家庭)7中年期(认同危机是代际关系与自我沉浸jin)8老年期(认同危机是完美与绝望)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读随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通过两种认知功能:同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和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1.5-2岁,通过感觉器官建构和再构客体)二前操作阶段(2-7岁,使用和理解符号,描摹客体,自我中心)三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多种方法认识客体属性,从他人角度思考)四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高度抽象,推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依次进展,不能超越:一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好孩子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的三种社会化机制:1奖励与惩罚(强化)2模仿(示范)3认同(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最重要的社会化是家庭,学校第二四种教养方式:1宠爱型(依赖)2放任型(缺乏是非观)3专制型(自卑)4民主型(自立、自信、主动、最好的一种)婴儿期母亲比父亲重要,儿童期父亲比母亲重要



社会角色

角色是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角色分类:一形式(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二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如皇帝、自致角色如学生)三规范制约程度(规定性角色是正式、开放性角色是非正式角色)四权力地位(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五扮演者意图(功利性角色是要报酬、表现性角色是表现的满足)六参与程度(分七种)个体进入或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扮演、冲突的过程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角色学习范围包括: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角色扮演是人按照其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前提是角色学习角色冲突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法(明确权利和义务)2角色合并法()3角色层次法(主要、次要)角色偏差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于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自我意识

自我是个体各种身心状态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社会自我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产生的意向,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意识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思想和行为倾向)自我概念是反映自我认识、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有重要影响,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躯体、容貌、追求外貌美)、社会自我(国家、民族、追求名誉地位、与人竞争)、心理自我(智能、兴趣、性格、追求智慧、能力发展、追求理想)、现实自我(行为)、理想自我(根据内心需要建立自己理想化形象)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学、能动性、独特性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1使个体活动保持一致性2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发动者3制约个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4使个体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5对个体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二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一自我意识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差异的影响二自我意识有对自己人格的认识、评价、调节作用,实现人格自我完善三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四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结构,过去经验对个体社会经验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指导,包括:姓名、外貌、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等图式是对信息选择、组织、加工的认知结构可能的自我自我不一致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导向之间出现不协调,而产生内部冲突自我不一致往往产生建设性的行动减少差异,但也会有负面情绪失望、不满、抑郁、恐惧



社会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意见、看法、观点是态度的外化,不是态度本身态度的特征: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影响方式)、双重性(外显和内隐)态度的结构:认知(是态度主体,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情感(情绪体验)、行为(行为前的内在反应倾向准备状态)态度认知成分的独立程度高态度的功能理论是人的态度是为了满足需求,特别是心理上的需求,这个理论认为改变需求从而改变态度科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一服从(口服心不服)二认同(自觉自愿,要求与他人一致)三内化(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影响别人)态度的测量:等距量表、总加量表、语义分化量表、量表图分析、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投射法是向被试提供情境刺激,分析刺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推测心理状态,常用:图画测验、画人测验、语句完成法,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态度的改变方法:一劝说宣传法(1传播者的特性:专家、社会身份、相似性、信赖性2信息的传播:单面或双面传播是赞同和反对两种意见、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先和后呈现的信息影响大小、信息传播渠道3被劝说者因素:原有态度、人格、信息加工4情境因素:信息繁多、令人分心、信息重复)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偏见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偏见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群体间的冲突二社会化三个体人格和心理因素四历史与文化的遗留偏见的后果:一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向别人态度的方向发展)二性别角色(认为女性依赖)三疏离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的接触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形成推理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范围:一外部特征二性格三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的特点:1互动性2间接性3完型特征(格式塔原则,形成完整印象)图式的分类:1个体图式2自我图示3角色图式4事件图式个体图式是一种认识类型,描述了典型的个体,例如:陈世美图式角色图式是描述社会角色和群体的心理认识类型,例如:农民“吃苦耐劳、憨厚老实”事件图式是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又称剧本,例如:“约会的图式包括吃饭、看电影、送回家”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1帮助记忆2有助于自动化信息加工3完善剧本的信息4包含有情绪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一认知主体(原有经验、价值观、情感状态、认知偏见、文化背景)二认知对象(认知对象的魅力、认识对象的知名度、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三认知情境(空间距离、背景环境)光环效应是被赋予一个肯定的特征,会被得到更多的肯定特征的现象,相信外表迷人的人会更聪明积极偏见是评价别人肯定多于否定的现象,期望得到好的回报类化原则是按照一定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将类的群体特征加到个体的现象,新结识一个日本人,主观认为具有日本人的性变态文化相似假定作用是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的现象,当对方国籍、年龄、民族、职业和是自己相似时,更容易认为性格相似隐含人格理论是对人格证特征相互适应的假定,如聪明与好友搭配、聪明不与自我中心搭配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一一致性规则(印象不是矛盾的)二评价的中心性(主要特征,以偏概全)三中心特性的作用(某人的一具体特征是印象形成的决定性特征,这人的其他特征被消弱)评价在印象形成中处于中心位置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一平均模式(各种特征的平均值)二增加模式(只对正面的特征作加法,而忽视负面特征为“0”)三加权平均模式(一种特征影响其他特征的评价)海德是归因理论创始人,提出了朴素归因理论,归因满足了两种需求:理解环境的需求、控制环境的需求;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行为者内在的因素、行为者意外的因素维纳提出归因有四个维度:内在、外在、稳定、暂时,归因理结果对个体以后的成就行为的影响,对成功或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成功归因为努力,会更加努力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是观察者根据三种信息维度(一致性、区别性、一贯性),做出归因(外因刺激物、内因、外因环境)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理归因理论基本归因偏差是人喜欢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内在归因,认为是人的原因

