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二
2019-11-02 | 阅:  转:  |  分享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三十二《文钞》复白慧导女士书。“所言匹夫匹妇,援天下之道,且勿误会。即尽己之分,敦笃伦常。父慈子孝,不负天职”。常言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匹妇的责任在哪里?不是人人干预政策,不是妇女走上街头,更不是男女平等。只是尽己之分,敦笃伦常。伦常者,
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君义臣忠,长幼,朋友各尽其分,不辜负自己的本分。我这些年中在家尽孝道,为子之道是孝亲,事上做到了,心上还有距离
。事上可以放下自己的事务,也要尽孝道。我去外地办事,心里挂念老父亲,都没有多玩一天,赶快赶回来。可是心上为什么有问题呢?老人给我逆
境,背后有小动作,我就心怀不甘。虽非每事如此,偶尔也是问题。大舜每次受报应,都从自己方面检查问题,甘心受报。恶报就消了。我则恶报随
消,留有小辫子,不干不净。世人看着我很窝囊,佛菩萨看我是行忍辱,是菩萨行。菩萨行,甘心忍受,恶业消,智慧长。我有时不甘心,讨厌的心
,时时有之。恶业不能尽消,讨厌之心,就是将来受报的麻烦,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工夫上如何伏烦恼?烦恼生就要警觉,用佛号做警觉,念念提
起佛号,尤其是烦恼来时,更要不放松佛号。这是禅宗,“不怕念起,只恐觉迟”的功夫,用来伏烦恼的,渐渐讨厌之心就伏住了,这是瞋恨心的一
类,终有一天被伏住。我学三个根,很早就发现自己的怨恨心重,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功夫渐长,伏住了怨恨。不伏则已,念念难过,伏住之后,人
心敞亮。不伏住常常起了怨恨,难过,自己折磨自己。烦恼当家做主,哪有智慧?暗自郁闷,真苦。“又复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
,尤须注重因果报应。能如是,则一切人,自可期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懂得因果报应,做事谨慎小心,不敢得意妄为。在没人的时候,
很清楚地看到自心,起没起烦恼?在众的时候,常常被人事干扰,看不清烦恼。佛号的功夫又不好,本就是常常忘,一干扰之下,佛号也找不到了。
好在有点功夫基础,起心动念很少。若在幼时有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尤其是讲究因果报应,这比单学伦常道德要高明。为什么?伦常道德,只
有上根人做得到,因果报应人人做得到。上根人,烦恼轻,遇到逆境仍然做得到。中下根人,烦恼重,智慧少,他就很难做到。是故提倡因果报应,
比提倡伦常道德,还要有效果。我很爱看因果报应的小故事,看得提心吊胆,能提高警觉心。“又复修持净业,普利含识。其为援也,如是而已”
。做人学成了,是个本分人,是个善人,这才有资格学佛。圣贤教育令人不争,不以争利为高尚。能忍能让,这是做人的基础功夫。《百法明门论》
曰:“人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只有十一个善心所”,用今天的话讲,人是善少恶多,生生世世如此生活,人得(dei)造多少恶业?要受多少恶
报?你没有忍,没有让,难道还要造恶业吗?学了圣贤教育和大乘佛法,忍和让的功夫,你才能接受,才能真心运用,而且在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要
运用。应对你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接受那么多的恶报。这才叫:“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没有这个忍与让的基础功夫,“随缘消旧业,更不造
新殃”还是一句空话。学会圣贤教育,大乘佛法,你应对当下的生活,就是这个忍与让的功夫。这种理念和方法,才使你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理念
。理论在书架子上,会学在生活中。别人看着你成了一个受气包,你和常人不一样了,你的行为真变化了,你的价值观也变了。“打不还手,骂不还
口”,慢慢应用自如了。也渐渐对打骂我们的人生起感恩之心。这是学佛后,你身心里面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些功夫大部分,几乎都在家庭有运
用的机会,父母、兄弟姊妹、儿女,都和你生活在一起,几种缘分搅合在一起,烦恼来了,报复来了,你才应用自如。学佛变成了受气包,变得“打
不还手,骂不还口”,你心里才很少痛苦,甘心接受。“彼今人动云“男女平权”,欲令女人做男人事,不知相夫教子处发挥,可悲孰甚”。喜欢看的,请您转发。不喜欢,请您多批评。
献花(0)
+1
(本文系佛弟子2yui2...首藏)