朴素归因理论的四种可能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的 能力 任务难度 暂时的 努力 机遇





自利性归因偏差指倾向于把自己行为的积极成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因素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需要而建立的相互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作用:1亲和需要(他人相伴的倾向、亲密的需要;恐惧增加亲和需要;焦虑减少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报酬(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3摆脱寂寞(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摆脱寂寞的方法是建立人际关系满足基本的“联结”需求;长期寂寞是负面影响)人际关系的状态: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交谈)--轻度卷入(小部分重合、情感融合)--中度卷入(较大重合)--深度卷入(高度重合)自我暴露是本体把自己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按自我暴露划分人际关系: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3情感交流4稳定交往任何两个人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称为六度空间、小世界现象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的敏感探测器鲁宾的自我暴露四个层次:1表面水平,兴趣、爱好2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3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状态,夫妻关系、自卑情绪4最深层次,隐私人际关系理论:一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二霍曼斯的人际关系交换理论(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回报)三人际关系公平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一接近性二熟悉性三外表吸引力四能力、个性、五相似性和互补性六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先否定再肯定,喜欢水平最高爱情是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爱情的类型:1浪漫式爱情(一见钟情)2占有式爱情(易紧张嫉妒)3最好朋友式爱情(深思熟虑)4实用式爱情(追求满足而非刺激)5利他式爱情(无条件关怀和付出)6游戏式爱情(享受“爱情游戏”并在其中取胜)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包括:亲密、激情、承诺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过程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1发送--接受者(信息源、接收者)2信息(沟通的内容)3信息渠道()4反馈()5噪音(内部噪音、外部噪音、语义噪音)6环境(影响沟通效果)人际沟通的功能:一协调整合功能二心理保健功能(亲和的需要、自我表露的需要)三心理发展功能四社会心理构建功能单向沟通的速度比双向沟通快单向沟通易受干扰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双向沟通可以增加信息接受者对自己判断的信心双向沟通中信息发出者的心理压力大,因为可以提出反对意见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友谊、增加团体凝聚力正式沟通是在组织系统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正式沟通的网络有四种:Y型网络、链型网络、圆型网络、轮型网络轮型沟通网络最快链型沟通网络最慢轮型沟通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核心人物领导者小道消息是非正式沟通,传播速度极快,其中最快的是集束型,因为是有目的的选择传播符号系统是人际沟通的工具人际空间距离:亲密距离(0--0.55米)、个人距离(0.55--1.21米)、社会距离(1.21--3.66米)、公众距离(3.66--目光所及)非语言行为和语言关联方式主要是六种:1重复2矛盾3替代4补充5强调6调整人际沟通的障碍:一社会障碍(地位、组织结构、时空距离)二文化障碍(语言障碍、文化背景障碍、个性障碍、心理障碍、环境和干扰障碍)人际沟通策略:一印象整饰(投其所好、恭维、意见服从)二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现全神贯注、及时响应、表达关心、目光、语调、身体姿势、体验真诚)三自我暴露(权衡利弊适当暴露)四表达(清晰、准确、及时)



群体心理

群体是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互动的集合体群体构成要素:1频繁的互动2相互依赖,有结构的群体联系3关系相对稳定4共同的目标和利益5个体明确自己所属的群日6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心理学研究的群体集中在3--20人的小群体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直接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群体形成的过程:一形成阶段、检测和依赖阶段(不确定性、自己认为是群体一员时结束)二震荡阶段(各种冲突、领导层次明确结束)三规范阶段(结构稳定、形成正确的成员行为结束)四执行阶段(人际结构成为完成任务的工具、致力于完成任务和目标)五终止阶段(已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新的目标)群体不是明确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展,有时几个阶段同时进行群体分类: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成员群体参照群体大群体小群体三人彼此推卸责任,少数服从多数,有人居中间调停群体内人际关系数目:X=(N2-N)/2N是人数大群体多数成员是间接联系群体功能: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他人在场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提高准确性提高简单任务,降低复杂任务)二社会懈怠、社会惰化(在集体任务中成员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不会承认自己的懈怠)三去个性化(个体身份被隐藏时,就会去个性化自我意识减退,群体意识增强,看到群体中的相同行为会产生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失控极端行为)群体规范是群体的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分: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就是社会交换合作是至少两个人通过互动,互相配合完成某事,结果有益于所有伙伴竞争是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竞争与合作是群体内两种互动方式,偶尔合作,大部分竞争,竞争破坏群体凝聚力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1最重要的因素是沟通程度2群体的奖励结构3对竞争的价值观4群体规模和相互性(规模大合作减少,合作基础是相互妥协)5外部威胁促使合作群体压力是群体对成员的约束力,影响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影响群体效力的发挥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1辩论期2劝解说服阶段3攻击阶段4心理隔离阶段群体压力的意义:1约束群体成员的异端行为,促使一致行为2有助于完成群体任务,有助于群体组织的存在和发展3有助于增加个体安全感,摆脱孤独和恐惧,保持安定平衡的心态效率和士气是衡量群体成就或效力的最主要指标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在规范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行为一致的内在聚合力,对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过程的三个层次:1情感依恋为表层2价值取向统一为中层3目标统一为深层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目标2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3满足成员的程度4群体成熟程度群体决策是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群体决策的作用:1减少偏见2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责任感、提高决策效率3加强成员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有助群体目标的完成4多步骤复杂问题群体决策更准确群体往往做出有偏差的决策冒险性转移是谨慎的个体集合成群体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群体决策比个体更加冒险群体极化是群体讨论倾向于使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在社会压力的作用下,个体信念、态度、情绪、行为变化的现象社会促进(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主场效应)和社会抑制是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又称社会干扰工作难度加大时,由社会促进向社会抑制转变社会惰化影响因素:1自己努力对群体的重要性2成功价值的大小社会惰化减少措施:1单独评价2提高认识3控制群体规模4成功的奖励导向5工作的挑战性6凝聚力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1匿名性是关键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下降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行为,使之符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分类:1真从众(内心认同)2权宜从众(行为一致、内心不认同)3不从众(行为不同,内心接纳行为不同、内心不认同)从众原因:一信息性社会影响(把他人的行为作为确认真实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情境模糊时,是关键变量)二规范性社会影响(渴望被接受和赞同的需要,改变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群体对偏离者采取惩罚态度)从众的影响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一致性高,从众高2群体规模大,从众低3群体凝聚力大,从众高4个体在群体的地位高,影响地位低的从众)二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道德等原则问题,从众低2时间因素,交互作用的早期,从众高)三个体因素(1性别和年龄,男从最低,小从众高2个性特征,自信、能力3知识经验,越了解,从众低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卷入高,从众低)服从是由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压力一般是:他人、规范米尔格拉姆的电击服从权威实验影响服从的因素:一命令者的权威性(多个权威冲突时,服从降低)二他人支持与服从(相同行为或支持,低服从)三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四权威的靠近程度(与权威靠近,服从高)五行为后果的反馈(反馈伤害别人的痛苦时,服从降低)顺从是他人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建立良好的顺从气氛:1积极的情绪,愉快2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小礼物4合理原因的效果,给对方一个理由促进顺从的技巧:一登门槛技巧(先提小要求,同意后,再提大要求先尝后卖)二前门技巧(先提大要求,拒绝后,提小要求,刘面值效应)三低球技巧(先提小要求,同意后,再提大要求接受低价格后,提出各种附加条件)四折扣技巧(先提大要求,在对方回应前打折和其他好处)五过度理由效应(附加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的内在理由,从而支持行为,有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避免学习兴趣转为外在奖励)六引起注意技巧(新奇的方式干扰了不经思考的“拒绝剧本”)



利他与侵犯

利他行为是个体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的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的特征:1帮助他人为目标2不期望精神或物质奖励是主要特征3自愿4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对利他行为的消极影响:1对利他者有利时2对受助者有伤害时紧急情况和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利他行为唤起的重要因素被助者的特点:1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弱者2利他者与被助者有联系(聊天)3被助者外貌有吸引力或人品好4被助者对困境没有应该承担的责任(残疾人不能工作)5利他者对困境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答应被助者照看物品,而物品丢失)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父母影响道德感)二人格因素(中介作用)三利他者的性别差异(男性在紧急情况拔刀相助,女性在低风险情况更多利他)四利他者心境的作用(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不帮助他人的内疚)五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母性保护幼崽)六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闷热增加侵犯、噪音减少利他)七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旁观者越多利他减少,其他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判断)八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平等规范、文化习俗)侵犯行为是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判断标准:一行为表现二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三个体内在动机(1社会情境,比赛和办公室的冲撞不一样2社会角色,老师和学生的争吵不一样3行为前的线索,是否有仇恨不一样4身份特征,高等教育和文盲说粗话不一样)侵犯行为的分类:语言侵犯、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反社会的侵犯如犯罪、亲社会的侵犯如警察、被认可的侵犯如家长教育孩子美国校园枪击往往是报复性侵犯,目的是报复暴力银行抢劫案是工具性侵犯,目的是钱挫折--侵犯理论把人类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的第一次尝试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情绪)二习得的抑制(习得的对侵犯行为的控制社会规范的抑制、痛苦线索的抑制、对报复的畏惧)三置换(侵犯与挫折制造者相似的人)四寻找替罪羊(挫折来源不明,仍然归咎于他人,通过侵犯发泄愤怒和不满侵犯对象的特征:1柔弱性2特异性,与众不同)









有点多,大家一人做一点,联系我,不要做重复了,13883352288

献花(0)
+1
(本文系重庆覃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